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淡定来了


农民起义当上皇帝的人总是害怕被下面人效仿夺取了权位,于是便采取了大肆屠杀功臣的政策,其中以刘邦和朱元璋为最狠,而朱元璋最穷的时候连埋葬父亲的土地都没有,是地主刘继祖给了他地埋父,那当上皇帝的他是怎么回报的呢?

出身贫寒 以至于没钱给父母亲下葬。

朱元璋是一位布衣天子,他的一生就是从社会最低端爬到最高端的传奇。

  1. 朱元璋的原名叫朱重八,是因为家里子女太多,没办法一个个取名,只能以数计,他的父亲叫做朱五四,因为朱元璋一家有四子二女,二哥体弱多病,父亲老迈不堪,所以只能靠着朱元璋养家。
  2. 元朝政府的苛捐杂税压的老百姓家里喘不过气来,朱元璋的家里也是一样,再加上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天灾,更使得百姓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3. 朱元璋的父母当时就是在这次天灾之中饿死的,他自己没有钱安葬父母,只能求助同村的地主刘德,但是刘德只是破口大骂,根本不管他,最后是邻村一个地主刘继祖看他可怜给了他一块土下葬父母。

农民起义大局已定的时候,专程去回报恩人。

安葬父母之后的朱元璋在汪婆婆的指点下去当了和尚,后面天下大乱参加农民起义还成为了首领。

  1. 在朱元璋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也就是1366年,他攻破濠州,夺回了自己的家乡,专程去拜访当年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和汪婆婆,可惜的是二个人都已经病死。
  2. 幸好二人的子女都还健在,朱元璋在祭奠父母之后便下令赏赐二人的后代,给了他们二家大量的钱财和土地,最让人眼红的就是永久免除二家人的赋税。


  3. 到1368年全国平定的时候,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回到凤阳祭祀祖先的他没有忘记当年的恩人,他下令汪婆婆之子汪文和刘继祖之子刘英儿人专门负责祭祀活动,子孙和明朝永享富贵。

知恩图报并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但对于朱元璋来说:报恩必须是威胁不到自己的情况下。刘继祖这些普通百姓可以回报,但是功臣的话只能杀戮了,回报是不可能的,万一把江山回报丢了就得不偿失了。


无根树花正孤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有两个侯爵的受封完全不凭军功,一个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曹国公李文忠的父亲;一个就是凤阳的地主义惠候刘继祖。

李贞就不说了,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他后,生了儿子李文忠,李贞在朱元璋一家落魄的时候对其多有资助。朱元璋登基后,记得姐夫的恩惠,洪武三年,拜李贞为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封为曹国公。

李贞被封公爵既靠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因为儿子李文忠战无不胜,那么地主刘继祖就凭了一块荒地。

纠正大家一个概念,朱元璋的父母、哥姐并不是饿死的,而是染了瘟疫而亡。元末时期,中原大地瘟疫横行,大多数百姓深受其害,朱元璋的很多至今都死于这场瘟疫,朱元璋的二哥和大姐才是真正被饿死的。

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染病而死,大姐、二姐都已经出嫁,朱元璋和二哥抬着父母的尸体不知道如何安葬,因为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他们家的。

哥俩先找到了朱家世代打工的佃主刘德家,恳请刘德看在朱家世代为刘德佃户的份儿上给一块地埋葬父母。地主刘德拒绝了,理由很直接,你家给我当佃户,我没有少给你们工钱和口粮,至于送地葬父,不答应。

朱家兄弟没有办法,整个村子里的有钱人家本来就不多,求来求去也没人愿意帮助他们。这时候刘德的远房堂哥刘继祖知道了朱家哥俩的事情,主动找到朱元璋,给了他们一块荒地埋葬了父母,并且还请他们到家里吃了一顿饱饭。

朱元璋和二哥埋葬了父母后,就外出逃荒了,他与二哥分别逃亡,二哥后来饿死了,朱元璋当了乞丐,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期间投奔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忘记凤阳的乡里乡亲,不但迁徙了十万江浙大户填充凤阳,而且把凤阳设置为中都,给予特别的行政待遇,而且对于他们村子里的那二十多户更是照顾有加,连不给他地埋葬父母的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打击,还很理解他的难处。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深为惋惜,追封他为义惠候,其子继承爵位,并世袭罔替,直到明朝灭亡。

与人为善,总是好的。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有个不幸的童年,他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童年的时候,并不是自由之身,他们家属于是佃农。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地主家种地的。这种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为贫苦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很小,但是,他也是要给地主家干活的。

当时,朱元璋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刘德这个人很势力,他是看不起底层人民的,所以,朱元璋一家人,对他也是格外的憎恨。

不过,迫于无奈还必须要为他服务,才能生活下去。

关于刘德这个人,朱元璋对他的印象,极其的不好,因为在朱元璋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刘德的无情,让朱元璋忌恨了他一辈子。对于朱元璋来说,当时若是杀人不犯法的话,相信朱元璋就会把刘德给杀了。

那么刘德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的忌恨他?

