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吗?

百诺恩负责人小薛


孩子谁带跟谁亲吗?

在心理学,其实这是个依恋问题。孩子谁带跟谁亲,一般说来是的,但是也要看情况,要看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孩子气质特点、依恋类型、依恋机会、抚育的质量以及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

本文就聚焦婴儿的依恋来谈谈。帮助大家认识到孩子养育过程中依恋的重要性!

  • 父母带还是隔代爷爷奶奶带,哪个好?
  • 不同依恋类型对孩子成长,将来事业,亲密关系,婚姻,有什么影响?
  •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为什么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 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的依恋如何,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切身体会…

婴儿的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链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从这里我们看到,它强调了与主要抚养者以及它的影响面。可见孩子谁带跟谁亲,是有可能的!而且这种最初的依恋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三岁看老,依恋是不可忽视的看点。

依恋产生的原因

  • 精神分析理论家,认为依恋产生于母亲对婴儿的哺育行为,由于哺育满足的婴儿的生理需要,减轻婴儿内驱力的强度,母亲是食物的来源,于是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 行为主义理论家也强调哺育行为的重要性,主张依恋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母亲在婴儿饥饿时满足的婴儿的需要,母亲的姿态、声调、容貌等,成为食物到来的信号,因此婴儿对母亲产生了依恋。
  • 这似乎与我们中国人说的“有奶便是娘”,而美国心理学家哈啰(Harlow)等人的恒河猴依恋实验表明,除了吃奶的满足外,还有某种东西(可能是身体的接触)对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起作用。

动物实验的证据

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Harlow, 1969)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在这些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

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

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

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

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在成长过程中隔绝于其它猴子的幼猴在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当遇到其它猴子时,它们或者非常恐惧于其它猴子、或者无缘无故地攻击其它猴子。在隔离状态中长大的母猴经常会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幼猴。

这种反常行为被认为显示出:进一步的社会性成长依赖于与母亲的纽带。

Harlow (1959)说:很可能母亲提供的身体接触和comfort对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

从上我们可看到婴儿与谁依恋,直接有关的是抚养者,以及抚养方式(身体的接触)有关,再深的看,还与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有关。(其实是层层递进交互关系,抚养者以及抚养方式也影响婴儿的依恋类型)

依恋发展阶段

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

Bowlby最初研究二战以后英国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些儿童在战乱中失去家庭。通过在医院,孤儿院,nurseries(托儿所),及其他来源的资料,发现,孩子早期与母亲分离,会怕到发狂的地步,大叫,大哭,发脾气,企图逃离周围的环境,然后陷入绝望;如果这种分离继续,没有建立其他新的稳定关系,这些孩子从此对他人很漠然(state of indifference disattachment)。 Bowlby受ethological studies (行为学研究)的影响很大,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他认为(1969)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个星期。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但是,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安。
  2. 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6个星期到6-8个月。婴儿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不同,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3. 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6-8个月到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种依恋关系是互相的,婴儿感觉离母亲(或者他的依恋目标)的距离太远;或者母亲(依恋目标)发现孩子离开自己视线,都会感到不安。这里强调的是互相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的平衡。
  4. 相互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s),18-24个月及以后。这期间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在上个期间,母亲起到平衡这种关系的主要作用。而这个阶段,双方都有调整和平衡的作用。这种关系在人类中,会持续好几年。

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婴儿会把这种联系当做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可见在婴儿成长过程中,照料者的影响。

从上我们可看到婴儿与谁依恋,直接有关的是抚养着,以及抚养方式(身体的接触)有关,还与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有关。不同阶段表现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刚好进一步形成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类型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陌生人情境”的实验,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针对12个月左右的孩子),其要点是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1,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2,当母亲离开的时候;3,当母亲重新回来的时候。

研究者给孩子的行为分类,最后发现,当母亲回来,这个时候孩子对母亲的反应是一个关键要素,并将这些行为反应分为4大类。

一、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们;在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里,但是,他们能够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按照依恋理论,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时会返回的“安全基地”(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地进行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认为母亲的支持有帮助,这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二、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对陌生人及其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也是这样,他们紧紧靠近母亲,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种玩具。母亲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另一个方面,在母亲开始关注/亲近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类型可能受到母亲的养育风格影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三、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在母亲离开期间如果他们有焦虑的表现,陌生人能够安慰他们,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效果等同于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冲着妈妈,不主动去寻求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起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他们对母亲传达需要并不能影响到母亲。

