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的是腊月二十四?

彭陆越


其实在清朝以前,南北方的小年都是在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南北方的小年日期才有了区别,那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小年”这个习俗的来历,它主要来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

从殷商时期开始,就有“祀灶”的习俗,到了魏晋之后,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也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

但是到了清朝,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的时候会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家一般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民家则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由于清朝政府设立在北京,慢慢地,很多北方人都变成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则还是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在中国,北方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确实腊月二十四的原因。


阿跑阅读


我是北方人,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姥姥换灶神,嘴里都念叨:今天腊月二十三,我送灶王您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供灶糖,甜蜜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只会讲甜美的好事,我们孩子们也有糖吃,年就算开始了,所以就是小年,至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我没太了解过,不过祖国地大物博,肯定也有很多风土民情和故事传说,习俗也都不一样,但是肯定都是有道理存在的吧!


通化大吉



我只知太道我们北方张.王.李.赵四姓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其它的姓氏都是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也就是祭灶君,烙饼,烧香祭拜。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一家大小才不会饿肚子。在这一天还要把去年贴的旧灶君画像换成新的,在到第二天把祭给灶君的饼家人分着吃掉,这样就能保证家里的每个人来年都不饿肚子,当然这都是过去老年人的迷信说法,现在也没有这样做的D。


曹建国431


过小年,即过祭灶,祭拜灶神,烧香磕头,三鞠躬。口中祈祷。

〞北方过小年是二十三,南方过小年是二十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南方同一个村子人家也不一样,同一个家庭也不样,因为婆媳是两个家庭的组合,娘家和婆家都不一样。

祭灶先秦时就有,《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晨炊,而灶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子,自是祀后,暴之巨富。〞从此,祭灶风俗就传了下来。唐宋时改为腊月二十四,元明沿为旧习。

清朝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分别为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民间为了提醒大家别忘了过小年,于是又加了一句〞王八祭五贼祭六〞分别为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根本就没有南北过小年异同一说。


会火A


小年是春节忙年的前奏,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正式为迎接春节做准备,有一个歌谣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因此,人们把小年列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北方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却是二十四过小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追究到我国古代时期,在我国宋代的时候就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后来延续到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拜灶王爷,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祭灶

那时候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的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小年这一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家家户户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灶神,只是高楼大厦里面很难再见到土炉灶,自然许多地方也就省了这一步,但是从小年过后,年味也开始越来越浓了。


剪纸折纸趣手工


谢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不是差距,是历史造成的。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南北方过小年还是同一天,都是腊月二十三。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顺便祀灶。

即然皇帝在这一天祀灶了,民间就只能推后一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

虽然后来没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但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续了官三民四的传统。

南方离政治中心远,小年保留了民四的传统,所以南北方小年就不是同一天了。

(但是我认为还是二十三比较好,有关方面也认可的,央视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的晚上新闻联播节目时,都会向全国各族人民,不论南北方,恭贺小年节的。)

再见。




雪飞千里whf174


为什么北方小年是二十三,而南方小年却是二十四?

南北方风俗不同,关于小年的说法,确实是北方过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过二十四,之所以有这么个说法,是由于小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小年不是一个特定日期的节日,只是代表了即将开始过年的时间,小年过后才正式拉开了准备过年的序幕,所以这个开始准备过年的时间就按各地的不同习俗来定了。

在中国民间的百姓流传的过小年的说法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过小年的日子和普通百姓过小年的日子不同,同时在水上生活的人过的小年时间与陆地上的人更不相同。所以官员们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民间多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生活在船上的人由于消息比较闭塞,所以等到过小年的说法流传过来的时候,已经的腊月二十五了,所以又延后了一天。

从宋朝开始,各朝的定都都在北方北京,而朝廷过小年的日子都在腊月二十三,所以就造成了北方多喜欢在二十三过小年的传统。

虽然南北方过小年的时间不统一,但是人们都必须做的一件相同的事情,就是小年祭祀灶神,供奉灶神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幸福。所以人们一般在灶王爷的挂像旁边,都要放上一副配联,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预示了人们希望通过灶神来保佑自己全家的美好祝愿。

你们那里是在那天过小年,小年都有什么风俗、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过小年南北方时间不一样主要是习俗的演变,这是从清朝前期开始出现差异的。

过小年也叫祭灶神,在神话传说中,灶神每年都会登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的善恶,据此来决定每家新的一年里的祸福,所以过小年其实是送灶神的日子。

祭灶神,先秦时期就有了,称为五祀:

“天子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礼记·曲礼下》)

这里面的五祀,指的是户、灶、中溜、门、行五祀,其中灶祀就是祭灶神。

灶神,因为和煮食息息相关,主神是火神祝融,火是热的,因而先秦时期都是在农历六月祭灶。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多在农历六月祭灶,时至今日,中国一些极少数的地区仍然在农历六月初一祭灶,称为“过小年”。

东汉时期,祭灶神被列入百祀之一,在腊月进行,但是时间很不相同,有在腊月初八的,也有在腊月初九的,也有在腊月二十四的。

灶神在晋朝时期职能发生了演变,本来只是主饮食的火神,变成了察善恶的神,到了唐朝,基本上祭灶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四。

