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要分封刘邦?

魏武帝曹公


因为项羽那个时候也没有看出刘帮的意图,因为项羽本身就是有勇无谋之人,他手下军师知道,他不采纳独断专行。这就是他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啊!再者呢他把多少好人才都放走了,才使得兵败如山倒!因为刘帮的兵多将广,也有一定的实力摆在哪儿呀!


快乐的人22030


项羽可不止分封了一个刘邦啊,灭秦后,他大大小小的分封了十多个王,项羽为何如此大分天下呢?从时势和个人考虑,项羽认为分封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当然这是他自己认为的。

从时势考虑,项羽分封诸王既合情又合理。

从合情来说,分封的王侯中有不少是跟随项羽灭秦的,刘邦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们名义上都是投奔楚怀王的,但是他们实际都是冲着项家的名号来的。革命胜利了,就要分享胜利果实,这才能显示自己的胸怀。

从合理来说,在秦以前,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分封制度,他们心中并没有所谓的“大一统”思维,项羽不仅分封了有功之人,还分封了以前的国家后裔们,这样才能让封地的百姓们稳定。

即使到了西汉时期,刘邦的思维中也没有放弃分封的概念,西汉初年其实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共同存在的一种体制,直到汉武帝“推恩令”的出现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从个人考虑,项羽分封是有自己的算盘的。

后世认为,项目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这是有原因的,他的分封其实就是对自己个人崇拜的体现。

分封体现自己的威望,虽然刘邦先入关中,但秦军的正面力量基本都是由项羽消灭的,这时的项羽风头正盛。分封诸王恰好体现自己无与伦比的威望,而且土地本来也不是自己的。

分封让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远离自己,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刘邦,刘邦先入汉中,被封为汉王,而封地却主要是巴蜀一代,这让江苏人刘邦十分恼火,却也没辙。鸿门宴上没有消灭刘邦,更多是项羽的贵族情节和瞧不起刘邦的思维在作祟,但是在战略上,他还是比较重视刘邦的,把刘邦留在巴蜀的富庶之地,又用三秦的势力控制刘邦出川,也是煞费苦心。不过项羽没想到后来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出了关中。

不过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分封后,诸王都不老实,天下都没有太平,直到韩信和刘邦出川,与项羽鏖战并击败了项羽。从现在来看,分封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黑水布衣


当时封赏诸候不能取决于项羽一人的决策,他只是诸侯之首,不能行天子之事,对当时所处的局势无法控制,就要遵循盟约执行。

有人会质疑项羽和刘邦是政治对手,为什么封地对刘邦不留一手,减少对他的威胁,其实项羽已经这样做了,只好把刘邦分到僻远的巴蜀之地,有天险阻守。

同盟结合的起因

当时楚怀王在项梁的协助下,为了集聚更多的反秦力量,就向其它诸侯及各方力量发出邀请,组成同盟共同征讨秦王朝。这些诸侯都是为了复国而来,约定把秦朝灭亡后,对有功之人封赏,按分封制的方式巩固各自势力范围。

刘邦看到项梁是以“楚国正统”的大旗为号召,他先观察各方反秦势力,项梁所部的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又取得成效是最为显著,他就带领部队加入到项梁的阵营来。

各路诸侯奉楚怀王为尊,节制于项梁、项羽的指挥下发几路军伐秦,项羽部以小胜多打出著名的巨鹿之战,打垮了秦王朝,成为诸侯之首。同时刘邦所部也首先攻入关中,攻破咸阳。

灭秦封赏是必行之事

清王朝被灭后,为了履行当时的协议,项羽作为诸侯之首,手握楚怀王为挟,就以楚怀王的名义,选择封赏十八路诸侯。

项羽作为诸侯之首,按理说是他有权否决哪一位诸候的封赏,并且能够自己决定给谁分到哪些地域?

当时的局势不允许项羽这样做,因为各地诸侯的地方势力范围已经形成,为了更好的安抚诸候,项羽必须对所有的有功诸侯都加以封赏,要符合当时各方势力的意愿。他虽为诸侯之首,各方存有矛盾,项羽无法真正的统治这些人,只能让利于他们以求安定局势。如果反而行之会激起众诸侯的公愤,到时是寡不敌众,自己会处于危险之地。

对刘邦的封赏必须要行实

反秦的时候,楚怀王作为大家的“共主”(最高领导),为了激起各方力量反秦的积极性,就下诏令:“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就是奉着的这个宗旨,首先“攻入咸阳的,按政治约定,刘邦要封为关中王,但是项羽不会把这块肥肉分给刘邦,就采纳范增的建议,把刘邦封到巴蜀之地,减少他的威胁,把章邯封到秦地以西,主要目的据守天险。

