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怎么没动手,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蓝色的夜晚47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全盛时期统治面积达到了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到了二战后,全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再加上自身实力的下降,很快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的独立了,英国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了他们。

英国人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第一个看到马岛的人,并且在1765年第一批定居于马岛的人也是英国人。虽然英国人曾短暂离开过马岛,但从未放弃过它的主权。马岛上的居民大多数是英裔,他们中大多数支持英国。

1982年4月阿根廷方面首先发动了这场战争,出乎英国人的意料,发动了这场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这就相当于是赤裸裸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自己老牌帝国主义最后的一丝尊严英国方面也要将马岛收回。

1979年以“工人无需工作”为竞选口号,撒切尔夫人成功帮助英国保守党政府赢得了大选,同时自己也当上了英国首相。然而在面对当时英国内忧外困情况下,这位“铁娘子”也显得有些无奈,在工党的强力施压下撒切尔夫人只能选择发动战争,因为战争的爆发,尤其是打赢了这场战争为巩固自己乃至整个党派的地位大有帮助。

撒切尔夫人由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竞选口号,因此受到了工党的排挤,然而其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据当时的数据统计,从撒切尔上台到马岛战争爆发,其国内失业率增加了一倍还多,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世界数一数二。而其支持率也直接降到了17%-18%左右,面对国内的高压力,通常国际上惯用采用的方式就是发动战争,激发爱国思想,让注意力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上已经开始普遍质疑英国的整体实力,不少国家甚至已经不再把英国当做自己的头号对手,连阿根廷都敢与之抢夺马岛,可见英国全球的地位。而为了能够找回自己在世界上的面子,英国必须打这场战争,并且打赢,让外界看看英国的实力。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凭借地利优势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了阿根廷国旗。4月2日阿根廷正式对马岛发动进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对阿根廷发动了海军和空军的双重反击。为了应对阿根廷空军,英国派出皇家海军特遣舰队,主要包括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及其舰载机。

英国女王的次子安德鲁王子还在无敌号航母上担任直升机飞行员。5月2日英军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让阿根廷直接丢掉了部分制海权。阿根廷也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5月21日,英军展开了登陆战不久后就夺回了马岛控制权。马岛战争后,阿根廷国内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行动,加尔铁里军政府以倒台收尾。在英国也随着胜利加强了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权威,并帮助保守党拿下1983年英国大选。







经常用了


说到底,马岛战争对于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都是一剂救命良药,只不过这剂药最后被英国人吃下去,救了命,而阿根廷则被毒死了。

英国反击阿根廷,并不是因为马岛有多么重要,而是纯粹的柿子捡软的捏。

如果说马岛重要,比之新加坡如何?比之埃及如何?比之印度如何?英国在二战后丢的殖民地以千万平方公里计数,差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鸟不拉屎的荒岛吗?

英国之所以在马岛上如此坚决的开战,主要原因就两点——1.英国确信能打赢。2.英国上上下下都需要这么一场战争。



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就职。代表保守党就职的她提出复兴英国经济的口号。但从就职以后的三年来,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取得成功,英国失业率不降反升,通货膨胀每年都超过10%。在一些工矿地区,英国工人们甚至称撒切尔为“whore”(英文婊子,肮脏的下流话),表示要靠选票把她搞下去。就职三年后,她与保守党的支持率双双低于20%。按照撒切尔的执政成绩,她根本不可能连任。

处于危机之中的撒切尔,迫切的需要一个出口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为自己获得声望。

撒切尔运气很好,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武装占领马岛,为撒切尔送来了枕头。

马岛并不是什么重要地方,但阿根廷实在是一个软柿子,而且是一个心里没b数的软柿子。

撒切尔敏锐的意识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机会来了。阿根廷进攻马岛以后,撒切尔开动了英国的宣传机器,向英国民众宣传阿根廷的军政府如何如何独裁,马岛上的英国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等等。一番宣传下来,英国上下群情激奋,英国民众的愤怒不尽因为同胞受辱,更因为英国对长久以来的衰弱感到难以接受。自二战以来,英国的国际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居然连阿根廷这种不入流的国家都敢骑在大英帝国的头上了?英国人感觉完全无法接受。

这时候,撒切尔出现在了议会中,她高喊着一句很有杀伤力的口号:“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这句话与其说是开战口号,不如说是竞选口号,撒切尔在这个特殊时间,靠着这句口号,获得了议会100%的支持率。在出兵决议上,下议院没有任何一票反对,全票通过。

事后证明,英国赌对了,阿根廷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软柿子。那么,阿根廷在发动战争前,就没想过自己可能会输吗?

