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你回来了吗?”

“没有。”

“路上还有车吗?”

“有。”

时针又一次划过零点。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19岁的女儿郑林涛翻阅着微信上与爸爸的最后一次聊天记录,阵阵揪心的疼痛袭来。每次翻阅手机,她就抑制不住泪水,任凭肆意流淌。

1月30日零点,荥阳市司法局任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驾车赴卡扣执勤途中突遭车祸,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击疫情的路上。

几天过去了,而对于郑林涛来说,爸爸离家时的坚定背影,依然那么清晰。

“郑凯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

妻子陈素平说,“凌晨一点他才交接班,又是住在县城,到卡扣开车用不了多少时间。为了让别人早点回家,他晚上十一点就出发,要是知道他会离开我们,说啥我也让他在家多待几分钟,不就错过了车祸?”

两行清泪从陈素平疲倦的脸上不断滑落。这几天,一想到这个,她就泪流不止。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走得太匆忙了,来不及和他最关心的当事人、最牵挂的亲人、最亲密的战友们道别。

45岁的生命,止步于这个本该阖家欢乐的新春佳节里。

1月31日,郑州市委决定追授郑凯 “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习惯了谦让的他,这一次,再也无法谦让了。

“人生的价值在你的手中,只要你自己把握住人生的金钥匙,人生的价值就会闪闪发光。”

这是郑凯朋友圈里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最后时刻,提前俩小时战“疫”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正是老百姓“破五”的这天。

深夜11点,手机上一阵阵刺耳的的闹钟骤然响起,郑凯揉了揉眼睛,从床上爬起来,洗脸、洗手,发动车子,向约25公里外的10号防疫服务站疾驰。

平时这个时候,最多二十分钟。

“爸爸,你不是凌晨一点才交接班吗?干嘛走这么早?”临行前,睡眼惺忪的女儿郑林涛问。

“因为天冷,咱们早点去,上一班的同志们就能早点下班呀。”摸摸女儿的头,郑凯出门了。

这条他走了无数次的路,没有人想到,是他最后一次走。

这方他无比热爱的荥阳土地,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执勤。

作为荥阳市司法局“党员抗疫先锋队”一员,他一直分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就在1月28日晚7点至29日凌晨1点,他刚刚在寒冷的冬夜执勤过六七个小时。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的考场。”

荥阳市司法局局长贾学军告诉记者,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郑凯总是冲在前面,他人很实诚,不怕困难,不怕严寒,主动要求值挑战性最大的凌晨夜班。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生前值班安排

同为卡点执勤人员的荥阳市司法局副局长王英涛介绍,全局负责的10号防疫服务站,位于中原西路荥阳和上街交界处,这是由西向东经荥阳进入郑州市的一条交通要道。

为此,全局成立4个党员战“疫”先锋队,和公安局、医院、卫健委等携手抗击疫情。

中原西路作为交通要道,每天他们都要排查千余过往车辆,郑凯的工作就是疏导交通、人员登记、执勤人员调配、信息统计上报、后勤供应等,还要配合做好体温检测、疫情处理等把好第一道防线,“但他从不讲条件,从不叫苦”。

史忠辉和郑凯在同一个科室,他说,从大年三十到出事那天,郑凯从未休息一天,一直在单位值班。

按照安排,郑凯的值班时间是凌晨1点至7点,从家到卡点,20多分钟车程,但他总提前俩小时就出门,对工作非常负责任,守规矩,替别人着想。

“每次交接班他都说,同事在寒风里坚守岗位几个小时了,他要早点去接班,所以每次都提前半个小时,有时候提前一个小时就来接班了。”与郑凯一同值班的司法局正科级干部崔立志说,“而这一次,他提前了整整两个小时。”

郑凯的妻子陈素平是荥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干部,提及丈夫,她泣不成声,懊悔不已,“都怪我,那天要是拦他一下,或者随便找个事耽误他一会,要他晚走一分钟,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生前工作照

