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怎样理解?

55e4680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对老子的这段话怎样理解?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无为而治”(网络图片)

“天长地久”就是天和地长久地存在。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说,天是宇宙,地是地球。天和地指的就是宇宙和地球。天和地是自然运行,没有自我意识,名利思想,只是按照自然运动规律来生存,从来没有想着为自己谋利益。因此,天和地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很长久的。

为什么天地会存在长久呢?“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天和地不为自己而生存,容纳百川,顺其自然,从不自私自利,不为自己谋生存,所以才能长久地生存下来。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这番话,还有另一层意思:人类帮助天地即宇宙和地球,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人类自己,就好比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为人类抵御了风沙、洪水、雾霾、全球变暖一样,是一个道理。所以帮助地球和万物就是帮助我们人类自己。

这是一道哲学命题。简单地解释就是: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在无私的化育、繁殖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才能长盛不衰。

人类历史经验也提示我们:顺其自然,大公无私,“无为而治”,才能天地合一,平安无事,繁荣昌盛。

在这里的“天”指的是“圣人”即老百姓的领头人。“圣人”要置身于众人之中,全面地倾听周边人和老百姓的意见,审慎度是,出以公心,考虑如何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以得到众人支持。“圣人”考虑和做任何事情,要跳出私利和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要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

总之,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这番话,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治”思想。是说:人是有私欲的。但是,“圣人”所谓的“私欲”是为了家家户户安宁,人人快乐安康、推动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永恒。

当“圣人”无私忘我地努力,换来为人类多做的贡献。那么,老百姓会感到了“圣人”的成就和精神及品格之美,自然就会纷纷推举他,请他带领大家继续治理天下,以达到“无为而治”目的。


言者青青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引语]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评析]

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远源流畅


这一章《老子》的帛书手抄本,老子是这样说的,“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長久存在,天地之所以長久存在,是因为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已。所以才能長久存在。因此,有声望修道者,身体练的像棉絮一样,是他们把自身的修练放在领先地位,他们的外在身躯才能健康長存,不正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私心。所以才能完成修掉私利之心”。

再進一步领悟老子说的隐意。

一、老子通过对天地为何能長久存在的论述,在教化修道者从天道领悟人道之理,再从人道开始修,再能动升华到天道。修道不必为自身能否健康長寿而担心,应效仿天地,为他人而生存。就可修得像天地一样長存于世。为他人生存,是修道者人生观的基点。是无私欲的前提。无私心,公心就居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促进灵净化、升华,这就是修道的根本目的。

二、老子在暗传修命的方法,及与修性和命的关系。指出要把修命放在修性之先。一则可以健康長寿;二则可为修性提供时间保障。反之,修性又为修命实现脱胎换骨,提供了物质保障。再达到实现道化的最终目标。

三、修道为何可以健康長寿呢?概括说,可从道的性质去理解。道的基本属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道的质;二是道的量;三是道的信息生命。现仅就道的量进一步谈一谈。道的量,是甴他的物质属性决定的。道就是宇宙中高能量暗物质,这种暗能量是无形的虚体,体积雖小,但能量极大,充满整个宇宙。可滋养修道者生存之所需,使修道者不食人间烟火。……。


伊尹597


首先此天长地久属于一个成语而非情话哦!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摘自《老子·道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的意思是,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若能摆脱私人利益,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便可得大自在。

就像一些信仰中所讲,做人要无私奉献,不能贪图一己之利,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无欲无求,无争无抢,就像大同社会一样,当一个人将自己置身于尘世之外,便可以和天地一样的长久的存在。

虽然现代社会并不支持这种想法,认为活着就是要为自己活出风头,但是老子的超凡脱俗的思想还是可以在人生不如意时读起,即便没有人能成为圣人,心境却不可同日而语。


芯设霁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②,外其身而身存③。以其无私④,故能成其私⑤。

[通释]

天长地久。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让自身处在后面反而使自身处在了前面,让自身处在事物之外反而能够使自身保全。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利益。

[注释]

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它不为了自己存在。这是一个解说性的判断句。所以……者,……的原因。以,因为。自生,为了自己存在。生,为动用法,为……而生存。

