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二小姐-


“古代”這個時間段太長了,不同的朝代縣一級官吏的人員數量是不同的,不可能在一個問答裡面全部面面俱到的解釋。

還是選一個朝代來詳細說說吧。

我們以明朝為例。

明朝縣一級的官吏可以劃分為主官、佐貳官、首領官、教職、雜職、雜役等六個等級。


(縣令)

一、主官:

明朝縣的主官叫知縣,品秩為正七品,管理全縣的行政、民政、刑訟,極少數縣還兼管軍事。

二、佐貳官:

佐貳官包括正八品的縣丞和正九品的主簿。

縣丞不是每個縣都有,明代規定凡方圓不及20裡者不設縣丞,是知縣的輔佐官,一般由舉人、恩貢、拔貢副貢考取除授職銜。

縣丞主管全縣文書檔案、倉庫、糧馬、徵稅等,也是朝廷命官,秩正八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


(縣丞)

主簿是地方政府的事務官,職責是典領文書,辦理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秘書長。

三、首領官與教職:

1、首領官主要指的是典史,品秩未入流,為縣令的佐雜官,負責辦理本縣文書來往及收掌,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

2、教職:縣一級教職分教諭和訓導,均為未入流。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兩者相當於教育局長和副局長。

四、雜職:包括巡檢、驛丞、稅課局大使、倉大使、織染局大使、漂泊所大使、批驗所大使、遞運所大使、冶鐵所大使、閘官、壩官等,大多為未入流。

五、吏員:吏員負責辦理縣衙具體事務,享受國家俸祿,但沒有品級。吏員包括司吏和典吏。


(捕快)

六、雜役: 1、衙役:衙役分皂、快、壯三班。

皂班負責在縣衙內值班看門;快班又稱“捕快”,負責緝捕,壯班負責全縣治安和安全保衛。民壯的管理和訓練。

2、庫子、禁子:庫子負責看守管理各倉庫,禁子負責看守監獄。

3、更夫:負責鐘鼓樓夜間擊鐘打鼓報時事務,還附帶提示防火防盜。


(更夫)

4、車伕、轎伕、吹鼓手;

5、義勇、民兵:二者都是地方為加強自身防衛而組成的地方武裝。

(鄉紳)

古代管理縣以下的鄉、亭,大多是依靠鄉紳階層。朝廷以各種稅負紅利、地租減免等換取士紳的擁護,鄉紳們負責協助收稅,維持教化。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只說幾點。

第一,古代的縣沒有今天這麼大。

今天一個縣有幾十萬人很正常,古代則不同。

在二戰時期,很大的縣也不過幾萬人。

如果是古代,那麼一個小縣只有幾千人是很正常的。這些人還分散居住在很多地方,小村子有的只有幾戶人家。

人數不多,所以管理起來並不費事。



第二,古代的保甲制度。

今天誰犯法誰倒黴,比如我鄰居殺人放火了,管我什麼屁事。

但是,古代存在保甲制度,就完全不同。

如果我的鄰居殺了人,我無論是不是知情,都要連帶倒黴。

水滸中說,武松殺了張都監等十多人逃走時,官府就是採用連坐制度。

如果誰收留武松,不但自己要和武松同罪,周邊鄰居也要一起倒黴坐牢。

存在保甲制度,讓縣官管理就簡單了很多,其實就是將官府的管理責任推給了老百姓。



第三,鄉紳制度。

古代叫做皇權不下鄉,地方以村為單位基本都是宗族的鄉紳在實際上官吏。

地方除非有人謀反或者犯了殺人放火這類大罪,縣衙門才會親自幹涉,一般雞鳴狗盜、打架偷人之內的事情都是鄉紳族長來處理。


慣偷被捉住了,被族長打斷腿,縣衙門也不干涉;偷人的淫婦被捉住了,綁著遊街,官府一樣不管。甚至偏僻村子將淫婦浸豬籠,事後說她自己跳江,官府也不管。

所以,古代地方都是自治的,幾百年沒有變化。

縣衙門主要和鄉紳打交道,讓他們按時繳納稅收而已。

直到解放以後,我們建立了農村政權,批鬥鄉紳,才逐步打破了鄉紳管理制度。

所以,這樣一個縣,區區一個縣長加上幾十名手下就足夠管理了。真正遇到謀反、叛亂,自然由上面派部隊對付。


薩沙




首先,我們看一下縣衙裡的官員。在縣衙裡,有3位有品級的官員。分別是七品知縣、八品縣丞和九品主簿。其實,知縣大人是正堂官,負責全縣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出現了“破家知縣,滅門府尹”的說法。至於縣丞和主簿兩個官員,由於和一把手在一起辦公,所有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被稱為“搖頭老爺。”其實從實際權力來說,縣丞和主簿甚至不如師爺。師爺雖然沒有品級,但幫助知縣大人處理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在縣衙裡,差役們一般稱呼師爺為“四老爺。”言外之意,僅次於三位有品級的官員。當然,全縣並不是只有這幾位官員,其他的官員不在縣衙辦公而已。



