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好人坏人一起封神?

阳光e视


800字告诉你,为何《封神榜》上无善恶,原来从一开始就错了!

说明①.本文原发布于某问答,现单独整理成文,部分内容有改动。原标题:《封神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好人坏人一起封神?

说明②由于问答账号异常,再坚持到第一千个题目完成后,另类君将“移情别恋”,切换账号并将精力倾斜到其他领域,本文化领域账号会继续有内容输出,但会淡而化之。

另类君解题^_^

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区分,都是相对而言。我们从小习惯于站在周武王和姜子牙的立场看待问题,感觉“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事业,所有阻挠者都是“助纣为虐”,罪不容诛!

然而我们现在站在上帝视角俯瞰武王伐纣这个事情,应该明白,妲己确实是祸国殃民,然而武王伐纣也并非完完全全的“惩恶扬善”。

例如我们站在商汤的立场上,闻太师就是精忠报国的忠烈之士,尽管他不怎么被纣王言听计从,但他忍辱负重,含垢忍辱与来犯之敌(姜子牙所率的阐教阵营)死磕,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誓死保国的高尚情操,没毛病。

我们再看纣王,平心而论,殷纣王尽管残害忠良,但他很少虐杀百姓,伤及无辜。反倒是周文王,貌似“仁泽天下”,然而在貌似慈祥的面目背后,却是画个圈就让人不敢离开的法家手腕!

武吉不小心碰死了一个人,文王画个圈让他待在原地别动,他就吓得魂不附体,不敢造次。如果不是有非常手段,武吉一介平民,又怎会如此战战兢兢,令行禁止(画地为牢的成语就由此而来)?

让我们切换到纣王这边。

纣王侵犯的只是个别贵族的利益,所谓商周之战,其实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纣王伤害了其他贵族集团的利益(还有尊严),所以诸侯们就组团来围殴,这和香港古惑仔没啥本质区别。

现在我们到封神之后的现场。

给所谓的“坏人”(胜者为后败者寇)封神,有一个最直接的好处,那就是逝者已得到认可,如此一来,他的拥趸和残余势力就失去了“卷土重来”的口号和旗帜。

例如黄帝大战蚩尤后,蚩尤被砍头。黄帝刚开始的时候将蚩尤的头颅展示给其他拒绝臣服或持观望态度的部落,可是不久就及时停止了这一手段,反其道而行之:将蚩尤封为战神,在山岭为蚩尤塑像,并向四边部落发布通告,蚩尤的亡魂和炎黄部落“一体同心”!

这是怀柔政策,比之简单粗暴的将蚩尤“踩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更巧妙,更和谐,也更得人心。

《封神榜》将双方阵亡将士不分忠奸善恶都封为神,是最好的矛盾化解方式。

既然人都死了,也没法继续在人间兴风作浪,正常的想法死者既然死翘翘,那就消停了吧?

想消停?你想得美?死了还有死了的用处,不如干脆把他们封神,让他们为己所用,让大家瞧瞧咱待他们有多好,还追认他们做了“帝君”“星君”“仙圣”……

当然,帝王心术绝非寻常草民所能蠡测,不过是摆出一副“宽怀济世”“仁心仁厚”的面孔,好让尔等不要瞎哔哔罢了。

须知,策划封神之战的昊天上帝,他需要的是给自己鞠躬做事的打工仔,所有阵亡将士都让你们入编,天界有三百六十多个神位给你们留着,不管亲疏远近,更不要论前生的恩怨情仇,反正到我这里,同朝为臣,那就不要再说什么“三观不合”的话题了吧!

在国产第一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行将就木的嘉靖皇帝说:所谓“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之水什么时候清过?长江清,黄河浊,可是都一样灌溉两岸之田地。

确实如此,对昊天上帝来说,封神之章中你死我活的争斗,本就是他招募马仔的正剧,无论输赢结果都是一样,最后体现在《封神榜》上,又何必非要分出是非善恶呢!?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在封建社会,许多人死后被神化。在封神榜中,这些死后封神的人,很多都是我们印象中的恶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伯邑考和黄飞虎是神。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做。然而纣王、费仲尤浑、飞廉恶来都被封为神。许多人觉得他们不能被封为神。在我们的眼里,我们会有意识地把好和坏分开,坏的不应该被封神。然而,在昊天神的眼中,他们需要的不是好人或坏人,而是负责出力的干活的。封神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昊天之神让十二仙臣服,把人阐截三教约到一起开了个会,制定了封神的名单。死后,能成为神灵来到天庭,为昊天神工作。

昊天神才不会去管死后封神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有能力,能将所在神位的工作圆满完成,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打工仔。而且,在阐教元始天尊的眼中觉的某个人是坏人,但在通天教主的眼中,他们未必是坏人。比如闻仲,被阐教云中子用通天神火柱给杀死。闻仲保护商朝,帮邪恶的纣王保江山,这是不是为恶呢?