四、紊乱型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研究者发现,有200多个案例,孩子的行为无法归入到前面3个类型里面,Main& Solomon(1990)建议,这一类是disorganized (紊乱型)。这个类型的孩子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对付陌生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一致的互动模式。

可见不同依恋类型,与谁亲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影响依恋类型可能的因素

研究者假设这些因素是比较可能影响依恋类型的: 主要照料者的行为(主要是母亲);婴儿天生的temperaments;家庭里的压力程度;文化差异。

1, 主要照料者的行为。

有大量实验验证:母亲对婴儿的需要反映比较及时且适当(prompt & appropriate),母亲在头3个月,对孩子的需要比较敏感,到12个月测试的时候,这些孩子更有可能会被评估为安全依恋。但是,也有部分实验表明,母亲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和依恋类型的相关性(correlation)并不是很强。当然,反过来,有着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是和孩子的互动是同步的(more involve with their infants, more in synchrony, more appropriate in their responsiveness(lamb et al.,1999)。(同步互动,请看我的文章:亲子互动是重要的,而且需要适度)而被忽视、虐待的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是不安全依恋或者是紊乱 (Thompson, 1998).

2, 孩子自己的特点

母婴关系是互相的,母亲的行为对这种关系有影响,同样,孩子的行为对这种关系也有影响,母亲有时候会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人观察了174对母婴互动(Lewis & Feiring, 1989),在家里自然的环境下,孩子玩玩具/和母亲互动。9个月以后,发现,玩玩具比较多的孩子,表现出不安全依恋的行为比,和母亲互动比较多的孩子要高。更多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自身的特点对母婴互动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只是中度。

3, 家庭的影响。

一,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安全依恋比例比经济条件稳定家庭的孩子高(Shaw et al.,1994);二,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比例高。之所以这些因素影响依恋,研究人员推测,条件困难降低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度,而且夫妻间的争吵/愤怒让孩子觉得成人并不是可靠的可以用来依靠的力量。

4, 文化差异。

很多人用了陌生人情景在欧洲,日本等地测试婴儿,也确实发现了不同的国家确实母婴互动不一样。但是,因为每个文化对依恋/emotional bond的理解不同,所以,无法有统一标准去解释实验结果。 所以,对于依恋的形成,各种因素交互发生作用,很难说哪一点比哪一点重要。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全世界的儿童,在5个月的时候,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困扰不是很大;在7个月的时候,他们都有压力(distress)的反应,这种反应一直持续上升直到15个月;15个月以后,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不安在逐渐减退。这说明,对全世界的儿童都一样,在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整合到新的心理系统(psychological system)里面去了。


早期依恋的长期影响

我们还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的依恋对将来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这里有两派意见。主要分享美国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归纳的,大部分我都我很认可的,为大家提供个参考。

一派:在孩子1岁时,对孩子进行“陌生人情景”测试;在孩子3岁半时再进行评估(不再是陌生人情景,而是其他指标)。

数据表明,1岁的时候被判断为安全依恋的孩子,在3岁半的时候,与被判断为不安全依恋的孩子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更有效地和同龄人玩耍,而且和老师的关系更好(Erikson et al.,1985; Frankel & Bates, 1990; Sroufe & Fleeson, 1986)。追踪研究表明,12个月的依恋类型通常能预测孩提时期甚至青少年时期和他人的交往(see Sroufe et al., 1999 for a summery)。

之所以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以后的人际关系有影响,是因为,心理学家们猜想,婴儿从母婴互动里建立起“内在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帮助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与他人互动。

但是,互动之所以是互动,双方都对这种关系有影响,所以他们猜想,如果获得周围人和环境的支持,那么他们会一直沿用这种模式;如果遭到挫折,他们会替换掉这种模式。

所以,这就造成,其实,只通过早期依恋关系的类型,有时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不一定能预测得非常准。

这种解释表明,早期依恋的影响是有持续性,但是,这个持续性是有条件的,要看孩子的环境以及孩子和环境的互相作用即适应性。这个例子可以作为看待儿童的发展的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一个例子。