原来呀元末的时候,中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又赶上了自然灾害。所以,很多人因为饥饿而去世了。

在这些去世的人当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

没办法,那时候朱元璋家真的是太穷了。有点吃的,他的父母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孩子吃。正是因为长期的饥饿和劳累压垮了他们。

对于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来说,他父母的死亡,就如同他的靠山轰然倒塌了。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朱元璋必须要把自己死去的父母给安葬了。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并找不到能够埋葬自己父母的土地。因为他们家里没有地。这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地主刘德。毕竟父母给刘德打了一辈子的工,到了父母去世了,给刘德要一块地安葬,刘德应该不至于不给吧。

但是,当朱元璋找到刘德之后,他发现刘德不但不给他土地,还把他给赶了出来。朱元璋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当中。

当时的他不知道如何做了?

刘继祖的出现,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让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新生。

朱元璋给刘德要土地埋葬自己的父母的事情,没有成功。这时候朱元璋觉得走投无路了,他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出现了。

刘继承告诉朱元璋,我们是邻居,你有什么事应该先来找我呀。你眼下是不是要埋葬自己的父母?我们家别的没有,但是,土地还是有一些的。

这样吧,我给你一块土地,让你先安葬了你的双亲。

朱元璋感到了来自邻居之间的温暖,他谢过刘继祖之后,就把自己的父母,埋葬在了刘继祖给他的半山腰的地盘上。

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恨死了刘德,但是,对于刘继祖对他的好,他也记下了。他发誓日后若是发达了,他一定要报答刘继祖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地主刘德死里逃生,刘继祖被封为了侯。

不得不感慨,人的命运是无常的,谁能想到昔日的佃户朱五四的儿子朱元璋竟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要荣归故里了。

这时候朱元璋自然就想到了刘继祖,他必须要报当年刘继祖对他的恩情。但是,当他回到老家,他发现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朱元璋悲痛了一会,他还是把刘继祖给封为了侯,他的侯爵让他的儿子来世袭。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十分的讲情义的。

当刘德听说昔日的下人朱元璋回来了。而且此刻的朱元璋竟然成为了天下的主人。这下把刘德给吓坏了。

他主动的找到朱元璋,然后给朱元璋赔礼道歉磕头,让朱元璋饶他一条狗命。朱元璋尽管对刘德恨的要死,但是,他还是选择原谅了刘德。

毕竟现在的他是皇帝了,不能给小民斤斤计较。所以,他告诉刘德,当时的你做的也没有错,毕竟你预料不到日后我会发达。

对于你的恶性,我就不予计较了。因此,刘德也就死里逃生了。


历史中百科


别看朱元璋嗜杀成性,但是他其实是一个重恩情并且孝顺的人。

朱元璋有一天决定回乡祭祖,去祭拜父亲。在朱元璋来到濠州钟离西乡的时候,大排场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前来观看,这样的仪仗和阵势让他们很好奇,也都议论纷纷,有知情的人说,这皇帝就是朱重八,当初在咱们这里住过。

人群中的刘德一听到这个名字,仔细盘问之后,差点吓尿了,转身就要跑。这时正好被朱元璋看到,叫住了他,当着众人的面,朱元璋原谅了他,说他当初的决定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有难处,刘德一听,感恩戴德的谢恩。

朱元璋前去父亲当年尸体的地方,在那里盖了祠堂。朱元璋都做完了以后,想起了当年给他地下葬的刘继祖,于是问起他来,结果刘继祖早已离世了,朱元璋伤心不已,于是赐给了刘德田地30顷,免除徭役10年。同时下令,世代后世皇帝都要照顾刘继祖的家族,这一照顾就是二百多年,算是朱元璋对他当年的照顾做的报答吧。


我沙漠独行者


以善良为出发点的投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地主刘继祖就是如此。他因对朱元璋最为落魄之时的善举,而从一个小地主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王朝的侯爷,尽管自己无法享受侯爷的生活,但子孙世袭,使他的家族成为有明一朝延续最久的侯爵世家之一。

