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

笨笨地飞


幼儿绘画教育不宜提供范画,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因为关于艺术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每个人的观念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艺术审美乃至于教育者本身人生观的基础。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取决于为人师的人生观念和艺术情趣。



如果为师者以追求自然朴拙为艺术最高的表达,那么幼儿首先就已经是艺术家了。基于这一点,即承认每个孩子就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对于艺术家还需要什么教育呢?所以教育的任务就变成了为其提供发挥艺术所需的环境而非教授理论。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然后等待他们自我成长,这是一种态度。那么不提供范画,其理由也是充分的,因为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保存其天性,使孩子的天性得以长足的发展,而非快速地使用规矩去改造他,使之合乎成年人的思维和价值观。



但这个度该怎么把握,究竟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提供范本,教授规矩,传达理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小孩入学的年龄一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标准。相应的,幼儿的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别。有的认为五六岁就可以开始教授相应的知识,有的则坚持更晚一些,而实际上却是许多家长希望更早的开始。



就像现在的孩子,几乎是在大人的竞争心理下的教育产物,很难有自然的缓和的成长环境。毕竟,那些急于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机构兴趣班的家长,大多数而言,自己本就缺乏艺术的修养,他们一开始就抱有功利性的目的,希望能凭借这样那样的证书和光环加持,让孩子在之后的学校竞逐中多一点筹码。这样一来,培训机构和艺术学校也乐于接手,各种以讨好家长的心理为手段而只是想多赚钱的人不断涌入教育行业,特别是幼儿教育行业,让人不得不感到担忧和叹息。



艺术所崇尚的自然,自由,宽博,柔和,都被强制,压迫,坚硬,制度所替代,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教育能创造出什么艺术家来。更多的,反倒像是在收割天才,砍伐童真。假使我们的幼儿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没有充分估量到孩子的天性发展,没有给还有以广阔空间和自由,那么多年以后,那种揠苗助长的负反馈终究还会回到每个人自身。



绘画,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孩子最初学习表达想象力和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一面。如果这条道路不能给予其自由,那么往后的所有路几乎都不会有自由。那么他们必定过早地成为一个完全态的社会人,而缺乏自然属性,情感认知和表达就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这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总之,艺术的道路是缓慢而悠长的,它从一开始就有能力陪着一个人的一生,成为一个人最忠实的伙伴,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让每个孩子都尽可能的自然生长,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的考量指标。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呵护他们。


鱼生文化杂谈


我讲个自己的故事。

我从5岁左右开始学画,就是那种少年宫的大班教学,每节课都是老师先画大家看,老师画完了挂起来,然后大家临摹。

这样的学画体验相信所有上过兴趣班的朋友们都有吧。

一节课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开始自己动手画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好奇和有创作欲的。自己脑洞大开发挥后,总被长胡子老师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你看看我这片树叶是怎么画的,看看我的脉络,你画的像嘛,一点都不像!”

所以那时,画画好坏的标准就是【像与不像】。

后来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坚定的认为:

画得像一定不单纯是画的好,画得好并不一定要画的像。

再后来,遇见很多大师,身边同学也基本是大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坚定我这种心理了。

临摹可以画的像,但创作一定不是!!!

艺术素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本身就是形而上学,虚拟缥缈的,是根植多年的积累和人文修为。

没有美术基础的人,会无从欣赏你的笔触、视角、抽象的概念、想表述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美术人士都要学会理解。

美是愉悦内心的,丰盈自己的,不该成为任何人的枷锁!

很多家长会问:“老师,孩子画的我都看不懂,一点都不像,怎么办啊?”

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不用画的像,不用给范画,就让他天马行空,以画传话,去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有这样一条:“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活动,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孩子画画冲动的是孩子自己对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画画的技能,所以,没有感受就没有表现。照着范画临摹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叫复制,不是表现。

但说实话,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是:教孩子如何画画,而没有教孩子爱上画画。

甚至有时,还会残暴的评价孩子的作品:“画的不认真,不像,画的不好。”

孩子临摹范画,孩子仅仅是用自己的手将别人已经构思的东西临摹出来,只有单纯的手部动作的训练,轻重缓急,下笔力度,而没有运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去概括、抽象对象的审美特征,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所以,大量临摹范画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孩子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临摹范画对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只会起到消极作用,它绝对不是最佳的美术教育方法,尤其是4-12岁这一年龄段。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课程文化的差异》的文章。

中国老师直接自己范画一个苹果,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拿来了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看,闻闻,摸摸,但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苹果这个观察对象还在,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梨,但第二次就画得有点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去看看,闻闻,摸摸,玩玩,最后可以吃掉它。因为老师特意把它们洗干净了。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吃掉了苹果。而此时,美国老师才布置画苹果。苹果已经吃了,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有可能像梨,第三次才画得有点像苹果。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的创造天性。美国老师做到了让孩子在美术写生中自发模仿,去感知体验的对象。而中国老师呢,磨灭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康居画业


大家好,我是燕子老师说育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绘画属于艺术领域,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欣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多进行绘画活动,还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从而有效刺激大脑的发育。

我们幼儿园曾针对幼儿绘画时“要不要给孩子提供范画”的问题在两个中班进行过实验,绘画主题都是《我的家》。中一班提供范画,中二班不提供范画。由同一个老师指教,结果大相径庭。

中一班的孩子绘画前老师先出示范画,并进行讲解,然后让孩子开始绘画,结果大同小异,孩子的作品和老师的范画构图基本相似,都有小房子、太阳、小花、小草,基本没有创造性,区别只是在技能方面。

中二班的孩子绘画前,老师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语言引导,让孩子们自由创作,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家。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班没有两幅相同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城堡、有花园、有高楼、有平房……

通过实验表明:范画的出示,会禁锢孩子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是不可取的。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自主创作,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孩子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利用各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活动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燕子老师说育儿


日本美育家鸟岛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中明确指出:请记住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鸟岛昭美并表明,六岁之前的儿童不应该被教授任何有关形状、画法、简笔画等成人眼中的绘画。而事实却是,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普遍会教授这种成人非常喜欢的简笔画,同时我们的大多数家长也常常会买一些简笔画以及涂色书,来教儿童绘画。

这是我们一个大班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一起观察了鳄鱼,了解了她们的习性,孩子们就开始作画了。儿童在作画的时候,大人不应该指手画脚,她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和绘画表达能力,而范画只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打击自信心。

题主可移步到我的主页,那里有更多孩子的作品和家长指导方法~


儿童绘画心理课堂


孩子需要自由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