另一派:在孩子1岁时测“陌生人情景”,到孩子18岁的时候再来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情感情绪的发育(Lewis, 1997)。 他们没有发现两组数据有相关。他们认为,没有“内在工作模式”能够持续影响到青少年期。相反,之前的模式一直在被新的理解所整合,过滤,不断形成新的模式。(这个解释其实和前面一派的解释并不矛盾,也是要看环境,以及看个体和环境的互相作用) 看读者愿意相信哪一派理论。

所以我以前说,当父母,其实是一个选择过程,看你选择相信什么理论,接受哪种观念。我个人综合两派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背后对原因的假设,我觉得第二派比较符合我的发展观。但是我并不觉得第一派不对,事实上,第一派的解释和第二派的解释在原则上是类似的。 我个人认为,早期的依恋关系相当重要,但是,对它的重要性不应该过度强调(over-rated)。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啊,一定是没有建立安全感”,孩子要妈妈陪睡是没有安全感,孩子胆小是没有安全感,孩子打人也是没有安全感。。。。反正什么都可以往安全感上扯。 安全感不是一个筐,把什么问题都往那个筐里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根据dynamic system theory(动态系统理论),往往是一些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父母要仔细找出原因。 专家能不能凭着父母简短的描述,就立刻判断“哦,这个孩子肯定没有建立安全感”吗?我觉得不能够。很多父母常常听到,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就内疚得不行。我觉得这样不太可行,还是要父母仔细想想前因后果,才能找到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again, you make your own choice。这是你个人的自由选择。


孩子谁带和谁亲?我觉得争和谁亲意义不大,有的争的家庭关系不和对孩子伤害也大,有的都不想带,孩子有抛弃感,对孩子也是伤害。我们只需把握依恋的规律,做好各自角色,相互支持就好了。

通过上面的阅读,如果我们理解了,就很深入地看孩子与谁亲的问题了。它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当然对于抚养者,我认为还是妈妈直接抚养比较好,同时家庭提供支撑,比如家人相亲相爱,夫妻感情好,对婴儿整体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精神分析大师、儿科学家、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关系,首先是母婴关系,然后是孩子与父母的家庭关系,而不是什么育儿技术和指导。

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平凡的好妈妈在丈夫的帮助下,在最初的这段时间里,仅仅是为小婴儿全心全意的付出,这就是对个人和社会做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难道不是吗?

妈妈的这份平凡的付出和贡献恰恰是因为太伟大了而没有被充分充分认识到。 假如我们公认的妈妈的这份伟大成就,那么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每一个看重这个世界、也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一员的人,每一个开心快乐的人,都欠一个女人一份天大的恩情。 说起来,在襁褓初期,当我们对依赖怀毫无觉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绝对地依赖着妈妈了。

good enough mother!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就在刚才还有妈妈为孩子成长咨询,我也感受到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多么可敬!多么可贵!孩子的成长,母亲扮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让孩子一生富有。

当我们看到上面,我们也希望大家重视婴儿的成长,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以及大家看到母亲在婴儿成长过程的作用,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明白我们做好配合,担好自己的角色。

同时希望大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很多家庭,父母在一个城市有没合适的工作,不得已由妈妈带,这比留守儿童肯定好很多,然而还是缺一方,会对孩子成长有很大影响。还是常联系,常回家看看吧!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却对他影响一生。

我在咨询工作遇到有的父母带孩子来咨询,多数就是孩子需要他/她时候没在身边,造成的后遗症。有的父母生活所迫,剩下孩子,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自己在在奋斗,等到孩子8、9岁,再把孩子接到身边来,孩子就和父母情感存在距离,原因就是孩子小时候,正常的依恋没有建立。觉得孩子不可爱,其实就是孩子缺爱。

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妹妹和妹夫有了小孩,在孩子一岁多,他们就来深圳工作,把孩子留在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她们平常给孩子视频。我就感觉孩子缺少点什么?就劝他们,做重新规划,他们回家工作,把孩子在身边,比原来要活泼可爱很多。刚回去,小屁孩都不和他们睡,要和爷爷奶奶睡。平时与爷爷奶奶亲。我就说你们要理解,现在回去了,就好多了,和爷爷奶奶亲,也是爱的一部分,都是爱孩子,一家人不必争,保持一致。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我们都非常开心。

如果大家感兴趣,延伸阅读: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


解忧心理医生


观点:孩子真是谁带跟谁亲吗?还真未必,要分情况而定。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你带他的时候他是和你最亲的,但如果和你分开几年,就未必会再和你亲了。

