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凡勃倫效應"給出答案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中,經常會出現"搶東西"的情況, 如果在一旁仔細觀察一會兒,就會發現,總有那麼一兩個寶寶,對別人的東西青睞有加。而一旦搶到,反而玩兩下就會丟到一邊。一位閨蜜家4歲的寶寶金豆,就是這樣的行為模式。閨蜜為此沒有少給他講道理,但是下次遇到小朋友聚精會神地玩遊戲時,他還是會上去搶。每次場面都好尷尬的,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閨蜜焦慮地對我說:"你說是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導致他這種強烈的佔有慾?"我笑而不語,隨後跟她說,其實,很多寶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金豆這樣的行為。在社會交往中,"搶與被搶"本來是件平常的事情。是孩子社會化進程中可能會經歷的一個環節。如果你家裡的寶寶,也是看著別人的總比自己的好,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到底是為什麼?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搶東西的"凡勃倫效應"

在經濟學裡的,凡勃倫效應,講的是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渴求程度,會隨著其標價的增高而提升,這和人們的揮霍性消費心理有關。

二寶的早教班上,就有一個喜歡搶他東西的小男孩。老師分發奧爾夫音樂玩具給大家,二寶拿到一個沙錘,興奮的剛搖了兩下。那個小男孩很快地走過來,一把奪走了二寶的沙錘。二寶頓時大哭起來,還沒等老師過來主持公道,小男孩早就玩膩了沙錘,丟下玩具,尋找下一個爭搶目標了。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他,他的目標是那些看起來很喜歡自己玩具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本來就對自己手上玩具無所謂的娃。說白了,他搶的並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別的孩子對玩具的喜歡。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在某種層面上,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一種"凡勃倫效應"。二寶對沙錘的喜愛,無形中給沙錘標出了很高的"價格",而導致了小男孩無比想要那個沙錘。

所以有些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根本不是什麼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狀態。如果是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孩子搶東西的行為袖手旁觀了麼?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平常心看待孩子搶東西的行為

當二寶的早教班同學正準備搶一位小姑娘的搖鈴時,他媽媽及時趕到,制止了他的行為,對他說:"你怎麼這麼霸道,那是別人的,說搶就搶麼,自己的不能玩?"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還拉著孩子,向我和二寶道歉。她解釋說,孩子實在太愛搶別人東西了,所以一定要讓他明白,搶東西是絕對不允許的。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但真的是這樣嗎?上文已經說過,搶東西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狀態。別人玩的很高興,所以孩子覺得那個東西一定很好玩,搶過來以後,才發覺不過爾爾。喜歡玩具是孩子的出發點,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娃得到玩具的方法。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如果上綱上線,給孩子貼上小霸王、霸道、手欠的標籤,甚至否認孩子得到自己喜歡東西的想法。就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

要麼因為心理暗示,變本加厲;要麼習得性地否認自己的慾望,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孩子搶東西,家長如何處理?

搶別人的東西,只是有些孩子成長中的行為偏差。其實不必一味地打壓孩子,或者焦慮他長大後是不是會變成一個"小霸王"。孩子只是需要一些指導和一些方法,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辦法。

  • 當場(及時的)制止

搶東西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所以二寶那位同學的媽媽做得很好。一旦發現孩子有搶別人東西的錯誤行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當場制止。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情緒,溫和而堅定得讓他停止,比如拉住寶寶的手,先轉移對東西的注意,帶他離開現場。如果遇到寶寶哭鬧,也不用大聲呵斥,只是結束搶東西的行為就可以。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 肯定孩子的感受

喜歡某一樣東西,想要得到它,這個想法並沒有錯。當孩子因為被制止而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寶爸寶媽可以先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疏解娃的情緒。讓接下來的教育回到理性的層面。比如說:"媽媽知道你想要那個玩具,你覺得很好玩對不對。"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繼續說理。

  • 明確物權意識

喜歡某個玩具就去搶,真正錯的地方其實在"搶"這個行為。為什麼孩子會去搶呢?在自我意識膨脹的時期,孩子很可能意識不到"物權"的概念。認為普天之下莫非我的玩具。這個時候就要家長來告訴他:"你很喜歡這個玩具沒錯,但那是別人的,沒有經過別人同意,你是不能拿或者玩的。"讓孩子明白,喜歡沒錯,搶才不對。

別人的玩具總是好,是孩子的佔有慾作祟?

  • 引導尋找更好的方法

大寶有那麼一個階段,也很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後來我們聊了一次天,內容主要是探討,如果喜歡某個東西,該如何得到。他發散思維給我說了很多,比如找媽媽買一個,或者換著玩,或者去求別人。

其實,孩子的"凡勃倫效應",正是為他們啟蒙"交換"概念的好時機。甚至,能讓他們理解很多,大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原理。要知道,貿易永遠比爭端獲利更多。

凌晨媽媽來叨叨:

家長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解決他們的問題,往往也是發現自身問題的契機。當我們認為孩子搶東西不對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否認孩子的"喜歡",不去發現行為背後的思維,以及其思維背後的心理狀態,那麼所有教育都只能是流於表面,並沒有實質性意義,您覺得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