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一开始不去做官?

张云飞114264261


第一点:当时曹操与世家为敌。

人们都是用自己的优势来考量社会资源的。商人看不起文人的穷酸,文人则讥笑商人穷得只剩下钱了。种地的拼产量,做官的拼职位,上学的拼成绩,经商的拼资金,发帖子的拼点击率,同样道理,世家子弟拼家世,拼爹,拼祖宗。

曹操是大太监曹腾的后代,而其父曹嵩则是来历不明,被袁绍讥为“乞丐携养”。曹操拼不起爹,就拼拳头,他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奉天子以令诸侯。他打人时,拳头上写着两个字:讨逆,谁要是打他,他就在人家的拳头上写上另外两个字:叛逆。曹操拼拳头,强者为王,打破了世家赖以生存的“网”。

本来,世家掌握了80%的社会资源,只要太阳从东边出,他们就能世代为官,让自己的生活像花儿开放一样幸福,安闲地看着曹操和刘备这样的人为幸福乃至最起码的安全感而奋斗。可是,西凉土棍董卓来了,用刀枪把世家们的座椅砸得稀巴烂,世家奋起反抗,各地讨董义军首领,大都是各个世家的代表人物,义军联盟首领,都出自袁氏家族,北是袁绍,南是袁术。最后,西迁的世家,在王允的领导下颠覆了董卓,夺回了世家的话语权。可是,横空出世的曹操,抢先一步,控制了皇帝,自任司空,掌握了朝柄。

世家们不愿意了,他们好不容易从董卓手里夺回话语权,岂能甘心让一个“赘阉遗丑”骑在头上拉屎!世家对曹操的反抗开始了。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为袁绍檄豫州》),是地方世家代表。因为不怎么看得起曹操,边让就在,言语上对曹操多有冒犯,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边让,灭族。曹操当时对世家的态度有点过激:看不起老子,老子就让你人间蒸发!太尉杨彪,就是杨修的父亲,随汉献帝帝回到洛阳,曹操去“迎”汉献帝到许昌时,杨彪甩脸色给曹操,曹操立马杨彪下狱,劾以大逆不道,幸亏孔融据理力争,并以辞官要挟,才把杨彪从屠刀下救了出来。杨彪的十二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

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杨家世代为官,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从杨震到杨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和“四世”的袁氏都是中央世家的代表。曹操对世家下手格外很,一出招就是要人命。最狠的,曹操在官渡战后,把从袁绍那里俘虏来的七八万人,全都活埋。

曹操与世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就是那么一块权力蛋糕,本来世家占了80%以上,曹操要得到更大蛋糕,必须从世家手里抢。没有谁愿意放弃拥有的一切,那曹操就让他“人间蒸发”——死人是不能出来抢蛋糕的。

二 当时曹操重用草根,世家不齿于草根为伍。

赶走了世家,曹操就在空出来的地盘里扶持草根,借以对抗世家。

  于禁和乐进,本来是民间武把式,却崛起于行伍之间;刘备,本来是一个卖草鞋的,被吕布撵出徐州后投奔曹操,程昱劝曹操杀了刘备,曹操一反对袁绍、边让与杨彪的冷血铁腕,无比怜惜地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曹操所说的“收英雄”,是招揽草根英雄,而非重用世家才俊,因为世家都在祖辈的荫庇里占着位子呢,根本不用“收”。

  曹操不杀刘备,恐怕就是给世家一个信号:老子离开你们这些绣花枕头,照样玩得转,你们不配合老子,自会有人配合老子!

  张既,本来是郡里的一个小吏,给世家子弟都不配的人,可是也被曹操拜为议郎,封为武始亭侯。曹操颁布《求贤令》:“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明扬”就是发现,“仄陋”就是居住在狭窄简陋的贫民窟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是“世家”,曹操“唯才是举”,不正是对付世家的一步妙棋吗?

