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问这问那

藩王并不是一个封爵的级别,而是对于拥有实际封地的"王"的概称。

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包括周王的儿子和直系亲属、功臣、前朝帝王后裔等。当时这些分封称封国,国君根据级别不同称公、候、伯等,只有周王才能称王。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君纷纷自称王。这个时期的封国独立性更强,但不称藩王。


汉代也采取了分封制度,但又结合以郡县制。将刘姓宗室分封到东部地区,大的以古国名,一般的以郡名,皆称王。其等级地位要看具体地盘和食邑多少。这些封国称为诸侯王,或藩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藩王造反了。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把很多大封国拆分了,原本封号留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也封王,名义上照顾亲戚,实际上是分化藩王实力。此前文帝时贾谊《治安策》中已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把亲弟弟梁王刘武封地一分为五。


到了两晋,也继续是宗室分封制。著名的如八王之乱。晋代出现了某某郡王的封爵,但并不是严格的等级意义。

到了唐代,比较明确的区分了亲王和郡王。实际上在清代之前,都没有将“亲王”二字直接做后缀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国名,后者以郡名,或加称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唐中宗李显曾封周王,后废帝位降为庐陵王。唐代不存在藩王,宗室封王并没有对封地的行政权。后期藩镇割据是节度使制度,并非封爵。

宋代同样皇子没有封地,爵位分王、郡王

明太祖恢复了分封制度。皇子直接封亲王,即一字王,给予封地“就藩”。明代藩王只是指亲王这一级别,亲王的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外,其他封为郡王,这些郡王都是附属于此“藩王”的,并没有独立的小王国。在称呼上,一般说某藩或某府的某某郡王。



清代宗室取消了分封制,只是给与爵位待遇,封号上也不再用古国名和地名,都是吉祥词语。清初册封的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三个王,是有独立行政权军事权的藩王,所以才有削藩的称谓。

总结一句,藩王都很有钱,所以才有大墓!


几苇渡

题主所说的亲王,藩王和郡王,三者在概念上和内涵上都有区别。下面详析之。

先说藩王。凡是皇帝所封的诸王,不论亲王和郡王,它们都笼统地称为藩王,它本身并不是一级封爵。惟一的例外是南朝的陈朝,曾把藩王作为王爵的一级,当时陈朝的王爵自高至低有亲王,郡王,嗣王,藩王,凡十二等。但这只是特例。

再说亲王。亲王之称,也是起源于南朝的陈朝。是王爵中的最高一等。到了隋朝,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太子以外的皇子如封王,称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明朝则以皇子封亲王;清朝王爵中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封皇子,但为了笼络蒙古,也有蒙古贵族受封为亲王的,比外晚清的僧格林沁。按清制,在清王前面,还要加以美字,才是正式的亲王封号,比如豫亲王,成亲王,恭亲王。

最后说郡王。郡王起源于西晋。司马炎即位后,分封子弟,以郡为国,开始有郡王的说法。后世沿置,成为王爵中次于亲王的一级。比如唐朝就规定,皇太子的儿子,袭封为郡王。亲王之子,除了继承者为嗣王外,其余诸子降封郡公,如果有功劳,可进封郡王。


聂作平

亲王、郡王和藩王属于不同的概念,亲王和郡王属于爵位,包括汉朝、唐朝、宋朝,王爷是分等级的,藩王属于中央王朝的番属,是独立的国家领导人,和诸侯国的国主,比如古代中国和越南、朝鲜的关系,越南朝鲜的国主在我们这里他就是一个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