阿根廷的国内状况,比英国还糟糕。

马岛战争发生时,阿根廷的统治者是加尔铁里将军。


如果说撒切尔的执政水平只是不尽人意的话,加尔铁里的执政成绩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

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军人,加尔铁里对经济建设一窍不通。上台短短几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0%!失业率飙升,工农业产值均下降20%以上。阿根廷人民对军政府非常不满,加尔铁里的统治岌岌可危。

病急乱投医,阿根廷决定也莽一波,发动战争转移一下国内注意力。

加尔铁里环顾了一下邻国,觉得只有英国的马岛最为“稳妥”。

给加尔铁里信心的,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点,是马岛的位置。

马岛在阿根廷家门口,却距离英国本土超过一万公里。岛上只有一千多人,士兵只有一百多,且基本没什么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英国无数的海外领地而言,马岛实在是很不起眼的一块。加尔铁里认为,英国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跨过半个地球来和自己争一块小荒岛。

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马岛的重要性都比不过英超联赛中运动员们踢的那个球!

第二点,是阿根廷的外交环境。

阿根廷一直号称是“拉美反共桥头堡”,跟美国走的非常近。阿根廷也一直把自己视为美国的重要盟友(美国反倒不这么认为)。加尔铁里认为,开战之后,让美国给英国施压,让英国忍下这口气,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虽然自己跟苏联那边关系很差,但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苏联也许会给自己一定的支持。同样,本着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中国、拉美各国都会站在自己的一边。

第三点,是英国的状态。

英国在二战以后,江河日下,当年的大英帝国海军已经变成了美国附属的“北大西洋反潜舰队”,英国所有的舰艇几乎都为反潜服务,连航母都快没有了(即将出售或退役),护卫舰极大强调反潜能力,而防空能力非常差。阿根廷军队虽然海军不行,但空军很有两把刷子,当时阿根廷空军装备了先进的“飞鱼”反舰导弹,对于英国舰队有很强的威胁性。

所以,阿根廷觉得,可以赌一把。

结果,等阿根廷真的派军队登陆马岛以后,才发现自己所设想的几个条件完全是错的。

第一个条件,英国会不会为了马岛横跨大西洋过来打阿根廷?结论是会。在阿根廷占领马岛后的24小时之内,撒切尔夫人就下达了总动员令,英国海军几乎倾巢出动。除了海军之外,英国还改造了几十艘民船作为运输船只。事实证明加尔铁里的推论完全错了。

第二个条件,外交方面的推测,加尔铁里也完全失误了。

虽然阿根廷自认为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可是在马岛战争开始后,美国并没有阻止英国,而是很快宣布了“中立”。同样的,苏联虽然给了阿根廷名义上的支持,但是苏联并没有真的给阿根廷什么实实在在的援助,毕竟两国关系向来不好。而拉美各国虽然集体支持阿根廷,可是这些国家本来就没什么实力,所谓的支持也是口惠而实不至,主要负责调停两国矛盾。

最重要的是,法国对于阿根廷的态度大转弯。

法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军火来源国,阿根廷空军使用的“飞鱼”导弹就是法国提供的。开战之后,撒切尔夫人致电法国总统密特朗,称“如果打不赢这仗,就要对阿根廷使用核武器”。法国总统一听这话,赶紧断了阿根廷的军火供给。阿根廷自己没有生产导弹的能力,法国断供以后,阿根廷空军就只能有枪无弹,仗也就没法打了。

最最重要的是,阿根廷对于英国军队的实力判断也许正确,但对于自己的实力估计则严重失误。

虽然英国军队很废,但是阿根廷军队更废!

相比于衰落的英国海军,阿根廷军队则是从来没强大过,阿根廷主力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居然是美国珍珠港事件的幸存者!到马岛战争时,舰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年,战斗力可想而知,开战后很快就被击沉。


空军方面,阿根廷空军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他们成功击沉了一艘“谢菲尔德”号护卫舰,并击伤多艘英军舰船。阿根廷空军舍生忘死的精彩表现,总算让这场战役中阿根廷没有输的太过难看。

但是,法国断供后,没有了导弹的阿根廷空军也不再有什么战斗力。加上两国实力差距太大,英国登陆的很顺利,到6月14日,随着马岛上的阿根廷陆军投降,马岛战争就实际上结束了。

