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孩子“兩面性”的行為方式?


如何改變孩子“兩面性”的行為方式?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說過,“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會使他們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險,使他們在眼前受到許多苦楚;但是,如果你過分關心,一點苦都不讓他們受,就會使他們在將來遭受到更大的苦難。”

之前我們討論了孩子在家裡是“小霸王”,在學校卻是“小靦腆”現象的原因,很多家長在後臺給檸檬留言說自己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家長們應該怎樣做去改變孩子“兩面性”的行為方式呢?

首先,家長們可以在點滴小事上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讓孩子從自己收拾學習用具開始,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會自己成長的力量,增強適應新環境的勇氣和能力。

在這一點上檸檬的朋友圓子做的就比較好。圓子的女兒晶晶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記得晶晶從上幼兒園開始,就一直離不開媽媽的懷抱,每次都要媽媽陪伴很久才能離開。但是圓子並沒有因此責備女兒或者凡事都依著女兒,而是每次都耐心的陪伴著女兒,再耐心地向她說明“媽媽一直都會陪伴著你,不要害怕。我知道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對嗎?我們試一試還不好?”用這種試探、鼓勵的語氣,幫助女兒逐漸邁出自信、獨立的一步。現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晶晶,就像變了一個人兒似的,上次和圓子一起去接晶晶放學,晶晶竟然做起了領隊隊長的角色,再也不是那個總是依偎在媽媽身上、亂撒嬌的孩子了。

其次,家長要跟老師溝通,請老師關注並鼓勵孩子的積極行為。尤其在學習方面,受到表揚多了,孩子會一點點積累起成就感,行為就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可以對兒童積極行為進行培養。它的原理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積極行為加以關注,並進行鼓勵,會讓孩子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會增加孩子出現積極行為的頻率;同時,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消極行為不加以關注,那麼孩子們的不良行為就會逐漸消退。

在家裡可能會存在這樣一種場景:晚飯的時候,家人們都圍在一起吃飯,只有孩子一個人一會兒躲在桌子底下,一會兒吃兩口飯又跑來跑去。這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做?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不安分吃飯的行為進行斥責或者批評,這反而會助長孩子調皮的行為,因為家長一直在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沒有注意到孩子認真吃飯的積極行為。因此,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回到桌子上認真吃飯時,就多多關注並加以鼓勵,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加孩子認真吃飯的行為;當孩子不認真吃飯跑來跑去或者玩耍時,就視而不見,漸漸消退孩子不良行為。

如何改變孩子“兩面性”的行為方式?

再而,家庭內部要達成共識,合力教育孩子。家庭內部的教育觀念要達成一致,尤其家中的老人不能偏袒孩子。要訂立行為規範,並堅持原則,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

核心家庭的家長,只有父母兩人比較好統一戰線,形成對孩子一致的教育方式。可是,往往大家庭的教育觀念會發生衝突,隔代教育可能會出現溺愛的現象。在《媽媽是超人1》中董潔的家庭中,董潔對兒子頂頂的教育方式和董潔的父親就會發生衝突。每次董潔對兒子不良行為進行教育的時候,外公出於對外孫的愛就會處處護著頂頂,把原因歸結於調皮,並認為他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殊不知,很多孩子就是在隔代親人的溺愛之下成長為不良人格,嚴重的還會觸發法律條約。

最後,採用代幣法,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應配合學校確立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採用代幣法對孩子改進自己行為的表現進行肯定和獎勵。

代幣代表的是一種積極的強化,如對孩子的好行為給予小紅花、五角星等,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運用。例如,在家裡,當孩子不用哭鬧解決問題時,就獎勵他一朵小紅花;在學校,如果孩子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就給他一顆五角星,從而逐漸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弱化,代之以積極的行為表現。

其實,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教育的一面鏡子,也間接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用心程度和教育方式。如果“兩面性”的孩子出現在你的家庭,用這些妙招趕快行動起來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歡迎關注訂閱~

您的點贊是對我最高的讚賞(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_- )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