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的農諺“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龍百曉生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這是較為符合天氣變化規律的,有一定道理的。意思就是:在春分前天氣冷一陣之後,到春分後天氣就會暖了。反之,春分前天氣暖一陳之後,春分後就會有一陣子冷。凡事一分為二,冷暖也如此,立一界點,冷暖各一邊,二者對立又統一,會互相化,冷變暖,暖變冷,變是必然,看似無常卻有規律,不是亂亂無頭緒的,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秋分兩中氣,是24節氣中兩很有特殊意義的節氣。春分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所以盡夜平分。春分時太陽是由南往北走,秋分時則由北往南走。太陽由南往北走,北半球越來越暖熱,南半球越來越寒冷,秋分後則南北正好相反。所以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很明顯的氣候冷熱的分界節點。事有反覆,冷熱無常,所以春分前後冷暖有反覆是合理正常的。

冬至數九,夏至數伏。出九在驚蟄後,春分接驚蟄,春分前有冷有暖都正常,但多是冷後暖,暖後冷的,因為天氣有反覆,每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暖後冷就是倒春寒。不交立夏,北半球冷暖是會有反覆的。以春分為界尤為明顯。春種春耕要注意,做好暖後防寒準備。因為冷暖反覆無常,對於人而言,對健康影響也很大,也要做好防範準備,以免造成對健康下利。有關春分氣候諺語不少,順便多說兩句:

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下熱,秋不立不涼,冬不至下寒。

社在春分前,必定是豐年;社在春分後,窮人愁上愁。

春了在前,鬥米鬥錢;春分在後,鬥米鬥豆。





樹德漢碩


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從立春節氣開始,我們就進入春天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而春分也是24節氣之一,我國地處北半球,春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正好相等,而且春分這一天在立春和立夏節氣正中間,就有了對半兒分春天的意思。所謂春種秋收,春分節氣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這句農諺描述的是春分節氣前後,氣溫變化的規律。意思是如果春分節氣前天氣冷的話,那麼過了春分之後,天氣就會暖和起來。而如果春分節氣前天氣很暖和的話,過了春分之 後天氣要回冷一段時間。

為什麼會這麼說?

這是勞動群眾長期對於自然界觀察的結果。我國24節氣是用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年的不同角度來劃分的,人們發現當地球轉動到一些不同角度時,往往存在著一種前後呼應的律動關係。比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兩種天氣現象是人們千百年來觀察得到的結果,準確率非常高。還有“春分大風夏至雨”,“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好冬好年好收成”等等,都和“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這句農諺一樣,表明的都是天氣現象在前後時間的律動關係,有如我們的音樂節拍一樣,它是有規律可循的。

那這句話到底準不準?這句農諺到底有沒有道理?是在全國各地都一樣嗎?

不是的!農諺是有地域性的,因為我國雖然都地處北半球,但是在地球上的位置卻各有不同,再說了我國國土面積大,南方和北方在地球上所處的經緯度差別就大了。所以地球在圍繞太陽轉的時候,我國各地與太陽之間所呈現的角度也是差異很大的,所以這些律動規律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我國古代社會中原地區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不少的農諺應該有很大比例都源自於中原地區的總結和記錄。

所以我們在用這些農諺指導農業生產時,一定要用當地的農諺來指導。自古到今當地老百姓傳頌的,才是最適合當地的。

我們這裡就是中原地區,座標山西。農民們對這句話是非常重視的,一般來說,3月21日春分之後,我們這裡的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都要陸續開花了,如果春分前暖的話,人們周就要注意春分之後,這些樹木開花之後,會遇到倒春寒了!現在人們早早的把果樹地春澆了一次,之前都開挖了燒粉溝,把剪下來的樹枝粉好備做燃料,屆時,一旦氣溫下降,果農們就會馬上採取措施,點燃這些枝粉,讓果樹地裡保溫升溫,盡最大可能降低倒春寒的危害。

對於春分前後的氣候,你們又有著什麼不同的諺語呢?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歡迎留言分享。


