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代铁托治理下的南斯拉夫是什么样?

寇亚君


二战期间,铁托带领南斯拉夫游击队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南斯拉夫人民基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1945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铁托带领南斯拉夫人民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苏联模式时期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因为苏联老大哥是二战前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来说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丰富,因此南斯拉夫也借鉴了苏联模式。


南斯拉夫进行经济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南共的经济改造分为农业领域和其他领域,不同领域采用了不同的改造方式。

在农业领域的改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进行土地改革。第二个阶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在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则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直接没收剥削者的财产。二是接管外国资本。三是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

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南共仿效苏联的“五年计划”模式,制定了南斯拉夫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也1947——1951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南斯拉夫的国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由1939年的2642亿第纳尔提高到1948年的4411亿第纳尔。

2.南苏交恶,南斯拉夫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

1948年6月28日,苏联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这一事件标志着南斯拉夫和苏联的蜜月期结束,两国开始交恶。

南苏交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只关心本国利益,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要求南共听命于苏联。

而铁托的性格刚毅、坚韧不拔,他不愿意屈从苏联,南斯拉夫与苏联在两国合营公司、希腊革命、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建立联邦国家等问题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的矛盾经过长期积累终于爆发。

南苏两国交恶后,南斯拉夫开始寻求缓和与西方的关系。铁托曾经说过:“南斯拉夫跟谁都愿意做朋友,但是谁也收买不了南斯拉夫。”

苏联老大哥的封杀并没有使南斯拉夫陷入绝境,通过与西方改善关系,在1949年到1959年的十年时间里,南斯拉夫获得西方国家2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还有大批的西方专家帮助南斯拉夫建设祖国,南斯拉夫成为当时东欧比较富有的国家。

3.社会主义自治模式

除了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南共还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斯拉夫率先在经济领域开展工人自治,随后又扩展到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同时大力发展地方自治,70年代推行联合劳动自治。

3.1经济体制改革:工人自治体制

1950年之前,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采用苏联的国家管理体制,南苏关系破裂后,南斯拉夫开始转变经济体制,改为工人自治体制。



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国家所有制转变为社会所有制。二是实行政企分开,企业由工人自治。三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四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收入分配制度。五是改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优先发展与人民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

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明显,南斯拉夫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他们的经济体制建设,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也借鉴了许多其中的经验。

3.2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地方自治

南斯拉夫除了进行经济改革也十分重视地方政权的改革,南共积极推行地方自治,除国防、外交等权力归中央外,其它经济和社会管理权统统下放给共和国地方。

70年代,南斯拉夫通过宪法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承认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享有主权,使得国家进一步“邦联化”。

地方自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埋下极大的隐患。

地方的权利过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造成了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为南斯拉夫后来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3.3联合劳动自治

联合劳动是劳动和社会再生产资料的联合。

联合劳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以劳动和资本的自治联合为基础的联合劳动组织制度。二是实行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治计划制度。三是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社会一体化过程。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南斯拉夫经济的飞速发展期,上世纪70年代末,每年有超过600万的游客到南斯拉夫旅游。

1976年南斯拉夫有36%的老百姓拥有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台冰箱,所有7到15岁的儿童可以享受8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南斯拉夫由欧洲较穷的国家跃居为中等发达国家。

4.不结盟运动

1956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克罗地亚的布里俄尼发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不与军事和政治集团结盟。二是主张各国无论大小,都有管理本国事务的权力。

2011年全世界有106个国家加入了不结盟运动。铁托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为推动这项运动做出重大贡献。

不结盟运动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促使南斯拉夫摆脱了苏联的封锁,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二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成为解决世界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冷战时期,苏美两大超级大国长期对抗,干涉别国内政外交。不结盟运动团结了亚非拉的新兴国家,成为苏美不得不重视的一股政治力量。

