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的老農都習慣在自己能幹時存點錢?

神語兮兮


農村老人沒有其他收入,只能在自己能幹的時候多積攢點錢。自己的錢自己用的方便

自己有錢,儘量少打擾他人,也是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同時也是減少因為養老帶來的家庭矛盾。

人老了,用錢的地方就多,生活費,看病吃藥都少不了用錢。雖說有子女,但是都成家了。

遇到子女孝順的還好,但也要看娶的兒媳婦及女婿懂不懂事。如果遇到不懂事的,自己沒點積蓄,總向子女要錢,就算子女同意,也免不了他們小家庭鬧矛盾。

要是子女不孝順,那就更加希望不上了。沒點積蓄,晚年生活可想而知是多麼可憐。

如果子女多,也容易因為養老問題產生矛盾。

所以在能幹的動的時候多賺點錢,也是為以後多一份保障,指望誰也不如靠自己保險


小福福工程師


說個我們村真實的例子,一老頭年輕時候遊手好閒,不好好種地也不外出打工,到了60歲了張口向兒子要錢,兒子不給無奈只能去工地幹小工(小工就是在工地裡賣苦力的,一般年輕人居多),後來生病了幹不動了,也沒錢治病,最後去世了。農村不同城市有退休金能解決溫飽問題,在我們那一個月退休也就給幾十塊錢,這錢也只能買點饅頭。誰都不能保證老了不生病,趁年輕多存點錢,老了花著隨意點,省的給兒女添麻煩,這種存錢的人在我們村還是很多的。



保定兔牙


大家好!

這,這是必須和應該的!以備不時之需!

在農村的老人,因年老體弱,不能再從事農業生產,亦就是種不了地了,政府目前對農民的醫療養老政策都有補貼,但是缺口較大,農民養老現狀我歸納了三條:

1,自己給自己養老。自己能勞動、能種地、能賺錢時多存一點,能獨立生活時,老人亦圖個自由自在。生活不能自理時就進養老院,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社會養老,這樣子亦能安度晚年。

2,投靠子女養老。前提是:能相互適應。關鍵要:兒女孝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幸福至極的事情!當然了,贍養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再不能自理的老人,所要付出的艱辛和勞累,心理和身體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想想父母把自己從小含辛茹苦,牽腸掛肚的拉扯成人,贍養老人的重擔,是必須和無可選擇的要擔在肩上。鬧到打官司,法院判決必須養老,這是人性的悲哀。

3,家庭和社會結合贍養老人。子女經濟條件好的,但平時忙於生計,可以請人照顧老人,亦可以把老人送去“拖老院”,週末和節假日接回家團聚,這樣子工作、贍養老人兩不誤。所有這些都和金錢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或許就是農村老農在自己能幹時多存點錢的原因吧。

《婚姻法》第21條固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輔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照片:百善孝為先!


菩薩亦喜歡實在的人


在現實的社會,不管什麼時候,手裡有錢好辦事。趙本山小品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他說人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還活著,錢沒了。

確實道出了人生的可悲, 如果兒女孝順還好過;

如果兒女不孝,在有生之年,活活的餓死,想想多麼可悲

我們分別分析一下

1. 農村現在很多單身男人,一生沒有娶妻,無兒無女,能自己活動時,自己可以照顧自己還好,等到不能自理時誰來照顧。

吃喝病樣樣需要花錢,如果這時手裡沒有錢,哪個會近前?如果手裡有點錢,到養老院總比在家裡無人管無人理要好

2. 現實社會中各地推出調解節目如河北的“非常幫助“,天天報道的就有那麼多:兒女不孝的不養老人的理由千奇百怪老人:”不幫照看孩子不養的、老人因為照顧小兒子大兒子不管的、老人的錢財分配不公不養老人的種種現象都指向了錢與利。如果實在沒有人贍養老人老人手裡有點錢是不是不至於那麼無助

3.孩子長再大,在他們面前始終是孩子,隔輩親是老人通病,老人在孫輩面前總是無限的寵愛,即使兒女對他們不夠關心不夠孝敬,他們還是想著給孫輩儘自己的一些努力,溝通感情。如果沒有錢拿什麼去給孩子?給兒女拿來不是所有的兒女都那麼懂父母

4. 當然這種想法有些極端還是有很多家庭和睦幸福家庭他們也就無所謂存與不存了因為存了最終還是留給兒女

俗話說的好:“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願天下的兒女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




古城趙州人


想存點後手錢,這種人佔總人口至少百分之九以五以上。

但實際為自己攢下養老錢的人連百分之十的都沒有。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除了頭上戴的,身上穿的,全都一無所以。

原因有三,1農民壓根就沒有來錢的渠道;2從嘴裡扽出來的“三瓜兩棗”可憐巴巴零用錢,也不夠每年兩次的感冒吃藥錢。3“愛孫子不要臉”的零碎吃喝玩具錢,少得了嗎?