在古代王朝中,所有的交通要道上都會有收稅的關卡,每個關卡都有稅官。按照規定,雖然稅官需要經常和知縣打交道,但知縣大人無法管理稅官。此外,朝廷再很多地方都會設立大型倉庫,儲存糧食、武器等應急物品。每個倉庫都有官員負責管理,這些倉庫直接隸屬於兵部和戶部,地方官員無權管理。由於科舉制度的影響力巨大,每個縣都有一位教諭,教諭負責管理全縣的秀才和童生。



此外,每個縣都會有1到3名巡檢。巡檢屬於武官,駐紮在全縣的重要地點,手下有100多人,負責應對突發情況。一個縣基本上只有這些有品級的官員,至於那些差役,根本沒有品級。按照朝廷的編制,一個縣只有幾十名官差和衙役。依靠這些人根本無法管理全縣幾十萬人口,在影視劇中,百姓們經常前往縣衙告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只有一些比較大的案件才會驚動知縣大人。



如果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告狀,知縣大人會非常不高興。那麼,各個鄉鎮、各個村莊如何管理呢?基本上依靠各地的鄉紳們。鄉紳們一般文化程度比較高,而且擁有比較大的威望,家裡也有財力。如果發生一般的鄰里矛盾,一般都會找鄉紳評理,根本不會動不動前往縣衙。有的鄉紳甚至本身就有科舉功名,見到知縣大人都不用下跪,最適合處理普通的鄰里糾紛。



在江浙地區,由於文風很盛,很多大家庭裡都有人在外做官。知縣上任以後,需要首先了解一下哪些鄉紳不能惹。說不動,其中的一家鄉紳,能夠直接聯繫上六部九卿的老爺們。對於知縣來說,自己的主要工作由兩個,第一是錢糧,第二是刑獄。知縣首先要徵收足夠的錢糧,然後上交國庫。此外,就是必須維持住地方治安。不能出現農民起義或者土匪,否則自己的官就很不稱職。至於其他的工作,都是次要的。知縣在一個地方,一般也就是3到6年的工作時間。如果工作出色,會晉升為知州,開始進入中級官員的行列。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古代一個普通的縣只有四個官,分別是:縣令、縣丞、主簿和典史。

如果想要管理一個縣的全部人口,只靠這四個人是做不到的。因此,組成州縣衙門的人員,除了朝廷命官以外,還有不少不屬於官員階層的胥吏。

中國古代的官和吏,完全是兩類人。

官員是指經過朝廷批准的公務員。

包括正七品的縣令,正八品的縣丞,正九品的主簿,以及雖然品級未入流,但仍然要由由吏部銓選的典史,這些都屬於官的系統,掌握全縣的糧馬、徵稅、戶籍、緝捕諸事務。

最重要的是,這些官員都領朝廷俸祿。就連最微末的典史,在清朝時年俸銀也有31兩5錢2分,並領養廉銀80兩。

不過,只靠著這幾個官員,是不足以管轄全縣的,所以才需要胥吏的協助。

官員可以理解為是政務官,而胥吏則是負責執行具體的事務。

譬如說,縣官如果想要斷個案子,需要引經據典查詢律法,並且寫法律文書,這種時候就需要依靠胥吏完成。

根據古人記載,“吏胥所習,錢穀簿書,皆當世之務”,也就是說——這些文書的東西,都是人家祖祖輩輩在做的工作,所以非常精通。

除此以外,縣衙門還有各種衙役,這也是屬於吏役的階層,負責傳喚、杖責犯人。

總而言之,一個縣衙門的運作,既要有官、也要由吏。



HuiNanHistory


第一,古代一個縣人口沒有這麼多。

通常,萬戶縣稱為上縣,行政主管為知縣或者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為下縣,行政長官一般叫縣長。而一萬戶有多少人口?

多不過七八萬人,算上奴隸隱戶也就大約不到20萬。比如明代只有1427縣,在冊人口6000萬,估計人口超過1億,平均一縣在冊人口4.2萬,哪怕實際人口2億,平均一縣也就大約14萬人。

真正人口爆炸是紅薯盛世到來,康熙時期在冊人口突破一億,乾隆時才突破三億。但這個也並不比明代多出太多。

第二,官員設置

各時期不同,差異也大。

漢代有鄉老,穡夫等。宋代有鄉兵。平常都有捕快。

所以,除了知縣、縣丞、縣尉,督學這些正式官員之外,還有行政公務人員比如倉儲稅目獄卒官媒婆幾十人,基層還有師爺、坊官、里正、保甲等半官方人員。我想,這些人員加起來200人應該有。