三是不结盟运动证明弱国也可以有外交。

5.铁托带领的南斯拉夫所存在的隐患

5.1削弱了塞尔维亚的主体地位,导致国家凝聚力下降

南斯拉夫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受各个帝国的统治,其中塞尔维亚受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500多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山等先后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统治了数百年。

长期以来,南斯拉夫各民族间同室操戈,战争不断,有很深的民族矛盾。

南斯拉夫建国后,主体民族是塞尔维亚人,占比45%。铁托本人是克罗地亚人,因此他对塞尔维亚人采取打压政策,削弱其主体地位。

铁托从塞尔维亚划分出波黑共和国和马其顿共和国,大大缩小了塞尔维亚的版图。

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占南斯拉夫人口的42.1%,到了1981年这个数据下降到36.3%。

塞尔维亚人口数量的下降,导致塞尔维亚在国家的主体地位下降,国家的凝聚力也下降了,导致后来南斯拉夫的解体。

5.2废除总统制,改由各联邦主体轮流坐庄

铁托于1980年病逝,他临终前废除了总统制,实行主席团制,总统主席团和南共中央主席团由8个联邦主体(6个加盟共和国、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各一人组成,设轮值主席,任期1年。

这项制度看起来十分美好,照顾了各方的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后患无穷。各个不同民族的领导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只考虑本民族利益,大大加剧了各民族矛盾,成为南斯拉夫解体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铁托在二战期间带领南斯拉夫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在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

建国初期,铁托带领南斯拉夫人民走过一段苏联模式的道路,和苏联关系恶化后,他又向西方国家靠拢,争取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持,同时,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不少有益的摸索,特别是南斯拉夫的经济在铁托时代取得了高速发展,他们的经济模式也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可惜的是,铁托在处理民族矛盾时采用平均主义,企图一碗水端平各民族利益,结果适得其反,为南斯拉夫的解体埋下了重大隐患。

铁托既是南斯拉夫的缔造者,也是南斯拉夫的掘墓人,我觉得借用对李成梁的评语可以十分恰当地用来评价铁托:“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雨夜读史


1980年5月4号下午三点过五分,前南斯拉夫领导人约瑟普-铁托与世长辞!紧接着,在南斯拉夫举国哀悼下,一场空前隆重的葬礼如期举行。英国首相撒切尔、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等各国元首悉数到场!

图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铁托葬礼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成了国内的唯一执政党,铁托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南斯拉夫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却显得有些“不合群”:它是欧洲唯一一个没有加入华约的共产主义国家。

而这主要还是和铁托的执政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希望南斯拉夫被苏联巨大的红色阴影所笼罩,不愿意南斯拉夫成为苏联的附庸!所以铁托有意的和苏联保持一定的距离。

举国哀痛铁托去世

在铁托看来,共产政治体制的南斯拉夫并不一定要在对外政策上“随波逐流、敌对西方”,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铁托就尽可能的给予南斯拉夫人民相对的自由,比如西方的文学书籍和电影可以在南斯拉夫传播,同时也允许西方国家的游客来旅游。

而且作为相对较早实施经济改革的共产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人民生活水平要明显优于其它同体制国家:汽车普及率达到36%、约每两个家庭就有一台电视以及一台冰箱,并且实行八年免费义务教育......

图为年轻时期的铁托(左一)

这样的生活水平也许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比同时期的共产国家可以说已经非常出色了。不过,当时的南斯拉夫也并不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地区贫富差异仍旧存在。

在外界看来,铁托和当时的南斯拉夫在美苏两国冷战的大背景下势必会沦为政治角力的棋子,但铁托坚持“不结盟”、“南斯拉夫是南斯拉夫人的”原则拒绝了苏联的插手企图,与此同时铁托也利用美苏之间的关系向美国求援。但无论是与苏联交恶还是获得美国的援助,铁托都始终秉持“南斯拉夫”中立的原则。

