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27、孔子從政這幾年


論語解讀127、孔子從政這幾年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迎來了仕途的春天,先後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經歷了夾谷會盟和墮三都等重大事件,直至公元前497年農曆春三月,被迫再次離開魯國。

一、孔子當上中都宰

(一)平叛陽虎後,孔子何以會被任用

可以從季桓子和魯定公兩個層面理解。季桓子和魯定公暗自撥打算盤時,都認定了孔子會對自己有利,雖然他們都在為自己打算,但在任用孔子上具有一致性。

對於季桓子來說:1、父親季平子死時就有交代,要相信孔子,要依賴孔子。2、在平叛陽虎的政治鬥爭中,孔子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了季氏,季桓子覺得孔子這個人往後可用。3、魯國名義上是魯定公的,但實際上是季家在操縱。目前魯國是個爛攤子,大夫家臣各行其是,互相掣肘,收拾這個爛攤子,季家必須給國家選拔人才。4、孔子是比較合適的人才,他的政見對眼下治理魯國也是適宜的:“忠恕”可以緩和日益緊張的君臣關係,“仁政”可以博得民眾的擁戴,“德治”可以用來限制家臣等私人的武力,“中庸”可以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基於以上幾點,季桓子多次奏請魯定公讓孔子上朝任職。

對於魯定公來說:1、平叛陽虎,也是幫他剷除了一個禍害,他自身也是受益者。2、孔子是忠君的,曾為魯昭公奔與呼,他的忠君思想,讓魯定公與孔子有一種親近感,很想依賴孔子。3、魯定公想擺脫“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命運,很希望有人來幫助他,任用孔子,也許能夠培植對付三桓的勢力。基於這些,魯定公決定委任孔子為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

◆枝:雖然如此,魯定公對孔子的能力還是有所懷疑的。孔子在齊,齊景公不用他,從這些事上,魯定公懷疑孔子的政見不合時宜。所以,先把孔子放到下面試試,如確有經天緯地之才,再提到朝中不遲。

◆枝:魯定公面試孔子時可能會問:我聽說,為君主者可一言而興邦,可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回答:設若君上知任重艱難,臣子知事君不易,上下謹慎,全力從事,不近一言而興邦嗎?設若君上一意孤行,不聽勸諫,不近乎一言而喪邦嗎?

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該如何?孔子回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執政。政者,正也,君行端正,臣下便會竭力服從。為人臣者難矣,辦事衷心耿耿,人或以為諂也;潦草敷衍,誤國誤民,君主又會加罪其身。

(二)孔子治理中都,中都得大治

孔子接手時的中都:衰敗不堪,遊民多,乞丐多,盜賊多,社會風氣敗壞,富人奢侈,商人欺詐,女人失節。

孔子當上中都宰,首先是率領弟子視察民情,走訪三老、明紳和各界名流,瞭解中都情況,聽取他們對治理中都的意見和建議。經過查看和走訪,孔子對中都瞭若指掌,治理的辦法也隨之形成。

孔子對所帶弟子進行人事安排。派曾皙專司錢穀,閔損專司刑名,顏回專司文牘,子貢專司文教。並對原有書吏差役進行教育。

孔子的治理方案:第一,實施預防水旱災害之措施,發展農業生產。第二,發展工商,安置遊民乞丐。第三,以仁德教民,改良地方風氣。第四,提倡節儉,革除奢侈惡習。第五,制定養生送死規則。第六,設立鄉校,少年一律入學讀書。

孔子治理中都的成效:上任不到一年,中都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後人作詩讚曰: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器不雕偽。行之一年,四方則焉。

二、孔子當過幾天小司空

孔子治理中都,中都大治,顯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很快,魯定公又委任孔子為小司空。

司空掌管全國土地,兼工程建設。

當時的大司空是孟孫氏世襲的官職。這也就是說,當時孔子是在他的學生大司空孟懿子手下工作。

孔子一上任,帶領弟子和署衙工作人員跋山涉水,勘察土性,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然後根據勘察所得和年輕時做委吏、乘田的實際經驗,將全國土地劃分成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即高原)、原隰(即平地)五種類型,再根據這五種土性的特點,因地制宜,或植樹造林,或發展魚鹽之利,或栽種果樹,或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