但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很钦佩文仲的忠诚。而且,文仲没有做坏事。相反,他是公正和无私的。由于皇帝的责任重大,他不得不保护商朝。然而,在解释学看来,这并不符合天意,天意是恶的。三晓娘是邪恶的吗?他们抓了十二个金仙,没有杀他们。如果我们谈论纣王,他不一定是邪恶的。周王看到女娲像,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不道德的诗。只能说他有点好色。他没有滥杀无辜。但后来,由于妲己的迷惑,周王逐渐失去理智,做了许多坏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的话,应该算在女娲头上吗?所以,区分好人和坏人并不容易。也许好人做坏事,坏人做好事。商周战争中,双方只有有自己的主人。没有好人或坏人。坏人被视为神,因为他们的强大能力。

姜子牙的妻子死后成了扫帚星。扫帚星带来坏运气。姜子牙有计谋有能力。在妻子的影响下,他什么也没做成。直到妻子抛弃了姜子牙,姜子牙来到了西岐,他才走向了人生之巅。可以说,她是个坏人。首先,作为一对夫妻,她抛弃姜子牙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说她是个坏人。哪个女人嫁给男人后不想过上好日子?如果有人被认为是扫帚星,他可能没有能力给别人带来厄运,但她有能力。

我们来再来谈谈费仲尤浑吧。事实上,尽管据说他们都很狡猾,但他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们做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这一点。协助妲己治消灭姜皇后,从西岐那里得到金钱来拯救西伯侯。当纣王被妲己迷惑后,只有费仲尤浑的话能使纣王愿意听,这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能力。而且,在我看来,坏人越多,他们的能力就越强,因为如果他们想做坏事而不被发现,就必须小心,他们会用各种甚至是卑鄙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昊天神才不在乎死后封神的人,不管他们是好是坏。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和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为自己工作神!


馆长先生


说二句,要问《封神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好的坏的都封了神?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要问一问明朝作家,许仲琳先生了。我也只能在此简评一二。《封神榜》小说,主要是讲商纣王进香,看上了上神女娲娘娘,淫荡不惧,得罪了上神,女娲娘娘决心对商朝换主移木。选派姜子牙前往西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纣王,立新主姬发为大周武王。这是女娲娘娘即定。由于纣王平日里不理朝正,放恶害忠,宠信妖女妲己。对忠言忠臣而不顾,少有不顺就采取刑具。挖肝掏肺,炮烙,蛇盘等酷刑。为此各地候王愤愤不平。举起造反大旗。一举推翻商纣王,改名大周。在进攻防御的战斗中,双方都有将军和上神的支持划策。比如以武王为表的有,姜子牙,杨戬,哪吒,黄飞虎,等玉虚门下。而另一方以纣王为代表的有,文太师, 申公豹,及各路大仙军队。形成了两大阵营。不论怎说,正义永远战胜邪恶。永远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问为什么好人坏人一起封神?我认为,除了君王,达贵,私心,王权以外,对于两军交战者是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都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巜封神榜》是上神女娲娘娘和常委们早就制定好的。在这此江山移主的过程中,所有死的人员,只要是够级的都要进《封神榜》缺一不可。不是周武王能够左右了的。至于上神怎么想的,只有许仲琳先生知道。因为他参加了《封神榜》的名单制定。可谓,人们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世间那有公平事,好的坏的《榜有名》。世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胜者为王败者寇。上神就不那么看,最后都让你离开尘世,去找孟婆,喝碗孟婆汤,走上奈何桥,下桥后分道扬标,善良好的去超度层《一层》,差的坏的无恶不赦的,根据在人间所犯的罪行,分别走进二层三层,直至十八层地狱。