我们常听人们说“喂不熟的外孙”,意思就是说姥姥再怎么带外孙,最后外孙却还是和她不亲。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姥姥带外孙带了好几年,最后孩子却和她不怎么亲。

我们对门的王阿姨,外孙不到一岁就交由她抚养,刚开始,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闹不已,她就抱着在屋里转悠,一直转悠到深夜孩子睡着为止。孩子半夜发烧,她抱起来就往医院跑,跑到医院才发现自己忘了换衣服,穿着睡衣就出来了。

就这样,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三岁,才由孩子的父母接走。

此后,王阿姨就经常念叨孩子,可是一年后,再见孩子时,王阿姨呆住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怯生生地看着她,已经不认得她了。一年的时间,磨光了孩子的记忆,消除了孩子的感情,在孩子心中,外婆俨然成了一个陌生人。

从科学上来说,幼小的孩子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会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但由于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存储的信息就会不断更新,新信息逐渐覆盖掉以前存储于大脑的零散碎片,旧信息则被完全遗忘。对于三岁前的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孩子再见到王阿姨时,已经完全不认得她了,更不会说和她亲了。

但若一个孩子,你一直把他带到大,带到十几岁,他就会一直和你亲下去。

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记忆和价值观,并且在你长期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轻易被抹掉的。

邻居嫂子,夫妻两个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一直养到初中毕业。而今,这两个孩子都已20出头,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爷爷奶奶带一大堆东西,在他们心中,爷爷奶奶养育了他们,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说,对于太小的孩子,你带他的时候他跟你亲,离开他以后,他可能就会把你遗忘,不再跟你亲了;而对于从小一直带到大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懂事,和你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一直和你亲的。


萌娃新学堂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我看不一定,这要看情况的。

我们家儿子出生时第一个抱他的是外婆,从小一直是妈妈带的,爸爸经常出差,一个月回来几天。平时儿子都和外婆亲,可是上幼儿园时,老师问他最爱谁,他说“我最爱爸爸,爸爸是我最喜欢的人。”外婆和妈妈都傻眼了。

一般来说,婴儿刚出生时,会对第一个抱他的人最亲。

人类宝宝出生时,发育还不完全,需要妈妈的喂养,因此对妈妈非常依恋。从小得到足够的爱,孩子长大了就更独立,更爱冒险,因为他知道身后有爱他的亲人。

这种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效应,说明得到足够的爱,是宝宝获得安全感的前提。

孩子跟谁更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孩子和谁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认为谁更爱他,他就和谁更亲。

所以,通常谁带大的孩子就和谁亲。

你爱不爱孩子,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要孩子说了算。

但为什么有时候外婆带大的孩子,却和偶尔带带的奶奶更亲呢?

这就是孩子虽小却很敏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判断谁更爱他们,他们在谁那里更有安全感。外婆带大,却更亲近奶奶,那么就是孩子不认可外婆带孩子的方式。

外婆带孩子做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奶奶则顺着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会认为奶奶更爱他,外婆不爱他。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做规矩带来的是对孩子心灵上的压制,那么这种规矩还是晚些时候做才好。因为相比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健康更重要。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时,慢慢告诉他,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听话照做。

很多著名作家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起的总是最宠他的那个人。要求很严的父母,也许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但他们绝不会成为孩子心中最爱的人。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更亲近?

告诉他,你爱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爱孩子,不一定非要从小板着脸说教。不要说“我是为了他好”这种话,要想想,你给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还是你自己期盼的?

孩子很单纯却很敏感,你是真爱孩子,还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都知道。

因此,当孩子和那你不亲时,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我特别反对虎妈和狼爸,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品,来实践人生。

反思我家儿子会最喜欢爸爸,也是因为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陪着他做游戏,带着他疯,怎么样都行。

而妈妈和外婆,平时要管着他,这不许那不许的,让孩子觉得很不开心。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拿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放低姿态,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你爱他,他自然就和你亲近了。


预见孩子


这个问题我也担心了好久,但是我家宝宝还真不是

1.宝宝五个月,开始上班,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生完宝宝五个月就上班了,婆婆给带,那个时候就开始担心宝宝不亲自己怎么办,于是上班的时候各种心不在焉,各种想宝宝,但是由于当时还在喂母乳,一回家宝宝就超兴奋的扑向我,目的是吃奶,不过内心还是高兴的,说明宝宝是想我的