村姑說村事


今年的春分節氣在公曆3月21日,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是指太陽到達黃經0度開始,到公曆4月4日或是5日結束。根據春分前後的氣候特點,可以總結為: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會出現風沙,有的地區會有倒春寒現象的發生以及春旱的現象發生。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意思很明白,就是在春分節氣之前如果天氣變冷,發生倒春寒現象,則在春分節氣後就會變暖。後半句的意思則反之亦然。

由於春分節氣是冬去春來的過渡階段,所以在前後的氣溫變化是有些明顯的。一般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是多風的,也就是風沙天氣比較多,氣候較乾旱。

一般這個時間段內空氣質量普遍不好,尤其是在一二線大城市裡面更為明顯,在西北大部省市黃土滿天,下雨的時候會帶下來,天晴之後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春分節氣前後的農事則表現為“春灌”尤其是要把握好這句俗語所說的意思,在進行給農作物灌溉的時候要注意倒春寒的現象。

春分是耕種造林的好時機,一定要在每年的這個時間把握好。 記得在2018年春風的時候,在我們甘肅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寒潮現象,有很多蘋果產區下起來了雨夾雪。這就樹出現在春分節氣後面了,也印證了這句俗語的後半句,可見春分節氣前後對於氣候的影響樹很深入的。

從氣溫方面來說,春分節氣前後氣溫上升很快,也就是說氣溫變化頻率大,華北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持續在13攝氏度到15攝氏度左右,如果是遇到寒潮的情況下,氣溫甚至會降到5攝氏度左右,所以在農業生產方面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

綜上所述:“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說明了氣溫變化的頻繁,望廣大農友們做好農業生產的預防工作。

這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大家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寧寧說的話


在農村二十四個節氣是我國一個創舉,現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分是通常是指農民以到了開播耕種的時節,冬季過後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春分是一個分水嶺,春分前時溫有時會出現幾天甚至十幾天都很冷,這叫倒春寒天氣,農民的播種要等春分過後在可進行,農作物下地要進行選種,摧芽,方能下田,一但在春分前就進行,那遇到倒春寒這樣的天氣就容易凍壞,眾所周知,農作物的生長是要有一定的溫度和陽光的照射的,不是有一句詞,叫陽光雨露,沒有光合作用,農作物就不易生長,相反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時節的把控老農早就熟爛於心掌握時節掌握先機。

:談到春分過後,不是遇到特殊天氣,一般天氣都會回暖,便於耕種,萬物生長靠太陽,也是農民進入農忙的季節,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的收成靠種,不種就沒有收,而在的年青人進城打工,做生意,對農時的關心比較少,有的人連二十四節多都不知道,農令對傳統農民來說就是收成,不是有一句諺語,春種一粒谷,秋收萬粒糧,當然這是比喻,一種期盼和讚美。

我們要知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沒有農民,風裡來,雨裡去的辛勤勞作,那來的物產豐富,美味佳餚,所以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去理解農民的不易,更要感恩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要保護好環境,不要汙染空氣,水土流失,會造成農作物不易生長,更是害健康。不有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涵,不要鋪張浪費,要珍惜糧食。

所以說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轉換都是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與財富。


用戶50487853203


這個俗說,屬氣侯物象應驗之說,屬古人對天地,物象,氣侯,季節,時令的經驗之資。瞭解這些,就會了解農時農事。你就會對當年的農事做出預判和合理的安排。根據二月天象和氣侯,可知何時種穀,何時下豆,何時點瓜,何時種菜。用以抽取時間合理合情的安排生活,家務,外事,以不耽誤農時,求得商餘和五穀的成熟。

春分前冷,春分後熱,這合乎季節與時令的氣侯,屬正常氣象,這樣,桃杏會按時開花,麥苗會正常拔節,灌漿,抽穗,結籽,成熟。人們到穀雨節後,可按時種穀。春分後的節氣都不會違背自然時令,這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樂的自然體現。它會帶來太平,吉祥,如意之年運。

而春分前熱,春分後冷者,屬天不照時,物不照利,人不兆安的反時序天象。它違背了自然時序,打破了農時農事的行動規律。是人們不願看到的。


福自福地來wjf


俗話說:“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風前冷,是因為我們在春風前還是處於冬季末,還是有很多冷空氣南下,當3月21日以後,晝長夜短,太陽能夠輻射的時間也久了許多,所以在春風后,受一股暖空氣影響,氣溫也上升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