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是什么?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很多人认为,德国在二战时进攻苏联,是他们最大的战略失误。但其实呢,以当时德国所处的环境,它除了进攻苏联,已经别无选择。

因为,最初德国是计划征服英国,但经过几番交战后,德国很快发现,他们想要彻底征服英国,那至少需要把上百个师的兵力、成千上万的坦克、大炮送到英国本土,这样才可能摧毁英国陆军。

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对一海相隔的英国,德国怎么可能把这样大的军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国战场呢?如果德国只投入少部分军队到英国本土作战,那这些军队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自杀。而且,德国对英国进行了几轮空中打击,也是损失惨重。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高层很快明白,他们想征服英国,那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么,既然英国已经无法征服,那下一步德国该做什么呢?按照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看,虽然苏联和德国签订有友好条约,但这种纸面上的东西是随时都可能会被撕毁。

更重要的是,基于德国的角度去看,英国、美国、苏联面对共同的利益,随时有可能实现的联合。如果等他们实现了联合,德国再去行动,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很多人认为德国不应该进攻苏联,通常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那就是只要德国不打苏联,苏联就不会与德国作战。同样,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国,美国就不会卷入世界大战。

但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基于美国和苏联的利益,它们都不会坐视德国强大。而且,美国和苏联卷入战争是迟早的。因为,随着利害关系加重,美国和苏联即使不派军队,也会把经济手段用得越来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禁运。到了这一步,日本不打美国,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说别的问题,就是石油的问题,也会让日本很快丧失战斗力。

同样,在欧洲战场,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卷入。但是,美国不断加大对英国的经济支持,并不断在经济上限制德国,还各种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力量,那德国又如何巩固已取得的利益?

这样不断发展下去,德国的处境只会更加不利,到时苏联如果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苏德的某些条约,那德国又该怎么办呢?

从这层意义上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大约就是:与其坐等英、美、苏实现联合,自己坐等失败;还不如趁他们三方没有准备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环,到时就算美国卷入战争,也对德国无可奈何。


我是赵帅锅


复联里星云曾经这样评价灭霸:我父亲作恶多端,但他从来不撒谎。其实这句话也完全可以套到希特勒的身上。元首绝对称得上一位“坦坦荡荡”的侵略者。

1924年,希特勒在蹲监狱期间,写了“我的奋斗”。他在书中明确的写了:我出去以后,要当上德国的元首,然后我要消灭犹太人,然后我要打法国,打完了法国我再打英国,打完英国我再打苏联,这一片全打完了,我再跨海打美国......1925年,写完了,我的奋斗公开出版。

在我的奋斗公开出版以后的十几年里,希特勒是严格的执行了书里面自己制定的计划,一步一步的来,真的没藏着掖着。所以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显得很诡异,希特勒出书,公开了自己的野心,说的很详细,但当时的欧洲各国就是视而不见,屡次被希特勒打个措手不及。

而为什么要打苏联,这在我的奋斗里也说的明白:为日耳曼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希特勒说了,我们日耳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但是,我们的地盘太小了,施展不开才华。刚好,隔壁东欧不错,我相中了。等我当了元首就带领大家把它抢过来。东欧这一片现在住的是斯拉夫人,他们是低等民族,不配拥有这么广阔的土地。斯拉夫人连给日耳曼人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全灭绝就好了。

希特勒相中的东欧就是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苏联在欧洲这片土地。而想夺取这些土地,他就得:先打波兰,再灭苏联,大德意志帝国,一统江湖。

所以说德国进攻苏联,可以说有理由,也可以说压根就没理由:我就是相中你家的房子了,然后我决定进你家把你杀了,把你的房子占为己有。这算理由吗?

从根本上看,希特勒是一定要打苏联的,这是他的大政方针。至于什么时候打,那就得看情况再说。

而二战初期,德国闪击法国,击败了英法联军,法国投降,英军撤回老家。但是,英国虽然撤走了,但并没有屈服,依旧是跟德国纠缠,没完没了。希特勒是希望英国能接受他的“和平协议”,承认他的战果,然后停战。结果英国是死活不同意,就是打。由于欧洲大陆和英国隔着海峡,英国皇家海军掌握着制海权,德国军队过不去,于是英德就一直这么僵持。

这么一僵持,德国打苏联的机缘就成熟了。

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还再跟他坚持,是因为它还有希望:苏联。希特勒判断英国是希望苏联能在背后捅德国一刀,而当时苏联在这方面也确实不断的有小动作。

德军的精锐全在法国海岸附近集结,准备随时登陆英国,所以背后极为空虚。这给了苏联一个极好的机会。苏联也在不断的拉拢南斯拉夫这些国家,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德国东部边境。如果德国依旧和英国纠缠,苏联组织500万部队从东边杀过来,德国直接就亡了。这么大的风险,以希特勒的敏锐是不可能看不见。

