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怎样理解?

55e4680


道德即命运,德即运即生存延续进而成道之正义有效途径及知能,而道即命即永生永恒。所以道即命并不实在,是人类并万类之目的地和归宿。而人类并万类被别有用心者所掌控奴役即伪道德,道生天生地并掌控人类并万类,纯粹愚化人类并万类之造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非自然无主宰,才是生命生灵之本真。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物即无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阳光明正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道德经·第十五章

春秋时期·老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不可识,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这是教一般人怎么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他们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高傲自满。本章最后的“蔽而新成”,即去故更新。

老子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

其实这一章和《道德经·第十四章》相连接的,上一章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即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得初始,这就叫认识“道”的规律。


不定时读书


《老子》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作为士,士当为知己者死,但是又不能死的没有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士,要当好参谋,做好军师,要有谋略,有远见,要深不可测。


古建的魅力


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怎样理解?

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无人可以琢磨,高深莫测,他在中国是个褒义词,在西方却是一个贬义词。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我们可以理解为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觉得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假。

古来善于当事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试,正因为难以测试。





蟹小鱼


老子可没说过这话!这是后世儒生篡改的。

帛书《老子》原文是: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古代善于为道的君主(老子书是给君主看的,所以此处指君主),其细微、宏大、幽隐、显明之处,都非常深奥,难以记述。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难以记述,所以只能勉强来形容。

最近回答了几个关于《老子》的问题,发现基本儒家的释译,都是加入了儒生想象的成分,把老子书当儒家典籍来读,真是……


浸淫之辞


修真得道之人称为“士”。“善为士者”,即上尽天道,能知阴阳消长之妙,下尽地理,能知刚柔夷险之理,中尽人事,能知巨细事物利害成败之机。其心中之体用,至微至妙,至玄至通,即可称为“上士”。大道之体的隐奥曰“微”,至道之应用变化不测曰“妙”,至道之幽深博大曰“玄”,至道之畅行无碍曰“通”。能体至道之隐奥,能用至道之不测,能得至道之幽深,能达至道之无碍,才能谓之“微妙玄通”。

世人不能识大道之行藏,不能窥大道之体用,不知道之无方无所、无象无状,故难知难见大道之妙。道德之实义深远,世人不信大道之存在,不修学大道之理,故不知大道之玄妙。虽大道终日伴随左右,大道之理时刻展现眼前,但却不觉不悟,视而若盲,听而若聋,故对日常中极为浅显的道理不能知行,视至简至易之道为高深莫测,对玄妙深奥之道体,深不可识。

所谓“善为士者”,即明晓真理,大志修真,以修心为上,和光同尘,在尘中脱尘,在魔难中消业迁善,在污泥浊水中汲取营养,在火宅中滋润心田。不迷失于酒色财气的漩涡,不为妖魔兴风作浪所吓倒,不被外物所诱。面对世俗间一切顺逆之境,皆心明如镜,以道为准绳,以德为度量,心湖不起波澜,灵台不染一物。无论外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变其道志,无论遇到多么剧烈的狂风骤雨,身心房舍坚固如钢。虽终日混迹世俗之中,不被外尘所转,虽魔考重重,皆泰然自若。经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故善为士者,会修道者,虽不见其终日参禅打坐,但修道却每日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歇,勤修不辍。故云:“闹市炼道客,尘嚣试修人”,“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

此章不言圣人、至人,而只言“善为士者”,乃是专示人入道之要,而强为形容比喻大道之妙。粗尽而微,微至而妙,妙极而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故谓之“微妙玄通。”人因禀受天地之气的质量不同,故有圣凡贤愚之别,存在着上品、中品、下品之分。这好比物之品种,一等品者列入天之上界,中等品者列入天之中界,三等品者生于下界;以至于四级、五级、六级……,各生于四生六道。故莲台有九品,是按其功德的厚薄大小而分类。人人具有佛性,个个天赋道根,唯看其觉与不觉、修与不修,而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若能修身养性,明理识道,原灵不昧,则必能修道成真,返归道源本根。


国学精语


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手抄帛书本,是“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莊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馀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這个字是古体字写出字盘上没有该字上边一个敝字,下边一个衣字组成一个字,叫bie)成”。

译文:“古代好的修道得道后,具有微细玄妙通达本领。深奥不可记述。因为不可记述。所以,勉強去形容他,说他与人交往啊,就像冬天在冰上行走。言`谈啊,像似畏恐四邻,严肃啊,若似宾客。离散啊,若似冰凌消融。混沌啊,若似木偶‘。像深水声啊,那样渾厚,像似水稻啊,在沐浴,在混浊情形下,我给澄清。您可以得到更多我的养生。葆有练养生之道,没欲望,道才能盈滿。唯独没欲望,才能获得盈满的道。因此,莫非能够修掉不成”。

还可進一步领悟老子之意。一、“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其隐意是:其一说修道者可修成具有通达灵界的功能。即通灵,与师父们交流对话。其二、只有修至高层次。才可自为获得道的功能。但绝不是所求就能得到的。因此,这样可激励修道者诚心实修,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及毅力。

二“与呵,其若冬涉冰。……,莊呵,其若浴”。这是老子从七个方面勉強形容修练得道者们在外观上与世人不同之处的外在表现。

1,“与呵,其若冬涉冰”。是说修练得道者在与人交往时小心谨慎,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异异,畏恐违犯天规。

2“猷呵,其若四邻”。他们在与别人交谈时,也十分小心,畏恐四边有人听見,恐怕失天机。

3“严呵,其若容”。是说他们在表情上很严肃,庄重,就像宾客一样,很拘谨,畏恐被人看出来有私情。

4点“唤呵,其若凌泽”。是说他们在分别时像冰雪融化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毫不留一点踪跡。

5点“沌呵,其若楃”。是说他们面目毫无表情,极为呆板,像木偶一样,畏恐受世人情感所影响。

6点“(这个字是氵字旁加春字)呵,其若浊”。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像似从深水里发出的声音,那样浑厚深沉,毫无情感。

7点“莊呵,其若浴”。是说他们形体呀,就像水稻在水中

木浴。使人看不出他们是怎么回事。

老子从七方面描述了得道者与世人不同之处,从而進↗一步认识到修练得道后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检验标准。那么为什么修练得道者会有上述表现呢?其主要原因是由世人修至灵界尚未完全到位的过度期的外在表现,也是修练得道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老子最后指出修道者应遵循的原则。修练不要有任何欲望,雖然修道者可修得具有极深奥功能。但决不是修道者所求就可得到的。其一,因为有求之心,是世人功能之心,怎能得到灵界的功能。所以不但得不到,反而有可能事得其反,步入魔境。其二、因为功能是师父给的,在暗中传授的。其三、因为功能是道自为转化的。而不是求得的,是天道酬勤的体现。{这是千古不传之迷)。所以最终老子结论为修道不应报有任何欲望,没欲望才能获得盈满道。才能修掉世人的一切,進入灵界。……。


伊尹597


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意思


罗氏地理风水择吉馆


老子没有说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