手机用户乌龙


我是才如史迁,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要深入作者的内心,要读懂中国历史。

一、《封神榜》的“封”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大多数人的理解,封是分封、封赏之意。但在甲骨文里,封是两块地之间的界限,就好比我们乡下种地,两块责任田之间要划出线来,以确定所有权,彼此不越界。

因此,《封神榜》的真正意义是确定人和鬼神的界限,告诉诸神,天界归天界,人界归人界,彼此不要干扰。

二、《封神榜》故事为什么发生在商周之间?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殷商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而周朝以人文立国,以礼治国,孔子在《论语》里也说:敬鬼神而远之。

因为周王朝以礼治国,再加上后来孔孟等人的提倡,造就了中华民族有道德而无宗教的文化。假如周朝也像殷商一样看重鬼神,估计我们这个国家也会产生宗教。

三、好坏一起封,其实是好坏一起扔。

如上文所说,封含有界限的意思。好神坏神一起封,其实就是无论好坏,你们自己玩去。周朝建国伊始,高层领导就特别注重人文而轻鬼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在龟甲上占卜,得到卦象不吉,而且此时狂风骤雨,士兵们心里都非常恐惧,以为天神要怪罪。只有姜子牙告诉大家,我们是正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一定会取胜。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

抛却鬼神,回归人文精神,才是《封神榜》的真正含义。

我是才如史迁,70后文史爱好者,佛法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感受温暖!


才如史迁


《封神榜》中被封的“神”,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活得自由自在的仙人,而是一群苦逼的打工仔。

封神榜中分封的神基本上都是已经在武王伐纣中战死的将领和修道者,他们都已经没有肉身的,唯一的依托就是封神榜,也就是说他们的人身自由都被人给控制住了,只有肉身封神的人才是最舒服的,封神榜其实有点类似劳务改造,让那些恶人在比较辛苦的神位上奋斗,这里杰出的代表就是申公豹了,与其被封,还不如转世重修呢!

至于题主所说的好人坏人,其实在封神榜中是不太好鉴定的,每个人都是善恶的结合体,而且当时正好处在战争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君,他需要为自己的明君去铲除敌人。所谓的恶人们在杀戮武王的正义之师时,武王的好人们也在屠戮纣王的军队,给印象特别深的是,武王冰封了一整座城来赢得胜利,那得杀死多少人。同样三宵找姜子牙报赵公明的仇时,是不是也光明正大。这里面的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人物形象,毕竟在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看封神榜时,还是以一个灰色的视角来看待各个人物吧!

封神榜召集的神基本都是打工仔,所以能力才是最关键的,至于品格问题,有封神榜这个死穴在,谁也不敢乱干事,所以品质还是容易得到保证的。


异谈


所谓“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热闹”。我觉得,我们要弄明白为何《封神榜》中最后好人恶人一起被封神,就得从《封神榜》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源头探究。否则,只是拿《封神榜》这么一部小说题材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来随意妄猜或论断,估计这是真的无法明辨是非曲直的,因为在“封神”的结局里,不可否认,道理讲不通!人间善恶法则讲不通!因果定律更讲不通!我认为,既然讲不通,也没必要硬讲。否则,不就真应了那句俗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从《封神榜》题材“神魔小说”谈起:理清“小说”与“传记”间的厘头

《封神榜》又称《封神演义》,它的题材属于中国古代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而非“传记”。

既然《封神榜》作为小说题材,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小说题材类文学作品的特性,“小说”一般属于在真实历史事件上加入更多虚构成分,有的干脆全篇都可以是虚构,而以此来抒发、讽刺、或讴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其中故事部分的虚构成分很大,而不仅仅只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修饰。

而“传记”题材的文学作品则就明显不同。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特别是一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常都会被人们当作史料来看待。因为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也有作者自述生平的称作“自传”。传记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者一般的纪传文字;而另一类则是属于文学范畴,作者会在记述事迹的过程中,渗入自己对事情看法的某种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是却和小说不同,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传记一般不虚构。

现在大家应该十分明了《封神榜》其中的情节,必然少不了大幅虚构的成份。尽管“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武王伐纣”部分确实属于真实历史事件,但是涉及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代表的阐教和截教之间的争斗部分,基本上就是属于民间传说再加上作者个人的虚构编撰,以及臆想的部分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刚才提到的《封神榜》的文学题材“神魔小说”是怎么回事?