22年坚守,默默无闻的基层岁月

从22岁步入工作岗位,到倒在了去工作的途中,郑凯在基层一线,足足干了22年。

1975年12月,郑凯出生于荥阳市西部的索河街道办的一个普通村庄。索河是荥阳的母亲河,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过往。喝着家乡水,说着家乡话,父亲又是一名当地的政法干部,这让小小的郑凯立下梦想: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合格的政法工作者。

1997年,郑凯如愿以偿到荥阳市司法局工作。这期间,他成了政法系统出名的“拼命三郎”,先后任刘河司法所所长、局办公室副主任、宣教科副科长、司法鉴定科指导员、索河司法所副所长工作,直至2019年7月调任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

多个岗位工作,同事们称他“每个岗位都在行,都能稳住事儿”。

22年的从业经历中,郑凯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还有一些“傻傻的劲头”让同事提起来欷歔不已——

荥阳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张瑜回忆,她和郑凯在索河司法所共事近10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和郑凯及两名同事配合索河街道办事处做居民拆迁动员工作,行至郑上老城路段时,一户居民家中起火,他们迅速赶往起火点,当了解到居民家里没有人,但有一个煤气罐,现场人员听说有煤气罐后迅速后撤。

“当时消防队员还没到,我正着急。一转眼,他已冲向着火的居民家中。”

张瑜满脸是泪地说,也就片刻功夫,郑凯和办事处一名工作人员,拉着一个煤气罐从火海中跑出,上衣一角已经着火,“我们赶紧上前将他衣服上的火苗扑灭,幸亏有惊无险。”

“我当时说:凯哥,你真不要命了,多危险了。”张瑜责怪道。

谁知郑凯却说:“如果煤气罐爆炸了,不是伤人更多,冲进去的那会儿,我就没有想那么多。”

王英涛告诉记者,郑凯是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2014年,在河南省司法厅组织的社区矫正卷宗评比中,郑凯负责的索河所在全局15个司法所中做得最好。

“2015年11月,郑凯主持工作的索河所,荣获司法部‘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这项荣誉在当时是全局唯一,保持到了现在。”王英涛说,“郑凯创造的‘荥阳模式’,已经成了一个典型。”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生前工作照

多办实事,“服务百姓心里就踏实”

在位于荥阳市政法街荥阳司法局斜对面,踏上四层钢架结构的步梯,就到了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所在的办公地方。

入口处办公室门口的名牌上,郑凯的名字后面显示“在岗”。

“在我们心中,凯哥就一直在岗。”史忠辉哽咽着。

记者在郑凯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工作证,一个写着工作日记的笔记本,还有1月22日,局里召开“防疫”工作的会议记录。

字体干净、整齐、朴素,一如身边的群众对他的回忆那般——

在索河,郑凯为当地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平时,群众有事他从来都是随叫随到、到了就办。

郑凯常说, “多给群众办点实事,觉着心里踏实”。

“有事情,找郑凯”成为当地百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街道办,同事或乡亲们都亲切喊他“凯哥”。

“郑凯平时话不多,为人低调,爱钻研业务又吃苦耐劳。”同事张瑜介绍,郑凯到岗以后,总能很快适应当地工作,迅速进入状态。

熟悉郑凯的人都知道,他善于做调解工作,始终在调解的第一道防线。

社会上戏称,调解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他认为:“办成一个是,心里就觉得对得起这份工作,有成就感”。

老汤83岁,患癌症晚期,2016年春节期间暂予监外执行,按要求,老汤应该每周到索河司法所报到一次,但他年事已高加上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郑凯经常去看老汤。

索河司法所工作人员李静介绍,2017年夏天,她跟郑凯一起去看老汤,在途中,郑凯突然把车靠在超市门口,提了两提奶,而和躺在床上的老汤唠嗑后离开时,没想到郑凯随手又从兜里掏出500元钱,塞进老汤枕头下面,“他心里装着老汤,这个事,老汤在心里记了很久”。