图为阿拉法特致敬铁托

总而言之,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共产国家,但南斯拉夫的存在和发展又过于依赖铁托,这一点我们从他逝世后南斯拉夫的快速陨落就能看出,最终不得不以解体告终。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冷战时期的南斯拉夫,是一个民众安居乐业、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国家。在铁托的治下,这个巴尔干2300多万人口的多民族杂居的小国,从1945年到1990年,平静安稳度过了整个冷战时期。

在当时的欧洲,南斯拉夫的经济居中等水平。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从1947年的200美元,到1977年增加到1600美元,每千人拥有的汽车,1977年达到91辆,电视机175台,百姓的高质量食品比重有所提高;条件优裕的居民还可出国旅行,尤其是能够去西方旅行,这在当时的苏联东欧国家是艳羡不已的。

在冷战时期,多民族的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经济得到较好发展,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一是铁托至高无上的威望,在精神上引领着各民族;第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南斯拉夫模式,促进了战后南斯拉夫的繁荣

所谓南斯拉夫模式,就是一种有别于当时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1948年南斯拉夫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避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弊端,便尝试创建了一种新的模式,既自治社会主义。也有西方学者称之为“南斯拉夫实验”:

将市场结构引入指令性的经济,将作出决策的权力分散开来,实施比较广泛的企业自主权,参与国际分工。

南斯拉夫在南共联盟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建立了全民防御社会自卫体系,对外不结盟,也是南斯拉夫自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

个人认为,南斯拉夫与当时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重大差别,是它的所有制结构--社会所有制。1950年6月,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颁布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和经济联合体的基本法,宣布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废除了指令性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制度;成立工人委员会,参加企业管理,实行劳动者自行决定成果分配,实行外贸外汇的自由化,自治制度开始实施。后来自治管理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

的确,自治制度的施行,给南斯拉夫社会尤其是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应该说,通过此类模式的改革。把微观经济搞活没有问题的,且卓有成效。但社会宏观管理却不是仅仅依靠自治能够自动调节到位的。在自治制度向纵深发展时,过分强调“非中央集权化”,模糊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能,必然出现分散主义,导致投资失控、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共和国之间共和国与联邦之间矛盾加剧,地方主义民族主义抬头,1971年就出现了克罗地亚领导人分裂主义倾向。

南斯拉夫自治实践向纵深发展中,在试图避免传统模式弊端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弊端。离心倾向分离主义开始产生,极大弱化了政府应有的智能。南斯拉夫各级政府,不是上级和下级的领导关系,上级政府只司监督,许多机构的领导人只有一年任期最多连任一次,长此以往,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几乎为零的权重,也使得政府缺乏权威。一个缺少分量缺少权威的政府,失去了整合枢纽功能的政府,很难想象在唤起民众统御国家方面能够形成民族凝聚力。

因此,在1960年代的南斯拉夫就已经埋下了民族分裂的隐患。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北方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与贫瘠区域、塞尔维亚与其他族群、各族群之间,诸多矛盾错综交织由来已久,铁托健在时,这些矛盾没有表面化。

确切的讲就是,铁托治下的几十年,由于历史文化及宗教因素,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好在铁托有非凡的驾驭能力,一直不断地平衡纷争不断的关系,以维持南斯拉夫这个大家庭。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铁托的个人威望维系着这个巴尔干国家,其相安无事必然是暂时的。1980年铁托去世,南斯拉夫陷入政治动荡族群冲突的乱象,10年后,南斯拉夫分崩离析。

南斯拉夫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实践,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建立了一系列相对和谐的自治联合体,却没能铸造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因此,后来的南联盟面对北约空袭,其抵御实力捉襟见肘。

2019.6.15

参阅资料

《南斯拉夫实验1948-1974年》,【美】丹尼森.拉西诺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东欧三十五年》,姜琦 张月明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掌上三言两语