神魔小说?这个题材实际是鲁迅先生给定义的。对于神仙斗法、妖魔逞强类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则将之命名为神魔小说。

而往往,神魔小说一般会有如下几种,一种是由佛道故事演化或写佛道人物故事者。典型的如《西游记》、《四游记》、《铁树记》等。另一种属于假借历史事实而实写神怪故事的,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而《封神演义》正属于这种类型当中堪为出色的一部。再一种则是由民间故事演化者,如《牛郎织女传》等;还有一种是虽为历史人物,而仅托其名实演神怪故事者,如《韩湘子全传》等。

从历史环境的政治文化倾向谈起:《封神榜》的产出为何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
“历来三教(儒释道)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如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提到“历来三教(儒释道)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基本可以了解到神魔小说的成因,实际还是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宗教有关。确切来说,

鲁迅先生提到的“历来三教之争”并非是说儒和佛争,或者佛和道争,或者儒和道争,实际是说,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们对宗教信仰的推崇态度不同。比如:

有的崇儒,比如春秋时期的孔子时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都是贯穿了儒家文化在里面。当然纵然我们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也有吸纳了儒家思想值得肯定的一部分“精华”的部分。

有的崇道,比如在唐朝,虽然说唐朝是“三教共弘”的时代,但是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李唐以道家老子李耳为其祖先。在唐朝,一开始道家被尊为诸家之首,道在佛先。而中途,佛在道先,这是在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时候才改过来的。

由此,我们基本就能明白,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其中的文学题材,比如小说一类的偏好,自然和当时统治者的宗教偏好有着莫大关系。因此“神魔小说”的走向,在崇道的帝王统治期间,必然会向着宏道的方向去走。而在尚佛的帝王统治期间,他的文化,基本也是会向着宏佛的方向去走。如果主张“三教并存”的,那么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甚至偏向哪家,抨击哪家的都有可能存在。

谈到这里,大家基本都应该明白《封神榜》的产出为何物了吧!

从《封神榜》的作者谈起:一言道不清的历史谜团!

《封神榜》约成书于庆历、万历年间,传说《封神榜》的作者为明代的许仲琳。这儿为何说传说?因为历史上对于《封神榜》的作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历史的说法中,基本认可是许仲琳。原因是当时有发现在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间舒载阳刻本,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所以大家直到现在权且可以认为《封神榜》为许仲琳所做。但是历史有关许仲琳的记载一点都不详细,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另外,《封神榜》的作者另外还有

《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考订作“陆西星”;同时,也有陆长庚、王世贞等说法,具体至今依然未有定论,总的来说,也可以说是算个未解之谜吧。

从《封神榜》的“封神结局”谈起:为何不能拿此论证“因果、是非”观?

在《封神榜》里,恐怕最不能让人淡定的就是它的结局:好人坏人都一起被封神了(除了狐狸精幻化的苏妲己以外)。这里,既然大家已经不淡定,那么现在不妨先明确告诉大家:

神魔小说,无非看看娱乐而已,切不可当真。特别是《封神榜》!

为何呢?且听如下分解:

首先,这里如果非要拿《封神榜》里的故事逻辑然后告诉大家“为何在《封神榜》里好人、坏人一起封神”,我想,不管何种理由,那是绝对讲不通的,就算讲通了,也情理不通。

试想,如果《封神榜》的“封神榜单”逻辑讲通了,世上的情理会如何解释?且看如下:

若依照《封神榜》的“封神”结局,无非只能给大家传递这么一种观念:“做好人、做坏人,结局都会一样。那么,大家还有必要在往后的生活中再来区分善恶,明辨是非吗?反正好人、坏人结局都一样。”显然,这是胡扯,如果《封神榜》的“封神”逻辑讲通了,那又该让世上的情理情何以堪?

自古,万物依大道而行,必然遵守其法则!无了法则,先不说社会会怎样?人类会怎样?首先,估计日月星辰都不能按法则运行?哪还能有我们在这里谈论历史的份儿呀!显然,浅显易通的道理,如果只从天体运行违逆规则的角度来说,假如太阳早上刚刚升起,它应该一直顺着中天往西行,突然又掉转头,就偏偏往东折回行了。太阳为何这么行?这不乾坤倒转了吗?是的,违逆了天体运行的规则!明摆着:太阳顺天道而行,和违逆规则而行,给天地万物带来的结局肯定不能一样了!