翻开他的《工作日记》,上面有这么一句话:“你心里要是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会装着你。”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

战“疫”情,做一盏逆行的“灯”

2月2日上午,郑凯的父亲、69岁的郑长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身穿一身黑色服装,戴着黑色的口罩,几天的不眠不休,他的脸色暗沉,唯有眼圈是红的。

“1月30日下午我还见儿子了。他说想吃鸡蛋韭菜粉条的菜角,我去买好菜,他妈妈做好,我让他拿走菜角,还叮嘱他要注意身体,谁知道再也见不到他了……”说完,老泪纵横。

郑凯是郑长明家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

在郑长明眼里,“孩子是个好孩子,老实孩子”。

退休前,郑长明是一名机关干部,他总是教育儿子要为人正直、要兢兢业业。可是,当郑凯每次加班到深夜的时候,郑长明会唠叨他注意身体,“我不是怪罪他,就是心疼他。”

郑凯的敬业,不仅是老父亲眼中的“心疼”,也是女儿郑林涛心中的“错怪”。

“我爸爸明明是凌晨一点才上班,可是他把表订到了晚上11点。他说‘早点去,上一班的同事可以早点回来’。可是提前这两个小时一去,我就再也没有爸爸了……”

在女儿的眼中,天天加班工作曾是她最讨厌爸爸郑凯的地方。

“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感觉爸爸很陌生,他总是在加班,总是很晚回家。我总是抱怨他不能陪我,可是现在我知道我错怪他了,他却再也回不来了……”

可是,尽管忙起工作毫不顾我,郑凯却从不曾忘记过爸爸妈妈、妻子女儿的每一个生日。

“爸属兔,我总是送他兔子小礼物,他都开心地放在车上、挂在钥匙上。我太不懂事了,总怪他不陪我……”

捧着手机,19岁的女儿郑林涛颤巍巍的找到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

最后一条,是1月29日晚上12点钟,她问爸爸

“你回来了吗?”

"路上还有车吗?”

郑凯简单的回了两条:

“没有。”

”有。”

短短的十几个字,成了女儿和父亲最后的对话。

微信上,郑凯给自己起名为“阳光下的森林”。

“爸爸再也回不来了。”

郑林涛忍了几忍,咽下几口气,一字一句的说,“我就想告诉我爸,我会努力长大,我会替他扛起这个家,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我要让他放心!”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郑凯生前和家人合照

郑凯父亲郑长明家的客厅里,为新年还挂上的“福”字颜色还正鲜艳。

沙发背后的墙上,挂着他们近几年来唯一的全家福。照片里,他们相互簇拥着,他们每个人都笑着。

现在,郑凯走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

如今,荥阳的夜晚依然灯火依旧。

在这片灯火中,郑凯似一盏灯,永远闪亮在荥阳百姓的心中……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荥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郑凯


致敬逆行勇士

郑旗

读完追记郑凯同志的报道,泪水数次浸润眼角。郑凯同志以生命奔赴使命,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和本色。在抗疫路上,他是一盏“逆行”的灯,是一位敢于担当的勇士,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在平时的工作中,郑恺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重在践履、贵在力行。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郑凯同志义无反顾地说,“我是党员,我先上!”郑凯同志在关键时刻冲上了一线,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彰显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自觉,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

当前阶段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连日来,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各行各业工作者挺身而出,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为数众多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当先锋、作表率,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在中原大地凝聚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守护人民幸福安康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英勇的战士;他们,都是“最美逆行”的无畏的勇士。

郑凯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学习郑恺同志、程建阳同志、杨俊志同志等英雄无私无畏的精神,就是要继续做好他们未竟的工作。一种感动叫敬仰,有一种致敬叫跟随。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勇毅笃定,战无不胜。让我们携手同行,全力做好方方面面的保障工作,让仍然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勇士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从容无畏地做好“逆行者”;让我们勠力同心,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筑牢疫情防控坚如磐石的“大后方”,携手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李娜 石闯 史治国/文 马健/图、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