所以,主观上,希特勒很早就有打苏联的意愿,相中苏联的地盘十几二十年了,一直有这个打算。在形势上,一方面他认为摧毁苏联以后,英国会失去“希望”,从而停战,他拿着赢来的天量筹码,安全的离开赌桌。另一方面也是要消灭背后这个致命的威胁。这些因素加一起,也就必打了。


锐度何老师


看了许多二战的回忆录和史料,有很多理由和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1、双方互相忌惮,早晚一战。德国和苏联都是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实力远在欧洲其它国家之上。就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来说,两个国家早晚都不免一场大战,只是选择战争的时机和时间问题。为什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什么要瓜分波兰,都是为了今后直接开打摆好阵脚,免得以后中间有个波兰碍手碍脚。现在的历史是证明了德国抢先发动了战争,苏联猝不及防,被偷袭的很惨。事实上主要原因是斯大林高傲轻敌,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且在大清洗中屠杀掉大部分优秀军事指挥官,导致初期战争失利。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德国一直在西线打,那么苏联就不会主动进攻德国了吗?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主动出击了吗?答案也不一定,目前从解密的很多史料来说,苏联早就意图进攻德国,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只是没想到希特勒脑子跳跃式思维,把自己搞成了两线作战。

2、西线战事进展缓慢。自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占领了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西欧内陆国家,拉拢了意大利,稳住了西班牙,德国在西欧的唯一敌人就是英国。早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前,英法联军主力就应该被围歼在海滩,可是不知是空军司令戈林早就打算投递叛国而劝说希特勒停止地面进攻,转用空军轰炸;或者是希特勒脑子进了水,想玩一把猫捉耗子,反正结果是玩大了。到手的鸭子飞回大不列颠,再也追不上。想要征服英国,首先你要海军干过人家英国皇家海军。可是,近代以来,无论是“海上马车夫”还是“无敌舰队”,都不是人家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如果你想渡海登陆,那么窄窄的英吉利海峡就能让德军葬身海底,全军覆没。既然登陆作战不可以,那就只能指望空军了。无奈德国空军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打垮英国人,反而激发起了更多的反抗精神。再加上,当时流亡到英国的法国、波兰等国政要纷纷组织空军抗击,美国也援助了大批飞机和飞行员,让德国空军后期逐渐不占优势。希特勒此时一想,既然打不过去,也打不着了,我封锁你总可以吧。好歹我手里有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呢。好吧,到这时候,希特勒对英国从直接占领专项封锁孤立,开展“群狼战术”,袭击英国的补给船、上船,收效甚大。现在又想,苏联是个威胁,还是趁着美国人没插手,赶紧把苏联拿下来吧,顺利的话和日本就在太平洋会师了。再加上情报显示,苏联当时防守十分松懈,按照“闪电战”的速度和战果来看,半年之内打到莫斯科不成问题。所以就在1941年夏季动手了。

3、战略资源受限。由于坦克、飞机等现代战争武器的大规模应用,对钢铁、石油的需求大增。钢铁的问题可以依靠德国本土、法国、西班牙等地供应,但是西欧石油匮乏,只有中南欧比如罗马尼亚油田、高加索油田,巴库油田,这些油田都这接或者间接在苏联势力范围掌控之下,如果不能获得石油,德军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最后可能连个防御性作战都打不起来。而战事进行了两年多,石油库存已经见底,再不打苏联拿到石油,就等于提前举了白旗。到这个时候,即使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幕僚预见到了两线作战的弊端,也只能是放手一搏、饮鸩止渴。


和实物生


二战时德国入侵苏联,没有任何理由,有些史料上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两国有摩擦或者有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为了进攻苏联德国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态势,挑拨离间的各种手段,所以都不足以够成这场庞大战争的理由,德国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来开始这场战场的。

德军入侵苏联战争代号“巴巴罗萨行动”图中带着防毒面具的德国士兵很好辨认。

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经宣战就向苏联发动了全面的进攻。5时30分,当大批的德军已侵入苏联国境后,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递交宣战书,同时希特勒在精心准备这场大战之前想方设想拉了些小盟友,于是同一时间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兰也追随希特勒德国,相继对苏联宣战。

1941年7月,德军士兵正在战壕里观察苏联阵地。

也在同一天,苏联政府发表广播演说,号召苏联军队和各族人民奋起反击德国侵略者;当晚,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德作战;美国国务卿奈尔也发明了支持苏的声明;6月23日,我国也发布了《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

