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德国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东线脊梁?

一梭烟雨江湖行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的说法本身是不严谨的。

苏德战场上,苏军确实损失过方面军级别的单位。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南方面军。1941年夏天的基辅战役中,下辖6个集团军的西南方面军(铁木辛哥为司令)拥有75万兵力,在基辅地区遭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夹击,陷入包围。最终,损失了70万兵力,其中60万是永久损失(阵亡、被俘、失踪),基本上全军覆没。

相应的,德军在前期的一些战败战役中,确实也只损失了集团军级别的单位。例如莫斯科保卫战中,败退的德军损失了50万人,但并没有集团军级的单位被消灭,甚至连军级都没有;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也不过被全歼了一个第六集团军20多万人,从此就成了东线的大转折。

这样对比起来,好像确实苏军损失比德军大,但为何苏军“没事”,德军“断了脊梁”呢?

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一点,苏军损失整个方面军以后绝不是没事。

就以西南方面军为例。基辅战役中该方面军被近乎歼灭后,实际上使得苏军陷入了极大的危机。德军随后就直扑莫斯科,斯大林在德军炮口下进行了十月革命阅兵。基本上可以说是苏德战争中苏联最紧张惊险的一刻,可以类比的是德国柏林被围的境况(当然后者要绝望得多)。这种情况岂止伤筋动骨,脑袋都被人用枪瞄着了,怎么能说“没事”呢?

而德军也并不是“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脊梁”。

整个东线战争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打了将近4年。这4年中,前面一年多是德军进攻,以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转折点;中间几个月是相持,以1943年夏的库尔斯克战役为终点。库尔斯克之后,苏军才开始大踏步的反攻,德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基本上可以认为德军进攻和相持的时间占据了苏德战争的一半多点,甚至库尔斯克之后德军也只是转攻为守。要说“断了脊梁”要等1944年夏天巴格拉季昂战役,中央集权军群被彻底打垮为止。

即使讨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第六集团军群的覆灭也只是最后一捆稻草。实际上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即使在1941年夏天德军大踏步进攻的三个月里,尽管歼灭了200多万苏军,自己也损失了30多万人;到年底,歼灭400万苏军的德军自己伤亡也接近百万。正是这些不断零敲碎打的伤亡,让德军兵力渐渐枯竭。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陷入重围被歼灭,是这些逐渐伤亡导致的结果之一,也是这种伤亡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把它们割裂开来,单独说“德军损失一个集团军就断了脊梁”是生硬的。

当然,客观上,确实苏军在战争中承受了更多的损失,但最终却获得了胜利。

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死亡400万人,被俘约300多万人,即使加上盟友的损失,死亡和被俘也不会超过1000万。而苏军仅死亡(包括被俘后虐待致死)的军人就达1800万人,但苏军保卫了莫斯科,德军则柏林沦陷。何以苏军的回血能力比德军更强呢?

第一个原因,是苏联人口更多。苏联在1939年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从波兰手中抢回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之后,总人口达1.8亿,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就有1亿。而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之后,总人口也不过八千万。人口多,那么兵役潜力就更大。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的动员能力更强。苏联奉行社会主义,主张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到战争爆发后,大批妇女能够进入兵工厂,把男人解放出来参军,战争关键时刻很多妇女走上前线,挖战壕,甚至直接与德军交战。相比之下,希特勒直到1944年还要求德国妇女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务。此举进一步拉大了两者的兵役人口差距。

第三个原因,苏联的生产能力更强。沙皇俄国是欧洲各大帝国中最落后的一个,但苏联建立后依靠计划经济,迅速超过英法德各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生产力远超德国。希特勒虽然占领了欧洲不少国家,获得了占领地和仆从国的生产资源,但这种拼凑而来的生产力岂能与苏联相比——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可是冒着德军炮火,直接从生产线上开出坦克参战的。

第四个原因,苏联得道多助,德国失道寡助,四面受敌。二次世界大战整体而言,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并不是苏德两国单挑。苏联作为同盟国,得到了来自英美等国的大批物资支援,而德国不但国内生产基地遭到英美飞机的轰炸,更是被迫在北非、西线等地分兵作战,进一步捉襟见肘。当然,客观而言,来自盟国的这些因素,主要是在苏军已经取得战场主动权之后的“锦上添花”。苏联最艰苦的那一年时间,基本上是依靠自己顶过来的。