②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让自身处在后面反而使自身处在前面。后其身,使自身处在后面。后,使……处后。其,自己的。而,连词,反而。先,使……领先,使……处在前面。

③外其身而身存:让自身处在事物之外反而能够使自身保全。外其身,使自身处在事物的外面。外,使……处在事外。存,使……保全。

④以其无私:正是因为他没有私欲。王弼本此句为反问句“非以其无私邪”,河上公本、景龙碑、龙兴观碑文均无“非”“邪”二字,其实,去掉“非”“邪”二字更顺畅。以,因为。私,私欲。

⑤故能成其私:所以促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利益。能,得以。成,成就。私,一个人的利益,作为统治者与众不同的利益。

[意义归纳]

本章赞扬天地圣人的“无私”精神。全章分为两层。

第一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解释天长地久源于不自生的品质。

第二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阐释圣人不自私而能成其私的道理。

[语法分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

因果

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

因果

私,│故能成其私。

(单句符号,头条显示不了)

“天长地久”是个并列短语的独词句。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与“故能长生”是因果关系的复句,“故”是关联词。其实,单用“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已经把该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去掉“故能长生”,意思没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句子本来可以以“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或者以“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形式出现就可以了。在《道德经》中,这种表达形式多有出现。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个单句。“……者,……”是个解释性的判断句。在这样的判断句中,前后共同表述一个“因果”关系,解释后就成为“……的原因是……”的格式。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个单句,“圣人”是这个单句的主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并列关系复句短语做圣人的谓语。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个复句短语的复句关系为:

并列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考辨]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王弼本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看起来是个反问兼设问的句子,语气强烈了,“非以其无私邪”否定的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以其无私”,但画蛇添足,把本来具有因果关系的整个句子割裂了;且河上公本、景龙碑、龙兴观碑文均无“非”“邪”二字,据改。

[解读与点评]

老子分析了天地长久存在的原因,认为是它们不为了自己存在。这种“不自生”品格,实际正是“无私”的品格。老子在这里表明了他的处世观,要保持长久,就要像天地那样“不自生”。老子拿圣人说事,所以圣人让自身处在后面反而使自身处在了前面,让自身处在事物之外反而使自身得到了保全。正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私利,不为自己谋取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利益。

后其身,就是把自己摆在后面的位置上,不往前争,不图浮利,不务虚名;外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参与利益的争夺,不为自己谋取利益。为人处世如果能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后面,“后其身”“外其身”,反而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反而能占先,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本章产生成语“天长地久”。


陈广逵


天为至阳,地为至阴,阴阳之道先天地而存,因而天长地久。阴阳之炁无极而生,阴阳阳阴,生生不息,化育化物,穷极而返归无极,往复冰河,而以阳阴先天之炁之道成其长久...





我做阴阳先生的日子


1、天长地久。

2、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无私的化育、繁荣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3、圣人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综合全面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审慎的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当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虑事情总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总是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4、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

5、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6、一个人终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绝后的。但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想法成就长生永存;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证明我们对人类是有点价值的。





奋斗的小蜘蛛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意思是:天和地之所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那些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在这里告诫后人,做一件事情,不能一开始就考虑到自己能否有好处,有好处就去做,没好处就不做,这样永远也做不成事。只有不计个人得失,义务反顾的去做,才能够成功。在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抗击病毒的关键时刻,这段话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解放军官兵,广大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投身抗病毒战役,他们的精神值得全国人民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能与天地同存。


金星753


“天和地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久远存在,因为它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故能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效仿天之道,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后面,结果别人都来成就他;保持自身处于利益之外,就可以保全自身。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放下私心吗?然后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如来尹少


能够长久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存在的,能够长久的人不是为了自己生存的。人的心其实可以分成私心和公心,也可以说是利己和利他。这句话要劝诫人做一个利他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做贡献。人是在成全别人的时候成全自己,在实现别人的时候实现自己。没有抱着目的去做事的反而把事情做好,没有抱着私心做事的人反而把成全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做一件事,要首先从利他角度考虑,在利他的实现中利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