朱元璋是一位布衣天子,他出身贫寒,这种贫寒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穷困,乃至于父母去世都无钱下葬。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后朱元璋改为朱世珍),他与陈氏生下四子两女,朱元璋是排行最小,他的三哥朱重七皆早夭,父亲与二哥体弱多病,靠着零工养家糊口,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打小为地主刘德家放牛,换取一些粮食。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廷的苛捐杂税本就使得人民苦不堪言,加之淮北地区虫旱灾害严重,致使朱元璋家乡濠州饥民饿死的现象普遍发生,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爆发。

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朱重五便是死于这场天灾人祸。朱元璋与二哥没钱下葬父母,只得求助于雇主刘德,但换来的只是刘德的破口大骂。同村的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出于同情,将自己的耕地播出一块予之安葬,朱元璋虽任买不起棺材,但好歹是给父母一个长眠之所,他与二哥用破衣裹住父母尸体,草草下葬后便各谋生路去了。

“媪为具少仪物,得礼寺僧高彬为师”——《明太祖实录》

就在此时,朱元璋人生中另一个救急于危难的同乡出现了,这就是同村的汪家。汪家婆婆看到朱元璋骨瘦嶙峋的样子,暗生怜悯,于是为他指明了出路,让他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尚能保住性命。与此同时,汪婆婆为朱元璋置办下一身行头,装上干粮,让儿子汪文护送到了皇觉寺,朱元璋至此开启了和尚生涯。

有恩必报

1366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势不可挡,当濠州守将李济投降之后,朱元璋算是将自己的家乡夺了回来。此时的朱元璋离家久已,怀着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他决定亲往濠州祭奠。



“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明太祖实录》

这次回乡,朱元璋除了祭奠父母,最想拜见的就是在危难之际帮助自己的刘继祖和汪婆婆,但此二人早已亡故,这使朱元璋稍显失落,好在是刘继祖之子刘秀、汪婆婆之子汪文尚在,故而此二人受到了朱元璋的报恩,朱元璋赏赐二人田地、金银丰厚,并永久性免除两家赋税徭役,同村乡里长亲也几乎全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朱元璋的恩赐。两年之后朱元璋称帝,他令人回凤阳设立皇陵祀祭署,并“以汪文为署令,刘英(刘秀更名)为署丞,专典祀事

”,以此任命使二人“不去其乡而身享安荣之贵”。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万历野获编》

时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再对曾经的救急恩人刘继祖进行追封,封其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追封侯夫人,从侯爵封号来看,朱元璋也是为了赞扬刘继祖的大义之举,也说明朱元璋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

综上,朱元璋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刘继祖的善举如及时雨一般,而其中包含更多的是邻里间的恩情,这也是饱经战乱的年代里,最能打动朱元璋内心的地方,故而刘家获得了朱元璋报恩,子孙后代世袭侯爵,成为明朝历时最久的侯爷之一。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万历野获编》


棍哥观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的贫民,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是任何人也意想不到的。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最痛恨贪官,虽然有人说朱元璋好杀戮,但是他杀的都是贪官,不法之徒,只是后来的人为了摸黑老朱,故意把他写的那么残忍。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是个好皇帝,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少年时的贫苦生活,他知道农民最苦,贪官可恶。


朱元璋小时候的痛苦回忆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家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孩子,连上叔伯家的孩子,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是不是觉得老朱家的人名字好奇怪,其实不用奇怪,都一样,因为元朝规定,对于没有功名的汉人农民,是不让随便起名字的,都是按出生顺序起名字,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地位低下。


朱重八的童年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那就是为什么每天都吃不饱呢,为什么地主刘德家不用干活却有肉吃,而自己一家人都干活却吃不上饭。所以朱重八小时候的梦想就和电视剧上演的一样,那就是吃饱饭。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的亲人去世无处安葬

朱元璋的童年虽然过的不好,可是有伙伴一起玩,有家人在一起,还说的过去。但是后来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怎么死的,肯定是吃不饱又没钱治病啊!这时候的朱元璋也没办法,家人死了只能找个地方安葬啊!