以上,就是苏德战场上苏军损失更大,却能实现逆转的主要原因。当然,苏联本身领土辽阔、天气严寒,使得战争前期入侵的德军遭到“天时地利”的摧残,增加非战损耗,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巴山夜雨涮锅


至1942年冬季彻底来临的11月份,朱可夫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秘密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内含10个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反攻总兵力达到143个师1106000人。研究兵力数字的重点在于,可以发现苏军每个集团军平均约10万人,而每个师平均下来只有7700人。

(朱可夫)

如果再去掉方面军和集团军直属部队以及炮辎工等特种兵占比,苏军每个师也就5000人到6000人的样子,要特别说明,这还是完成整补尚未投入作战的基本满编部队。那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所谓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有多少人马呢?

该方面军组建时包括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以及由原西南方面军调出的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其中直接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坚守的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0000余人,也就是说,每个集团军兵力不足45000人,方面军总兵力也就10多万人。

(赖歇瑙)

而保卢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却辖有包括2个装甲军在内的6个军270000人,该集团军在投入巷战前经过增补共有18个满员师,平均下来每个军有45000人、每个师有15000人,换言之,德国人的一个满编军的兵力跟苏军当时的一个集团军完全相等,都在45000人左右。所以不要被部队番号的级别所迷惑,关键还是其所辖的兵力兵器真实数字,德国的集团军由于编制充实,跟苏军的集团军根本不是一码事。

在“巴巴罗萨行动”实施的1941年6月,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编成内只有七个野战集团军和四个装甲集群,平均每个集团军群只有两个多一点的“野战集团军”。我们以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为例,它当时下辖第4、第9野战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共约51个师90多万兵力,而我们知道装甲部队的兵员数量大大低于步兵,因此这两个野战集团军至少要占到三分之二强的60万兵力。

(保卢斯)

反观苏军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即编有7个方面军,1943年拥有多达13个方面军的番号,战线西移后经过整合仍然维持在11个方面军的规模,而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使用过的方面军番号多达37个。而苏军的所谓“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前前后后则组建了70个(其中有9个被德军全歼),去掉一些杂七杂八的因素,苏军的集团军数量刚好是德国人最初的十倍!

其实从军事主官的军衔也能看出两军的建制区别,一般来说,德国集团军或装甲集群的司令官多为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衔,个别甚至有陆军元帅衔(比如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和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等)。而苏军的集团军司令员多为中将衔,战争中后期甚至有少将衔的。

(崔可夫)

比如防守斯大林格勒城区的主力第64集团军,是由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第1集团军改称的,司令员崔可夫当时就是中将,而他的对手保卢斯已经是装甲兵上将(兵种上将),这还算是配置较低的“上官下派”。所以对二战苏军来说,损失一个集团军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损失一个方面军尽管也算惨重,但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但德国人一个集团军被全歼则是很难承受之重,并且第6集团军(原第10集团军)自波兰战役起,就是德军地面部队的主力和精锐,由希特勒的爱将赖歇瑙统率。1942年德军在实施“蓝色计划”的战役编成中,拥有A、B两个集团军群共三个野战集团军、两个装甲集群和三个仆从国集团军,经过调整后的德军南线作战序列是:

(巷战中的德军)

A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李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目标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包克元帅,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战役目标是攻取斯大林格勒。在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掩护侧翼的二线兵团是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战斗力就是渣渣。

不难看出,第6集团军是整个南线德军的核心部队,一旦该部被歼,则德军在这个战役方向上几乎等于被抽断了脊梁。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广袤战场上的大规模的会战,而不仅仅爆发于斯大林格勒城市及周边,在整个会战中德军和仆从国军队共损失了66个师共150万兵力(计入期间多次补充的兵员),南线德军的200万总兵力已经损失75%了,不仅失去了进攻能力,连实施防御都明显不足。

(保卢斯)

不久以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本来曼施坦因已经击败和重创发动进攻的苏军,却硬是无法扩大战果,让大部分被围苏军都溜出了合围圈,最后仅仅吃掉4000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可见南线德军的窘迫程度。

曼施坦因曾经回忆道,德军在东线的胜利比如克里木半岛战役,主要依靠“重量与质量”,所谓重量,是指德军的技术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进程度,所谓质量,是指德国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士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而唯一不占优势的,就是“数量”。

(曼施坦因)

