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资深人士说文史


早在秦献公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力就很微弱,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国主,十分忌惮魏国对秦国的不断蚕食入侵,甚至打算放弃秦国辛辛苦苦取得的诸侯国地位,重新回到陇西,过自己与世无争的农牧生活。

可是,秦献公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的小国,他上位之后,对魏国政策上开始强硬起来,实际上,秦献公何尝不知道秦国的真正实力?他就是想拼一下,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被魏国强行夺走的函谷关,如果夺回函谷关,以此为锁钥,就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就在秦献公竭尽全力的与魏国的拉锯战中,积少成多,真就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不幸的是,秦献公毕竟是血肉生成的人,再一次亲自引军出战之时,中箭殒命。

那么,“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他上位之后,审慎的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他决定,放弃秦献公的对魏国的强硬政策,不在坚持去试图通过对魏国的征战夺回函谷关,接下来,他又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魏国。

做出这样决定的秦孝公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他真的是被魏国吓破了胆了吗?

当时的魏国,在战国早期实力十分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在魏国搞了两次变法图强运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得魏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强大的魏国开始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其周边诸侯国都敢怒不敢言,但是,所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秦国。

秦国本身国力弱小,又与戎狄杂居,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更是被强大的魏国所鄙睨。

在当时的浮在水面上的诸侯国当中,燕国与韩国实力很弱,可是,秦国的国力甚至还不如当时的燕国与韩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拼着一触即溃的危险,与强大的魏国殊死决斗,秦孝公经过谨慎的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继续施行这样的国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与否,秦国有着良好的土地自然条件,但在农业上却不能够长足发展。

当时整个秦国的国库当中,所有的粮食抵不上魏国一个大贵族家中的存粮数量。

也就是说,魏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是秦国以举国之力难以抗衡的,秦献公时期的一些军事成就,也不过军队拼命堆砌出来的,再这样消耗下去,秦国的实力就会消耗殆尽,国家就面临着政亡人息、亡国灭种的危险了。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秦孝公决意以河西之地,结好魏国,以现实的土地,使得魏国上下心满意足,打消、麻痹与秦国的交战国心态,以土地换和平,换来宝贵的发展时间。

综上所述,子由认为,无论当时秦孝公是出于权宜之计,或者是出自于深谋远虑的角度,但是,这一国策确实是成功了,不但魏国人放松了警惕,而且,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都认为秦国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些目光开始从秦国身上移开,秦国开始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秦孝公的远见卓识,才解开了与魏国和中原各诸侯国的死磕硬打,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秦国廓清域内,一统天下做了最好的铺垫和伏笔。


子由


秦穆公后,秦国频繁更换国主,在秦孝公父亲献公前,君臣关系不协调和睦,晋国又强大起来,夺回了河西之地。所以并不是秦孝公拱手相让的。反而从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开始重新强盛起来,秦孝公成为春秋霸主。


谈昆明


战国初期,秦国远没有魏国强大,秦献公为了提高国力,发动对魏战争,夺取河西之地函谷关,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最后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招揽人才,壮大国力,在战国末期称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