马岛战争结束以后,阿根廷军政府威严扫地,加尔铁里很快被逮捕。而撒切尔夫人则因此获得了空前威望,成功连任,并在四年后再次连任!应该说,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实在是要感谢加尔铁里送来的枕头。

而英国的这次战争,其实也并没有为英国争来多大的国际地位。因为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典型的“软的欺负硬的怕”,马岛战争之后不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里谈判香港问题的撒切尔夫人,可就完全没有讨伐阿根廷时期的硬气了。


小约翰


虽说阿根廷军队最终惨败,但也有非常拿得出手的战绩。比如,超级军旗号战机利用地球曲线进行了战术隐身,用20万美金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此时,谢菲尔德号刚服役没多久,号称世界最先进驱逐舰,造价高达2亿美元。20万对2亿,作战性价比那算是相当高了。

对于英国来说,自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其大国地位急剧衰落。早些年,英国已经丢掉了很多殖民地,例如印度。在英联邦体系内,服从英国的国家越来越少,像澳洲,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基本都唯美国马首是瞻,英国只算名义老大,实际上却不是了。

那个时期,正值英国国力衰落期,英国即使想动武,也没有办法。印度独立时,英国人就不想管了,他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还哪有能力管亚洲的事?中东地区,也逐步从英国手中脱离,为了掌控中东,英国曾支持阿拉伯国家打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英国是选择与美国对着干。由此可见,英国人连自己动手的勇气都没有,在西方体系内,英国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少了。

在1979年以“工人无需工作”为竞选口号,撒切尔夫人成功帮助英国保守党政府赢得了大选,同时自己也当上了英国首相。然而在面对当时英国内忧外困情况下,这位“铁娘子”也显得有些无奈,在工党的强力施压下撒切尔夫人只能选择发动战争,因为战争的爆发,尤其是打赢了这场战争为巩固自己乃至整个党派的地位大有帮助。

在这场战争中,阿军方明显准备不足,他们低估了英国会不惜一战的决心,如果战前阿方的导弹储备充足,而且武器来源多元化,也不至于被法国的装备所制约。同时,由于阿方的海军及陆军协同能力不强,指挥不得力,导致战场上的主导权被英军掌控。经过两个月血战,英军最终重新控制马岛,驻岛的近万名阿根廷守军投降,英阿马岛战争就此结束。


东北老土豆vlog


英国虽然曾经很辉煌,号称日不落帝国,现在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实际上英国本土很小,只有二十四万多平方公里,比我们一向叫得小日本还要小得多,标准的弹丸之地,蕞尔小国。


而阿根廷呢,面积有两百七十八万平方公里,是英国本土十倍不止。阿根廷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地,不过早在1816年就宣布独立,现在人口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裔。虽然是南美国家,阿根廷可是曾经阔过一阵子的,一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算,那个阶段已经算是发达国家了。

阿根廷地处南美,资源丰富,要地有地,要矿有矿,经过独立以后的一段动荡之后,阿根廷终于趋于稳定。对于一个先天条件如此之好的风水宝地,只要能够正常的发展生产,想发达起来绝非难事。等到一战前夕,阿根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到达发达国家水平。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底子,阿根廷人才有几分骄傲。就算后来由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阿根廷的经济陷入困境,但是这脾气保留下来了。不过对于一个一二战都没怎么参加的新兴国家来说,阿根廷明显不怎么会打仗。


阿根廷虽然一度很富裕,但是它主要依靠自身的矿产资源和自由贸易政策,出口外贸生意是阿根廷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后来经济大萧条爆发,不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而是因为生产力过剩,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就是那个时候。为此,各国分分提高关税,贸易堡垒严重,阿根廷经济因此遭受重创。

从这时候起,阿根廷的经济就开始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他们尝试跟美国学习,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政策,但是由于阿根廷人本身比较惫懒,完全学不像样,经济完全没有好转。好在阿根廷地理优势明显,总算勉强可以维持。等到加尔铁里执政时期,阿根廷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生产总值不增反降,国内民众反对声此起彼伏。于是他就想到通过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问题来转移国内矛盾。

马尔维纳斯群岛一直以来是一块有争议的地区,它离着阿根廷本土只有几百公里,离着英国本土却有上万公里。自从阿根廷独立以来,就宣布对其拥有主权,不过那时候英国很强大,他们并不认同阿根廷对其拥有主权,1833年,英国就将阿根廷政府人员驱逐出该岛,从此以后,该岛基本上算是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就其主权问题,英阿两国多有讨论,但是没啥结果,就这么耗着。