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国780万苏军1280万,这个比值大约是6比10,意味着一个德国兵至少要对付两个左右的苏军士兵,才能维持战线的均势。而一旦保卢斯集团军被全歼(并且是无法恢复的全歼),则等于苏军在南线腾出了50万以上的机动兵力,如果以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150万人计算,意味着苏军腾出了300万的兵力。

具备去掉会战期间200万人的自身伤亡,苏军仍然净腾出100万的大军,乌克兰方向上的南线战场形势必然急转之下,进而深遽地影响着整个东线的局面。所以,按德国人自己的说法,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德军战略进攻能力的终止,而库尔斯克战役才是德军崩溃的开端,因为东线德军下降到不足600万人,无力再以质量优势应对苏军的千万级部队,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度度狼gg


二战中,德国包括欧洲的德裔在内约8000万,苏联人口1.6亿,这就差了一半。

二战中,由于德国文化中对男女分工的界定,“我负责砍砍杀杀,你负责貌美如花”,德国一直没有召集女兵,女性也很少在工业部门从事重体力劳动。而苏联的男女平等思想对女性上前线都没有思想负担,更别说女性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这样一比,就又差了一半。

德国一直到43年才开始总动员,之前还保留着一大部分工业实力用于民用品。比如42年统计,德国的粗钢产量仍有60%以上用于民用。德国也一直没有征收战争税和发行战争债券(部分税务和债券由占领区承担了)。这种措施使得纳粹党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但是也实际拉低了德国的军工生产。

对外以半个地球为敌,对内又要讨好民众。第三帝国太难了。

与网上所谓的实战才能出精兵不同,兵再精,实战也会死的。开局的精锐部队在几个战场损失了,后面就是动员兵对动员兵。兵员素质低了,汉斯拿什么和伊万拼消耗,何况伊万后面还有只需要动员8%人口就打赢二战的山姆。

附图:德苏美的二战宣传画。山姆老大都动员女性加入军工生产了,伊万诺夫和伊万诺娃一起上阵,汉斯还腾出半个身子改善生活,也算是迷之自信吧。





味冷


苏联二战初期的一溃千里、丧师失地幸好有地广人多支撑,而东线精锐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却使德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是怎么回事?实则是指基辅战役西南方面军的的惨败,光被俘军人就多达65万余人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于1941年7月7日,终止于9月26日发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场大型包围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对阵双方是: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署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共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对抗以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39个师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

自9月16日起,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围苏军基本被歼,约65万人被俘,仅2万人成功突围,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东线战局对苏德战争的决定性影响

——德国人的孤注一掷

1.希特勒要赶在美国人大力支援苏联前结束两线作战困局

按照战争狂魔希特勒的计划,对苏战争必须在1942年结束,当时处于战争狂胜狂热中的希特勒难得清醒地认为:这是东方战场“决定性的一年”。因为他认识到美国已经对德宣战成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如果德国不能迅速战胜苏联,那么美国潜在的军火生产能力同苏联潜在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对德国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基于这一战略判断设计,希特勒决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打败苏联,随后集中精力全力对抗西方。

2.德国人的石油之战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但德国贫油国的资源短板却决定性地制约了德国战争机器的狂飙突进。关于东线作战东线,希特勒这一次的最大目标是苏联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顺便占领斯大林格勒。 在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苏联人的必胜之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支撑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一战后这里成为苏联南方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共有一百多家企业,如“红十月”厂、拖拉机厂、“街垒”厂等,同时还是通向粮食、煤炭、石油主要产区顿河下游和库班流域的门户。假如德军占领它,将一举切断苏联中部同南方的联系,苏联的粮食产区和石油资源将为德国所用,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第六集团军对德军整体的不可或缺


德国第六集团军是二战德军一支极为精锐的集团军,最巅峰时期下辖有3个步兵军,1个装甲军,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14个步兵师,1个高炮师等。此外,还有集团军直属部队,包括4个工兵营、2个烟雾发射器团、2个迫击炮团、4个轻型榴弹炮团、4个重型榴弹炮营,3个重型炮兵营等。其人数规模总计超过三十万,拥有榴弹炮、迫击炮等各类火炮3500门,坦克、装甲车约1000辆。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总设计师正是后来的第六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苏德战争开始后,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每战必克,所向披靡。特别是1941年9月底的基辅会战中第六集团军合围苏军,战功卓著。在全面获得基辅会战胜利之后,第六集团军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分别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库尔斯克等城市,推进速度之快,攻击力量之强,堪称德军翘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第六集团军以第24装甲师打头阵,1个摩托化师和2步兵师随后跟进。一举击溃了由12个师,5个装甲旅组成的五倍于己的苏军,突破了顿河防线,其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然而,后期斯大林格勒的反转却让这支纳粹精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将近30万人的部队向苏军投降。可以说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名德国士兵都是有经验的老兵,设若这支精锐部队能顺利撤出来,那对德国人的士气支撑和本土防御力量将是巨大而耐久的。