苏南两国两党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里老大哥和小兄弟一般的友好伙伴,南斯拉夫作为莫斯科最亲密和重要的盟友,同样,在斯大林眼里铁托也属根红苗正的铁杆伙伴。出人意料的是,1948年6月28日,工人情报局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在苏联的高压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情报局认为,民族主义分子在南共内占了上风。于是,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不恰当方式对待南斯拉夫的“铁托主义”。从此,“苏南婚姻”破裂!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对此有个形象的评论:“马克思是共产党人的上帝,列宁是共产党人的耶稣·基督,斯大林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任教皇,铁托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马丁·路德。”

虽然铁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派,但是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创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铁托主义”,即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抛弃僵硬的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的狭隘偏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尺度,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外事务,抵制苏联的干涉和控制。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南斯拉夫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以“非国家化、非集中化、非官僚化、权力分散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行企业自治、共和国和自治省自治以及全社会的自治。国家全面下放管理经济的权力,由自治利益共同体管理社会事务。

20世纪50一60年代,当社会主义各国自我封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冷战之际,南斯拉夫较早地实行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公民出国和劳务输出自由,上百万南斯拉夫公民在欧洲国家从事生产劳动,外国人也到南斯拉夫自由旅行。政治民主和对外开放使整个国家充满生机和活力,既获得了西方国家的大量经济援助,又筑起了独立自主的物质基础。

本世纪50年代,当苏联式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社会主义各国尊为样板之际,南共联盟己经认识到市场的作用,把发展商品生产看做发展自治关系的必要前提,视社会主义企业为商品生产中的自主经营组织。在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过程中,南斯拉夫特别注意向企业下放权利,给企业和劳动组织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掌握了生产计划权、产品定价权、对外销售权和投资积累权,后来甚至掌握了收入分配权,并建立了一套职工监督经理厂长的制度。

这些做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工人的经济民主权利,使企业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20世纪50一60年代,当国家还没有把管理经济的权力完全放下去的时候,企业自治与国家宏观管理同时并存,发挥出了较大的优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南斯拉夫获得了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60年代中期以前曾出现过社会产值年均增长8.1%,个人收入年均增长5.3%的良好形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孔寒冰2010年访问南斯拉夫的时候,一位接待他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有一辆在1985年购买的小汽车,那时中国的大学教授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甚至连买辆诸如飞鸽、永久、凤凰之类的名牌自行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么缺票证,要么差钱。1985年前南斯拉夫的教授和中国的教授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哏都太尉


铁托之于南斯拉夫,正如毛泽东之于中国,斯大林知于苏联。曾经的南斯拉夫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员,很可惜他在2006年彻底解体。如今只不过是活在历史当中的一个国家,不免让人有点惋惜。

▲分裂后的南斯拉夫

先说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他是在1929年才刚刚建立的短命王朝,是以塞尔维亚族为基础,糅合了多个小国,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种多民族的国家,想要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团结。可惜铁托带他们站了起来,也带着他们倒了下去。

再说铁托其人!铁托在1892年出生在克罗地亚的农村家庭,后来与俄军作战后来到俄国。在这里学会了俄语,并且接受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洗礼。回国之后就参加了南斯拉夫共产党,并且在二战初年当选上了总书记。

1941年由于德军的25号计划,当时南斯拉夫王国宣布投降。此时仅仅距离德军入侵十天时间,南斯拉夫已经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成为了法西斯的第12个国家。不久之后南斯拉夫政府逃亡国外,而铁托开始领导人民组织武装起义。


虽然当时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但是每个国家都忙得不可开交,暂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支援南斯拉夫内部的斗争。在这样不堪的条件下,铁托开始领导人民组织游击战。从1941年开始,一直撑到1945年二战结束。中间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是都幸运的躲过去。

二战之后铁托所建立的政府,宣布废除原先政府的权力,接受了德国法西斯的投降。战后的南斯拉夫采用的是社会主义,铁托作为最高领导人。虽然二站结束了,但是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冷战爆发。作为一个拼接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铁托应该何去何从?