而到了1981年的时候,英阿两国关于此地的归属谈判再次失败,阿根廷国内又是一片混乱的状况,次年阿根廷政府就决定武力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给曾经的世界霸主一点颜色看看,也能够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

阿根廷的想法是不错的,毕竟阿根廷虽然经济持续下滑,但是底子还在,而且阿根廷离着马岛很近,区位优势明显。而英国呢,二战期间被打得七零八落,二战以后早已经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关键一点是各个曾经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区国家分分独立,英国早已经成为了昨日黄花。如果能够成功拿下马尔维纳斯群岛,吓走曾经的世界霸主,那说明这届阿根廷政府还不是一无是处,也可以平息国内民众的不满。

而英国呢,对此十分不满。固然在这之前有很多殖民地都独立了,但是人家是独立啊,如果马尔维纳斯要独立,英国还真不好说什么。可是马尔维纳斯不是自己要独立,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太小了,虽然总面积有一万两千多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只有两千多人,这点人还真没什么闹独立的资本。人家马岛人不想着独立,就代表着是英国殖民地,你阿根廷居然就来抢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英国已经从世界霸主逐渐沦落到美国的附庸,自己周边的法国等国对它也多有不服,不过限于国力衰退,英国只有忍气吞声。可是现在一个阿根廷居然来挑衅自己算怎么回事呢,阿根廷面积虽大,但是在国际舞台上其实是个没什么话语权的国家,而英国再怎么说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英国政府不会容忍,就连一向傲慢的英国国民也不会答应,于是就打吧。

尽管英国没有区位优势,打起来比较艰难,可是英国毕竟是经历过几百年掠夺攻占殖民地和一二战洗礼的国家,阿根廷只是个没怎么经历过战事的二三线国家。最后的结果是英国取得胜利,而阿根廷失败以后,那届政府很快就下台了。


尽管阿根廷失败了,但是阿根廷仍然没有放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追求,而英国则是派遣总督对其进行直接管理。现在英阿两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是依旧争议不断,甚至一度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发表言论说不惜再次发动战争维护其主权。将来马岛主权问题,还真说不定。

实际上对英国来说,马岛问题应该是小问题,英国现在在欧洲处境比较尴尬,脱欧问题让它从欧洲大部分国家中孤立出来,而英国本国内的苏格兰地区又经常闹个独立啥的。看来英国曾经日不落的辉煌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览众河小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马岛原本只是大西洋西南部的一个无人的荒岛群,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该岛人口稀少,居民多为英国人后裔,讲英语,多信奉基督教。


地位特殊。

马岛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大陆国家,由于上述土地的面积、人口、资源都足以支撑起一个个国家,所以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和随着英国国力的不断衰弱,其纷纷独立建国是不可避免;也不同于印度、南非等非英国人后裔国家,经过二战以后,各地人民民族独立意识高涨,英国以无力维持在上述地区的殖民统治,只能被迫承认其独立。二战后像马岛这样的地区要么依附于英国,要么依附于阿根廷,要么走向独立,而英国和阿根廷都不可能让其独立。


战略价值高。

马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麦哲伦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主要海上通道,而马岛则处于该海峡以东的咽喉要地,是过往船只的必经之地,马岛在军事上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美大陆南部的海上前哨。同时马岛距离南极大陆较近,是到南极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和理想的物资中转站,也是将来开发南极大陆的重要出发地。

资源丰富。

马岛上有铝、银、铁、铅、泥煤等矿产资源,群岛附近海域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蕴藏约600亿桶的石油,这一数量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南大西洋地区的资源宝库。

国力的差距和盟友的支持。

军事上英国参战兵力共约35000人;参战各型舰艇118艘,吨位100余万吨;各型飞机3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70余架;地面部队约9000余人。阿根廷参战兵力约65000余人;海军舰艇33艘,12万余吨;参战飞机350余架;地面部队约13000余人。在战争中英国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具有绝对的优势,且拥有极为完善的后勤保障。而作为主要盟友的美国,则为英国提供了包括军事基地、情报支援和各种作战物资需求保障在内的重要协助。欧共体成员国也很快做出了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禁运的决定。


政治、外交与国际舆论上,英国一方面严厉谴责阿政府置国际正义于不顾而挑起战争。另一方面,积极寻求联合国和西方盟国的支持,包括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向联合国控诉阿根廷的武力政策,要求安理会出面制止阿的极端行为,正是在英国的呼吁下,安理会很快通过了要求阿撤军和英国谈判的一致决定,致使阿根廷在国际上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国力的差距,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想想香港回归我们大中国,没有雄厚的国力做后盾可能吗?