孔子任小司空時間很短,旋即又被提升。

三、孔子任大司寇,代行相事,在夾谷會盟中立大功

公元前500年,孔子52歲。

孔子任小司空不久,即被提升為與三卿(司徒、司馬、司空)並列的司寇,掌管全國的公安司法工作。司寇之職原由叔孫氏世襲。

(一)魯用孔子,齊國害怕,謀劃夾谷會盟,使魯國臣服

孔子當上司寇,在魯國已漸漸掌握了實權。這讓鄰國齊國十分不安。齊國生怕魯國政清民安,國勢強盛,威脅齊國的安全。於是,齊國不斷有人勸諫齊景公出兵伐魯,使魯國臣服,以消除隱患。

這時候晏嬰已死,齊國的太宰是黎鉏。黎鉏是晏嬰臨終前推薦給齊景公的接班人。晏嬰臨終時囑咐:齊的威脅在晉而不在魯,齊魯比鄰,應世代友好,以抵禦強晉。黎鉏因顧及到晏嬰所制定的國策,獻計齊景公說:齊魯修好可威震東方,使強晉不敢覬覦齊國。魯昭公欲除三桓,兵敗奔齊,晏嬰太宰冷遇之,昭公去齊適晉。魯之陽虎叛亂投齊,齊不納,晏嬰太宰揚言欲殺之,陽虎逃晉。晉已兩次獲罪於魯,齊應乘機與魯君會盟,以祝賀魯國大治為名,而離間晉魯之間的關係,令魯遠晉而親齊,成為齊的附庸。

於是,齊國邀請魯君於是年六月(公元前500年盛夏)於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境內)舉行乘車之會,永結盟好。魯定公應允。

(二)魯國不得不赴約,急需相禮之官

魯國這時必須赴約。晏嬰死時,齊國遣使報喪,魯國並未派人弔喪,已經失禮。如今齊侯盛情相邀,如若拒絕,再次失禮,齊則有理由刀兵問罪。

魯定公赴約,相禮之官十分重要。不僅要熟知禮儀,權謀善辯,更需臨危不懼。只有這樣,才能不失禮於對方,不失威於盟壇。按照慣例,兩君會盟,皆由冢宰相禮。但季桓子擔心這個苦差事弄不好喪權辱國,便舉薦孔子為相禮官。這樣一來,既可在魯定公和天下人的心目中改變季氏弄權的印象,又可充分藉助孔門弟子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勢力。為了讓孔子和齊國覺得名正言順,為了讓孔子有足夠的分量,季桓子與魯定公商議,先委任孔子代行相事,再命其任相禮之職,全權總理會盟事宜。魯定公自然是同意的,孔子代理冢宰,可以強公室,抑私家,削弱三桓的勢力,改變魯君世代受人擺佈的局面。季桓子和魯定公同床異夢,一拍即合。

乘車之會乃修友好,不以暴力相凌。孔子受命後,考慮到歷史的經驗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指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建議魯定公命左右司馬訓精兵五百乘,護駕前行,伏兵於夾谷隱蔽之處,以備不測。

◆枝:孔子代理冢宰後是十分高興的,喜形於色,笑容可掬。子路問他:由嘗聞夫子言,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如今夫子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喜不自抑,豈不是自食其言嗎?孔子笑著說:為師今日之喜,亦依古人之言,即君子樂以貴下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說:喜得高貴之位,可以向在下之人勸善懲惡,實現餘生之志,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三)夾谷會盟的曲曲折折

公元前500年盛夏,齊魯兩國在林密谷幽的夾谷會盟。

齊是這次會盟的發起者、東道主,在夾谷建有祭壇。

齊魯兩君會面的當天,各自獻上了見面禮——大雁。第二天,齊景公先去壇臺,令黎鉏迎接魯定公來壇會盟。孔子偕魯定公來到壇邊,魯定公舉步欲從西階登壇,孔子提醒魯定公稍後。黎鉏上壇報與齊景公,齊景公下壇迎接,於是兩位國君攜手從東階登壇。孔子與黎鉏隨後。

登壇後,兩國國君祭拜天地,歃血為盟。黎鉏獻四方之樂為兩國國君助興,妄圖使樂隊於混亂之中劫持魯定公。緊急關頭,孔子跳出護駕,並命魯國司馬斬殺帶頭樂工,以正禮法。齊國陰謀失敗。

