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誘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蝙蝠是真正的“背鍋俠”?

蝙蝠的簡介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佈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為何說誘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蝙蝠是真正的“背鍋俠”?

蝙蝠的特徵

蝙蝠的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是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翼膜)構成;蝙蝠的吻部像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蝙蝠的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蝙蝠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系統,可以通過喉嚨發出超聲波然後再依據超聲波回應來辨別方向、探測目標的。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複雜的大耳朵。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它非常善於飛行,但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後就難以再飛起來。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蝙蝠的脖子短;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自然秩序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佈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為何說誘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蝙蝠是真正的“背鍋俠”?

蝙蝠的基本習性

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繫。蝙蝠的天敵主要有蛇類、蜥蜴和猛禽等。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而且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棲息。許多棲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徙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里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較早的溫暖季節,蝙蝠生產幼仔。

為何說誘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蝙蝠是真正的“背鍋俠”?

蝙蝠的生存現狀

同其他動物一樣,許多蝙蝠也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用於消滅昆蟲的毒劑和木材保護藥劑等把它們在冬眠的時候藥死,許多錯誤的觀念也使人類大批地捕殺它們。一些種類棲居的空心樹木被伐掉了,廢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嚴絲無縫,使其無法生存。蝙蝠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各種食蟲類蝙蝠能消滅大量蚊子、夜蛾、金龜子、尼姑蟲等害蟲,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對人類有益。蝙蝠所聚集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對農業生產有用。經過加工的蝙蝠糞被稱為"夜明砂",是中藥的一種。蝙蝠還是研究動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對象,對它們輻射技術的秘密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人類僅僅只是知道了蝙蝠能夠做些什麼了,但仍然不知道它們是怎樣做的,所以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種類勢在必行。

而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認識了這個弱小的生物,它本來與人並無太多交集,人類卻卻吃蝙蝠,導致了一場不該有的災難,而且人類將疫情的過甩給蝙蝠,蝙蝠成了某些無恥人類的“背鍋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