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苏联正在大张旗鼓的搞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虽然南斯拉夫身处欧洲地区,周围绝大部分都是资本主义阵营。为了更好的发展,按照道理他应该加入苏联。然而铁托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领导人,他发展了一套铁托主义。坚决不加入任何组织,选择与斯大林决裂。

▲铁托与苏联领导人

铁托主义是以铁托为名的政治思想,他抛弃起了僵硬的冷战思维,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狭隘。坚决抵制苏联的干涉,要求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事务。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南斯拉夫解放的时候,苏联几乎没有给予帮助。

然而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又跑过来让他做小弟,南斯拉夫当然不愿意了。同时南斯拉夫还与苏联在政治上面有诸多不同,比如说在以色列问题上分歧就非常大。南斯拉夫支持以色列的存在,然而苏联却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最后就导致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一直到赫鲁晓夫上台才有所缓解。

同时南斯拉夫在铁托主义的影响下,发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不结盟运动。就是任凭冷战爆发的再猛烈,他也不参加任何一阵营。当然一个人的发展总是困难的,不结盟带来的就是被孤立。虽然被斯大林所不认同,但是却接受了来自美国的援助。


此举让南斯拉夫在战后重建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反倒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玩的开,但是也不加入他们阵营。由于南斯斯拉夫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积极的开放贸易经济往来,反而让南斯拉夫成为当时巴尔干半岛当中比较富有的国家。

在国内方面,南斯拉夫也大胆的放权。展开了一场“非国家化、非集中化、非官僚化、权力分散化”的改革,在短时间内给颓废的国家注入了新的动力。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它就早于社会主义阵营,甚至是一般的资本主义阵营,率先完成了政治民主化以及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

在战后的短短20年时间,南斯拉夫就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在20世纪的60年代的十年里面,南斯拉夫做到了以每年6.1%的速度让GDP稳定增长。到70年代初的时候,国内汽车拥有率达到36%,电视普及率高达40%。然而这一切繁荣的外表下面,也埋下了很多的暗疮。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蒙蔽住了年迈的铁托。作为南斯拉夫战后的第一代领导人,铁托渐渐把南斯拉夫发展成高度集权。在政治经济上开始不思进取,渐渐的开始吃老本。更加注重享受生活,铁托也成为了金托。

尤其是在1973年,中东地区爆发第四次战争,紧接着石油危机蔓延开来,南斯拉夫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经济开始出现下滑,铁托的支持率也是越来越低。有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黑暗存在,虽然南斯拉夫整体经济实力比较高。

但是其类似于联邦制的国体,本来就是几个小国东拼西凑而来。成立之初就明显的显示出地区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铁托当政期间,开始对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进行打击。并且还发展了一套南斯拉夫族,要求其他族群放弃自己种族与信仰,改信新的族群。


此举造成南斯拉夫内部凝聚力急剧下降,然而铁托竟然还不自知的实行了十几年。最后发展成有的地区经济位列欧洲前列,还有一部分在欧洲垫底。这些矛盾有铁托这位精神领袖的存在尚且还可以掩盖,待他去世之后出现断崖式的崩塌。

由于铁托在80年代去世之后,南斯拉夫内部没有一个拥有如此高威望的人。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在为自己争夺利益,最后渐渐开始出现分崩离析。再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马其顿等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开始成为历史。


史之策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是上个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时存在于欧洲南部的一个区域大国,也是巴尔干半岛上存在过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从1992年过后,这个国家瓦解为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波黑)六国,至今已不复存在。

(南联邦分裂出的国家)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克罗地亚人)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组建了南斯拉夫联邦,并当选为南联邦领导人。在美苏冷战的时期,许多亚欧国家都被迫站队,但铁托所领导的南联邦一直拒绝参加任何集团的结盟运动。同时,南联邦一直保持着六十万规模的陆军部队,使得美苏等国不敢小觑。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左一)