小哥话历史


说起二战以前的大面积国家,英国必须榜上有名:巅峰时期的英国国土面积到达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它还有个相当霸气的外号,人称“日不落帝国”。

不过,强盛如英国,在二战以后也开始逐渐衰败。毕竟,这些领土中大部分地区都是殖民地,既然是殖民地,那么肯定会被解放,比如说印度、比如说埃及。英国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也只能承认他们的解放。然而,有一个小岛的丢失却引发了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战斗,这是为何呢?

这个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地区就是马岛,马岛的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当然,这是阿根廷对它的称呼,而英国把它叫为福克兰群岛。它的领土中包括索莱达岛 、大马尔维纳岛 和776个小岛,总面积也只有12200平方公里。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的归属问题,却引发了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战争。要说,英国丢失的殖民地那么多,也不差这么个小岛,那么为何就引发战争了呢?私以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自然是跟当时英国内部的局势有关系

当时正值因果大选,作为候选人的撒切尔夫人虽然对总统之位志在必得,但是却因为国内的种种问题被国人排斥。再加上其他党派的攻击,使得撒切尔夫人有些顾此失彼。面对这样让人抓狂的情况,撒切尔夫人及其智囊团自然希望发生一些大到可以吸引国人注意力的事情,要不说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呢!就在撒切尔夫人疲于应付的时候,传来了阿根廷武装占领马岛的消息。

也就是说说,在英国高层尤其是撒切尔夫人这一派看来,这场战争关乎在撒切尔夫人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是否可以获得更多国民的支持。毕竟,战争的胜利可以证明英国的实力,可以向全世界证明:英国依旧强盛。

第二、 英国认为自己绝对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领土之争,它更关乎着英国的面子。而英国既然决定接受阿根廷的挑战,然后发起战争。那么就说明,在英国看来,阿根廷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当然,这本来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虽然英国丢失了很多的殖民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根廷无论是从装备、还是物力来说,都不是英国的对手。

第三、 马岛也的确有英国为之战斗的本钱

首先来说,马岛上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其次,工业方面还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另外,马岛的一个重要产业就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这些邮票在世界集邮圈内具有众多的收集者,价格也不菲。

所以,马岛面积虽小,却有着英国必须为其出手的资本。况且,在英国人眼里看来,这马岛本就是自己的领土(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了马岛,而且英国人是第一批于1765年在马岛定居的主人),阿根廷这么光明正大的占据马岛,难道是在嘲讽自己的国家实力大不如从前么?

为了面子,也为了里子(撒切尔夫人也急需要一场胜利的战争来扭转国民对自己的态度,获得国民的支持),大英帝国必须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虽然最后英国惨胜,但是好歹是夺回了马岛。不过到目前为止,就马岛的归属问题,依然还有很大的争议,英国和阿根廷的“战争”依然在继续。

《阿英马岛战争》等


汗青正浩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怎么没动手,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我们知道,英国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但随着二战的结束,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埃及、印度等国家纷纷发动独立战争,但英国基本上没有动武,因此丢掉了很多殖民地,但在一个小岛屿马岛被阿根廷争夺时,英国却是大打出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这一切都与马岛的位置和资源有关,并与英国占领马岛的观念有关。具体原因是:

一是马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马岛的全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其为福克兰群岛,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东北方约480公里,距麦哲伦海峡东亦约同等距离。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前,马岛被称作是太平洋的钥匙,因为它是扼守麦哲伦海峡的咽喉要地,是连接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唯一通道,当时谁控制了马岛,谁就掌控了两洋间的航线。巴拿马运河开通后,马岛的战略价值虽有所下降,但因地形条件及扼守两洋要冲的优势还在,所以它在军事上依旧还是南大西洋的战略支点。英国就曾在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马岛便于隐蔽突袭的地形,击溃了当时进入马岛海域的德国舰队。所以,对于岛国英国,尤其是以海军为主的英国,马岛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对于英国来说,马岛是英国靠近南美州的唯一重要支点,如果马岛没了,英国就要穿越大洋赶赴南极,这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英国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二是因为英国一直视马岛为本国领土而不是殖民地,其它殖民地都是独立运动,英国根本就无力阻止,而马岛被英国视作领土,不是殖民地,也不是独立问题,而是被侵略争夺,所以要大打出手。我们知道,英国的殖民地基本都是靠奴役当地民族,建立殖民地政府。所以,当地民族闹独立,要求英国政府离开。对于这种民族问题,英国人也只能放弃。但马岛不同,英国探险队于1690年来到马岛,这里荒无人烟,是无人岛。1764年,法国船长路易斯·安东尼·布干维尔在东福克兰岛建立了路易港,福克兰群岛开始有人类居住。随后,英国和西班牙同时控制马岛,到1833年英国独自占领。阿根廷则认为自己是西班牙人的继承者,马岛是该国领土。1840年,马岛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到马岛战争爆发时,这里基本都是英国移民后裔,因此,英国认为马岛不是殖民地,是英国最早发现并且统治的海外领土,英国的领土不存在独立,也不可能让给阿根廷。