以物喻事,这正是《封神榜》没有按照常规封神让大家颇为疑惑,颇为不服气的地方!

《封神榜》颠倒因果、是非观释疑:一语点醒梦中人

对于如何理解《封神榜》“封神”结局中被颠倒了的因果、是非观?这一疑惑,早在很多年前,虚云老和尚在为大家讲解“《西游记》这部书的来由”时已经顺带解答了《封神榜》的由来,以此解开了存在人们心中不解的谜题。

如下我们保持原话摘录如下:

虚云老和尚说道:
《西游记》这部书的来由是这样的,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听了都做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结果长春观改为长春寺,白云寺改为白云观,道士做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从这观点出发,就处处都看出他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唐僧取经回到流沙河,全部佛经都没有了,只留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把玄奘法师所翻译出来的佛经全部抹煞了。
世人相信这部假的《西游记》,而真的《西域记》埋没了。针对《西游记》而作的一部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观点看他,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譬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他是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要明是非、辨邪正。

可谓言简意赅!一语点醒梦中人!

如果我们觉得虚云老和尚开示的没有问题,那么为何《封神榜》的作者至今依然确定又非十分确定,而且还有其他几个作者的名字也被一起传了下来?这一谜底基本也可以解开了。依此之说,《封神榜》作者之谜,极有可能就是几个文人凑在一起所为,当然也不是佛家的意思,佛教向来与事无争,但是并不能左右文化范畴内时代文人好斗文诛笔伐的习性。写小说嘛,毕竟是抓个时代(古代当时)热议的焦点来进行,前有道家抨佛的《西游记》,后面何不写个佛家抨道的《封神榜》?于是,《封神榜》就这么产生了,还有那个让人们极其百思不得其解的封神结局也就这样产生了!

作为名著的《封神榜》:传递的“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封神榜》既然作为一部传承数百年的神魔小说传世名作,尽管结局有些不尽情理,但其精华部分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封神榜》给我们传递的“正”的意义上,有这么两个: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大的意义:在于除暴扶正。以“暴商亡,仁周兴”,在说明,历史千古不变的演化规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古今兴替大道!

小的意义:从写小说的角度出发。参杂了一些人神妖孽,教派争斗,渲染气氛,提起给位看官的兴致。

可是结局为何“好人”、“坏人”一起封神,让大家觉得这作者似乎也太不顾及因果定律犯了众怒了吧?实际上想来,也是

作者太过顾及“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阐教和截教两位老祖的面子了。虽然阐教和截教的斗争客观来说,本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双方壁垒分明,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不论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两教之间的弟子在人家大战一番后,天下太平了,他们都回归使命,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双双上了“封神台”。也就是说两教老祖较量完之后,双方都不得罪,结局来了个皆大欢喜,这就调和平衡了双方的矛盾。天地间的争斗安宁了,人间也太平了,岂不更好。

但最要命的是,作者认为这种看似最完美的小说结局却模糊了众人的是非观!只能说,这大概属于古代一些书生的通病吧,总是喜欢来个大家臆想不到的结局,留给后人慢慢思索、品味。

末了,我们做个总结。对于《封神榜》这部虽说结局不好理解但纵观全局却可以算上名著的神魔小说,我想,既然大家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和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基本上,不论它“封神”结局是否合乎因果定律、善恶规则、人间正道,大家基本都不会太迷茫了,毕竟,人家作者要那么无奈的臆想结局,已经不是我等后生可以改变的了,只希望各位看客朋友:

正如虚云老和尚开示的那样:“所以看书要明是非、辨邪正。”切不可将虚构小说里的情节当作真实生活,从而颠倒了我们对生活的正知正见!