项羽这样做,既承诺了诸侯的约定,又对有功之人都给了封赏,只是地域的选定由他决定。

结语

秦朝灭亡后,封赏各路诸侯也是履行结盟的约定,刘邦先入咸阳者为王又是当时楚怀王的承诺,项羽更不能不守信誉。项羽只是把这块肥肉据为已有,变法把刘邦封到僻壤的巴蜀之地,其他诸侯按序封赏,安定了混乱的局势。

项羽和刘邦在关中之争就留下了隔阂,刘邦到巴蜀之地,不会安于现状,慢慢蚕食弱势力壮大自己的领地,联合韩信出陈仓、平北方,再次同项羽相遇,形成“楚汉相争”,两人的相残厮杀就此开始。


五六居河西


项羽和刘邦是争夺天下之路上的一对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项羽仍然给刘邦封了汉中王。至于为什么要给自己最大的对手分封诸侯,这中间项羽有他自己的考虑:

一、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咸阳,有功劳在身

在天下诸侯会盟,起兵伐秦的时候,楚怀王明确提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方案,这个约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后来,虽然项羽是对抗秦军的绝对主力,巨鹿之战让各路诸侯心服口服,但是刘邦毕竟先进入关中,拿下了咸阳,并且和关中百姓定下了“约法三章”,迅速稳定了关中秩序。这是无法抹去的功劳,项羽如果不分封,难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鸿门宴失败,项羽不能再有过激举动

项羽要除掉刘邦,“鸿门宴”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最终失败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这件事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对于项羽的名声打击非常大。如果这时候项羽继续明目张胆地针对刘邦,那么会让其他诸侯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对于项羽的统治非常不利,出于安抚各路诸侯的考虑,项羽需要给刘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够压制刘邦

诸侯是分封了,不过地盘却不怎么样。刘邦是汉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汉中和巴蜀这块。这块区域当时属于偏远地区,远离中原核心地带,而且经济上也不算富庶,地广人稀。同时项羽在刘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马欣、董翳(yi四声)三个秦朝降将,合称“三秦”,将刘邦北上关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这样的安排,基本上把刘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没有可能争夺天下,这也是项羽能放心分封刘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项羽给刘邦分封诸侯,是出于天下舆论和自身统治的考虑,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种种手段防范和钳制刘邦,可谓机关算尽。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刘邦拥有韩信,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项羽的如意算盘打得粉碎。


历史步行街


因为项羽创造的经典战役“巨鹿之战”,打败了秦国仅剩下来的一支精锐部队(由秦国名将章邯领导下的郦山囚徒),另一支远征南粤的军队是指望不上了。

这一战,项羽俘虏了章邯,坑杀了40万将士,秦国再也无力抵抗,项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义军盟主了。

但是,在进军秦国之前,楚怀王与众诸侯约定,谁先攻入函谷关(咸阳),就先封谁为王。

项羽的军队是众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本来他是可以第一个攻入函谷关的,而且也没有谁敢和其争。

可是狂妄自大的项羽认为,函谷关不堪一击,没有多少兵力驻守,不值得他去攻打。

他心中真正的目标是章邯率领的40万秦军,就好比高手喜欢高手一样,惺惺相惜,能够战胜对方是给自己最大的荣誉。

“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之后,刘邦也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函谷关,无力抵抗的秦二世子婴打开城门迎接了刘邦。

刘邦就这样顺利的进入了咸阳。

本来,按照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封王的。但是,经过“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势力和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封他为王,也是众望所归的。而且,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也意识到自己实力远远不如项羽,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个“王”让给项羽。

项羽进入咸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原本六国的诸侯,基本都复国封王,手下的将领也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

作为义军一份子的刘邦在对秦作战中也付出了不少,而且这次主动让出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两点,“封王”也不为过。如果不封刘邦的话,会引起其他诸侯的猜忌,也可能逼的刘邦造反,到那时,天下又会大乱了。这就逼的项羽不得不封刘邦为王了,但是被分封到穷苦贫瘠,道路崎岖,人口稀少的巴蜀之地,做他的“汉王”去了。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分封之事,也不是项羽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封历史的,比如说周朝自己西汉,都是君主,或者说皇帝主导的,而项羽分封,则是以诸侯霸主的身份进行分封的。

话说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正式揭开了秦王朝覆灭的序幕,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却酝酿出一次更大的动乱,引出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争夺秦朝失去的江山。