三是因为马岛蕴藏有丰富的资源。马岛不但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而且近海被勘探出有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岛国英国来说至关重要。而诸如印度、新加坡等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则是无法与马岛相比的,所以,英国为争夺马岛而大打出手。

四是因为马岛有多种珍惜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马岛最吸引人的是奇花异草、种类丰富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拥有特殊地理构造的岩石形态。不但有大量的沿海狮、海象,而且还有企鹅、鸬鹚、帝企鹅、条纹兀鹰等40多种鸟类和5种企鹅。其中马岛上的海狮岛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动物乐园,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收入是英国GDP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马岛被阿根廷争夺时,英国要大打出手。

五是因为马岛之争出现时,英国需要一场战争来缓解社会矛盾,并且英国确信能打赢。1979年,撒切尔夫人以“工人无需工作”为竞选口号,成功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了大选,自己也当上了英国首相。然而在面对当时英国内忧外困情况下,这位“铁娘子”也颇为无奈,在工党的强力施压下撒切尔夫人只能选择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缓解矛盾。尤其是打赢了这场战争,对巩固自己乃至整个党派的地位大有帮助。再加上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突然武力占领整个马岛,英国人觉得太丢面子,民意沸腾,所以英国只能使用武力对抗,并打赢了阿根廷。而在新加坡、印度等殖民地闹独立时,正是英国国力衰落期,英国就是想动武,也没有能力。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由于马岛自始至终被英国视为自己的领土,再加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英国肯定会拼了命的保护马岛不被争夺。


葛大小姐


英国“看人下菜碟”而已。阿根廷没实力,美苏又不给它撑腰,英国自然不会在马岛问题上做出让步了。



二战之后,殖民地独立是大趋势,用学者的话说,这叫政治正确。如果殖民国家故意阻拦殖民地独立,这就是政治不正确。

一开始,英国不想让殖民地独立,即便这会导致英国陷入政治不正确的不利局面,英国也不想让殖民地独立。但是实力不饶人,它的几块大殖民地,比如印度要独立,它压不住,也就只能同意独立了。(四五十年代独立的亚洲殖民地与后来六七十年代独立的亚非殖民地,独立性质不同)

当澳、新、南、印、加这些主要殖民地脱离英国掌控后,英国遂加强对非洲的控制,比如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是英国不愿意放弃海外殖民利益的一种体现。

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干涉,揍了埃及一顿。这种行为若是在二战前,打了就打了,没谁敢说英国打人不对。

但是,此时的世界已是美苏做主的世界,美苏要上位,英国想靠着殖民地维持它世界大国的地位,美苏自然要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整死英国这个过气霸主。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先开了口,他以英国欺负弱小国家为由,直接祭出核弹大杀器,逼迫英法撤军。

美国也没给英法好脸色,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英法的行为是“殖民主义死灰复燃”,并且艾森豪威尔还打电话给英国首相艾登,逼他撤军,如若不然,美国就切断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艾登无奈,只得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



事后,艾登引咎辞职,内阁大洗牌,而这起“苏伊士运河危机”,也标志著大英帝国和法国的正式衰落,脱离了列强行列。

脱离列强行列后,英国也看开了。殖民地要独立,那就独立吧。反正它也压不住了。于是一时间,各地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比如新加坡就是在那个时间节点独立的。

说到新加坡,这里打个岔。

很多人说英国不放弃马岛,是因为马岛的位置很重要。这种观点其实就是扯犊子。因为要说重要性,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明显要更重要,英国怎么就放弃了呢?

