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纸资源稀缺,为什么中国发展言简意赅的汉字,其它国家的文字那么费纸?

煜参堂主人


中华文明属于原生性文明,中文属于象形文字,且是表意文字,这在世界历史上确实是独一号的

我们看看世界文明的变幻历史


这张图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里面的配图,如图所示,中华文明是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诞生出来的,中间没有经过任何混合,而西方文明是混合了迦南文明,赫梯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文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

在早期的人类文字历史上,几乎都是象形文字,比如说苏美尔人用泥巴或者黏土球制作成的图画,记账等等,这时期的文字长成这样


即便是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理解上面写的是什么。因为这还是处于图画阶段,人类的文字基本上就是从图画一步一步进行演变的。

公元前2600年,楔形文字开始取代象形文字,比如说“头”这个字,逐渐是这么演变的


此后腓尼基人把源于埃及的辅音声旁,改造成纯表音的字幕。

希腊人又把腓尼基人的辅音变成元音字母。

然后一步一步的就这么改造出来了。

其实大多数文明都是这样的,中华文明就是一个例外。


就如同大家看到的,从新石器时代一竿子插到底,中间没有经过任何转折,导致中国人一直在用一套文字。

而其中的原理也很简单:中国这块地方,一直是中华文明主导,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失去过控制权,但是其他地方不一样,在诞生文明的两河流域,从苏美尔到巴比伦,从亚述到赫梯,波斯,还有什么埃及,希腊,罗马,阿拉伯,最后连印度都没有能保住自己的文明-----在雅利安入侵种,印度自身也丧失了古代文明。


看看俄语的演进过程就知道了:

腓尼基字母,然后希腊字母,然后拉丁/西里尔字母,然后俄文。

其他国家都和俄文大同小异。

而中华文明一竿子插到底,中间只有字体经过变换,但是中文从来没变过。

因此我们的演进过程是这样的


也是因为如此,我可以看得懂老祖先写的东西。

但是其他国家的人,就未必可以了。

别说几千年前的,古英语现在的英国人都不认得。


李建秋的世界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一开始是刻在甲骨上面,然后青铜上面也刻字,后来写在竹简上,太重了,传播起来不方便,只能言简意赅,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文字,大部分人是文盲。

而西方国家大部分文字是字母拼起来的,写在羊皮上,用鹅毛笔书写,笔画要流利,所以拼来拼去,就发展成为以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每个字母,单词包含的意思可能有很多种,所以到现在西方国家的文字都没有统一。

法国人会说英语,但坚持用法文当做联合国的官方语言,虽然掌握法文的人可能都没有我们江苏人多,欧盟也没有能够统一文字,英国要退出欧盟,欧洲也不会用统一用英语,虽然欧洲贸易壁垒少了,可语言文字仍然不能通用,翻译过来翻译过去,当然费纸。

我们老祖宗是最聪明的,写字就是画画,书法就是艺术,留给我们那么多成语故事,留着慢慢给我们的子孙讲故事。




厚载客


我们的先人们如何造方块汉字,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我们的眼光要看到当下及今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随着电脑、网络和无纸化,是否省纸早已是轻如鸿毛的事情了。还把省纸作为一种文字的优越性,很有点自嗨的味道。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记录并传承知识、进行非语言交流的主要工具(另一工具是图形)。文字应该具有的功能是:

1,必须易学。如果需要学文字五六年才能听说读写、才能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成长起点会比其它民族晚五六年。这只会阻碍发展。但在知识信息量很少的千年以前,这个致命缺点容易被忽略。