这次起义起初最主要的人物是项梁,阵营则是楚国,以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预言。项梁被章邯击败后,项羽逐渐掌握了楚国阵营的军事大权,成为了灭秦的主要力量。说实话,这时的刘邦,虽然顶着沛公的帽子,但还在外围打酱油呢。

之后,刘邦凭借着萧何、张良以及身边的一群兄弟,实力逐渐壮大,在公元前207年,被楚怀王封为武安侯,还与项羽成为兄弟。当时的楚怀王和诸将有个约定:谁先攻进关中,便封谁为关中王。之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刘邦带着队伍,一路火花带闪电,闯进了关中,并在咸阳与民众约法三章,稳住了关中的形势。此时的刘邦已经成为了灭秦的头号功臣,使得获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都相形见绌。

不过,乱世之中实力说话,刘邦虽然攻进咸阳,但是却是取巧,而项羽却是一场硬战一场硬战打下来的,其军事实力和在诸侯中的威望不是刘邦可比的。因此,项羽理所当然成为了诸侯霸主。

因为参与起义的基本都是打着战国时六国的旗帜,而且诸将在灭秦之战中也都功劳不小,而项羽的实力虽然强悍,但是却不足以与天下为敌,故而战后的分封势在必行。

既然要分封,而分封的对象除了六国后人,就是灭秦的功臣。对于攻进关中的刘邦,项羽便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了,而且又有楚怀王的约定在前,项羽即便再怎么恨刘邦,也不得不封他为王。不过,他还是耍了一个小聪明,把汉中以及蜀地也算作关中之地,打发刘邦去那了。

算起来,项羽封刘邦,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不得不封罢了。


小文章大视野


老易说事,偏爱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项羽与刘邦是一对历史名人,相生相杀,最后给世人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楚汉相争》。他们都是一时豪杰,但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在政治上的竞争中,他们驶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让人无限感慨

有人说项羽与刘邦是政治对手,为什么还要分封刘邦呢?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不是自找麻烦吗?

这样的逻辑基础是有一定的错误的:

首先,项羽分封刘邦的时候,也并不确定刘邦就是那个致他于死地的人。

其次,项羽不分封刘邦,同样要分封其他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刘邦”

最后,分封刘邦的事还真不是项羽可以决定的。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开始说起。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从禅让制到分封制,再到集权制,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消灭六国,其实就是为了结束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所以,其实秦末大乱的本质是一种新旧制度文化的冲突。

如果“分封制”被否定了。那么项羽反秦就没有了“理论基础”,复国?复国就是恢复分封制。同样,没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的保障,项羽反秦也很难结成政治同盟。

虽然我们在历史故事中看到的是“项羽反秦”的英雄气概,但是当时反秦的真不是项羽一个人,也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一个国家。而是原来的分封诸侯国组成的政治联盟。这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他们是一个团队。

但是,任何一个团队群龙无首显然是不行的。项羽因为其出色的军事能力和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被奉为诸侯之首。但他也只是总经理,不是董事长。换句话说,项羽只是诸侯王,还不是天子

就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样话,语权十足,但是“最高领导”的名分依然不属于他们


反秦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天下“共主”的。这个“共主”是谁呢?就是楚怀王!由于周天子已经被秦始皇消灭的干干净净了,所以楚怀王被选举出来当了这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

楚怀王有一个著名的政治:“承诺先攻入咸阳的人封关中王!”历史上正是刘邦他们率先攻入咸阳的

所以按照原先的政治约定,刘邦封王是不为过的

但是刘邦当时显然是没有底气去抢项羽嘴里的肥肉的,所以乖乖地把主动权交给项羽

那么项羽当时不分封刘邦可行吗?显然是不符合政治逻辑的

一、有功不封,难以服众

二、不封诸侯就破坏了政治纲领

三、独裁过份会引起内部矛盾、增加政治风险


又有网友会问,那我封别人可以就是不封刘邦,不行吗?对此,我只能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铁下心把刘邦杀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所以,历史就是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可以看到结局,看到历史的趋势的。但是,项羽他不能,他只能基于自我的认识去判断,或许,在“西楚霸王”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刘邦当作一个同等次的对手,但恰恰是刘邦,让项羽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老易说事


前言:大秦帝国没能按始皇帝的意愿传万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彻底轰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为一时之名,或谋一世功业,在众多的势力中项羽与刘邦最为传奇,在面对秦始皇出巡之时所见的场面,项羽说了句气势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县的刘邦也发出了励志的话语:大丈夫当如此也!