2.宝宝一岁半戒奶,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一岁半的时候戒奶了,我又开始焦虑,宝宝一整天不见我,也不用吃奶了,没有了奶,他就不需要我了,不跟我亲了,那段时间确实因此焦虑过,可是我发现只要我在家我儿子就不找他奶奶,吃饭得我来,上厕所我来,儿子还是爱我的

3.宝宝两岁半,喜欢跟爸爸玩,担心不亲自己

宝宝长大了,小男孩喜欢和爸爸玩车车,踢秋秋,每当到了玩的时间,问他,宝宝跟谁玩啊,他毫不犹豫的说跟爸爸,因为爸爸是男生,好吧[捂脸],但是宝宝睡觉的时候就得妈妈抱,他喜欢扣我肚挤眼才能睡觉,但是他每次扣完就会把我的衣服盖上,就这个动作真是超级暖心,好吧宝宝爱我远超乎我的想象

所以宝妈们不要因此焦虑了,自己的宝宝肯定是亲自己的,多跟他互动,多爱他,他远比我们想象的爱我们



浮尘里的遐想


孩子谁带跟谁亲,不见得,因为表妹家的俩娃,姥姥带的多些,孩子仍喜欢奶奶,说说表妹家的宝吧。

表妹家的例子

姨家表妹两个宝,大的5岁,小的3岁,从小奶奶和姥姥倒替带,一年里姥姥带的时间长些。我姨带孩比较细致,每天给孩洗澡,孩的卫生要求严,小零食从不买,孩子玩完的玩具也要自己收。姥姥带的那段时间,宝都是干干净净的。

奶奶呢,比较疼孙子孙女,只要不玩危险的东西,咋都行。而且孩子要零食完全抗不过孩子磨,娃一要就给买。孩子卫生照顾的也不细。还有奶奶吸烟,带娃时有时会吸,妹妹实在不好说。

今年妹出差比较多,俩宝放在姥姥家上了四个多月幼儿园,四个月里姥姥照顾俩宝很细致,习惯培养的很好。前几天,两个孩子放假不想在姥姥家呆了,想奶奶了吵着要回家。爸妈来接,俩娃扭头就走,小的还说,“再也不来姥姥家啦”。走时大伙问姥姥和奶奶谁好,俩宝都喜欢奶奶不喜姥姥~~

您看我妹家孩子,姥姥带的多,但要求严,孩子不喜欢姥姥,有时孩子谁带真的未必跟谁亲啊。

感想

分析妹妹家宝不喜欢姥姥的原因:姥姥太严、要求高,而奶奶更能满足孩的要求,两相对比孩子当然更喜欢奶奶,虽然奶奶照顾的少,可孩心里还是觉得能给买好吃的,让他们随便玩的人就是“好人”。

其实孩子小时候有些分辨不出来,当然会喜欢些让自己舒服的看护对象。这也说明,孩子看护中应积极主动的回应孩子,更有温情、更有温暖可能更好些。

我姨是真的爱孩子,若方法稍柔和些,和善而坚定。孩子做的好时,抱抱他们、多些温情的鼓励孩子会感受的到;而奶奶完全溺爱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孩子教育中应是权威型的,孩子做的对的关爱、表扬和鼓励,明显做的错的,告诉孩子这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强制、不忽视也不溺爱,这样教育

孩子更好些。

写在最后

孩子教育真是项难研究的课题,作为新手父母和隔代的祖辈们,与时俱进更好些,养育好孩子身体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导。至于孩子谁带跟谁亲,真的要看教养方式如何,和善而坚定的养育和教导,一定会是谁带跟谁亲,您说呢~


格桑花谈育儿


说的有道理。我大女儿的女儿都是我们夫妻带大的。如今,上小学二年级了。女儿的女儿出生时,我的老伴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照看外孙女。外孙女的爷爷、奶奶当时都没退休。姑爷上班离家远。外孙女小时候体弱。时常感冒、发烧。特别是北京的冬天。老伴不习惯。手冻的开裂。都抱着外孙女去医院看医生。如今,外孙女很懂事。时常同我们视频聊天。她常说想姥姥、姥爷。