淳帧通安


我想“封神”的意义是让中国人几百年来扩大了崇拜的对象,极大的丰富发展了道教神仙体系,道教认为神在封神榜以前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很少的,是稀有资源,借用周灭商创造了一系列神仙,那场战争是招募神仙的一种手段,道教的神仙体系到了封神榜就已经完善了,周之后就几乎很少有神仙的诞生,周之前处于神魔不分的时期。所以封神榜是道教为了对神、魔、鬼、妖进行区分而编制的。其实,封神最大的意义是娱乐了我们几百年,让我们在茶余饭后又多了项谈资



封神榜,相传是由鸿钧老祖用一纸玄黄古卷融合天道之力所成,再集结三百六十五个仙灵,以仙人化神的代价来抵御天道之力.天道之力恐怖异常,有生死之力、因果之力、吉凶之力、善恶之力、阴阳之力等,这些都是由于先前的诸仙战斗、杀戮、贪婪、嗜血等干扰了天道,故而降下天道之劫来惩罚众生.而鸿钧老祖借用封神榜和三百六十五个仙灵组成御天大阵,来抵御天道之劫,给众生活下去的机会.封神演义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阐教门下神仙犯了杀劫,需要找人代替(就是杀别人替自己死)二是天庭人手不足,三教门下弟子又不听玉皇号令,需要人手补齐360周天正神之数.所以三教三商共签封神榜,但阐、截二教教主都不想自己门下上榜,所以签订封神榜的时候并没有签订具体姓名.这一来就为截教埋下了祸根,截教号称万仙来朝,门丁兴旺,为了道统的延续,阐教就起了打压截教的心思 .于是元始天尊联合太上老君,以及西方教准提接引两位教主一起打压截教.截教通天教主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他签订封神榜后除了号令门下众仙紧闭洞府,不许外出外,并没有其他布置,毕竟犯杀劫的不是自己门下,只要看热闹就可以了.没想到事情出乎意料,截教的弟子纷纷被申公豹一句“道友请留步”忽悠出山,相继遭劫,甚至连得意弟子赵公明,三宵姐妹也遭了不测,赵被陆压钉头七箭书杀死,定海神珠被燃灯抢去,三宵被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拿住,凶多吉少,广成子三上碧游,气的通天教主下了凡尘,布诛仙阵及万仙阵阻挡元始天尊等人,被大师兄太上老君,二师兄原始天尊,以及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会盟共击之,不敌,失了面子和徒弟,截教不存,心生不忿之念,欲重练地水火风,再开世界,却被道祖鸿钧带回紫霄宫.至此封神顺利进行.






哇真的是6


大家都知道,封神榜是由人教、截教、阐教三教教主创立产生,签订之后引发了三界大乱,三教为什么要设立封神榜呢?如果没有他们凭空生事,人间和仙界是不是会没有那么多的动荡呢?他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封神榜的起因,原著仅有寥寥几句的描述,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一.主要原因

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弟子因一千五百年未曾斩却三尸,犯了杀戒。三尸是道家认为人体内兴风作浪的作崇之神共有三个,要完成这场劫数才能继续修行。

玉虚宫元始天尊乃鸿钧老祖得意门生,原始天尊辛辛苦苦培养了上千年的十二金仙如果不能渡过这场劫数,就不能成就大罗金仙。如果十二金仙不能修成大罗金仙造成的后果有多可怕呢?

那后果是相当可怕的,为何如此说呢?十二金仙是站在阐教甚至是整个道教前排的人物,就是现在说的榜样。如果不能修成大罗金仙,后排的道教一众小修会对阐教或道教的教义产生怀疑,这可是立教的根基呀。

所以说整个道教的大佬必定会动用各种资源来帮助十二金仙突破瓶颈,树立榜样,圣人肯定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次要原因

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 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 善恶之神。

那么问题来了?昊天上帝如何敢让十二金仙俯首称臣呢?

昊天上帝之所以敢于下达“命十二仙首称臣”的诏令,就因为他背后有鸿钧老祖的支持。有鸿钧在幕后撑腰,就算是元始天尊也不敢公开反对。

鸿钧老祖好比是一党党首,需要成立一个政府部门来管理人员及事务。于是由昊天上帝出面组织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需要人手来进行具体工作。SO,昊天上帝列出了一份人员需求名单:各部门名称、职位及人员缺口。邮件抄送大BOSS鸿钧老祖。

接下来由鸿钧老祖组织三教开会,阐教,截教,人道共谈,编成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大家都知道没人愿意上这个榜单,具体原因我们下片文章分析哈。凡是要登封神榜,必须先历杀戒,死上一回,舍去肉身成个尸解仙。

以上我觉得才是设立封神榜的起因,网上文章都提到了第三个原因,但我觉得那个不是起因,只能算是个实施的过程。

三.项目实施

封神大事已定,接下来就需要找一个事件进行实现了。十二金仙要杀人,封神榜上要死人,所以需要一个战场,一个大大的战场。

正巧,赶上周室当兴,商汤气数将尽,又恰逢纣王得罪了女娲娘娘,九尾狐奉女娲娘娘之命迷惑纣王,断送商朝江山,最终成了导火索,于是一场牵涉了天、地、人三界,汇集了三教九流的大战就此展开了!