正是这两位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书写了自己的传奇,项羽傲视群雄,借楚怀王之口分封一众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刘邦凭借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最后赢得胜利,那么在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之时,项羽为什么也分封刘邦,而不是收编或者是围剿?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出于道义上的需要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势力中独占鳌头,很大原因是有楚怀王这张“王牌”,当然了,他本人及所属的项家军确实够牛气,攻打城池的强悍做法让其他势力胆寒,这也就可以解释他项羽为什么敢“负约”楚怀王的决定,那么项羽负约之后就彻底背离楚怀王了呢?没有!因为在项羽叔侄起事时,其谋士范增就点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得症结所在,没有树立群雄响应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显然要差得许多。

而刘邦进入关中是履行了楚怀王的游戏规则,道理上讲刘邦成为关中王实至名归,可是项羽呢,既不肯全面否决楚怀王的决定,也不舍让刘邦入关中为王,于是听从范增之言,将刘邦的关中王变为了汉王,地方是巴蜀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讲也是关中王,典型的偷换概念,他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改恐诸侯叛之。因为虽然其实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环伺的危险。

将威胁降为最低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项羽真的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错!从他分封刘邦为汉王时起,项羽就没有小瞧过刘邦,怎么看出来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项羽与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气,且山高路远,民风也趋于彪悍,靠着刘邦的那点人马去巴蜀成不了气候。其次,是不是项羽就此高枕无忧了?当然没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关中,而且让前秦将钳制住刘邦。为什么其他诸侯项羽没有这么上心?仅仅是因为他听从了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有的是当场诛杀刘邦的机会,项羽为何无动于衷?要么当时项羽没把刘邦作为强劲对手,要么就是对于范增的阴谋论不屑,可为什么将刘邦分封到外地去,却要与范增分析后,作出此决定?就是要将未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先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项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阶梯,该怎么做呢?先提高楚怀王的地位,再大封各个诸侯,什么理由呢?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就是说打了这么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劳,这“大家”的人员范围当然也包括自己,那为什么也要抬高楚怀王呢?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怀王虽然没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怀王的一杯羹,其他诸侯对于这样的美事自然也是乐见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诸多诸侯中,刘邦显然也是在其中的,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结语:在楚汉相争尘埃落定之时,似乎都在觉得项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妇人之仁,其他的就没有什么闪光点,甚至可以贴上莽汉的标签,真是这样的话他能把楚营打造得那么强悍?可见项羽只是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的猛人而已,对待刘邦分封一事就是一个例证。


相关史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农夫说历史


公元前206年,在项羽攻破函谷关前,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当时,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将全国分成18个王国,其中那个也分封了刘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义,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阳之前,楚怀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阳者为王”。

这个昭告对于号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时项羽并没有明确反对,默认了这个昭告。后来,刘邦率先攻破咸阳,并一路宣传,且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仅在道义上占了上风,而且也极大地赢得了人心。当时,虽然项羽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是一举消灭各路诸侯还是不能如愿的。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抉择。而分封刘邦不仅可以赢得道义上赢得百姓的支持,也为下一步逐一消灭诸侯预留时间。

二、阳谋,明封暗削。

刘邦攻破咸阳后,已经拥有军队20余万人,在各路破秦军队中属于中上等实力。在各路诸侯中,项羽对于刘邦是最不放心的。而当时项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刘邦,只能用计暗中消弱刘邦的实力,所以项羽把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却在巴蜀之地,并且兵力也被削到3万,刘邦气不过,但是又不能与项羽的80万大军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项羽这种明封暗削的计谋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钳制,借机消灭。

用阳谋消弱刘邦实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彻底消灭刘邦才是项羽的根本目的。项羽一直认为巴蜀之地是蛮荒之地,民风不开化,不仅地势崎岖,而且出兵也困难。同时,刘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远离家乡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会水土不服,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一部分士兵会选择离开刘邦。这是从内部钳制,借分封暗中消灭刘邦。在外部,项羽又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赛王、董义封为翟王,全都在刘邦封地外围,进一步对刘邦进行钳制。


从整个分封看,分刘邦为汉王就是通过阳谋将刘邦逐渐消灭的过程。这样做既可以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又可以达到最终消灭刘邦的目的,只是最后刘邦有三杰辅佐,才能一路凯歌赢得最后的胜利


平哥智慧分享


因为项羽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

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负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

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

汉中在地理和生活环境上属于南方,刘邦所带领的北方军队(主要在苏豫鲁皖)极其不习惯,士兵逃亡严重,就连忠心的萧何追赶韩信都被误解为逃跑了。实际上,巴蜀和汉中,都是当年秦国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条件依然恶劣。项羽攻人攻心,手段相当毒辣。

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点: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

刘邦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终导致楚汉之争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