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成为我们的特别读者: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疫情突发,中国医生们逆行上场。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战斗工作中,逆行的医护人员怀抱大爱,奔赴前线。每天看着疑似、确诊病例数的增加,有多少人把医生看成救世主,希望得到庇护。

新闻里84岁的钟南山院士几度哽咽通告疫情,金银潭院长张定宇带病上岗,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坚守一线,他们重压下哽咽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到医生不是神,他们也有很多无奈和担忧。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刀出鞘、箭上弦,这是我们最近看的纪录片《中国医生》里形容医生的词。

这部纪录片才刚刚播出了两集,豆瓣影评已经高达9.1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这部片子从医生的角度,讲述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得人泪目。

片头曲《重生》歌词写着:他们能在苦难中升华,他们不会被困难吓坏。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他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而这部医疗纪录片,没有把患者故事作为叙事核心,恰恰相反,它把镜头对准医生,让观众看到医生群体隐藏在白大褂下的软肋。

01 比起医闹,更怕的是没有办法

从北京民航医院伤医事件,到朝阳医院伤医事件,再到一线抗击疫情的医疗工作者们,医生这个角色让人特别心疼。医生不是敌人,不是钢铁侠,他们是和我们并肩作战对抗病痛的战友呐!

纪录片《中国医生》的影评里,有个观众提到自己的朋友是医生,他说最怕的不是病人医闹,而是面对严重的病患,找不到办法救治他们。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担忧和恐惧。纪录片里33岁的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主任魏嘉说,最怕的是自己面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无能为力。

有人告诉她,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因为倾注的个人感情越多,后期感到无助和痛苦也会越大。可是医生的心,是一颗热忱的仁心呐!

02 比起医术,更怕人心的瓶颈

每个国家,在培养医生上面都倾注了很大资源。学医的孩子,面临的是长期的学习和投入,很多人刚刚本硕毕业,同龄人已经有车有房有娃,过上了社会认可的中产生活。

医学院的本硕博连读,招募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毕业后,在现行的医疗体制内,从普通医师开始,查房、值班、换药、写论文,一步一步才能取得专业成长。

纪录片的第二集,里面有个帅气的烧伤科男医生徐晔,他皮肤白皙,身材清瘦,外面看起来是个阳光大男孩,但是片子里却有些冰冷,有着超越年龄的沧桑感。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他收治了被重度烧伤的一堆老夫妻,不仅要从治疗上精心医治,还通过医院的救助基金帮家属筹款。

努力的最后,病人家属突然放弃,匆忙出院。徐晔感慨,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医术的瓶颈,最先达到的是人心的瓶颈。

03 “我最怕的,是突然倒下”

医生常常让病人作息要规律,饮食要健康。然而他们,常常忙到没有时间按时吃饭,一台手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需要接力才能完成手术。下台后,倒在地上。

第一集里南京胸外科主任王东进,他亲手完成了数万例心脏外科手术,却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腿不行,静脉曲张,颈椎出问题,需要带着颈托上手术台。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除了应对手术治病,他还利用周六日去下级医院讲课,希望能把好的诊疗流程推行到更多病人身边,6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就是他在追的目标。

44岁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朱良付,他说最担心自己突然死掉,因为国家培养一个主任医师需要25年,他倒下,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一个国家,就是一个运转的机器系统。医生,就是这个机器里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一方面是社会对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医生队伍的增长很缓慢。

以前和一个行业朋友聊过,他说医生流失很严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些又苦又累的科室很难招到新医生,有很多新毕业的医学生更愿意选择没有医患矛盾、工作性价比高的私立、整形医院。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人们如何理解医生,就会如何对待医生。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重生》,是由郑钧作曲、歌手姜昕演唱的,歌词句句催泪。

理想不哭泣,美不会叹息。他们能在苦难中升华,他们不会被困难吓坏,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他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他们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太不容易

这几天的事情让大家都感叹道,中国医生太难了。医疗行业,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中国的医生、医疗机构、卫健委都面临更严峻的难题。史无前例的人口基数,逐渐加快的老龄化速度,人才培养的艰辛。

很多事情多一些了解,你就会多一份理解。比起患者的故事,中国医生的故事更加值得被理解和探讨。

中国医生,你们就是这特殊时期,最美的人类。

—END—

疫情下的魔幻日子

保持理性,不添乱,是公民的责任

大多数焦虑,是没有价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