封神榜上有365部正神名录,偏偏就是因为这365个名字,引起了一场牵涉了天、地、人三界,汇集了三教九流的大战!

一、封神榜上有名

这封神榜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共同签押的,对于修道之人,不管是阐教还是截教没有人愿意上那封神榜,三圣人岂会不知?偏偏没有办法呀,鸿钧老祖在旁边坐着呢,封神榜上需要填写365位大名,缺一不可。那怎么办呢?紫霄宫三教并谈,三商而定论。也就是你先写3个,我在写2个,一个一个的凑呗,三圣人争论的面红耳赤,口沫横飞。最后呢,因太上老君和原始天尊护短阐教这边,可想而知,三个人共议封神榜时,通天教主以一敌二,自己又是师弟,当然说不过那两个雄辩师兄了。以至于上榜的绝大多数是截教门人。通天教主自然知道自己门下谁在榜上,却也依然告诉门人们紧闭洞门不要去西岐惹事。

签押封神之后,谁都反悔不得。是为天数,纵然是圣人,也不能逆,此就是天数。通天教主违背前言,签押之后,还要炼那地水火风,终被鸿钧道人所阻。

用超现代的术语来讲,这个封神榜就好比裁员名单。一旦榜上有名,只能说拜拜了您奈。

二、金榜题名难道不好么?

虽然都是榜,那差别可是大了去了。这个封神榜一旦题名,只能封神。那可就与天地悠悠一散仙无缘了。

不好1:地位低下

因为仙和神级别是不一样的,神都要各归其位做自己的公务 想下凡是不容易的,而仙却逍遥自在,闲游三山五岳,上天入地无所束缚,而且从《西游记》中来看,玉帝只能随意调动天上有神职的人,对于仙,虽然也名义上归玉帝管,但玉帝基本上请不动。 元始天尊、东华帝君、镇元大仙肯定不买他帐,要不然孙悟空也断不会那么嚣张, 这是道教中的权力分布问题。

仙比神级别高。人死而神,肉身成圣者飞仙。神在仙界中只能算是低阶职员,最多是个小主管。如东海龙王常自称“小神”,而称来者为“上仙”。再比如土地公是神,但他连上天庭的资格都没有。综合以上种种,神只配做仙的小跟班。地位、权限等等差仙一大截。

不好2: 不能修行

封神世界里面的人们,在仙山洞府里苦苦修炼百年,千年,多的甚至上万年,都是为的修仙。像是通天门下的截教弟子和元始门下的玉虚弟子,他们为的都是修仙而不是成神。

封神后虽然身为天庭工作人员,虽然掌管日月星斗,但受了封神榜的限制,根本无法借助这些星斗之力修炼,就像是看守宝库的人员,看得到,得不到。所以说如果你被封了神,就永远没机会再修炼成仙了。

不好3:尸解仙朝下品

封神榜提名后只能身死作为一个尸解仙,这尸解既不能自主投胎,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躯质遁变”,是其实质。实在是个不得而为之的方法,身消后寄于物上。只能将灵台一点清明寄予封神榜上方可存活于世间。

不好4:当神没有做仙自由。

虽然那些人都是古人,可是他们对自由还是很看重的,当了神后就要在天庭任职,有一个固定的职位。就像是现在的上班一样,要每天准时准点上下班打卡,还要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想外出旅游一次都很难,因为神是没有假期的。像是西游记中的黄袍怪 奎木狼 因私自下凡而触犯天条。

但是仙就自由的多了,他们可以在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山上修炼,收几个弟子。没有人管他们,也不用每天固定做事,想出去随时就可以走,比起做神不知道舒服上多少倍。


练虚合道


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位圣人共同签压封神榜,当时商朝气数将尽,周室顺应天数当兴,故而有了后来的武王伐纣。而当时不仅是商周之战,同时还是阐教和截教之争,也就是封神之战,元始天尊顺应天数,授以姜子牙封神榜,让姜子牙辅佐周室灭商,并且让其主持封神榜。



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商朝灭亡,姜子牙封神,在姜子牙封神时,封的不仅有阐教、周室阵亡之人,同时还有很多截教、商朝阵亡之人。

以《封神演义》而论,商周之战、封神之战是以周室、阐教为正面人物的,商朝、截教则是反面人物。直白点就是好人和坏人。但是姜子牙封神时却不分好坏人之分。

那《封神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好人坏人一起封神?