說張三李四老人是個“捏攢客”,攢了多少多少錢,大多都是枕在頭下的一塊“石頭”,沒有可信度。


頂棚匠


一個學生能讓你家徒四壁,一個病人更能讓你四壁漏風”。

中國的老百姓不僅工作收入沒有保障,就連教育和醫療也是無法預見的開支;

正因為對明天的信心不足,所以只能用存錢的方式避免將來的危機。

看我們社會的老百姓,他們既沒有高收入的保障;而且還沒有任何福利和待遇的保障。

結果都有“吃了上頓而不知道下頓在哪裡”的感覺,這些啥也沒有的人如何生活;

只有靠每天吃最差的生活來維持生命與節省開支。要知道他們就是不吃不喝地節省一輩子的錢,

還不夠買一套房子;這就是中國的老百姓。

然而老百姓不僅對這些沒有預見的保障,而且連工作和收入也是沒有保障的;

今天你工作,明天就可以要你下崗;這就是我們社會的老百姓。

正因為現實有這麼多的不安全感才被迫老百姓“存錢”。


豫妞在阜陽


關於老農在能天時存錢的問題,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以前的農民沒有養老金,除了力氣外,沒有其他更好不用出力掙錢的技能。所以保證種地的收入外,再就是打工掙錢,這些都是靠力氣的活,年紀大了就幹不動了。必須在能幹時存錢養老。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第二,農民存錢,這也是長久以來農民的傳統。農民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養兒防老。農村人家家都要非要生兒子也是這個理。但生了兒子後,養兒費用也很大,上學、吃穿、大頭是結婚,必須趁著年輕存下足夠的錢,才能在用前的時候不著急,不作大難!

第三,現在國家發展好了,惠農政策好了,農民有新農合,農民還可以交養老保險,能保證農民老了之後的基本生活所需。但年紀大的老農民的存錢習慣卻沒有多少改變,因為習慣了,習慣是最難改的!

這是我個人的幾點看法,歡迎探討!





根病大講堂


生活保障少

在農村,很多人的養老方式都是養兒,所以養兒防老似乎成了大家的通常做法。為什麼?因為農村人沒有購買社保的習慣,更沒有這樣的意識,他們覺得寧可將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更划算。只有在城裡的務工農民,僱主或許會給他們購買社保,而呆在農村的農民,通常的保障是新農村合作醫療,不像城裡工薪階層有退休金。由於較少保障,所以他們積極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價值觀使然

在農村,大家都過慣了貧苦的生活,一直以來都養成了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的生活習慣,這種生活態度在老一輩農村人身上表現特別明顯。




最佳小眾


呵呵[害羞],以前農村人沒社保的,現在這幾年農村完善了社保問題[呲牙],六十左右的農民朋友大部分都沒上社保(養老保險),加上現在生活好了,人均壽命提高到了七十幾歲,那六十左右的農村朋友體格還和小青年差不多[呲牙],種地啊,搞高效大棚種殖啊,養殖啊一點問題都沒有,沒交上社保,而且孩子們差不多都在城市,房貸呀車貸呀壓力也挺大,為了讓已後的生活更好,為了僅量不麻煩孩子,那肯定在能幹的時候存點錢了[大笑][大笑],哈哈,現在農村社保完善了,農民朋友和城裡人老了一樣拿退休金,加上農民朋友勤勞智慧,還有農村得天獨厚的新鮮空氣,可能未來的農村朋友要比城裡朋友幸福值數要高呦[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龔成祥


為什麼農村的老農都習慣在自己能幹時存點錢?因為老農為了不時之需。

1存點錢為了自己看病方便。年紀大了,肯定得得病,雖然農民有合作醫療,但是看病錢也不是全給報銷,自己還得花不少呢!如果得小病花不了多少錢,一得大病就得幾萬,十幾萬的花啊!我大姨就是農民,她得病的時候還沒有合作醫療呢。得了腦出血,花了十幾萬才把人救回來,花的看病錢都是我大姨自己攢的,給兒女們減輕老大負擔了。

2存點錢,自己想怎麼花怎麼花。老人年齡大了,就幹不動活了,也掙不到錢了。老人年齡大了,想買點兒吃的穿的不能老向兒女張嘴呀!一次兩次行,時間長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如果自己有錢拿出來就花多方便啊!

3攢錢是習慣。我們的父母都是過過苦日子的,他們都是從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過來的,現在他們過上了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的日子。但是他們忘不了受苦的日子,所以他們都習慣在自己能幹時多幹點兒,多攢點兒錢。我媽就是褲子破了都不捨得扔,補一補還繼續穿,我給她買了新棉褲,她還穿舊的,一分錢掰兩半花,有點兒錢都攢著。

所以說農村老農都在自己能幹的時候多幹點兒,多存點兒錢,以備不時之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