宋元时期,将祭灶时间改在立夏,但是在民间难以推行,到了明朝,改成在立夏和腊月分别祭灶两次。

在宋元明时期,很多书籍记载祭灶日期是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元初著书《梦粱录》)
“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为‘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许,为养马具。群一家少长罗拜,即嘱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则又具如前,谓为‘迎新灶’。”(明《宛署杂记》)
“留都人家,以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社,果、酒,自士大夫至庶人家皆然。”(《客座赘语》)

清朝入关以后,沿袭明朝祭灶的时间,但是很快就在宫中施行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做法,一说始于康熙,一说始于雍正:

《清史稿》记载了康熙在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逮圣祖(指康熙)釐祀典,再罢之(五祀),并停专祀。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说是从雍正开始的:“(雍正以前)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王、贝勒等有内廷差使应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

由于清朝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气立即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而南方仍然多保持腊月二十四的传统,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人注意到南方北方的祭灶日期不一样了:

“(北京)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注:此人写过北京民俗志)所称也”。(乾隆时期书《日下旧闻考》)

此后,旗人驻扎南方,仍然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本地却在腊月二十四:

“(江苏)腊月……二十三、四日送灶,卫籍与民籍分两日,俗所谓‘军三民四’也”。(清《真州竹枝词引》)
“廿三日,军家于是夜送灶……民家则祀于廿四日夜”。(清《零陵县志》)

小年怎么过(怎么祭灶)

1.贴神像。在厨房或者灶台上贴灶王爷神像,一般神像自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这些文字,很多两边会有“上祭灶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如果没有,可以自己写了贴在旁边。

2.摆供桌。准备好一张供桌,摆好酒菜,灶糖,插好香烛供拜,然后呢,要烧火纸或者纸元宝,最后烧灶神像,这就完成了送灶神的仪式。待到大年三十的时候再张贴新的神像,此为请灶神。

3.女性不可以祭灶。

4.以上为传统祭灶仪式,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不必拘泥于这些,过的高兴就可以了。


师明礼


首先,如果从传统的角度说,腊月二十四是正确的。此前不论南北方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其次,官三民四疍五

这与祭祀习惯有关,腊月又称祭月,腊本来就是祭品之一。

传统节日是由一连串祭祀组成的,所以所谓的节日,本为端午祭、中秋祭之类。春节正好赶上农闲,又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一入腊月,每天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这样不断铺垫,到春节时才能达成一个高潮。

小年是祭祀灶君,在春秋时便列入七祭之一,属国家典制,这就涉及一个麻烦事,皇帝与民同祭,容易乱尊卑。所以皇家祭灶君都是晚上进行,即抢在二十四日凌晨开始,这样就算是独领风骚了。

后来为了避免民间效仿,就定为“官三民四疍五”,不得逾越。

官三,指皇帝二十三日过小年,皇帝当时又被称为官家,皇帝如此,政府各机构亦如此。民四,指民间二十四日过小年,疍五,疍民是贱民,在水上经营,无耕地,所以国家管理不便,也难获得税收,且疍民除了捕鱼之外,常兼营色情、演艺,所以到清代中期,依然别列为贱民,西方传教士甚至认为疍民是一个独特的民族。

至少到南宋时,史籍记载都以二十四日为小年。

其三,为什么北方二十三过小年

南宋时,金人占据北方半壁江山,而南宋称臣,在级别上比金矮一级。换言之,南宋皇帝不过是大金朝的民。所以金人将南宋的“官三”直接定为民间过小年的时间,而金朝皇帝腊月二十二过小年,后来还有二十一过小年之说。

从笔记看,南宋时,北方二十三过小年已比较普遍。

虽然南北有差距,但北方小年的祭灶也是晚上过,也要凌晨十二点,所以换言之,其实属腊月二十三与腊月二十四的结合点,所以说,北方在实际操作中,也等于是腊月二十四在过小年。

由于祭祀被认为是传播封建迷信,后来渐被禁绝,这就将传统节日的核心抽去,又没有合适的替代品,所以人们往往根据传说、食物种类变化来标识节日,自然也就越来越没“年味”了。


老虎他爹


农历腊月廿三是北方小年时间,我国北方地区一派热闹过小年的景象,而对我省以及广大南方地区来说,农历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有的是腊月二十五。 小年为何不同日,这有什么讲究? 知名民俗学家、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说,日历上小年时间不同,两种标法都没错,这与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不过哪天过小年,只要沿袭年俗传统就好。 小年哪天过 我省各地也有不同   

北方人大多腊月廿三过小年,他们过小年最讲究的是包饺子吃。我省各地过小年的日子不一样。比如抚州有的地方则是腊月廿五。而上饶鄱阳县、万年县有的地方是腊月廿七,有的地方是腊月廿九。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有人各自过各自的小年。   

民俗专家表示,其实日历的两种标法都没错,地方风俗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决定了过小年的日期。无论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是一致的。有的日历标明小年是腊月廿三,有的标明是腊月廿四,正是南北差异造成的。  

  为何南方小年比北方小年要晚一天?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廿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廿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梅联华说,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祀神,同时皇帝也祭祀灶王爷。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