次日,齊國又設宴,招待魯國國君,賠禮請罪。黎鉏獻上宮廷雅樂,玩弄新的陰謀。五位女樂扮作文姜和齊宮宮女,唱著齊詩《載驅》表演。《載驅》的內容是齊景公之先祖諸兒與其妹文姜的亂倫醜事。女樂扮作文姜向魯定公獻花,無異於罵魯定公是禽獸。孔子大怒,叱責齊國侮辱魯君,不僅破壞齊魯兩國兄弟之盟,而且以淫詞誣罵了齊國先的祖。齊國失禮,無奈誅殺女樂。黎鉏機關算盡,也沒有使齊國佔到便宜。

最後,締結條約時,齊國要求魯國:齊國出征時,魯國需出三百乘兵車相從,否則便視為破壞會盟。這顯然是要魯國無條件地承認自己是齊國的附庸。

考慮到兩國強弱懸殊的客觀形勢,孔子認為這一條雖然難以拒絕,但卻不能無條件地接受。他向齊景公提出,歸還昔日齊國侵佔的魯國汶陽、鄆、龜陰三地。齊國不得不歸還了三地。

孔子隨機應變,以禮為器進行外交鬥爭,不用一兵一卒,以弱勝強,保全了國格,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勝利。

(四)夾谷會盟後魯定公十分感激孔子,揹著孔子建謝城

公元前499年,孔子53歲。夾谷會盟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望,加上孔子以禮律己,對上恭敬,對事認真,更博得魯定公和季桓子的讚賞和信賴。魯定公欲將齊國歸還的土地封給孔子。孔子提醒魯定公,公室衰微,朝政旁落,弊全在分封。孔子未受。魯定公揹著孔子在龜陰建了一座城池,命名為謝城,感謝孔子在夾谷會盟中為魯國立下的不朽功勳。

◆枝:孔子任大司寇期間辦理的幾件案子:

1、慎潰氏的兒子娶親,極其奢侈腐化,並僭用太子結婚的儀仗。慎潰氏與季桓子的關係盤根錯節,孔子不好處理。子貢出面,用計使慎潰氏變賣了家產,舉家離開魯國,到楚國去做絲綢生意。

2、淳于氏仗著與季孫氏有點聯繫,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強娶民女,搶佔別人新婚妻子。孔子將其車裂於市。

3、沈猶氏用鹽水辦草料餵羊。羊口渴大量喝水,喝得腰圓體壯,很多人購買他的羊,買回去要不了多久就會死去。孔子令其退回羊錢,並罰重款以責其過,通告全國以彰其咎,誨其同類。

4、曲阜書香子弟公慎氏,生性懦弱,其妻貌美但作風不軌,公慎氏不敢管。顏回用童謠之計使其出妻。

四、孔子墮三都

公元前498年,孔子54歲。

(一)孔子出仕後、墮三都前取得了顯著的政績

孔子做大司寇以來,不僅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勝利,而且把魯國治理得政清民安,一派盛世昇平景象。男的勤於農桑,女的嚴守貞節;市場上欺騙行為絕跡,公買公麥,童叟無欺;鄉校星羅棋佈,讀書聲朗朗盈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敬互愛,戶讓互諒;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署衙清淨,訴訟日稀。

孔子的工作魯定公滿意,三桓滿意,萬民稱頌。人民編成歌舞稱讚孔子:袞衣章甫,實貨我所,章甫袞衣,惠我無私。在這個時候,孔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籌劃著下一步的打算。

(二)令孔子痛心的魯國的根本弊病還擺在那兒,孔子準備革除之

孔子執政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令他十分痛心的魯國的根本弊病尚未拔除。孔子對魯定公虛位,三桓擅權,家臣跋扈的混亂局面很不滿意。他感到唯一的出路就是強公室,即樹立國君的絕對統治權威;抑三卿,即使三卿特別是季氏嚴守臣道,不得僭越;貶家臣,即使家臣老老實實地效忠於主人。孔子希望按照周禮使魯國首先獲得大治,實現政清人和,然後再以仁政、德治的魯國為基礎,擴大仁政、德治的影響,尊天子,服諸侯,統一天下,實現大同。這便是孔子的理想與抱負,是他一生為之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魯定公不好管三桓,是因為三桓的勢力太大;三桓管不了家臣,是因為家臣立足的城池兵強城高。看到這些,孔子決定墮三都。