还有人说英国不放弃马岛,是因为马岛人都是英国后裔,心向英国。这种观点其实也是扯犊子。因为地中海小国马耳他独立时,马耳他全民公投要求直接加入联合王国,可英国却故意装聋作哑推掉了。

又有人说,英国同意殖民地同意,但不同意殖民地被第三国侵占,所以英国在马岛问题上死不退步。这种观点仍然是扯犊子。因为扼守十度海峡的安达曼群岛,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属于印度,但英国撤出印度时,英国政府就转交给了印度。

英国连这么大的人情都可以送,马岛又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所以,说英国收复马岛是因为马岛的战略位置很重要,马岛人倾向于英国,英国在马岛有主权之类的观点,其实都是扯犊子。这些都不是英国跟阿根廷开战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一开始说的,英国“看人下菜”,阿根廷太好欺负了,美苏都不支持阿根廷。

开战之前,阿根廷方面“迷之自信”。

阿根廷军政府亲美,当时阿根廷领导人加尔铁里自认为是“美国人的孩子”;同时,阿根廷还是苏联的粮食出口国,为苏联解决了粮产不足的问题。(拉美是美国后花园,阿根廷自信美国不会置之不理)

基于这两点,阿根廷方面自信满满,认为美苏肯定会支持自己,自己应该能类比当年的埃及一样,能得到美苏支持。

然而,实际情况哪是这回事?

开战之后,美国碍于北约盟友关系和越战后遗症,嘴上嘟囔了几句,然后就中立了。苏联陷于阿富汗战争,也只是嘟囔了几句,然后它也中立了。

美苏都中立了,结果自然就使这场战争变成了英阿之间的单挑。(拉美国家和北约国家虽然都各自支持阿英,但是这些国家也只是名义上支持而已)



当然了,美苏不支持阿根廷,不代表英国就能肆无忌惮。英国之所以敢报复,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阿根廷太菜,英国有把握虐死阿根廷这个菜鸟。

当时的阿根廷是军政府掌权,时任阿根廷领导人加里波尔不仅搞不好经济,而且连军事也搞不好。最要命的是,他连自己有有几斤几两都搞不清楚。

他当时判断,英国经历了七十年代从海外大撤退和工党政府的大幅度裁军后,军事力量大不如前。曾经要求能够独立在海外作战的海军舰队,已经沦为了北约集体防卫框架下的北大西洋反潜大队。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没有钱,也需要通过裁军来平衡收支。比如当时保守党就准备把无敌号航母贱卖给澳大利亚。(当时的保守党是撒切尔内阁)

如此羸弱的英国让加尔铁里认为,如果战争爆发,英国大概率停留在外交抗议层面。即便是出动部队也需要准备很久,才能将力量削弱的海军和分散驻扎在欧洲前沿的陆军凑出来。其舰队的核心不过是一艘战斗力较低的竞技神号航母,不会有其他空军支援,而这种军力很容易成为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联合攻击的靶子。

↓英国竞技神号航母



实事求是的说,加里铁尔当时估计的没什么问题,英国就是如此羸弱。但是加里铁尔太高估了自己。他就没想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根廷的实力比英国更羸弱。

英国没钱打仗,阿根廷更没钱打仗;

英国军力虚弱,阿根廷军力更虚弱;

如此又弱又虚,且还没大哥撑腰的国家,英国怎么可能退让?结果,英国这个老废柴狠狠的揍了阿根廷这个小废材。

总的来说,马岛战争之前,英国确实同意了很多殖民地的独立,其中不乏新加坡、马耳他等战略要地。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马岛战争之时,国际风向变了,美苏已经不再把英国视为打压目标。

对于英国而言,既然压在英国头上的五指山没有了,它也就该露露威风了,否则它还有什么脸面坐在安理会五常之列?

用撒切尔夫人当时的话说:“如果英国再退缩,那么马岛以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再会听英国的任何一句话。如果英国还想做还想做大国,就不能再退了。”


不过,过气的霸主终究过气霸主,马岛战争几个月后,当撒切尔夫人坐在人民大会堂讨论香港归属问题时,她的气场全无。

所以说,英国就是“看人下菜碟”罢了。马岛是什么性质,马岛到底是谁的,对于英国人来说根本不重要。小孩才论对错,大人只看利弊。阿根廷没实力,英国当然要借它的人头扬眉吐气一把了。


Mer86


马岛就是一片鸟不拉屎的小破岛屿群,在没有发生马岛战争之前,对于英国和阿根廷来说,马岛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场足球赛来的重要。人口2000多,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年年财政赤字。说白了,就因为当初双方都不当回事,才引发了战争。且听【尔朱少帅】分解:

既然双方都不看重马岛,怎么会引发战争呢?