《封神演义》讲的就是天数,商朝将亡是天数,周室当兴亦是天数,封神榜是三位圣人共同签压,是根据修为福缘深浅来定的,深的成仙道,次之的封神成神道,再次之的转世人道。也就是说被封神的都是榜上有名的,谁也逃不掉。

这是根据福缘深浅来定的,而非以好坏人来定的。

同时封神榜上以截教人居多,截教在三教中势力是最大的,有万仙来朝之誉,因其势力大弟子门人多,故而截教门人榜上有名的很多。三教共同签压。这本是三位圣人以天数而定。

对于天数而言,就是作为圣人也是不能改变,比如女娲娘娘曾想惩罚商纣王,但因天数,所以女娲娘娘当时还是没有惩罚纣王。再如通天教主知道截教中人很多要被封神的。而封神的前提是需要先死,所以通天教主不忍门人误入封神榜,故而就曾警戒过其门下弟子,但是终究还是敌不过天数,凡榜上有名的还是不能逃。

这就是天意难违的,同样商灭周兴、姜子牙辅助武王伐纣,这都是天数,这也就是封神榜的意义。天意是要顺应的,就算想反抗,结果还是难违的。


对于为什么好人坏人为什么一起被封神,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些,除了上面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的。

首先,虽然商朝将终、周室当兴,这本是天数,对于商朝本身是反面,周室是正面的,但是好人坏人之分并非一层不变的规律。特别对于商周之乱、封神之战。

商周之战不仅是凡间之战,同时截教、阐教修道之人也纷纷加入这场战争,周朝想要灭商,那商朝总是要镇压反抗的,对于两方之人对阵本无可厚非。

商朝的将领保商,虽然有违商朝将尽的天意,但是他们作为商朝的将领,理应对商朝精忠报国。虽然他们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是有的人确实是忠义之人,比如闻仲、张桂芳等。

如此两军对战,他们各位其主,为主尽忠也是正常的。


其次,就算真的有好坏人之分,但是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是促成了封神之战,对于此事,还是有些功劳的。

对于封神,是神仙来充实天庭,让神仙来掌管担任职务,让天庭正常运行的,如此的,让这些因参加封神之战而死的成神,也是合理的。

最后,《封神演义》里要封神的前提是先身死,然后才能被封神。既然死了,就是生前的已经过去,封神后成神得以复生,但也可以说是新生。虽然还会记得生前的事,但是此时已经被封神,生前的经历种种、所作所为的好坏已经是过往云烟。


成神后的他们是神仙,是需要为天庭做事的,过去的种种都已是过去,可以看做是一个历练。如此又何必再在乎好坏人之分的。所以《封神演义》中,好人坏人会一起封神。


中孚鉴


现在网上的洪荒类小说,关于封神的基本逻辑是可以自洽的。天地之间因果纠缠,劫气积累,如果不及时以杀劫解开因果、释放劫气,天地就会演化无量量劫,导致天地重回混沌。封神是一次顺应天命、因势利导的阳谋——既为新开辟的天庭补充人员,又化解了无量量劫之危,同时,圣人们又可以各施手段,门下弟子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赢的人又得五十六亿年清净,输的人被封神榜奴役。

封神榜收的人,不分好坏,但都是与封神事件有牵扯的人。如姜子牙的妻子马氏,以凡人之身被封扫把星,得享神位,自然是赚了;如商纣王,人皇至尊,变成天庭主持凡间婚嫁喜事的天喜星,基本属于精神上的地狱了。

所以,封神榜这部小说,是有点道气的,不以多论少,不以少论多,天意如刀,也颇有宿命论的调调。好人坏人只是凡人标准,说你行,不行也行,才是天道标准。

……………………………………

一个非专业杂食回答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