在铁托和南斯拉夫人民的努力下,南斯拉夫很快就从二战时的满目疮痍中恢复了过来。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短短20年时间里,南斯拉夫实现了高度工业化,经济稳定化,人均收入也水涨船高。从1960年到1970年,南斯拉夫的国内GDP以每年6.1%的速度稳定增长,直到石油危机的爆发。

在70年代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汽车拥有率达到36%,电视普及率达到50%,人均GDP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位列第一,被称为“南斯拉夫的奇迹”。


在经济强盛的同时,南斯拉夫的旅游业也相当发达。由于南斯拉夫地跨地中海,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度假胜地,在70年代~80年代初,平均每年到南斯拉夫旅游的外国人超过800万,给当地带来了很可观的旅游收入。

不过,由于1973年发生的石油危机和西方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得南斯拉夫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南斯拉夫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在铁托去世的时候,南斯拉夫已经债台高筑,从IMF组织欠下了20亿美元的外债。

同时,由于经济危机和人口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埋下了后来国家解体的隐患。

另外,铁托还被指责生活过于腐化与长期独裁,他享受的是陈年美酒、名牌雪茄、高级服饰。在他的影响下,南斯拉夫的干部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南斯拉夫的经济却没有任何起色,因此铁托的声望在70年代末大幅滑落。1980年,随着铁托的去世,南斯拉夫正式进入了十年动荡时期,最终解体。

(铁托的葬礼)


历史的荒野


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算是一个小康社会。铁托死于1980年,2019年的塞尔维亚的人均GDP指标和40年前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经过分裂、战乱、制裁,塞尔维亚有40年没有发展了。

1,1981年的南斯拉夫经济

南斯拉夫采用独特的公有企业自治模式。

1981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为2800美元。

看上去好像不多,但是从美元价值上比较,1981年的南斯拉夫和2014年的中国人均GDP是差不多的。

从1981年到2014年,美元贬值了2.7倍。

2014年,中国人均GDP是7683美元,南斯拉夫1981年的人均GDP按相对价值换算为7560美元。

还可以做个比较。

1981年,西欧葡萄牙的人均GDP是2520美元,韩国的人均GDP是1700美元。

从1947年-1981年,南斯拉夫的GDP平均增长率是6%,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占40%,农业产值占14%。

南斯拉夫缺乏石油、煤炭等能源,是其经济结构的致命伤。

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外汇都要去购买能源。

2,南斯拉夫汽车普及率

南斯拉夫Zastava汽车公司根据意大利Fiat的型号设计了南斯拉夫入门级的小汽车Yugo。

还出口到美国和英国。80年代的中国也进口过南斯拉夫Zastava汽车。

Yugo在80年代,是美国售价最便宜的普及型汽车。

一台Yugo GV的价格是3990美金。是一名南斯拉夫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

Yugo一共生产了80万辆。

80年代,南斯拉夫很多普通工人都买了Yugo,大街小巷上都跑着Yugo,就像前几年中国满大街的BYD和QQ。

据东德《公路》杂志,在1979年第七期报道:

南斯拉夫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小汽车保有量从1970年的72万辆增加到1976年的173万辆,增长了2.4倍。有路面的公路网总长度约11000公里,其中有150公里是现代化高速公路。

1976年,南斯拉夫有173万辆小汽车,人口2000多万,多是四口之家。

在1976年,南斯拉夫30%的家庭都有小汽车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铁托于1980年5月4日下午三点零五分(当地时间)在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铁托在世间上有很高的威望,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1892年5月25日,铁托生于克罗地亚库姆罗韦茨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905年,铁托在初等学校毕业后,学习钳工,成为五金工人。1910年,铁托加入社会民主党,投身于工人和工会运动。后被征入匈牙利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从事反战宣传而受禁闭处分。后来,在俄罗斯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并参加俄国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1938年初,45岁的铁托出任南共中央临时总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领导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成为二战领袖。1945年11月,铁托任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铁托主义,是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命名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斯拉夫的经济还是不发达的农业经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和农业。战后的南斯拉夫在苏联的帮助下搞经济建设。后来与苏联分裂之后,走了一条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到1976年,南斯拉夫人民生活富裕,过着幸福的生活,具体为1/3的人民拥有小汽车、3个家庭就拥有2个电视机、2个家庭就有1台冰箱、实现免费8年义务制教育。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区贫富分化问题一直非常严重,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铁托作是克罗地亚人,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采取了打压政策。