图为苏联炮手正在操作一辆203毫米榴弹炮。

早在1925年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将征服苏联作为德国的国策,德国在占领欧各国时不断扩充军队,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并大力改进武器装备,到了1941年6月,德国武装力量超过750万人,其中陆军500万,光空军人数就有180万,飞机一万多架,德国总部认为此时的战略态势、军事经济和军队实力上来说,已经具备了向苏联发动进攻的有利条件,有信心用8个星期将苏联从地图上抹掉。

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正在视察苏军战俘营。

所以战斗的第一天德国就以大量的空军对苏联进行轰炸,包括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等,并以空降伞兵占领要地,苏联也在第一天就损失了超过1200架飞机,德军也在第一天前进了60公里。


图文绘历史


20世纪开始,国际规则已经趋于成熟,此时,发动侵略战争也需是要理由支撑的。比如日本侵略中国,就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名义,号称要把东亚、东南亚人民从西方列强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亚洲人来解放亚洲人。

再看德国,虽然是侵略行径,但打响第一枪也需要理由。比如39年9月入侵波兰前,还找了一帮子死囚,穿着波兰军服被德军打死在边境线上,作为德国主权领土被侵犯的理由,德国宣称要自卫和报复,之后宣战波兰,“闪电战”开始。

波兰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39年10月,苏联和德国和平瓜分了波兰——德国占领波兰西部,苏联占领波兰东部及立陶宛。下图,苏德两军代表在波兰地图上划分占领区域。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强行并入苏联。6月,罗马尼亚一些区域也被胁迫着加入苏联。两年间,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纵深极其广阔的战略缓冲带。

另外,22个苏联师进驻了波罗的海各国,共有100多个师环绕两国漫长的边境线,苏德两国从隔着千山万水,变成了“邻国”(下图)。苏联的各种举措,显然被视作针对德国的武力炫耀和咄咄逼人的挑衅。

加之,在一年多前的苏芬战争中,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了胜利,算是惨胜,国家元气大伤的同时,国际声誉也坏到了极点,是西方社会一致声讨的对象。在反共的大国际环境中,种种劣迹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话语权甚至不如侵略者德国。

但是,受制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是不能随意发动对苏联占领区的武装进攻的。

所以,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必须找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苏联单方面没有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具体可以参见《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里面数次提及苏联这一年多来在西部边境的扩张,布尔什维克军团已经逼近了德意志人东部聚集区,实属对德意志民族的武力炫耀,严重威胁了德国控制区域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强调,情况万分危急,目前,苏联集结了大量军队,随时有可能对德国发动攻击,在6月17-18日已经出现了数次苏军“越界”行为,并已经侵犯了德国领空,所以德国要自卫(先发制人)。

事实上,人家苏联根据苏德之间的贸易协定,巴巴罗萨计划执行前的几个小时,1941年6月21日晚,还老老实实的以包邮的形式往德国控制区运送战略物资,几年如一日的按时交货。另外,这种行为还有所谓的理论支撑,就是希特勒鼓吹的种族主义,雅利安人至上论,同时融入了当时非常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种之间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需要优胜劣汰。鼓吹日耳曼人是最纯正、高贵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广袤的苏联境内主要是低劣的斯拉夫人和犹太裔的布尔什维克,所以这些劣等民族要为优秀的日耳曼人腾出生存空间,——然而,腾地方肯定不能靠嘴皮子,当然得武力解决。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德国与苏联联手瓜分了波兰,并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好象两国穿上了一条裤子,实际上各怀鬼胎,只是一时利益的结合,各自的防范心态并没有丝毫的减少。

德国所处地理,让她是个四战之地,一战战败后,被英法肢解和管控,德国内部的复国主义情绪是最高的,希特勒也是利用这样的民族主义上台的,主要对手是西线的法国和英国。如果不和苏联搞好关系,德国一开战就可能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至少要留大军防止苏联出兵,这在战略上是极为被动的。于是,用波兰一半的领土稳住苏联,不失为战略高招。

随后,德国向西发动的战事,由于战术先进性和空地立体战争理念的运用,闪电战进展异常顺利,特别对法国,一战时相持几年很难分胜负的对手,在奇袭阿登森林后,短短20天就投降亡国了。这都超出了希特勒的预料,令其欣喜若狂。英国被压缩在三岛,苦苦支撑。

希持勒的野心,本就不止于复仇,他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欧洲,西线在法国投降后,只余下一些小国,早晚已是囊中之物。对苏联的进攻,己无两线作战之忧。

进攻苏联,还有三方面的考虑。第一,按希特勒的血统论,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也是该被奴隶的民族。第二,苏联发生十月革命后,推进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以埋葬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的,是英美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死敌,对苏联发动进攻,甚至可能让美国继续保持中立,而不卷入欧战。第三,苏联当时己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工业实力己很是强大,如果再给苏联几年备战时间,胜负真不知如何。

