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如何用一首詩來形容藝術?

影影圈圈


或許藝術天生就給人神秘感,而人類又是天生就充滿好奇心,這樣一來,人們就更加覺得藝術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自藝術誕生開始,就不停的去探索研習,作為藝術愛好者們,更是用各種詞語去描述藝術到底是什麼樣子,問題來了:作為藝術愛好者,你如何用一首詩來形容藝術?



用一首詩來形容藝術

首先要說明的是,詩詞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只是受眾的人或許相對少一些,人們已經習慣繪畫、書法、音樂、攝影這樣的藝術形式了,認為它們和我們的生活較貼近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容繪畫藝術,


我們都知道,一幅畫作的形成是要經過寫生的過程,國畫、油畫都一樣,外出對大自然進行寫生,而大自然的風采就是給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這意境效果正是一幅畫作所需要的,就好比,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奇幻感覺,

開篇也提到了,藝術既神秘又神奇,人們不停的對藝術進行探索研習,但最終都會發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藝術雖然是化繁為簡的過程,但這“簡”並不是膚淺的簡單,而依然是具有深層跡象的簡約,藝術之美沒有極致,人的藝術認知同樣也沒有極知,



在藝術面前,藝術家同樣顯得很渺小,與其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倒不如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它有關萬物哲理,藝術創作必定要對自然懷有敬畏及憐憫之心,這樣才能將人的精神境界與藝術相通;又由於每個人對藝術的看法都各不一樣,所以我們又可以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形容每個人對藝術的不同見解。


詩夜城主


我們說,詩美如畫,畫美如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就是這麼來的。

唐代大詩人王維就是詩畫俱佳的大家。我們讀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心中會驀然升起一幅非常幽美的中國山水畫圖景。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是一位集詩文書畫之大成的雜家,他的詠西湖的詩“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兩句就像是一幅中國山水畫,後兩句就像是一幅西方人像油畫。真是形容的惟妙惟肖。

繪畫作為最古老的圖象視覺藝術,之所以能延綿發展幾千年日益繁盛,之所以能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喜愛,就在於它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人類社會的生活場景和自然風貌,愉悅人的精神,陶治人的情操,給人以心靈的共鳴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無論是國畫中的山水,還是油畫中的人物,都帶有一種詩意的美。如國畫宋人的《千里江山圖》、當代的《江山如此多嬌》等等。油畫《入睡的維納斯》、《心靈甦醒》等等。



燈影書畫


天河星雨燦十一,點點紛紛落萬方。

萬方星斗萬方爍,晦晦明明絢輝光。

巨者普照弱羲和,盈末細微比丹良。

玄暉熠燿各炫彩,萬千星彩迸無樑。

以上,個人僅以對於藝術的理解,以及個人能力寫出形容藝術的詩句。

對於藝術一詞,迄今為止還沒有什麼確切的定義可以形容或者概括。



在我個人看來,藝術猶如宇宙銀河的光芒。可以從一個點開始,延伸出無數的點,猶如藝術創作的開始,從一到二到三直至無限。



而藝術就像宇宙一樣,本身擁有無數個點。每一個點都散發著這個點應有的光芒,好比音樂有音樂的光,舞蹈有舞蹈的光。雖然有的光芒可以暗淡日月星辰,有的光芒與螢火燭光相似。



但就是這些不同的光芒,相互交融而又獨立,才使得他們即能匯合一起,又能分散各自閃耀光輝。 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如此,下里巴人通俗易懂亦是如此。

我理解的藝術就是從同一個點開始時不斷的發展到無數個小點,當小點匯聚一起是依然還是一個點,只不過可能更大了一些。


劉道嚴


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鍊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

王維的詩中有畫,明明只是讀詩,眼前卻常常表現一幅幅畫面。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並沒有新奇的結構,奇特的想象,絢麗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話的語言,可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去品。

其實,做人何嘗不是這樣呢?追求名利,跟隨潮流,讓自己金光閃閃,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罷了。

一個真正自信的,有才華的人並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修飾,他僅僅是站在那裡,就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場。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內而外的。

所以。

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吧!讀詩,讓你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時光易逝,一生幾十年彷彿一眨眼就過去了,人於世光,如蚍蜉於天地,滄海之一粟,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傷懷。