阿拉丁的神灯123


铁托是南斯拉夫曾经的伟大领袖,铁托很早的时候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8岁时就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

1937年,铁托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头号人物。1939年二战爆发,为了称霸世界,希特勒发动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欧洲许多国家被法西斯占领。两年后,纳粹铁蹄踏上南斯拉夫,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武装起义,奋起反抗德国占领。铁托生性勇猛,在年少时就得全国击剑冠军,后来又在斯大林那儿收过军事训练,从苏联人那里学习过不少游击战经验。因此南斯拉夫游击队非常厉害,把德国军队打得晕头转向。


1945年,铁托终于带领南斯拉夫人民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由于铁托是反抗侵略的领袖,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威望,顺理成章成为南斯拉夫的最高领导人。

铁托出身贫苦,对劳动人民旧社会悲惨处境感同身受。所以铁托执政后,非常重视发展经济,致力于国家繁荣富强。铁托为了发展经济,利用自己高超的外交手腕,在美苏两大阵营中寻找平衡,同时向美苏伸出橄榄枝。因此,南斯拉夫得到了美国源源不断的经济援助,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也对新生的南斯拉夫政权伸出了援助之手。因此南斯拉夫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斯拉夫的经济还是不发达的农业经济,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很缓慢,有限的发展推动力来自国内外的私营企业,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和农业。


在1945年到1970年的25年中,南斯拉夫已经变成了中等水平的工业国。

到1974年,南斯拉夫的工业就业人数已经占全国劳动力的19%,工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42%,而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48%,农业收入只占国民收入的17%。不过南斯拉夫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于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所有其它东欧国家,与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并不明显。南斯拉夫从建国到70年代短短的几十年间,南斯拉夫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人民生活水平那是上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

早在七十年代,南斯拉夫每三户人家就有一辆汽车,每两家就有一台冰箱。当中国农村一村人守着一台电视机看日本的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的时候,南斯拉夫家家都有电视机了。

六、七十年代,南斯拉夫的GDP以每年6.1%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遥遥领先,首屈一指;南斯拉夫被西方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奇迹。

铁托在经济建设同时,注重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教育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品德的三有新人。同时狠狠打击那些鱼肉百姓、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黑恶势力。下令全国各地的司法机关从严从重进行打击,毫不留情。

七十年代到过南斯拉夫的中国人,都看到过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南斯拉夫的自行车没有锁。南斯拉夫宾馆里,房间的门也没有门锁,只有从里面可以插上的插销。但南斯拉夫的自行车从来不会丢失,住在宾馆也不会丢东西。到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路,他都会面带微笑、热情地回答,甚至会把你送到目的地。南斯拉夫人的精神境界可见一斑。

铁托还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贪官污吏和走后门一向深恶痛绝。他下令在全国各地机关单位和城乡街道设立举报箱,收到群众举报和投诉在一周内回复处理结果,不能及时回复的,经办干部一律撤职。对于举报属实的贪官污吏一律一棍子打死,终身不再录用,不给他们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机会。

所以,那时候在南斯拉夫不管办什么事效率高的惊人,不存在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的现象。

南斯拉夫处于巴尔干半岛,东西方冷战的前沿,成为美苏都想控制的棋子,但铁托铮铮铁骨,从不受人摆布,外交上始终不左不右。铁托有个俄罗斯老婆,早年在俄罗斯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也得到过苏联的大力支持,按说铁托应该对苏联人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但斯大林一心想把铁托当傀儡,想在南斯拉夫开工厂,侵吞他们的自然资源,所以铁托就坚决不理睬斯大林。