东线作战苏德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199天,双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德国最大的一个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虽然苏军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德军,合计伤亡高达1129619人。

然而,这对战争的发展却是有致命性的影响:一则苏联的人口基数大,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有1.8亿。纵然历经二战伤亡战后人口仍有1.53亿。而德国人口最多时有七千多万,近乎苏联的一半。二则德国是两线作战,东线要战胜庞大的苏军,西线要面对美军率领的的盟国联军,这无疑中分散了德国的力量,造成了第六集团军的救援不及。三则德军是被整建制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征召老幼不均,虽然训练也形不成战斗力;而苏军残存的部队全民动员,甚至大量女兵都在一线战斗,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苏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的东线作战,使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德国的战败不可避免,法西斯德国的丧钟即将敲响。


今古达观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的不止一个第六集团军,而是差不多半个南方集团军群(相当于方面军)。这场大会战中,苏军伤亡达110万,德军(包括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等仆从军)则大约有85万人,其中第六集团军的伤亡只占20多万人。

德军在此战中的遭到歼灭打击的,除了第六集团军外,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匈牙利第二集团军等。德军上千公里的战线几乎被一扫而空。

从绝对损失数字来看,德军自己的伤亡好像并不高于苏联在基辅会战、维亚济马-布良斯科会战的损失,但是德军的补充速度却远远没能填上这个窟窿。打了比方,同一时期苏军损失三万人能补充两万八千人,德军损失一万人却只能补充五千人。

事实上,德国人力资源其实并不弱于苏联,尤其是苏联丢掉西部领土后,能控制的人口已不足一亿。德国则有差不多八千万人口,再加上仆从国和占领国的上亿人口,其实德国的人力优势很大。

然而在1943年初以前,德国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全民规模动员,大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还在后方享福,甚至没被安排到军工生产领域。这与苏联和英国的全国动员程度相差巨大。所以,德军在一线能够投入的兵力和可补充的人力,实际上却大大不如苏联。

不仅是兵力补充速度,德军的武器装备补充也是一个悲剧。尽管德国军工生产潜力很强,但动员程度也是不足的。1942年,德国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不过区区5000辆,远不如苏联的2万多辆,和英国基本处于一个水平。因此,1942年的失败导致德军大量坦克和飞机的损失,德国军工却不能及时进行补充。相比之下,苏军尽管损失更大,但武器的补充却比德国好得多。

所以说到底,德国不是没有人力,也不是没有军工生产能力,而是总动员的时间太晚,导致最关键的1942-1943年没能及时补上巨大损失,导致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尽管1943年以后,德国真正开始总动员,人力和军工生产都挖掘了最大潜力,但是直到1944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时候,德军已经在东线节节败退,战略主动权早已经易手。而苏军的战略战术水平也提高了,伤亡比也更有利于苏联了。(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谁说没事,苏联被包了饺子的几个方面军,无论是基辅大口袋里的西南方面军,还是在明斯克和维亚济马两次被包饺子的西方面军,这几次大崩溃以后,那次苏联不是狼狈不堪的到处抓人来填补大窟窿,特别是西方面军维亚济马的那次,苏联人绝对是根希特勒说的差不多,就是要垮了。

苏军的编制普遍比较小,就算是按照1941年的编制,就是那个1.4万人的师也比德国人1.6万人要少。苏联方面,由于道路条件差,如果是部队的编制太大,移动起来太费劲。

关于莫斯科那次,可以看一下莫斯科保卫战这部老电影,里边的苏联人都是天天在铁路边上等着后方的援兵,苏联时代的电影是极其忌讳提自己失败的情况的,如果是表现成这样,那么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

至于损失一个集团军就被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梁骨,这话按照我的记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被包围以后,德军总参谋长对希特勒说的,不过有一个前提是这个集团军比较大。