這時去讀一讀李白,蘇軾的詩,去品味詩中的灑脫人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他們活得隨性,沒有為世俗所累,難道不是這樣嗎?人生短短數十載,如果不能活得充實灑脫盡興,豈不可惜?讓我們做一個灑脫的人吧!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現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多了一份利慾薰心的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堅持,多了一份溜鬚拍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博愛,多了一份自私的貪心。

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古詩,就像茶一樣,初入口只覺苦澀,但卻有綿長的回味,期中蘊含了無數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細品讀,這大概就是古詩的魅力吧!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裡低迴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乾坤,為我們描繪出或悽美、或壯闊、或靜謐、或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哲人,在歷經千年後,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的韻律美。

誰不曾陶醉於詩詞的天籟中?誰不曾被詩詞的音韻之美撥動心絃而樂以忘憂、喜笑顏開



銘福文化傳播


《藝術:似與不似》

似與不似稱藝術,

吃飯可以吃紅薯。

黛玉能由曉旭扮,

焦大可讓莽漢充。

(藝術的本質是虛構品,須在似與不似之間才能稱藝術。不可否認,藝術不能把狗畫作人或寫成人,亦不能把人畫成狗或寫成狗。它必須遵循基本的生活真實。可是,藝術既然來源於生活,卻又不能簡單的照搬生活或親錄生活場景。如果可以實錄,就非照相和攝影不可。但照相只能歸為攝影,而不能算虛構的藝術。虛構的藝術需要有加工,有想象和有創造。於是可以設想一下,直觀的照相允許你去虛擬和創造多餘的元素嗎?所以魯迅先生說,文藝作品裡面的人物,臉可以在南京,鼻子可以在杭卅或在上海,而身子不妨在北平。這就像我們吃飯,本來在家吃的不是飯,是紅薯。可當有人問我們說,吃飯了嗎,我們說,吃過了。紅薯也是食物,人就不會細問你下文了。因為凡是能吃下肚子的,不是飯也是飯。藝術品就不消說了,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似像非象,又似又不似,便是藝術。)


李老根2017


藝術是按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現實狀況的真實客觀性。藝術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自然景觀、社會生活、人們形象的審美屬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的審美意境,畫中有詩的審美情感。



一、唐詩宋詞能表現藝術的意境美,表達詩人的審美情感,抒發詩人美好理想的情懷。唐詩創作應是,寫景,不求工細,抒情,不予直說,都要留有餘地,以待欣賞者的想象和聯想,具有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藝術氣息。



二、王維的山水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裡描寫了雨後秋涼的田園風光,朦朧的遠山,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浣紗歸來的少女甜美的笑聲,漁舟劃過荷花的波動,山水相應,有生有色,有靜有動,通過欣賞者的想象和聯想,呈現出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



三、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歌中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還有天空的白雲,卻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彷彿是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的畫面。後兩句眾鳥飛雲去之後,靜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表現出強烈的感情。這首平淡恬靜的詩猶如國畫清幽平靜的寫意,表現出詩人的思想情感與自然景物的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審美境界。


黃智637


你是光,你是電,你是唯一的神話

你是美,你是愛,你是天地的情念

你是燈,你是塔,你是迷茫的指引

你是翼,帶我飛,飛遍世界的繁華

你是筆,帶我走,穿透未來的險阻

你是夢,帶我迷,飄向宇宙的遠方


hg170000


古法追蹤探神奇,悟了前源方入情。

數十春秋勤躬行,千江水湧千江明!


松下雲池


臺上舞者美,臺下含淚水。

藝術汗水淌,換來掌聲響。

精湛演技好,思想品味高。

萬事開頭難,意志定勝天。



孫黎35


形容藝術詩一:

藝術大美消悲傷,

藝術大妙言難講;

藝術有神日讓光,

藝術超真靈物樣。

形容藝術詩二:

藝術生自匠心美,

美妙絕倫人讚賞。

人能傳承藝傳承,

藝術生命續世長。

藝術萬千各有長,

行行都有狀元郎。

藝術不同都求美,

萬匠共塑世畫廊。

藝術價值無尺量,

全看人們怎讚賞。

藝術瑰寶無終值,

人人都賞值漲漲。

藝術高超無止境,

代代提升更超強。

藝術傳承無國界,

人類共有美名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