2,文字必须尽可能减少歧义,单字和词汇的同音和近义必须很少。这样才能把要表达的含义表达清楚。

3,词汇量多少不是问题,只要会说就会写,还怕词汇多吗?说都不会,还有必要会写吗?有人统计过,汉字中四字以内的词汇有好几十万呢。

4,文字要素必须尽可能少,这有利于电脑、网络和智能化编程。今后或许还有其他需求。

5,文字要素的组合必须简单,这是易学的先决条件。汉字笔画倒不是太多,但笔画的组合过于复杂。

6,发音最好是元音结尾,以辅音结尾不便于朗读和歌唱。汉字唯一满足了这一点,不少的文字词汇以辅音结尾,实在是个缺陷。

……

我倒是想:以汉语拼音方案为蓝本,加以改良后,作为汉语的文字,优越性只会更多。最起码,孩子们无需学几年的文字,小二就可以写作文、学习科技知识了。

在不影响汉语语言的情况下,一个辅音一个符号,一个元音一个符号,加上声调,一个“汉字”最多三个符号(有的汉字只有元音)。也就是2~3笔写一个字。我排过序,在电脑上刚好可以排列。

我知道这不可能是最佳方案,也知道有方块汉字情节的人会喷。只要想清楚了,想喷就喷吧。

我只是希望孩子们在记忆力黄金时期(5~12岁)能够早日开始学习知识,而不是浪费黄金时间去学文字。


教育反思者


这就是《易学》范筹的事了。

中国汉字太固定了,几乎不变型,虽有繁简之分,框架系统元素不变。

那么不变型的字,怎样组成更多意思呢。

扩容,即一字众多意。

因此,若一个字有两个意,再与另一个字组合时,其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就超两个单字了。

若一字三意四意以上,其再同另一个字排列组合,其量就巨多的。

反过来,众多意可被压缩在一个字内。

这种扩容与压缩,使汉字可组成千字无意出的废话连篇式,也可言简意赅几个字就一篇文章的完成。

所以,有人可写洋洋万字,还没涉题。有人几千字就是世界级宏篇巨著的经典。

促成用极少字记众多事及意的,是帝王阅臣民报告。

当时用竹片木片为载体写字,字多了重量巨大外,体量更巨大,使搬运难外,耗帝王时间更可怕。惹烦帝王会被杀头的,因而字少点再少点,最后成文言文。

文言文可将《兵法》用几千字述完整,仅汉字可达到,其它字没几万页是写不完的。

另一个是谚语,把大道理用韵词少字数述清楚。

另一个是口诀.歌头,把要领单字单字的排成句式。

另一个是谥号,用一两字概括人的一生。

另一个是歇后语,前多字述事,后两仨字立意。

另一个是成语,将一故事用四个字表示出来。

另一个是诗词,将景象情景用几十字述清。

凡此等等,在此追求下,用字越来越少了。

其他国家的文字只标发音,口音多少字母就多少,且专事专意专音节固定,不可扩缩的,事物意越多字母越众,变一字母,甚至排位位置,内容巨变意思不同了。

因此一事一物一意,多音,众意多物多事,音更翻倍的增多了,只增多不缩少,巨篇几十万页,上百万字千万字就不奇怪。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根本是在于语言的差别。汉语是单音节,无词形变化的语言。所以发明汉字以适应这种语言。所以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的外部形体不用延长,但形体内部必须要表现出差别,以体现不同于别的字的音和义的差别。最后,汉字呈现出来的就是每个字都不一样,但都是大小一致的方块字。外国的语言是多音节且有各种词形变体的语言,所以他们发明文字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单词拼写的外部形式必需要延长,才能把语音表达清楚,同时也把词义的差别表达表现在这种延长的形式上。最后,拼音文字呈现出来的就是字字不同,而长短不一的文字形态。


之乎者也46


西方那个就是假的,一部《圣经》几百万字,把所有的羊杀光也做不了几本书。那些希腊文明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


袁彻


古代外国的文化人都是宗教上层人物,他们不缺书写材料,而古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社会中上层,他们才会惜字如金


水秀婀娜


中国汉语言文字是象形文字与表意文字,一字多用和一字多音以及一字多义的情况很平常,因此,书写起来少费纸张。外国文字是拼音文字,一字要拼几个单音才完成,所以书写起来多费纸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