(三)孔子墮三都策略的可行性

1、對於魯定公來說,急於擺脫傀儡政權,急於打倒三桓,急於實現自己這個君王說了算的目標,因此對於孔子的“強公室、抑三桓、貶家臣,墮三都”的策略來說是求之不得。

2、對於三桓來說,和魯定公一樣,同樣存在著自己的屬下——家臣勢力太大、自己管不了的難題和苦惱,三桓也急於破解這個瓶頸。

季孫氏的封地費邑,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控著。夾谷會盟調用兵車,公山不狃就不出一兵一卒。公山不狃已經三年不向季桓子繳納田賦了。叔孫氏的封地郈邑,他的家臣侯犯掌控著。侯犯乃馬正出身,身高力大,武術超群,野心勃勃,希望挾持叔孫氏,控制三桓,總攬魯國大權。孟孫氏的封地成邑,公斂陽掌控著。雖然反叛的跡象尚不明顯,但也令孟懿子不大放心。

孔子清楚地看到了三桓與各自家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利用這一矛盾,打著“墮三都、貶家臣”的旗號,明的是為了幫助三桓,實質上是既打了家臣,也打了三桓,最終魯定公一人得實惠。只是不敢讓三桓知道這一層關係,要趁著三桓還沒有明白過來趕快行動。

孔子提出墮三都後,季桓子首先響應。叔孫氏表示帶頭拆毀郈城。孟懿子見兩家積極響應和支持,又是自己的老師在倡導,想想自己的成邑雖然公斂陽目下尚無叛跡,但難保永久,也勉強贊成。三桓共推子路為墮三都軍事總指揮。

(四)墮三都提出後遇到的對抗

墮三都提出後,三桓被矇在鼓裡,但還是有眼明人的。少正卯就對孔子的意圖看得很清。少正卯先到費邑,勸公山不狃待三桓墮郈之時,趁都城空虛而襲擊之,一舉奪得魯國政權。又到郈邑,勸侯犯一方面據城抵抗,一方面遣使求援於齊,賄賂齊國冢宰黎鉏。並修書給黎鉏,言說魯國正發生墮三都之亂,建議派大軍壓境,伺機攻城掠地,變魯為齊之附庸。黎鉏接到信後,奏明齊景公,真的就派了司馬穰苴率兵車五百乘到齊魯交界下寨,以觀動靜。

孔子的對策。孔子獲得這些情報後,認為夾谷會盟剛過一年,訂盟筆跡未乾,齊國未必能真心用兵於魯。於是他派子路率兵車抵達國境安營紮寨,與齊軍對峙。子路紮寨之地據郈城很近,讓子路一軍擋兩面。令左右司馬樂頎、申句須率傾國之兵虛張聲勢說是到郈城拆城去了,給陪臣製造出曲阜城空虛的假情報,實際上左右司馬調兵遣將地周旋一番之後埋伏到了武子臺內,護衛國都。

(五)墮三都之戰

1、墮郈邑。墮郈部隊到後,侯犯欲出城決一死戰。郈邑委吏駟赤,是叔孫氏的心腹,也很得郈邑宰侯犯的賞識。他想先穩住侯犯,讓墮郈部隊贏得主動,勸侯犯暫時按兵不動,待齊援軍到後,和齊軍前後夾擊,以穩操勝券。沒想到齊軍真的來了,如此一來,自己倒成了助紂為虐,害了主公。駟赤派心腹在城內散步流言:侯犯已將郈邑降送給齊國,齊侯已派大司馬穰苴來接收,於郈十里處下寨。三五日內全邑居民一律劫往齊國邊境墾荒種田,有敢不從著,誅其九族。駟赤發動兵變民反,侯犯出逃。於是郈城順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以符合周禮所規定的限度。

墮郈邑後駟赤成了邑宰。

2、墮費邑。孔子接魯定公到季氏府武子臺暫避。公山不狃得知魯定公在季氏府,率軍攻打季府。孔子登臺喊話,勸說公山不狃棄暗投明,未果。孔子下令左右司馬出擊。公山不狃見大勢已去,逃亡齊國。季氏率眾趕往費邑,亦將城牆拆去三尺。

季氏委苦越為邑宰。

3、墮成邑失敗。成邑宰公斂陽趕往孟懿子府勸說孟懿子莫墮城。公斂陽說:成乃魯國北門,亦為主公之保障。拆除成城,齊兵來攻,憑何阻擋?萬一朝中有變,主公有何儀仗?無成,即無孟氏。孟懿子醒悟。從此以後,孟懿子表面上支持墮成,將不肯墮成的罪責全部都推到了公斂陽的身上,暗地裡卻在堅決地支持公斂陽據成抵抗。成城攻取不下,無法墮成,魯定公宣旨班師。