三 司马懿当时不出来应召,很可能是基于以下两个心理:

在曹操手下做官?活腻了?一句话不合适,惹恼了杀人狂曹操,脑袋落地,可不是好玩的!在曹操手下,是没有安全感的。

在曹操手下做官?不要脸了?哪一个世家子弟愿意为一个太监的后代效劳呢?哪一个公子哥儿愿意与武把式、草鞋匠、小吏这些全身冒着寒酸味的人做同事呢?在曹操手下,是没有幸福感的。《晋书》记载:“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 屈节”了,就没有幸福感了。

四,对其他看法的看法

(1)

有人说司马懿是在作秀,以退为进,明是拒绝征召,实是抬高身价,这也是当年一些人用滥的招数。当时采用这一招数的,大多数是出身寒门或者官场失意的人,世家子弟司马懿,家声隆崇,“司马”二字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品牌效应,司马懿当时并不需要抬高身价。而且,后来事实是司马懿石碑逼出来的,不像是作秀。

(2)

有人说当时形势未明,司马懿怕跟错人。当时官渡之战已经结束,袁曹之争已见分晓,曹操独霸中原已是定局,虽然还有竞走刘表叔叔这个劲敌,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刘叔年龄大了,进取心弱了,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至于江东孙吴,当时中原人从来不会认为吴越之地会对自己够成威胁。身出权贵之家,司马懿对时局应该是洞若观火的,他应该会看到曹操成了中原老大,出来混,必须要跟着他。

所以,以上两种说法,皆有不合情理处。

结论:建安五年前后,曹操对世家态度不好,司马懿为自保不敢为曹操做官,另外,司马懿也看不起曹操和曹操的手下,不屑与之为伍。


金融大帝


曹操第一次邀请司马懿入朝做官的时候,天下的局势还没有平定,曹操只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诸侯,袁绍、刘表、刘璋、马腾、孙权等诸侯都虎视眈眈。当时曹操的所作所为很像董卓,很多士人都不愿意接近曹操,毕竟在董卓倒台的时候,一大帮士族都跟着倒了霉。司马家族作为当时的名门,肯定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第一次邀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发生在公元201年。虽然公元200年曹操刚刚击败了袁绍,确立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不过袁绍在退回北方之后,很快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实力仍然不逊于曹操。而且曹操因为衣带诏事件的影响,已经被很多人骂做乱臣贼子。

东汉末年是一个典型的士族社会,士人们最在乎的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名气的大小。一个士人只要能够得到其让人的尊敬,哪怕不出来做官,仍然会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一个士人背上了乱臣贼子的骂名,那么这个士人做再大的官,也不会被任何人尊敬。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名士的家庭,在士族社会的背景下,只要司马懿保住自己的好名声,他就不愁没有官做,因此在公元201年曹操邀请司马懿做官的时候,司马懿果断装病没有接受邀请。关于司马懿装病的过程,史书上也有详细的记载。

史书记载当曹操的使者进门的时候,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就好像真的瘫痪了一样。曹操派来的人信以为真,便放弃了征召司马懿做官的打算。后来司马懿在院子里面晒太阳,天突然下起来大雨,司马懿从床上跳起来就跑,被周围的一个丫鬟看到。

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正在厨房做饭,拿刀杀死了惊慌失措的丫鬟,然后又继续回去做饭。司马懿被妻子的勇猛震慑住,从此对妻子十分的畏惧。后来曹操的弟弟曹洪邀请司马懿做幕僚,司马懿拒绝了曹洪的邀请,曹洪恼羞成怒举报了司马懿。

曹操听说这个消息后,再次派人来邀请司马懿做官,司马懿赶紧扔掉了拐杖,乖乖的投奔了曹操。司马懿投奔曹操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08年,这时候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准备带领大军南下剿灭孙权和刘表,大有一统天下的局势,因此司马懿才会投奔了曹操。