可是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和二哥只能去求地主刘德,不管怎么说,父亲也是给他打了一辈子的工,可能刘德会发发善心帮助自己。但是刘德断然拒绝了他,还对其冷言冷语。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后同村的另一位富户刘继祖得知了这件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朱元璋的要求,将家里的一块地让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亲人,并且刘继祖还安慰朱元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刘继祖的态度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之后不管朱元璋身处何处,他都从未忘记刘继祖的恩情。


知恩图报——朱元璋

后来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时,刘继祖夫妇就因病去世。刘继祖的儿子刘秀生活也处于困难之中,于是就投奔了朱元璋的大军。朱元璋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恩情,不让刘秀参加打仗,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卫。因为刘继祖字大秀,朱元璋给刘秀改名刘英。朱元璋对待刘英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当初刘继祖赠与的地方也成了后来朱明王朝皇陵的一部分,且朱元璋下旨以后每一代的皇帝都要善待刘氏家族。而刘氏家族也成为了凤阳的名门望族,和大明王朝一样荣辱与共。

另外,虽然地主刘德对朱元璋不好,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而是赐给刘德了很多土地,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肯定也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仁义,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放牛娃能成为皇帝,再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再怎么爱民,也是代表的地主阶级,笼络地主阶级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江山稳定的,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不计前嫌,赏赐刘德。



总评:刘继祖当年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给自己家族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做人还是多多行善的好,有可能你无意间帮助的少年,说不定多年以后也会帮助你。而朱重八也是好样的,知恩图报,传为佳话。


楚风说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被满清黑的不轻,什么“杀人狂魔”“专制”面貌丑陋,鞋拔子脸,大家谁也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毕竟年代太久远了,600年过去了,至于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现在也无从考究,只能从历史书中一知半解,但是历史又被人无情篡改过



朱元璋出身卑微,他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还要过饭,似乎人生前半生的苦他都吃尽了,但是,后来他遇到贵人了,这个贵人就是郭子兴,朱元璋在他的队伍里崭露头角,后来慢慢的竟然给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谁也没有想到,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放牛娃竟然能当皇帝,这其中也包括朱元璋幼年之时曾在他家里打工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幼年之时,正赶上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再加上安徽地区天灾比较多,所以几乎食不果腹,不得已为了混口饭吃,他上地主家做了一名放牛娃,好多小伙伴跟着他,他们实在是饿极了,朱元璋胆大杀了地主的一只小牛犊,后来遭到地主刘德的一顿毒打。

朱元璋17岁的时候,家乡安徽凤阳县又闹了一场大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在瘟疫中死去,这时候家里只是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父母的离去让她们俩悲痛欲绝,但是他们作为穷人,没有自己的一块土地,怎么葬身父母呢?这时候朱元璋想到了雇主刘德,他去求刘德帮助,结果却招来了一顿耻笑,还把他赶出了家门。



小哥俩哭着离开了刘德的家,准备擦干眼泪回家再想办法。这时候,地主刘德家的一个远房堂哥刘继祖知道了朱元璋的遭遇,不但给他一块地,还管了小哥俩一顿饱饭,这让朱元璋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暗暗发誓,等着自己出人头地之时,一定要报答人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他依旧没忘记当初给他一块薄地的恩人刘继祖,因为要是没有他父母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啊,多年以后朱元璋听说当年帮助过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感觉到万分的惋惜,于是朱元璋封已经故去的刘继祖为“义惠候”并且颁布圣旨:要著名王朝的后世之君永远善待刘家之人。

总结:当年刘继祖的善举,竟然成就了刘家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放牛娃竟然能当皇帝,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点朱元璋做到了。


佳宁谈历史


布衣天子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在瘟疫中死去,朱元璋和二哥弄了两张席子来包裹父母和大哥的尸体,但是他是一无所有的贫民呀,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父母和大哥往哪埋葬身呢?


这时候朱元璋兄弟俩想到了给他打工的地主刘德家,因为纵观整个村子里边都是穷人,富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只有刘德能帮自己,哪怕是给自己一块地一块薄地,让他葬身父母也行,于是小哥俩战战兢兢地来到刘德的门前,没想到吃了一个闭门羹,刘德不但不同意,而且还把小哥俩给羞辱了一顿,没有办法他们只能离开,另想其他的办法。

这时候,有一个人听说了朱元璋兄弟俩的遭遇,送给他了一块地来埋葬父母顺便让他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地主刘德的堂兄刘继祖,这就等于雪中送炭啊,朱元璋兄弟俩感动的热泪盈眶,真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他用刘继祖给他的这一块地埋葬了父母,事情完毕之后拜别了他,朱元璋为了能吃上饭去了皇觉寺当和尚。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是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县,朱元璋就想把它弄成副都,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一顿饭能吃两个馍,三张大饼的日子,对于有恩于他的地主刘继祖朱元璋更是不敢忘记,因为当年要不是人家赠送了一块宝地,他的父母和大哥连葬身之处都没有啊。