四川達州


一縣之長,無論古代還是現在都是正兒八經的官。今天看來一個縣有許多的官員,還忙的不可開交。不敢設想,古時候就一個縣令帶領幾個僚屬,配上幾十個衙役,就把一個縣處理的闆闆正正。

其實,遠沒有那麼複雜。

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人口稠密一點的地方,不足方百里也可以成為一縣。

漢代列侯所食之縣稱作侯國;皇后、公主所食之縣稱作邑;有少數民族居住的縣稱作道。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時,當時全國縣、邑、道、侯國,總數為一千五百八十七個,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也採用這個數據。

東漢順帝時的統計,總數為一千一百八十個。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人口5648萬,這基本是漢朝人口最多的時期。

據此推算,每縣人口大約是三萬五到五萬左右;

到三國蜀漢滅亡(263年)時,三國人口總數大約767萬,每縣人口大約是五六千左右。

但可能的情況是,三國由於戰亂,大量人口遷徙、流亡、死亡,“千里無雞鳴”很多地方成為了無人區。所置縣已經不存在了。所置縣沒有那麼多了,這樣每縣人口數量恐怕要比這個高一些。

但即便按照桓帝時期的縣域人口來看,也就是想相當於現在一個鄉鎮的規模。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萬戶以上縣的主官為縣令,秩一千石到六百石,不到一萬戶的縣主官稱縣長,秩五百到三百石。

比如周瑜曾為居巢長,就是說,居巢不足一萬戶,其俸祿就在三百到五百石之間。

清楚了一個縣域基本的戶數及人口數,再瞭解一下一個縣主要的行政工作,就比較清楚題主這個問題了。

縣令或者縣長主要的行政工作,就是賦稅、徭役、訴訟、教化、治安等。

那時候既沒有計劃生育,也沒有GDP硬指標考核,也不搞啥創城、規劃、形象工程等等,比現在的工作壓力小很多。

由此看見,雖說當時稱作一個縣,其實就相當於現在一個鄉鎮的人口規模,而且所從事的工作沒有現在這麼繁瑣。

按照當時的行政設置,縣之下還有鄉、亭、裡。

漢平帝時,全國共有六千六百二十二鄉,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亭。大約每縣平均四個鄉,十八九個亭。

像劉邦泗水亭亭長,也就是管轄五百戶左右,這還是能夠達到中等規模的地域。

因而,當時一個縣的管理,跟現在一個鄉鎮的管理差不多,而且工作內容還少許多。

自然官吏的編制也就少很多,也沒有很多的部門。相關的工作有一個人具體負責就行。

縣的正式官員一般是縣令、縣丞、縣尉,其他的稱作吏,不在官員之列,可多可少。

像鄉長、亭長這個級別的,都是縣令自己招聘,不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

至於題主所說的管理幾十萬的百姓,那就是扯淡了。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元封年間有一百零三郡。

在東西漢時期,一般在一百郡左右。

按照最多時期六千萬人口計算,每郡平均大約是六十萬人口,三國末期每郡平均人口不足十萬。每郡大約十幾個縣,去哪裡弄幾十萬百姓讓一個縣令來管理。

如果能在一個有幾十萬百姓的縣做縣令,給個郡太守也不換。

瞭解這個情況,也就清楚許多人做了縣令後,為啥主動辭職不幹。

龐統做了耒陽縣令,整天喝酒。劉備很不高興,派張飛去問責。龐統半天功夫就把所有的政務處理的清清楚楚。

看來也不是很難的事,畢竟也沒多少正經事可做。

既不需要整天應付上級檢查,也不必天天寫彙報材料,就是一些偷雞摸狗的小事。

說得輕鬆些,跟現在一個大點村村長的活,差不多。


豹眼看歷史


正式編制就這些,也就是朝廷官員,一共四人。小縣還要少一些,沒有主薄或縣丞或者都沒有,當然還有其他所謂吏,吏是不屬於正式官員,一共七八十人到百人左右。

至於怎麼管理,電影《讓**飛》寫的很明白了,你要想管理好一個縣,得跟縣裡的地主、豪強、鄉紳、望族、富商搞好關係,拉攏他們,他們才是統治基礎,或者說,他們才是縣裡的真正主人。

所以,你以為你管理的是十幾萬人,實際上管好幾十人就行了,也就是地主豪強,保證他們的利益,跟他們合作,不然,他們不高興了,你的位置就坐不穩。

對於皇帝來說,縣令是最底層官員,跟老百姓接觸的,但對於縣令,他是官員,地主豪紳才是跟老百姓接觸的,他們才是管老百姓的。

老百姓能見到的統治者,只有地主、族長,他們的話比縣令管用,他們地位相當於現在鄉鎮官員,是無冕之王,不是官,但有權,

至於說造反什麼的,如果全國鋪天蓋地的,那不是一個小小縣令能解決的,也不是他能承擔的問題,這種只有天災了,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才有,

