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

有点意思的事儿


对于你描述的这种情况,不是我能不能接受,而是它不可能发生。

我国已经明确表态今后将放宽对稻谷市场购销的政策性管控力度,让市场供需来决定其价格走势,这也就意味着指望国家出台很高的价格来收购农民手里的稻谷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既然国家都不会大范围高价收购稻谷,在商言商的企业和粮贩子们就更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


稻谷市场价格肯定不会暴涨一倍至2.5元每斤,能够恢复到几年前的价格高位就已经万幸了。大米价格也不会被强制规定在具体的某一个金额,这违背市场经济原则。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稻谷收购价格不会达到2.5元每斤,其次,如果稻谷成本已经是2.5元,那么市场上大米的平均售价也绝对会高于4元每斤。在东北地区,极个别地区的优质稻谷品种,诸如稻花香等,其市场价格最高可以逼近2.5元每斤,但是其在消费市场的终端售价大多已经在10元每斤以上。

我国稻谷价格,不存在大幅度上涨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知道其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收益,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毕竟物质基础才是美好生活的根本。

但是,只靠提高粮价就能够彻底解决目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取得收益过低这一顽疾么?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可行。

整体来说,不要指望国家将如今的稻谷市场价格通过行政命令或者市场调解的方式,由目前的整体不足1.5元每斤大幅度提高至2.5元每斤。而我国大米市场价格也更不可能因此而整体保持在4元每斤。

随着我国把稻谷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施行者,稻谷这个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的市场价格逐步向市场供需靠拢已经是定局。这注定了国家不会过多的干预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刚刚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国已经将包括早籼稻,中晚籼稻以及粳稻的收储价格整体下调,收储要求标准却继续提高,这也为今后我国稻谷市场购销奠定了主基调,那就是稻谷市场价格不会再有大起大落,但是优粮优价的趋势愈发明显。

普通稻谷品种,别说卖到一块五一斤,一块三都难。但是优质稻谷品种卖到一块五问题不大,但是总量将非常有限。


我国大米价格不能出现大幅度波动

众所周知,大米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主要的口粮作物,其每年的消费量也远远高于面粉,所以,大米在中国的粮食消费领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其价格波动能够引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因此,我国的大米市场价格也注定不会也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目前,我国大米的购销市场化程度要明显高于稻谷,政策性影响力非常小,价格波动更多时候以成本和供需关系来决定。

国家不会像计划经济一样,强制指定大米售价,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如今的粮食消费结构。

大米品种众多,生产成本差异很大,一股脑的全部按4元一斤来卖,这对那些种植优质稻谷的农民不公平。


粮油市场报


不是我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上调水稻收购价农民能不能获利的问题。

现在水稻种植利润低,农民不愿意种水稻,并不是因为收购价格低的关系。实际上从国家历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就能看出来,水稻的最低收购价其实是在不断上涨的,但问题是这种上涨并没有给农民收入带来实质上的增长。

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现在,水稻收购最低价从0.7元涨到1.2元,看起来涨了70%左右,农民收入也应该增加70%,但问题是市场上的其他物价上涨的更多。还是拿水稻距离,国家从农民手里的收购价从0.7元涨到1.2元,但超市里的大米价格从1元涨到了3元,上涨幅度高达200%。

所以对水稻收购价上调,最终受益的并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商

实际上想要提高农民收入,还应该从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着手。

现在之所以感觉水稻收购价过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种植水稻的成本太高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水稻,结果卖化肥的钱都不够,这样下去谁还愿意种水稻。

就拿水稻来说吧,种一亩水稻在刨除成本之后,最多也就能挣个1000块钱,而且中间要是碰见什么极端天气,很有可能田里的水稻就全部没了。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每次下雨天就害怕涨洪水,把田里的水稻淹死了;要么就担心收割的时候刮大风把稻谷吹倒。

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提高农民收入既要降低农药成本,也要不断提高种植技术,价格反倒是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楼盘网


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现在一天生活基本开支。米面。只占一小部分。主要是肉和蔬菜占大部分。粮价上涨对百姓生活徴不足道。只该考虑绘粮食涨价了。让农民劳有所得。劳能增收。不然农田会荒费。


手机用户5492999511常青树


水稻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假如每斤收购价为2.5元,则一亩毛收入为3000元,除去各种投入后,纯收入在800元左右,一般农户拥有水田3至5亩,也就是说能获得2500元至4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这就是耗费近五个月的辛勤劳作换得来的收入,由此可见,说我们农民将土地抛荒而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是有道理的,打工一月也能挣个两三千元,五个月就能收入一万多,除去日常生活费后也比种田收入高了好几倍,更何况,稻谷每斤收购价2.5元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一家人指望区区几千元收入而不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就很难支付全家人养老、生病、人情和孩子上学及日常生活支出,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飘泊吃苦受罪,但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选择这样去做,“十年难发种田人"这是历史古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别山鹰