后来斯大林强闯南斯拉夫驻匈牙利使馆抓走了政治避难的匈牙利领导人并食言杀掉;铁托勃然大怒,公开和苏联决裂。

铁托之后采取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成为国际“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为南斯拉夫的独立自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由于铁托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大搞一言堂,排斥民主集中制,没有把南斯拉夫的政治体制纳入一个正常的轨道。而建立在强人政治和个人能力的政权注定是短命的。在这样的国家,风平浪静靠的是强权,所谓的稳定都是假象。

所以,当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的时候,南斯拉夫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经济没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南斯拉夫的经济陷入困境,一蹶不振;南斯拉夫也因此欠下了大量的外债。

对于经济危机,铁托长时间找不到解决办法,大量城乡人口失业,民族矛盾恶化,这也为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解体埋下伏笔。同时,铁托到了晚年,年迈昏庸,但却死死抱着权力不放。

铁托当了一辈子终身总统,晚年却醍醐灌顶,对终身制深恶痛绝,决心不允许别人继续跟他一样继续做终身领导,在他去世之前就把自己身后领导人制度改为主席团选举,轮流坐庄,这也是导致他死后南斯拉夫迅速解体的原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铁托也是人不是神,也有这样那些的瑕疵。比如生活奢侈、腐化。行宫遍布全国各地,养情人。。。但铁托以他过人的才干和铁腕手段,把南斯拉夫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泰民安,无愧于“巴尔干雄狮“”的称号。


历来现实


冷战时期,铁托治理下的南斯拉夫,在欧洲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南联盟解体以,该国受到了联合国的制裁,一下从中等发达国家,倒退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一个强大的国家当中必然有一个铁腕政治人物,而铁托所治理下的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曾一度被德国占领,在反法西斯阵线上,铁托一直在与德国进行顽强的斗争。所以,二战期间,铁托指挥南斯拉夫人民与德国之间的重大战役共有7次。二战以后,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邦。1945年11月,铁托任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南斯拉夫成立以后,铁托挫败了苏联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图。为了发展国内经济,铁托曾求助于苏联。但是苏联只帮助南斯拉夫发展轻工业,且操纵南斯拉夫的经济建设。所以,铁托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最后铁托求助于美国。美国向铁托提供1亿多美元各种形式的援助,这对当时贫困的南斯拉夫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1974年,铁托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选为终身总统。1953年,斯大林死后,铁托改善了与苏联的关系,但是两国关系忽冷忽热。1968年,苏联和它的盟国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自身的安全问题受到威胁。铁托在当时调动军队,发动国内民兵,作出抵抗外来入侵的决心。由于冷战下的南斯拉夫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苏联不敢贸然发动对南斯拉夫的战争,最后只能退缩。所以,铁腕人物铁托所在的南斯拉夫,让苏联畏惧。铁托当政的时候,南斯拉夫已经成为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但是,铁托去世以后,国内的民族矛盾开始凸显。

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民族独立高涨,南斯拉夫也走向了解体。原6个加盟共和国当中的4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北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彻底解体。剩下的两个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中,塞尔维亚有一个省,叫科索沃。这个省在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下闹独立,南联盟运用武力镇压,双方冲突不断,造成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最终给西方介入科索沃提供了借口,所以1999年爆发了“科索沃战争”。

其实,南斯拉夫联盟存在巴尔干半岛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因为南斯拉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存在直接威胁美国的霸权,和西方国家的安全。所以,欧美国家所期望的就是他解体,甚至四分五裂。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称霸全球,他可以无所畏惧的干涉他国内政。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狂轰滥炸,中国的大使馆还被美国的导弹击中,导致3名记者牺牲和数十人受伤。可见,从那时美国的强权主义已经暴露无遗。所以,进入21世纪,美国是想打谁就打谁,好像没人阻止得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