但是,朱元璋当年十几岁,现在40岁,当年的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听说刘继祖已经不在人间了很是感伤,但是他转念一想,刘继祖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有后代呀,把他的恩情给的,转化到他的后代身上也不是挺好的吗?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夫人为侯夫人,刘继祖一家也因此世受明朝皇恩,一直到明朝灭亡。


结束语:朱元璋不仅还了刘继祖的恩,为了彰显皇家气度,他也没有和曾经呵斥他的地主刘德计较,还看在刘继祖的份上,给了刘德丰厚的赏赐。 刘继祖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个小恩小惠竟然换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能够在别人落魄之时雪中送炭的人才是最让人难忘。


佳宁姐姐说历史


朱元璋的童年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可以说祖上多少代都是穷人,对于穷人来说,肯定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朱元璋从小就靠给地主刘德放牛,挣一口饭吃。

但是更不幸的是,朱元璋还年幼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对于一家自己没有土地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大问题,毕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自己家里没有土地,那父母埋哪里呢?


根据民间故事,朱元璋父母去世之后,朱元璋首先找到了自己家的地主刘德,毕竟自己全家一直在给刘德打工,想他念在以往的情面上,也会给自己的父母一块安息之地。


但是万万没想到,地主刘德不仅没有答应朱元璋给他父母一块安息之地,反而将朱元璋赶了出来。

正当朱元璋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一个叫刘继祖的人,看他实在可怜,于是就给了他一块土地,用来安葬父母。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曾经的放牛娃朱元璋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曾经多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凤阳,在他的行程中还专门有一条任务,那就是报恩。

在朱元璋返回老家凤阳的时候,给过他大恩德的刘继祖,已经去世了。


“陵旁居民汪文、刘英于上有旧,召至慰抚之。遂令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复其家。”

这里提到的刘英就是刘继祖的儿子。刘继祖曾赠“龙窝一区”,使朱元璋父母死后有了安息之地。

朱元璋“乃赐英、文等绮帛米粟,曰:此以报夙昔相念之德也。”

又召集孤庄村除汪文、刘英外的 20 多家人,让他们守护朱元璋的祖坟,并免除他们的赋税。


一盘拉条子


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的布衣天子,比汉高祖刘邦出身更低微,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赤贫之家,以致于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之后竟然没有地方安葬,真可谓惨不忍睹!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朱五四和母亲陈氏都是老实巴交的佃户,靠租种地主刘德的田地勉强糊口。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一带旱灾,蝗灾纷至沓来,紧接着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位于濠州钟离的朱元璋一家遭此大难,一个月内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可朱氏兄弟根本没有能力备办一口像样的棺材,更不要说置办坟地了。朱家父子一直在地主刘德家做工,朱元璋打小就替刘家放牛,两兄弟一合计,只能请刘德看在往日情分上,求他施舍一块坟地。但刘德丝毫不顾往日情份,直接拒绝了朱氏兄弟的请求,表示朱家父子在刘家做工不假,但他没有拖欠一分工钱,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还想要地方安葬死人,门都没有,便把朱氏兄弟赶出了家门。朱氏兄弟一边哭,一边走,想到父母在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死后竟无葬身之地,朱元璋内心腾起了复仇之火,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主不干农活却衣食无忧,自己一家人辛苦劳作却被活活饿死。回到家中,父母大哥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深深的刺痛了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少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人曝尸荒野,棺材横竖是买不起了,两兄弟找来家中的破衣烂裳,用草席将尸体裹好,用门板抬出家门,想找一块地方草草安葬。可天下之大,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家的。
幸好同乡中还有善心之人,刘德的远房亲戚刘继祖见他俩实在可怜,把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给了他们,朱氏兄弟这才草草将家人安葬,随后离开家乡,各自逃命。朱元璋跑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在发小汤和的邀请下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朱元璋从一个小兵成长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随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登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

俗话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想起当年给他土地安葬家人的恩人刘继祖,于是派人前去寻访,可惜刘继祖已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病故,只请来了他的儿子刘秀。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也就是说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沿袭这一爵位。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万历野获编》

刘继祖死了,可地主刘德却健在,朱元璋对他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意思是说,你当时那样做也在情理之中,我不会追究的。当年我贫贱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能当上皇帝,贵为天子呢?朱元璋不仅原谅了刘德当年的薄情,而且还下令赏赐给他田30倾,并免除10年赋役。当然,这些赏赐与义惠侯的爵位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估计当时刘德的肠子都要悔青了,可千金难买后悔药,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那颗行善积德之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