在苏德战场,苏德双方的军队都是有有一些超大编制的军队集团。不过苏德方面,一般同一个名称的编制,德国方面的要大于苏联方面的,比如师这个级别,德国人的师一般都是有1.6万人,而且德国人的满员率要高于苏联人,通常都会有1万人以上。而苏联人的师从1942年以后,编制人数就只有8000多人,实际的人数只有5000-6000人,有些次要方面军的师只有2500-3500人。

通常苏联人的军实际的战斗力相当于德国人的师,集团军要比德国的军稍微大一点,而苏联人的方面军就比较复杂了,苏联战争后期的方面军,象白俄罗斯第1,乌克兰第1这种位于主攻方向的方面军都有百万之众,而次要方面军人数就要少的多,象柏林战役中掩护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侧翼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人数就少的多,只有60万人左右。而德国人的一个大一点的集团军一般是有20万人左右。
这个是一些苏军的集团军的兵力,一般能有10万人的集团军就是特别加强过的了,而德军的一个军通常有5-6万人,和那些没有经过加强苏联集团军差不多。


苏军在组建预备队方面的工作比德国要好太多,斯大林手里始终能够掌握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组建预备队除了士兵以外,还要有军官,当时苏军是总参有一个军官团,好像是10万左右,这些军官受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而且有作战经验,组建预备队的时候,能够马上能够形成战斗力。

不过苏联人在组建预备队方面要远远好于德国人,斯大林手里始终能有一支比较强大的预备队,在前线出现危机或者需要在某个方向发动进攻的时候,斯大林马上就可以用手中的预备队来加强这个方向,而不用从其他方向抽调兵力,而德国人是经常搞这种事情,一开始是苏联方向出现了危机,赶紧从驻法德军抽调兵力,等到盟军登陆以后,从法国抽调兵力的再也不可能了。

斯大林在二战中始终保持手中有一个强大的预备队,这个是斯大林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象征,作为军事家手中始终要保持一支预备队用来应付突发情况,当手中的预备队用掉以后,马上就要组建新的预备队,而德国人始终做不到这一点。


有痰


这个你要理解进攻和防守的区别!德国距离苏联的莫斯科直线距离1500公里,公路1800,铁路2200公里,而且那时候这段路基础设施可不好加上斯大林搞的坚壁清野,同时到处是各种抵抗的游击队,这就意味着德军必须迅速占领莫斯科等城市以获得补给?

补给跟得上你就能承受损失,跟不上你就承受不起损失。伤员往后拉都费事,近2000公里啊,路还不好走!

你再看看苏联,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只是准备不足,现役装备落后,后方工业还是很强大的,人力也充足。只要前方能拖住就没大问题。

进攻方德国如果攻下了莫斯科等城市还好点,事实是没有,所以进攻部队损失一点点都很麻烦的!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就是4-6个星期,如果没能打垮苏联,至少要打趴下!不然苏联不会给你几个月时间来补充的。

朝鲜战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礼拜攻势!就是志愿军补给跟不上,只能打一个礼拜,然后等待补给!德国怎么补给,糟糕的路,还2000公里!关键是还没打趴下苏联,这就更糟糕了。这时候前方损失根本损失不起的!


盛世一浮萍


在战争之初,苏军遭到大量失败,损失了大量领土,人员和装备,如基辅会战,一战被俘六十万,换个小国,一下就被打断了脊梁,但苏联则不同,领土纵深广阔,人口众多,同时当局组织得力,大量企业搬迁,工业力量得到保存。

造成前期的失败一大原因是苏军自身原因,希特勒说过:苏联是一个腐朽的木屋,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个房屋就会倒下。这句话并不全是谎言。当时的苏军刚经过三十年代大清洗,一代军官被清洗,指挥力量严重缺失,侥幸生存下来者大多无能之辈。据说,当年为应付日军在东北的争端,斯大林召见朱可夫,朱可夫惶恐至极,甚至留下遗言。可见当时苏军的紧张状况。军官如此,基层官兵又会怎样呢,士兵操练全是过时的,一战时的操典。这样的军队状况又怎能抵挡当时的德军呢?但是苏军通过大纵深和顽强的战斗,撑过了最难的1941,1942年,为自己争取到了浴火重生的机会。一代的苏联军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对手为师,以失败为母,以生命为代价,精通了战斗,学会了战争。一批将星璀璨升起。最终通过与对方硬对硬,强对强的一系列战役。最终取得无可争辩的胜利,将强大的敌人击倒,踩在脚下,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是苏联军人用血赢得的。


yangyangyang


苏联损失整整一个方面军一般指的就是著名的基辅会战苏方西南方面军被成建制基本全歼,而德军损失一个整集团军一般指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第六集团军被成建制全歼,其实苏联损失整个方面军没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对苏联是一个噩梦,而德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只是整个斯大林格勒战争德军巨大损失的一个缩影而已。