很多认认为希特勒是因为狂妄而下令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也是重大战略失误,其实是对苏联了解太少了。除非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想统一欧洲,否则一定是早打比晚打好。





净月暖阳


第一、希特勒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打败了波兰和法国,这两个国家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同时,也是欧洲的强国。成功来的太突然了,这些战绩使希特勒已经飘飘然了。

第二、打败波兰后,苏、德已成邻国。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这让希特勒如芒在背。总担心苏联在背后捅刀子,而且苏联的存在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

第三、苏联已对德国加强防备,苏联通过苏芬战争,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纵深,希特勒担心再拖下去,入侵苏联会更困难。

第四、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苏联的实力,他认为苏联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破屋子,只要在门上踹上一脚,屋子自己就会垮掉。还有,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也增强了希特勒的信心。

第五、希特勒已无路可退,英国明确表示决不媾和,而希特勒又无力占领英国。一但英国恢复原气,对德国进攻。根据苏联的一贯作法,必定背后捅刀。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打你。元首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先下手为强。

总之,希特勒进攻苏联,一个原因是形势所迫。另一个原因就是赌博,存在侥幸心理。期望轻易击败苏联。


孤独不孤单在抽烟


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表是德国的情报部门根椐各方面的情报汇总给希特勒,最后希特勒根据参谋部大本营制定巴巴罗刹计划闪电袭击了苏联,斯大林也一直在加紧军备,但希特勒的准备更充分和更早些,其实当时从两国的综合国力来比德国远比苏联弱的多,苏联并不是希特勒想的那么的脆弱,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理论的苏联联邦体系的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全民皆兵英勇无比,越战越团结,越战战斗力越强,再加上雅尔塔会议后和中美英法的加强合作,反观以纳粹主义为信仰的德国在希特勒法西斯的统治下,越战越离心,内部分化,多数高级将领越来越不相信希特勒,甚至发动刺杀希特勒的事变,美国的加入断了希特勒的后路,美国给德国最后致命的一击,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也从来不怕外族的入侵,拿破仑打沙俄不能成功,希特勒没能更准确的认识到经过几个五年社会主义计划的苏联的强大和斯大林的伟大统帅能力,法西斯的暴行是不得人心的,在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坚决地展开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空前灾难,损失是难以计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不可能强暴而屈服英勇的人民,希特勒的下场是必然的,言战者必战败,发动一切不正义的战争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和平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真正的需要。


手机用户路子思


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有许多说法,其中元首希特勒对其将领们的解释是:“苏联即将在1941年夏进攻德国,消除这一威胁对德国至关重要,东线的防御将牵制大批德军,德国将无法落实其他作战方案,而要消除苏联的威胁,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主动”。这个理由给人的感觉有点过于官方和牵强,所以并不能作为希特勒决定侵苏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此时的处境同当年的拿破仑极为相似,他们都将英国视为最强大、最危险的对手,而由于海军力量的赢弱使两人都下不了入侵英国的决心。当年英国为了打败拿破仑就是尽可能的在欧洲寻求建立反法联盟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而苏联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实力加入英国的反德同盟的,希特勒认为随着战争的持续,英苏联盟的危险将与日俱增。希特勒认为德国决不能坐视周边强国(英、苏)等到最佳时机来遏制德国的崛起,从战略防御的角度来看,德国必须抓住战机,先发制人。只要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的可能,英国就不得不与德国屈服。


希特勒在下定入侵苏联的决心时,便开始考虑其军事上的可行性,几乎所有的德军高级将领都对于希特勒的侵苏想法表示反对,尤其在苏军广袤的地域中作战,交通、增援和补给是最大的难题,希特勒最终给他的将军们做了如下的解释,苏德之间的决战必须在第聂伯河以西进行,而战争将会在秋季结束,如此德军的困难将大大降低,于是在军事上也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巴巴罗萨计划也随着而诞生,对苏战争不可避免了!


战略论


希特勒是西方对立文化的产物。

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客观上促成了犹太人在美国的再次伟大,以及以色列的诞生。

敦克尔克大撤退,绝非是简单的疏忽。

它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的对立力量。

对立力量的死敌,始终是统一力量。

希特勒的死敌,就是苏联。

德国的主要力量,也都投放在对苏战线上。

诺曼底登陆,也绝非简单的判断失误。

美国参战,是在希特勒进攻苏联半年之后,也就是德军取胜无望之后。

日本偷袭珍珠港,拉美国入局,也是在日本对另一统一力量一一中国,取胜无望之后。

在德国兵败之后,更愿投降于美国,而不是苏联,亦可看出些端倪。

至于日本,其对失败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在血战与原子弹的惩罚下,现在的日本,反而得到了美国的极大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