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瞬间害怕死亡?害怕亲人的离去?

爸爸大头儿子大头


今年突然之间感觉没有力气,心慌,喘不上来气。到医院检查心脏出了一点点问题。住院治疗的时候。每天病房都有另外世界去的人。听着家属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突然很害怕,害怕自己也在某一时刻,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如果这件事情发生了,我不知道我的妈妈他将如何面对我那冰冷的尸体。我更不知道妈妈会不会跟着我一起去另外一个世界。虽然平时有时候跟妈妈也拌嘴吵架,但是母女没有隔夜仇。她看不见,我会想我,我看不到她也会给他打电话。妈妈已经快要80岁了。我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时每分每秒。所以我真的很害怕突然离去,为此我每天都在加强锻炼身体。学习各种营养搭配技巧。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陪妈妈到老,也也能多陪陪孩子。让孩子的人生之路更随顺一些。所以我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健康都快乐,都长寿。



大娥好心情加油站413


大年初六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一直焦虑、心慌,昏昏沉沉的。正月初六,我的四舅去世,他光棍一个、无儿无女,两个表哥都不给顶老盆,妈妈哭的死去活来。我的外婆去世有十多年了,临死也没有舒服过一天,两个舅妈都不好好照顾,妈妈想到那时更伤心起来。


两天后,也就是初八,我的三爷爷(83岁,也是光棍一个、无儿无女)心脏病犯了,一直大喘,我开始害怕起来。我和爸爸、二叔带着三爷爷连夜去了县医院,半路上冰雪路面,还差点出了车祸。到了县城,医院说没有病床,要等明天才行,找到宾馆时,已经12点了。夜里三爷爷一直在大喘、不能睡觉,我就在旁边。那时我真的感觉死神就在我身边,我也无法入睡,真的害怕他倒在宾馆里。三爷爷年轻时在我们家做工,我和三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有十几年,所以还是有感情的。第二天在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肺部有个东西,现在还没法确定,要等详细结果。后来我回家了,爸爸和二叔在照顾三爷爷,再后来我问爸爸,三爷爷的检查结果,爸爸只说了一句:医生说都83了,不能手术了,三年两年的没事。我一下明白了,肺癌晚期了。


后来没过多久妈妈的腰间盘突出犯了,妈妈在家里疼的死去活来。腰间盘突出太折磨人了,大腿疼一直疼到脚跟。我带上老婆孩子就往家里赶,全家人犹豫怎么治疗,因为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后来我带着妈妈去了市里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现在还没到手术的程度,先吃药。接着又给妈妈检查了头部,CT结果没问题。妈妈这两年头部轻微颤抖,我一直没放心上,这次检查没问题,我还是不放心。

这半年经历了太多了,连续三个至亲出问题,后来有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焦虑的状态,害怕哪位亲人生病。


爸爸大头儿子大头


死亡真的挺可怕,人来到世上不容易,俗话说啊,好死不如赖活着。说句心里话,有哪个人真正愿意死呢?但是死亡这两个字终究还要降临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人啊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从古至今谁能抗拒了呢?天灾,人祸,病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叫人消失了,真有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倘若有一天我的亲人不在了!我会咋样呢?如果有一天我要死了咋整呢?唉!多可怕啊,也可笑啊。细寻思起来,想这些有啥用呢?人的命天注定,寿命到了想不死也不行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坦然面对吧。最重要的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天,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尊老爱小,维系好爱情,亲情,友情。朋友们,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吧,让死亡离我们远些,再远些……。


谈谈说说


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两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来自文化心理。对世界所有的现存文明而言,曾经最大的恐惧就是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在军事和生产力斗争中失败。因此,它们不约而同的极力将死亡恐怖化和负面化(以及将生育和生存正面化甚至义务化),这是所有现代文明曾经的本能冲动——王朝必须人丁兴旺,意识形态必须要广泛传承。社会并不关心这样做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创伤,正如自私的基因并不关心人类是不是会因为它们的遗传最大化策略而容易患上癌症一样。换句话来说,经过社会化的人类实际上普遍染上了文化有意塑造的“恐死病”。这也是为什么恐死现象往往发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原因——这个阶段人基本完成了初步的社会化。但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去责怪“文明”。客观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安排,并没有哪个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阶层要为此负责——没有为自己的社会设定这个属性的文明也就趋向于灭亡了。

死亡恐惧的第二层力量来自人的乐观期望。青少年往往处在一个“高势能”地位,身上没有历史包袱,没有罪恶记录,可塑性强,时间资本丰厚,正所谓“天下无事不可为”,“前程似锦”。在这样的未来预期之下,死亡自然被识别为风险。尤其是在耳闻目睹到各种意外死亡案例,已经切实产生了到无法完全防止一切死亡风险的无力感时,会产生强烈的恐慌。

要想治愈这种“疾病”,首先你需要意识到“治愈”它的代价。——如果你失去对死亡的恐惧,以你的阅历很容易导致对安全的漠视和对风险的低估,一个意外足以将你的人生马拉松变成四百米越野。死亡恐惧所造成的负担,客观上就像你为生命买的一份保险。你省掉这笔保险费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项风险。你确信这对你是净赚的吗?

第二,对一切症状稳定的病症,都存在第二种治疗方式——适应。也就是依靠接受和“刺激的边际效用随时间递减”的认知规律,静静等待自己对某个症状刺激丧失敏感性。恐死也在这个名单里。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保守治疗”。随着你年龄增长,你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会随着时间资本的不断削薄以及多次的时间投资挫折而发生很大的下滑,作为风险的死亡的重量自然也会大幅的下降,而你处理负面情绪的经验自然也会随着时间积累和增长,此消彼长,死亡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很快会降低到你的管理能力之内,只是在某些脆弱的时候才会伴随着别的什么东西翻滚到水面上漂浮一会儿,疏忽之间就又消失在你思维的深渊里去了。这差不多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路径。

还有一条少有人走,更为艰难,但更为美好的路。

那就是更加深入的认识死亡,去除对死亡非理性的恐惧,代之以尊重前提上的敬畏;明白人生本身最好的样式,就是向死而生。人在死亡问题上能有的最好样式,就是此刻有人告诉你你已必死,你可以长出一口气,欣喜于你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休息了。





易卜之道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死睡都害怕,可这又是一个必然的自然规律,有生就会有死,不可违背。

如果把死亡看做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不会痛苦,也不会伤心,我感觉就不会恐惧死亡了,人来世一回,当必然要离去的时候,静静地把肉体留下,让灵魂独自去飘荡,从新寻找来世的归宿,也许这样理解面对死亡会更坦然一些。


那山那水144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命,早死晚死都死,可能是每个人经历不同,有些很害怕面对死亡,有些人很平静。当你经历从鬼门关又回来后,原来死亡没有那么害怕,人死跟睡觉一样,说白了,死了别人对自己做什么不知道,还会在乎那些东西吗?


小瑜生活摆摊记录


这是我盼望早日到来的一天,生在世间,有如堕入深渊,出家人亦如此。死不过是丢掉了吃饭、穿衣诸多麻烦事儿。魂魄飞升出深渊,回归原位,应该是解脱。


咱谁的都不欠


害怕,害怕就不死么?该死还的死,古往今来有谁逃得过?见得多了,也就不怕了。没有分离丶没有离去只怕今世也不会有你。

冬去春来,去旧迎新这是自然规则,生无可喜,死无可悲。来来去去,无死又哪来生?


资料完善度低


谁也不想死,更不想身边亲人离去,但事实是,人总有一死。我的看法是,只要我们在生命过程中努力地学习,工作,尽力地为家庭,社会做出了有益的事情,也是死而无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