总的来看,司马懿最初不投奔曹操,主要是因为司马懿担心投奔曹操会毁坏自己的名声,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后来司马懿主动投奔曹操,则是因为曹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实力,而且司马懿已经欺骗过曹操,如果他还是不肯投奔曹操,肯定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下面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司马懿为何一开始都不愿意做官了?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还说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所以不肯重用他。

不过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其实,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与曹操原本相识,长兄司马朗早就为曹操效力,司马懿没什么理由不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而且司马懿早期不受重用,主要是因为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招揽人才的活动已经结束,相同境遇的还有王凌。很有可能是晋国的史官故意虚构了上述内容,造成司马懿本不愿为曹操效力的假象,为司马氏代魏找理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一缸历史


因为利益,刚开始就去讨不到好处还可能得罪人,司马懿在曹操生前低调行事是为了防止曹操发现他的野心把他铲除,等后期曹氏离不开他是再慢慢展露才华,而且紧握权柄绝不放手,最后为司马昭三兄弟赢得抄底曹家的机会。但是可惜可能是得位不正,司马家江山没坐多久就大权旁落,最后在南北朝时期被刘裕杀光,直到现在学术界最鄙视最不愿提起的也是司马家的晋朝[抠鼻]


嘴边有条鱼


这就涉及到1种制度、2个政权,还和当初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1个制度即两汉的“察举制”,2个政权分别为曹魏、西晋。背后折射的,更是寒门与世家的无形斗争。

察举制下的司马懿

察举制就是太守以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官,有权利向国家推举孝子廉吏,这就是所谓的“举孝廉”。自西汉以来,朝廷一向有诏令让相关官吏推荐人才,等到了汉武帝以后,形成了一年一举的制度。发展到后来,更是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种制度下,一个人想要做官,就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首先本人要符合孝子廉吏的标准。第二,要有太守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官来举荐。对照这两条标准,司马懿都是不缺的。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晋宣帝司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从祖上就历代高官,在官场上有丰富的人脉。甚至秦朝末年,司马懿的祖先就是将军,一起讨伐暴秦。司马懿本人才能优异,家族在官场上有着强大人脉。因此,在察举制度下,司马懿想要出来做官,是分分钟的事。对于寒门高不可攀的机会,对司马懿来说却是不值一提。除此之外,这还和东汉以来的“气节”密切相关。

东汉以来的社会风气

自战国以来,“五德始终说”有着很广泛的市场。其核心思想,便是需要圣人(或者说皇帝)“德行”需要超出众人,这样才能坐稳皇帝的宝座。如果皇帝的德行不够,上天便会降下各种灾难,以此来警示皇帝。在这种时候,皇帝便需要“修德”,并选择新的圣人来禅让皇位。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把儒家思想注入到”五德始终说“里。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五德始终说“有着广泛的支持基础。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便是以此种学说为基础,继而攫取了西汉的政权。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害怕再出现王莽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无法再容忍这样的”邪说“。因此,刘秀便大力提倡”气节“,所谓”忠臣不事二主“,死心塌地服务一家王朝,便成为理所当然。一姓天下便该传之万世,臣子永远是臣子,皇帝永远是皇帝。这样,刘秀便把”五德始终说“给铲除了。后世帝王,又有哪个不同意刘秀的举动呢?

所以,曹操既然承认是西汉名臣曹参的后代,那么曹氏便永远是刘姓皇帝的臣子。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便是”国贼“,曹操被称为”曹贼“,便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而来。当初王莽的一切行为都被否定,曹操自然也无法翻案。

因为从最高统治者都提倡”气节“,而”气节“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砝码,所以东汉士人对名节的追求,甚至到了一个病态的地步。

对于那些举荐自己为官的高官,士人更是视为”恩主“,他们把恩主当作父母一样对待,甚至比对父母都要好,借此获取更大的名气,捞取更多的从政资本。这样一来,便逐渐形成了士人和”恩主“的人身依附,到后来更是发展为门阀政治。

这些被举荐的士人,等他们做到太守那样的高官后,怎么报答曾经的”恩主“呢?最好的方式便是推荐”恩主“后代出来做官。通过自己举荐或者官场上各种辗转请托,这样的举荐自然不难。