粮食价格高不高,咱们和日本比一下,日本农民种二三十亩水稻,一年能收入大约合人民币二十多万,主要是粮食价格高,大约合大米人民币四十元一斤,补贴高,大约占生产费用的一半,但亩产量低大约只有七百斤左右,中国东北有的人家,一家种植二三十甚至五六十垧水稻,一年收入只有三五万元,主要是粮食价格低,去年一斤水稻1.3元,合大米两块钱左右(市场卖三块那是米厂老板的利润)土地使用税费高,一垧地要六千到一万不等,物资价格高,虽然产量比日本高,正常年头一亩达到一千斤左右,但远远没有达到电视上说的亩产一千二三百斤的产量,今年更完了,我只能说,估计黑龙江佳木斯,双鸭山,鸡西七台河,鹤岗,绥化地区水稻产量比去年减少大约两到三成,上述地区总产量大约占黑龙江省水稻百分之七十。总体来说今年黑龙江水稻估计减产两成左右。今年粮食不涨价,过年有多少人种不起地。2020,2021年要是再不涨价,2022什么情况我不敢想象,更不敢说,


高老庄等候取经人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不现实、不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粮食价格政策,是由政府提出粮食收购保护价,并非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特别是在国际粮价低于国内时,进口成了粮食加工企业的首选,形成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冲击。

美国粮价低得益于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规模大和政府补贴高。而东南亚国家粮价低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如赿南、泰国气温高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且劳动力成本低。目前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雇佣农民工的工资已经达到150-200/天。

要使农民种田收入更合理,又不大幅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国家可以根据粮食生产成本加上用工成本制定合理的收购保护价格,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收购价格维持在150-180元/百斤,农民还是会种田的。同时减少进口确保农民种植的粮食能够全部收购。


傅国平4


水稻收购价2.5元,零售4元这个题目回答有点难。不符合经济规律,如果2.5一斤收购稻谷,商店出售的是大米,如果4元一斤基本做不到,一斤稻谷经过加工一般出米率在百分68左右,那就是说2.5一斤的稻谷要合3.7元一斤的米,粮食加工还需要从种植户家中收购粮食,要人工,运费,加工费,加工以后还要送米店,米店零售还要赚取一定的利益,加工企业也要赚取一定利益,所有这些算起来,2.5元一斤收取稻谷,4元一斤在零售店买米基本不可能。


美和910


只要是粮食,所有的生活食品加价,对每个人都没好处,出门赚钱,除了生活费,所剩无几了。什么狗屁小编,什么狗屁专家,都他妈的瞎扯蛋,只能说现在国家强大了,多给点老百姓补贴,国家怎么想办法把农业肥料的价钱降下来,就像,水,电一样,不准加价,国家补贴农业肥料生产公司的老板,不让肥料加价,这还差不多,要是什么狗屁经济专家,一天就想到粮食便宜,农业肥料便宜,就随便乱加价,我看你妈的啥子狗屁专家也照样没好日子过,你妈,这也加,那也加,油价也加,房产也加,粮食也加,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加,平民百姓死得更惨,,,,,,


牛哥73135372


像我们这丘陵地区水田加土才每人八分地,你就卖十块钱一斤粮食种一年卖了不到一万块钱,除去成本和人工还剩多少,就算剩六千除以十二每月一千二,我们那里绝大多数人都在工地上打工而且还很少小工,绝大多数人打工一年挣十万左右毛收入,你按你说涨到两块五,跟没涨区别不大,所以我说涨到十块都没人愿意回来种地。就以前的生产队为单位我在那个生产队五十多户两百多人,除去读书的小孩六十岁以下在家的不到二十人,这一二十人除去一家医生,两家常年在做一条龙加丧事吹鼓手没事时在镇上跑摩迪,除去这三家在家没种地剩下六十以下在家种地就只有几个人,不知道何年何月农村才能繁荣起来,也不知道有什么把农民吸引回乡下?


千里独行147874142


涨不涨价跟我没多大关系,就说涨到每斤100元我也没有卖的,我也有2亩多田能产2000多斤水稻,一家四口人只有一人常年在家,其余三人都在外面,逢年过节才回家一次,假如粮食真涨那么多,反而更加增添负担除了生活费就没有多少钱回家了,所以再涨对我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