蓝蓝的天69680591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大多数小孩儿是这样。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家小孩儿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唱的歌都是世上只有奶奶好。每天粘着奶奶给他讲故事。我下班回来基本上不理睬我。有时候我心里会有点儿失落。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家长要学会跟他一起玩。有和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和他一起探讨问题。这样他也慢慢的跟妈妈亲了。我也奉劝各位家长,不管你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不要错过孩子的每一段成长过程。



国锦红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

因为我家孩子比较多,我大姐生下来跟着奶奶,二姐则跟着姥姥长大。

这导致我大姐上初中的时候,休息回家还会去奶奶家住。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想着给奶奶吃。妈妈和奶奶有什么矛盾的时候也会向着奶奶。

我二姐也是这种情况,上小学的时候,我二姐早上从我姥姥家出发,下午回我们家待一会儿,接着再回姥姥家,每天都是姥姥家、学校、自己家,然后去姥姥家这样转一圈。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笑话:有一天我问二姐爸爸去哪里了,然后二姐回答的是:你爸爸去水库啦!后来每每说起这件事我们都会笑话二姐。

日久生情、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在亲情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生活上需要照顾,带他的人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心理学上的研究,孩子三岁以前的依恋期,孩子对照顾他的亲人特别依恋,这是从小产生的,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不怕别人带。

比如我家的小宝宝,是我从小一手带到一岁五个月,母乳也是到这个时候。然后白天是有奶奶照顾,晚上我带着他睡觉。

这种情况下小宝对我还是很依恋的,只要是我在身边,他都不会去找奶奶。看见我就会很高兴、很撒娇,一看就是有深厚感情基础的母子关系。

所以说如果允许的话,宝宝最好自己带到三岁,最起码也要带到一岁半。不并不是说带到三岁或者是一岁半就不管了,而是说带到这个年龄,然后白天在由别人带对宝宝来说是比较好的。


潇常妈咪


是这样的。这点作者深有体会,自己的亲闺女先不说了,讲侄女的女儿丹丹,我到她家,她最喜欢跟我玩,我牵她上街,给她买玩具买图书,进公园她寸步不离地尾在我身后并与我亲热合照。再讲外孙女也是很小我就领她,陪着她她玩推她骑小单车抱她上街上超市去幼儿园接她教她写字画画,每晚睡前她都会进房间来问晚安,吃饭时,我有相应的坐椅,我不在建水时,有人坐了,她会说:不许坐,那是我阿公的专座,她跟我几乎天天晚上都要视频聊天,有次在西安机场候机,我也蹭网连接上与万里之外的傣家小阿妹聊一会,她有什么好吃的,也没忘了留给我,她陪着她妈到昆明看病,几个人上馆子点了大盘烤鹅她说:不准吃完得留下一些让阿婆带回去给我阿公吃!她跟我特别亲!配图中有4帧是跟我最要好的外孙女。








阿鼎AD


看到很多回答都说不一定的,其实这个也不是一定的吧,也是要看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谁带跟谁亲的。而跟你亲的含义不单是喜欢粘着你,不是喜欢跟你玩的那种。就像我儿子很久没见到舅舅,很久没见到爷爷奶奶外婆外公那他就算再见面也是很高兴的啊,跟谁都可以玩一起看起来很亲密的一样。

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孩子真的不要我,我一抱就哭,他爸他奶奶抱立马就不哭,那时候我超伤心的,我觉得我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我一抱就哭,他们抱就不哭,加上我家婆每天都跟我抢着抱孩子,好像以为孩子是他的一样,本来生完心情就不好,看到儿子不跟我亲我有时候心碎的感觉。觉得特不公平,包括现在有时候也会吃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小气。其实就像你付出了很多最心爱的东西被人碰了被人抢走了那个伤心一样。后面本来想让我家婆带的,我也不愿意了,直到现在两岁四个月了,我还在纠结送去幼儿园呢还是等明年再送,我是不会让我家婆带的,最大的原因还是怕我儿子跟她亲。

