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说的农谚“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龙百晓生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这是较为符合天气变化规律的,有一定道理的。意思就是:在春分前天气冷一阵之后,到春分后天气就会暖了。反之,春分前天气暖一陈之后,春分后就会有一阵子冷。凡事一分为二,冷暖也如此,立一界点,冷暖各一边,二者对立又统一,会互相化,冷变暖,暖变冷,变是必然,看似无常却有规律,不是乱乱无头绪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秋分两中气,是24节气中两很有特殊意义的节气。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尽夜平分。春分时太阳是由南往北走,秋分时则由北往南走。太阳由南往北走,北半球越来越暖热,南半球越来越寒冷,秋分后则南北正好相反。所以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很明显的气候冷热的分界节点。事有反复,冷热无常,所以春分前后冷暖有反复是合理正常的。

冬至数九,夏至数伏。出九在惊蛰后,春分接惊蛰,春分前有冷有暖都正常,但多是冷后暖,暖后冷的,因为天气有反复,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暖后冷就是倒春寒。不交立夏,北半球冷暖是会有反复的。以春分为界尤为明显。春种春耕要注意,做好暖后防寒准备。因为冷暖反复无常,对于人而言,对健康影响也很大,也要做好防范准备,以免造成对健康下利。有关春分气候谚语不少,顺便多说两句:

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下热,秋不立不凉,冬不至下寒。

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社在春分后,穷人愁上愁。

春了在前,斗米斗钱;春分在后,斗米斗豆。





树德汉硕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从立春节气开始,我们就进入春天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而春分也是24节气之一,我国地处北半球,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正好相等,而且春分这一天在立春和立夏节气正中间,就有了对半儿分春天的意思。所谓春种秋收,春分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这句农谚描述的是春分节气前后,气温变化的规律。意思是如果春分节气前天气冷的话,那么过了春分之后,天气就会暖和起来。而如果春分节气前天气很暖和的话,过了春分之 后天气要回冷一段时间。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是劳动群众长期对于自然界观察的结果。我国24节气是用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年的不同角度来划分的,人们发现当地球转动到一些不同角度时,往往存在着一种前后呼应的律动关系。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两种天气现象是人们千百年来观察得到的结果,准确率非常高。还有“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好冬好年好收成”等等,都和“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这句农谚一样,表明的都是天气现象在前后时间的律动关系,有如我们的音乐节拍一样,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这句话到底准不准?这句农谚到底有没有道理?是在全国各地都一样吗?

不是的!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因为我国虽然都地处北半球,但是在地球上的位置却各有不同,再说了我国国土面积大,南方和北方在地球上所处的经纬度差别就大了。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时候,我国各地与太阳之间所呈现的角度也是差异很大的,所以这些律动规律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国古代社会中原地区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不少的农谚应该有很大比例都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总结和记录。

所以我们在用这些农谚指导农业生产时,一定要用当地的农谚来指导。自古到今当地老百姓传颂的,才是最适合当地的。

我们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坐标山西。农民们对这句话是非常重视的,一般来说,3月21日春分之后,我们这里的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都要陆续开花了,如果春分前暖的话,人们周就要注意春分之后,这些树木开花之后,会遇到倒春寒了!现在人们早早的把果树地春浇了一次,之前都开挖了烧粉沟,把剪下来的树枝粉好备做燃料,届时,一旦气温下降,果农们就会马上采取措施,点燃这些枝粉,让果树地里保温升温,尽最大可能降低倒春寒的危害。

对于春分前后的气候,你们又有着什么不同的谚语呢?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欢迎留言分享。


村姑说村事


今年的春分节气在公历3月21日,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是指太阳到达黄经0度开始,到公历4月4日或是5日结束。根据春分前后的气候特点,可以总结为: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会出现风沙,有的地区会有倒春寒现象的发生以及春旱的现象发生。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意思很明白,就是在春分节气之前如果天气变冷,发生倒春寒现象,则在春分节气后就会变暖。后半句的意思则反之亦然。

由于春分节气是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前后的气温变化是有些明显的。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是多风的,也就是风沙天气比较多,气候较干旱。

一般这个时间段内空气质量普遍不好,尤其是在一二线大城市里面更为明显,在西北大部省市黄土满天,下雨的时候会带下来,天晴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春分节气前后的农事则表现为“春灌”尤其是要把握好这句俗语所说的意思,在进行给农作物灌溉的时候要注意倒春寒的现象。

春分是耕种造林的好时机,一定要在每年的这个时间把握好。 记得在2018年春风的时候,在我们甘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寒潮现象,有很多苹果产区下起来了雨夹雪。这就树出现在春分节气后面了,也印证了这句俗语的后半句,可见春分节气前后对于气候的影响树很深入的。

从气温方面来说,春分节气前后气温上升很快,也就是说气温变化频率大,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持续在13摄氏度到15摄氏度左右,如果是遇到寒潮的情况下,气温甚至会降到5摄氏度左右,所以在农业生产方面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说明了气温变化的频繁,望广大农友们做好农业生产的预防工作。

这是我的回答!我是万宁宁,喜欢和大家一起说说三农的那些事儿!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宁宁说的话


在农村二十四个节气是我国一个创举,现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分是通常是指农民以到了开播耕种的时节,冬季过后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春分是一个分水嶺,春分前时温有时会出现几天甚至十几天都很冷,这叫倒春寒天气,农民的播种要等春分过后在可进行,农作物下地要进行选种,摧芽,方能下田,一但在春分前就进行,那遇到倒春寒这样的天气就容易冻坏,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生长是要有一定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的,不是有一句词,叫阳光雨露,没有光合作用,农作物就不易生长,相反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时节的把控老农早就熟烂于心掌握时节掌握先机。

:谈到春分过后,不是遇到特殊天气,一般天气都会回暖,便于耕种,万物生长靠太阳,也是农民进入农忙的季节,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的收成靠种,不种就没有收,而在的年青人进城打工,做生意,对农时的关心比较少,有的人连二十四节多都不知道,农令对传统农民来说就是收成,不是有一句谚语,春种一粒谷,秋收万粒粮,当然这是比喻,一种期盼和赞美。

我们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没有农民,风里来,雨里去的辛勤劳作,那来的物产丰富,美味佳肴,所以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理解农民的不易,更要感恩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要保护好环境,不要污染空气,水土流失,会造成农作物不易生长,更是害健康。不有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涵,不要铺张浪费,要珍惜粮食。

所以说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转换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与财富。


用户50487853203


这个俗说,属气侯物象应验之说,属古人对天地,物象,气侯,季节,时令的经验之资。了解这些,就会了解农时农事。你就会对当年的农事做出预判和合理的安排。根据二月天象和气侯,可知何时种谷,何时下豆,何时点瓜,何时种菜。用以抽取时间合理合情的安排生活,家务,外事,以不耽误农时,求得商余和五谷的成熟。

春分前冷,春分后热,这合乎季节与时令的气侯,属正常气象,这样,桃杏会按时开花,麦苗会正常拔节,灌浆,抽穗,结籽,成熟。人们到谷雨节后,可按时种谷。春分后的节气都不会违背自然时令,这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的自然体现。它会带來太平,吉祥,如意之年运。

而春分前热,春分后冷者,属天不照时,物不照利,人不兆安的反时序天象。它违背了自然时序,打破了农时农事的行动规律。是人们不愿看到的。


福自福地來wjf


俗话说:“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风前冷,是因为我们在春风前还是处于冬季末,还是有很多冷空气南下,当3月21日以后,昼长夜短,太阳能够辐射的时间也久了许多,所以在春风后,受一股暖空气影响,气温也上升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