一、苏德战争中最大的合围战基辅会战让苏联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西南方向上的苏军战役战略军团。1941年6月22日由基辅特别军区改变番号组建,编有第5、第6、第12和第26集团军。尔后陆续编诸兵种合成第3、第9、第13、第21、第 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

苏德战争一开始,西南方面军整合后兵力最高峰时期多达七十五万人,在战争一开始也确实给当面的德军造成很大压力,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无法单独击败西南方面军,于是希特勒将第2装甲集群及第2军团从中央集团军转属南方集团军并快速向南推进,在基辅以东与南方集团军进攻部队会合。装甲部队快速进攻并完成包围。

在优势兵力以及德军快速装甲部队的挺进下,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合围,自1941年9月16日起,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围苏军基本被歼,约65万人被俘,仅2万人成功突围,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

希特勒将基辅会战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合围战”。

西南方面军被全歼对苏联的打击是极其巨大:

基辅战役后,红军已经没有更多后备力量,为防卫莫斯科,苏联政府调动83个师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个师是有足够装备,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德国方面,他们有70个师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机械化的,这是在战争中最高的比例,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在十月二日开始。

好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苏军虽然在大部分战役中都占有兵力优势,但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防御阶段,苏联的军队人数比当面的德军人数要少不少的。

二、德第六集团军实力强大,是东线德军最精锐的集团军之一

德军第6集团军是二战中德军的一支精锐的集团军,是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的德军主力攻坚部队,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第六集团军的实力是很强的,不过经过战斗减员,斯大林格勒时参战的第六集团军兵力约为27万人,27万人的集团军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战争机器。

第六集团军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合围后全歼,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27万人3万伤兵撤走,9万多人被俘虏,战死的将近十五万,第六集团军的抵抗也算是非常顽强了。

德第六集团军覆亡的重大意义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以来德军第一次以一个集团军的形式受到歼灭,在这之前都只是有组织的退却,也打乱了德军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因此差点受到歼灭。

三、断了东线的脊梁骨指的并不是第六集团军

德国第六集团军的覆亡只是斯大林格勒德军惨重损失的一个缩影,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规模巨大,战线漫长并不只是局限在斯大林格勒这一个城市。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双方的参战总参战人数超过了300万,各种飞机坦克火炮更是数不胜数。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双方的死伤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二百万。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不仅仅损失了第六集团军,德军的总计伤亡达到了70万,如果算上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仆从国的损失,德军伤亡高达90万。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在此次战役后说道:“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这等于打断了我们在东线的脊梁骨。”

打断了东线的脊梁骨指的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总的损失,并不单指第六集团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兵力损失严重,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


我家的猫叫皮蛋


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略条约以后,共同瓜分波兰以后,德苏两国事实上已经是盟友关系,在德国忙于西线作战,在占领比利时,法国,荷兰,挪威,奥地利等的时候,斯大林也不甘寂寞,开始了入侵芬兰的行动,结果遇到了芬兰的顽强抵制,苏联是损兵折将,最后芬兰失去了作战能力,以割地作为代价谈判,但是却让希特勒看到苏联的指挥水平,作战能力差的弱点,而在占领芬兰一部分领土以后,苏军又制定了一个大雷雨计划,准备大举入侵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是希特勒的盟友,而且罗马尼亚的油田是希特勒机械化部队的命脉,为了盟友,为了石油希特勒和斯大林进行了火拼,战争初期,德国部队是势如破竹,直捣莫斯科,这个时候,希特勒犯了战略性的失误,转攻基辅,虽然消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65万人,但是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由于寒冬提前,远东部队的支援,德国人折戟莫斯科城下,而德国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员少,运输线长,缺乏资源,两线作战,逐渐显示败象,而苏联地域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寒冬的适应能力,美国的援助(几千架飞机,几千辆坦克等),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虽然德国有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优秀将军,但是遇到苏军你消灭我一百万?我立即有二百万!你消失我五百万?我还有一千万!终于压垮了德国,你要知道当然入侵苏联一共是五百五十万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作战能力不行),所以战争期间,德苏的伤亡比例是1:2左右,但是最后还是苏联赢得了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