在我认为的亲,是他能听的进我的话,他遇到困难伤心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会是我。有什么好吃的或者什么事都会与我分享的那种。而不是说每天喜欢跟你玩,粘着你就是认为的亲。就算他现在去跟其他人或者小朋友玩,玩熟了他也一样会跟你很好的那样。但是一没见面,好像你这个人也是不存在的了。我是希望他能记住我是他妈,记住我,当以后我上班了忙了他会记得我妈吃饭没有,我妈怎么还没回来会给我一个电话问妈妈下班了没。我带了我儿子两年多,虽然有时候真的好烦好烦,也没赚到钱,但是最起码现在我真的不后悔。因为他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上幼儿园前的童年一辈子也只有一次,在这几年我付出了我的青春付出了我的时间一直陪着。除了他在一岁多的时候我去旅游了一个星期后,回来真的好陌生,是他见我陌生了,他像是不认识我了,然后也五天没开口叫过妈妈了。我非常自责,觉得我很自私为什么抛下他自己去散心自己去玩了,从此以后现在两年多,无论我走到哪里去很远的地方或者逛街什么我都是无时无刻都是带着他的。我真不想我自己快活了,然后回来后他又变得陌生又不认我的场景。

我的儿子我老公家我家我两边住爷爷奶奶爸爸舅舅外婆外公他都是要跟他们一起玩,都会主动去找他们的,也会很听话很乖的。而我呢现在在我面前就知道哭,一不高兴就发脾气就哭,有时候我真的很烦,在他们面前那么乖在我面前又这个又那个的,真的气的很想狂打的那种。可是当别人说你儿子现在开始矫情粘你了,只有在你面前才这样。其实我知道他只有在我面前才敢这样放纵自己,哪怕我骂他打他了我还是一样爱他,我还是会抱抱他,还是会跟他说妈妈最爱你。所以当我认真的跟他讲过的话那怕只有一次他真的就记住了。我跟他说如果有坏人了你要找警察叔叔,要记住妈妈电话号码,有不认识你的人抱你你要喊救命,他第二天就记得了。看到河边跟他讲过一次不能玩水,下一次看到湖他就记得叫我小心别靠近湖边,过马路他记得我说过的要等绿灯才能走,很多类似的,只要我说的他都会听。还有叫他要吃的东西问过我,不要偷偷吃,他都会每次拿来问我妈妈这个可以吃吗,说不吃就不吃。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天我带他下楼去社康贴艾灸,他就问了我一句妈妈我们去干嘛呀,我说去看医生找医生看病呀。他一听到就马上说句我不要妈妈看病,要宝宝看病,其实他表达的就是可能不要我生病宁愿他生病吧,一走到门口拿社保卡他就奔溃了他叫我赶紧走,拉着我拖着我使劲的推我走哭的绝望不要我生病。医生护士都很熟了也说他每次来都不哭今天怎么了。医生帮我贴他也狂打医生让医生别碰我,怎么哄都不要就一定不能让我看,哭着喊着不要让我生病,可能就是因为他问我干嘛我说妈妈要去看医生触碰到他以为我真生病了。伤到他了,那次把我感动的都哭了,当所有人笑他这样拉我拖我的时候,好多人看着他,在哄他说妈妈生病了看了就好了。也许只有我才明白我儿子多么的爱我,多么的怕我受伤。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的累我的付出全部都值得了,我没白带。后面去贴的时候我就不告诉他说去看医生了,所以也没那次闹的那么撕心裂肺。就是那个女护士跟另外一个医生说他那件事情他默默的在门口听到了,又开始叫我走难过了,那次好哄点。每次看到孩子保护我的样子我就很感动。

所以我希望我带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每次都是第一名,我只是想跟他做朋友,该严厉还得严厉,就是希望他以后上学了,能有什么事都跟我分享,就算遇到困难了我不喜欢只报喜不报忧。我喜欢听不好的又能解决的。而不是总是报喜万一哪天忧的太严重我会承受不了的。好让我有心理准备的那种,我也不想把他带到成为我理想美好的那样,有句话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努力就行。这才是我带他的理由,带他是想往长远的方向,而不是现在,现在小时候没什么记忆谁带都可能是一样的。就像我外婆三岁前带的我,现在我跟她也感觉很陌生,她八十多岁了总是说想我,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对我来说就是几十年没见的一个陌生的外婆。连拥抱都觉得陌生,话题就是身体好吗吃饭了吗,哎就不知道下句是什么了,包括我的父母,做什么决定我不用跟他们商量的,我自己决定管他们同意不同意,小时候都没管我现在管我我就觉得三观太不合了。也是陌生的,坐一起吃饭都尴尬,虽然每天住一起生活,都是各自干自己的。所以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样。跟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就算有事也不会说,我想做他的避风港,伤心难过了遇到事情了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