所以,做官对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河内司马氏这样的家族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因为有无数曾经被他们举荐的高官,想着在”报恩“。

魏武帝(曹操)为司空,闻而辟之。帝(晋宣帝司马懿)知汉运方微,不欲曲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打探的意思)之,帝坚卧不动。

做官的机会对司马懿来说,俯拾即是。而且,司马懿拒绝到曹魏政权任职,是不欲曲节”曹贼“,这为司马懿赢得了更大的名声,从政的资本自然也更足了。

曹魏与西晋政权的性质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氏是服膺儒教的豪门大族,代表的是豪门大族的利益。因此,西晋在取代曹魏政权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服膺儒教的司马氏获取政权,能更好地代表这些世家的利益,因为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反观曹操,父亲曹腾是宦官曹嵩的养子,在当时被认为是阉宦遗丑,是属于寒门阶级。而阉宦遗丑,在儒家经典教义中,是不能占有政治上的地位的。因此,曹操不对儒家豪门打击,则无法立足,更别提和儒门豪族人物袁绍争锋了。

因此,曹操实行的是”申(申不害)、商(商鞅)之法术“,注重法术和刑名。曹操启用了大批寒族士人,借此维护自己势力集团的稳定。但曹操对于儒家豪门,也并不是一味打击,而是有打击、有拉拢。比如荀彧这样的豪族人物代表,便隶属于曹操阵营。曹操对司马懿的征辟,也是属于拉拢儒家豪族之举。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缘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司马懿)惧而就职。

官渡之战的胜利,代表着寒门战胜了儒家豪门,儒家豪族阶级不得不暂时隐忍,寻求机会恢复。到了曹丕,为了夺取东汉政权,对这些豪门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措施。因此,当儒家豪门代表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时,曹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曹丕借此得以建立曹魏政权,但官员的任用,后续逐渐被豪门大族所把持。

因此,等到曹氏子孙孱弱的时候,司马氏趁机夺取了曹魏政权,从而尽复东汉时代儒家豪族阶级统治的全盛局面。

综上所述,司马懿之所以一开始不去做官,是因为在当时的察举制和社会风气下,这样做官的机会并不值得司马懿珍惜。而且,拒绝了”曹贼“的征辟,能为司马懿赢得更高的社会名声,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再者,曹操势力集团,不能代表司马懿儒家豪门的利益,这也是司马懿不愿做官的重要原因

司马懿不愿做官这件小事,却深刻反映了,当初的政治选拔制度、东汉以来的”气节“影响以及曹魏、西晋政权的性质,更反映了寒族和豪族的无形斗争。曹操甚至发出威胁,才换来司马懿表面上的合作,但也埋下了后来曹魏政权被颠覆的隐患。


历史摩天轮


司马懿的家族从其高祖父开始就已经在朝中担任官职,但是其地位都不是特别的显赫。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期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颖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伊。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据传其父司马防在任时曾经举荐曹操,所以一直和曹操保持着较好关系。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其实司马懿不接受曹操官职另有原因,曹操起兵是靠家族的势力,自己散尽家财好不容易招募了五千多乡勇,参加了征剿黄巾军的战争,初期老吃败仗。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盟军的首领是袁绍,袁术、公孙瓒、马腾、刘表、张鲁、孙坚、等军阀势力都强于曹操。简单说那时曹操弄不成气候。司马懿坐在家中,通过自己的情报网完全掌握各路诸侯的情况。他是“良禽折木而栖”,不见英主不出山。

司马懿的父亲曾有恩与曹操,哥哥是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按理,再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接受曹操征辟是顺理成章的,但他却拒绝了曹操的辟书,而且是用装病生活不能自理来欺骗曹操。他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然首先是政治上的考量,当时正是建安六年,司马懿刚22岁,曹操还没有真正统一北方,静观局势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年轻时尊崇儒家思想“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观念的影响,才拒绝与曹操合作。