这话看着是不合逻辑,听我一说您就明白了。上世纪80年初,阿根廷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引发人们对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大规模抗议反对。加尔铁里也愁啊,怎么解决?他就想到了阿根廷跟英国有争议的马岛。

“日不落帝国”英国经过一战、二战早已经是“落毛凤凰不如鸡”,衰落的英国眼睁睁看着,一块块殖民地获得独立,无能为力。关键是,英国当时真的没把马岛当回事,日常也就派遣小猫三两只管理一下,要是阿根廷不提,英国说不准忘掉这块化外之地。

加尔铁里就想了,反正马岛对于英国可有可无,有联合国和稀泥,有南美众兄弟国家的支持,阿根廷就是占领了马岛,英国也无所谓,无非就是抗议、谴责、愤怒......扯皮一顿,不了了之。再者,英国非要开战,阿根廷也不怕。马岛,就在阿根廷家门口,英国有没有勇气跨越万里大海来打架,这还两说。

于是乎,也就是三个多小时,阿根廷军队就收复了马岛,俘虏了马岛的全部英军(180多人)。不是说马岛是鸡肋吗?阿根廷要它干嘛?话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且看,收复马岛后阿根廷国内的反应——几十万上百万人集会庆祝,加尔铁里瞬间成为国家英雄,政治威望瞬间爆棚。(加尔铁里成功转移国内矛盾,小屁民们已经忘了经济危机的事儿。)

阿根廷占领马岛了,英国会有什么反应?

占领前并没有积极应对,占领后初期也没积极活动,甚至有人说反正没啥用,丢就丢了把。要是换别的时候,英国说不准真的不了了之。可是,这个时候,英国“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面临跟加尔铁里一样的困境:经济不好,民意支持下降到最低,连任下一届基本没门了。“瞌睡遇枕头”,阿根廷帮撒切尔夫人出了个好主意——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撒切尔夫人力主发动战争。

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家底,就是十几艘主力舰和两艘快要退役的航母(这两艘航母已经准备卖给澳大利亚和印度了,只好临时调用。)。为了打赢阿根廷,挽救可伶的支持率,撒切尔夫人把全部家底都派出去了。英国是很衰,阿根廷是更衰,英国也就出动5000多军力,阿根廷出动1万多军力。断断续续折腾两个多月,英国死258人,阿根廷死649人,英国重新占领马岛,这就算战争结束了,但是马岛还存在主权争议。

这算什么战争?

顶多就是“局部冲突”,中东那边巴以冲突,扔石头都能砸死这么多人;咱们清朝时期,村民械斗都能死成千上万。英国和阿根廷的小屁民们,却上升到“国战”的高度,撒切尔夫人以此获得政治资本,顺利连任。

从此以后,“马岛”成为英国和阿根廷政治家们的“玩物”,但凡要转移国内矛盾,或者捞点政治资本,就对马岛表示一下强硬立场,立马就获得民众欢呼。


尔朱少帅


世界大战是瓦解帝国主义国家的最好药方,英国经过二战的消耗,上百年积累的财富和国力全部被打没,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国对英国的伦敦大轰炸导致4.3万市民死亡,超过10万栋建筑倒塌,伦敦成为二战三大受损较为严重的城市第一,英国伦敦几乎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财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部化作硝烟飘散!

二战过后,丘吉尔甚至预言废墟清理最起码要二十年时间,英国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而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对殖民地独立进行镇压,所以二战结束后亚非拉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

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打击与消耗是巨大的,正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英阿马岛海战爆发于1982年,这个时候的英国通过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扶持,十年的经济恢复,再加上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重新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国力军事影响力取得了长足发展,再加上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一直走强硬的外交路线,马岛战争也是势在必行,同时也是为了敲山震虎,告诉以前的殖民地国家:我英汉三又回来了!

可惜在战争前期,阿根廷由于有先进武器储备,在海战中屡屡得手,用法国生产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贝尔格拉诺军号军舰、报废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整个马岛战争英国损失军舰16艘,损失12亿美元;阿根廷损失军舰11艘,损失10亿美元。在谢菲尔德号被打残后,英国紧急通过外交手段禁止法国公司继续出售飞鱼导弹给阿根廷,阿根廷储备飞鱼导弹很快被消耗完了,战争到了后期接连失利,最终马岛拱手让给英国。
假如当时阿根廷有数百枚先进的飞鱼导弹储备,马岛战争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如果阿根廷获胜将会极大鼓励拉美人民的民心,也将会促进南美走向一体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未来世界的格局会怎么变化无法预测,但一定是强国主导外交,弱国无外交,强国和弱国可以相互转化,谁能掌握最先进的科技,并运用于军事,谁就能在国际上大声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