歷時半年之久的墮三都就此宣告失敗。

(六)墮成邑失敗的影響

1、季桓子也醒悟了,決定不再與孔子合作

他清楚地認識到,墮三都自己做了一樁賠本買賣。原想借助魯定公和孔子,藉助孟、叔兩家的力量剪除公山不狃這個陽虎式的家賊。季桓子的陰謀是:想讓孟、叔兩家先墮城,若兩家墮城成功,公山不狃則孤掌難鳴,勢同甕中之鱉,自己就好收拾他了。若兩家墮城失敗,自己仍毫髮未損。沒想到公山不狃搶先反叛,兵敗逃亡。這樣一來,家賊隱患除掉了,但拆除了費城,軍事實力葬送殆盡。

季桓子開始懷疑孔子,為什麼成邑攻不下來?孟氏兄弟均為孔子的弟子,子路又任總指揮,季桓子擔心孔門師徒聯手對付他。雖然沒有證據,但季桓子清楚地明白了:孔子忠於季氏是假,忠於魯君是真;墮三都的目的,貶三桓家臣是假,抑三桓強公室是真。季桓子認識到抑後堅決不能再和孔子合作了,越合作自己將吃虧越大。

◆枝:這時候孔子的弟子公伯寮又在季桓子的面前說孔子和子路的壞話。孔子弟子服景伯請示孔子想殺了公伯寮,孔子說算了。吾道能夠實現,命該如此,吾道不能夠實現,亦命該如此,公伯寮能奈吾之命何?

2、齊國趁魯國統治集團又開始形成離異分裂的局面,送美女寶馬離間孔子與三桓和魯定公的關係

齊國黎鉏向齊景公獻計:久勞必求逸,魯國數年內外紛爭,如今孔子代行相事,其君、相必好尋歡作樂。投其所好,送去美女良馬,去其雄心壯志。孔子乃守禮之士,必要勸,墮三都嫌隙已成,如此一來,勢同火上澆油,內訌必起,內訌一起,孔子在魯地位難保。

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齊國給魯國送去美女80名,良馬96匹。齊國不敢直接獻給魯定公,先在魯國南門外演習,引誘季桓子和魯定公。三十多歲的季桓子正當春望,煞是多情,先去觀看,一看著迷,一連幾天不上朝。孔子求見也拒不會見,並拉魯定公下水。魯定公經不住誘惑,最終下水,吧一切政事均交給了孔子。

孔子拜見季桓子遭拒,他意識到彼此相合不違的關係已經無法維持了。孔子得知魯定公瞞著自己去偷看時,長嘆其道不行矣。

◆枝:孔子拜見季桓子遭拒,傷心地回到家,幼小的孫子孔伋安慰他,孫兒能將爺爺的仁道傳承下去,孔子甚感安慰,交代顏回,說著孩子較其父天子睿智,請回多費苦心,以堯舜之得教之,繼儒業,傳道統。

3、子路勸孔子用武力推翻季桓子

子路彈奏具有殺伐征戰之樂的《大武》勸孔子用武力推翻季桓子,說此時舉事,絕對馬到成功:一則自己有權又有眾多弟子,二則季氏剛除了公山不狃墮了費邑,正不堪一擊。但孔子不願走陽虎、公山不狃那樣的反叛之路。子路批評孔子有六萬祿粟便滿足了。孔子說不義富且貴,於其如浮雲。祿六萬豈能礙其仁德之志!並告訴子路準備駕一葉扁舟,訪得可行之隅而行之。但孔子對魯定公和季桓子並未絕望,仍存幻想。郊祭將至,孔子想看看郊祭後季桓子是否仍將膰肉以禮送他,若送,說明還有合作的可能,若不送,就真的沒有希望了,那就離開魯國。

4、孔子未收到膰肉,被迫再次離開父母之邦

魯國的郊祭進行得草率簡單。郊祭結束,未給孔子送膰肉。孔子滿腔熱情化為冰水,多少年心血付之東流,流著淚說:鳳凰不至,河不出圖,吾之一生豈能就此了結!決定離開父母之邦,訪問列國諸侯,尋求明君聖主,以行其道,達其志,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公元前497年農曆春三月,孔子傷心地踏上了離魯之路,但卻不知道往哪裡去……

孔子走得很慢,盼著魯定公或季氏派人挽留他。季桓子派的師乙出現了,但說的話不痛不癢,並非挽留孔子。(周海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