司马懿对曹操的性格特点及为人处事非常熟悉:狡猾多变、残酷无情;及对曹魏集团人员结构的分析判断:曹操身边智谋有名望之士众多,论资排辈轮不到他出头露面。所以司马懿决定暂不出山,以观静变。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成为中原霸主势力大增,以汉丞相自居“挟天子以令诸侯”,遂发布钧令,征召天下有志之士公举大业。司马懿敏锐嗅觉到曹操必成气候,认为是时候该出山了,他毅然接受了曹操的征辟书,开始了他人生光辉的历程。


海纳百川233699882


因为司马懿是高官之后,曹操是宦官之后。在东汉末年最讲究的就是门第,做官要举孝廉。平心而论,司马懿压根看不上曹操,加上曹操为人阴狠霸道在朝野上下出了名。司马懿不敢得罪曹操,恐怕有杀身之祸。

第二,当时曹操身边人才济济,最不缺乏谋士,他到了曹操账下顶多就是一个后备人才,很难有大作为。

第三,司马懿为人野心极大,他是狼顾之像,要是人在背后叫他,他可以身子不动,头直接转回去和人说话。在古代这种相格堪比反骨,最为人君所忌。所以,司马懿怕自己在官场漩涡中死于无妄之灾。其实,司马懿的担心都是不无道理的,他的隐忍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对曹操最初的拒绝让曹操更加明白他的价值,对于大人物的招募最好的方法就是欲拒还迎,便如一个绝美的女子哪怕再喜欢一个男人,对于男人的求爱也要故作矜持地拒绝一番。司马懿自然没有这个心思,但是曹操却对他更加感兴趣,,他的拒绝的确可以提高下自己的身价,称得上无心插柳柳成荫。

毕竟,诈病是他的特长,后来骗过曹爽才有了高平陵之变。不可不说,他的诈病是曹操逼出来的,装病才能不做官,曹操派个刺客都试不出他是诈病,所以演技很重要,需要生死来考验。希望读者多学司马懿,懂得韬光养晦。


黑衣浣熊


第一,司马懿出身名门世族,看不起出身宦官之后的曹操,不愿屈尊;

第二,曹操邀请司马懿做官时,正处于和袁绍家族的战争时期。北方战局未定,为了家族的命运安危,司马懿需要观察局势才可定夺;

第三,汉献帝被曹操控制不久,政局不稳,司马懿考虑到家族的名声,对做官需要非常谨慎。

直到曹操统一北方,他采用强制手段威胁司马懿做官,司马懿为了不惹祸上身,才不得不妥协,出任文学掾。


洋先生说三国


首先,这种问题估计您仅需要认真理解一下电视剧就可以得知了。

然后,其实很简单,司马懿有大志,有见识,韬晦之道信手拈来,缠媚装弄游刃有余,可谓是谋深虑远。我觉得可以说是个非常老道的政客,而不是军事家,这也是和诸葛亮的区别之一。言归正传,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前后变化,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政治手段,是基于外界变化、权力分配关系的变化的改变,这种审时度势也是政客必须掌握的。


farewellgo


司马懿是谁?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曹操的恩师司马防)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曹操是谁?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东汉末年,由于像司马懿家族那样的大士族把持朝政,迫使汉灵帝不得不用外戚和宦官来制衡士族!这才有了何进和张让、赵忠们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如荀家、袁家、包括司马家族的死敌!

政治上的死对头、精神上的垃圾,这些功高盖主的大夫士族们会瞧得起宦官吗?这在《三国演义》开篇就营造了这样的气氛:

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

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曹操正是宦官集团的后代?😄宦官还有后代?司马懿如果能下架于曹操,那岂不是贻笑大方了吗!可是后来事情有了变化:

由于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就是举措之一、颁布唯才是举令等选拔人才的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士族,使得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东汉最大的士族代表袁安,”袁安困雪”图)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才有了司马懿找了个台阶,顺杆也就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