如果是你的轄區內,只能說明你跟地主豪強關係沒搞好,他們給你挖坑了,不然,他們自己就能解決,甚至也不會發生造反。

老百姓是沒有造反的意識的,也沒有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財富支撐他們造反,這些只能地主豪強慫恿和組織他們造反,目的就是把你擠走,換個懂事的人來。


南朝居士


古代一個縣一般沒有幾十萬人,這個數字的縣那是超級大縣了,十萬人左右就算不錯的縣了。就是當代,只有中部人口密集地區的縣才有百萬人口。

不過就算人口只有幾萬人的縣,靠那幾個官也管不過來。真正算得上官的,不同時代不一樣,一般包括縣令、縣學等,但任何時代最多也不超過十個人左右,普遍只有幾個人算“官”。

這幾個人負責一個縣所有事務,包括財稅、教育、治安、司法、公共工程等,顯然不可能忙過來。所以任何縣的統治要想順利進行,這幾個官需要幫手。

幫手有兩種,一種是官私人招募的幕僚,俗稱師爺。這些師爺熟悉政務,提供很大一部分行政管理職能,用當代話來說,這叫秘書,位卑權重,有些分的細的還有刑名師爺、錢糧師爺,專業方向是司法和財稅的。

另一種是地方上的吏,這些人不屬於“官”階層,用當代話來說,沒有編制。但這些人往往多代為吏,地方上的事情他們比上頭派來的官要清楚得多,和當地的頭面人物關係熟,他們是流官和地方社會的潤滑劑。水滸裡面的宋江就是個吏,所以和晁蓋這些地方大佬很熟。

從各自立場來劃分的話,小吏代表的是地方利益,他們多數做事會從地方利益為出發點,畢竟要世代生活在這裡。官和師爺代表朝廷,他們做事出發點是上級滿意,然後自己能升官,地方上利益優先級在後。這一點古今相同。

所謂皇權不下鄉,只是晚清統治比較衰落後的社會狀態。不少人誤以為一直都這樣,但起碼秦漢就不是。由於官僚系統成本實在太高,所以有些朝代儘量控制官僚規模,但很少有到皇權不下鄉的地步。


加密貨幣百曉生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官與吏的區別。

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官和吏是嚴格區分的。官是有品級的,他們拿著朝廷發放的俸祿,有正式編制,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吏是沒有品級,他們不拿朝廷俸祿,屬於合同工,誰僱傭他們誰給工資。

平時看電視劇,一個知縣府中人馬很多,出行時前呼後擁,但是這些人當中除了差役,還有一些小吏,至於能被稱之為官的,其實也就那麼幾個。

每個縣有多少官?這個是沒有定數的,不同的朝代,不同規模的縣官員的配置情況也不一樣。我們以唐朝為例來稍微聊一聊。

京縣(京城所在縣):設置縣令1人,主管該縣大小事務,屬於正五品官員,這個級別還是很高的。在縣令之下,設兩個縣丞,從七品的官員,協助縣令管理大小事務,大體上相當於副縣令,二把手。接下來是主簿1人,和縣尉6人,都是從八品的,前者管文件(相當於秘書),後者管治安。另外還是錄事兩人,從九品,真正的芝麻官,最低級別的官了。

畿縣(京城周邊的縣):縣令一人,正六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上;縣尉二人,正九品。可以看到,這個級別的縣,人數配置和品級都比不上京縣。

上縣(人口數量多的縣):設有縣令一人,從六品;縣丞一人,從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縣尉二人,從九品。這個級別縣,相比上兩個級別,又要查上一點。

中縣(人口數量中等的縣):設置縣令一人,品級已經降到了正七品;縣丞一人,從八品;主簿一人,從九品;縣尉一人,也是九品的官員。

中下縣(人口數量中等偏下的縣):設有縣令一人,從七品;縣丞丞一人,正九品;主簿一人,從九品;縣尉一人,從九品。

下縣(人口數量很少的縣):設有縣令一人,品級和中下縣的縣令一樣,也是從七品,不過是屬於從七品下;縣丞一人,正九品;主簿一人,從九品;縣尉一人,從九品。

從唐代的各種級別縣的官員配置情況來看,一個縣多的可能有有12人,少的只有4人。越靠近政權核心,人口越多,戰略地位重要的縣,官員的數量就稍微多一點。

不同的朝代,縣裡面的官員配置整體上來說應該相差不大,可能略有不同。比如說在明朝,縣裡面還有專門管理教育方面的官員,如教諭等,還有專門管理驛站的官員,如驛丞等等,這些官員可能連九品都沒有,屬於未入流。

至於說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師爺,其實並不能算是官,他們屬於官員聘請的一類合同工,工資什麼的由聘請的官員發放。到了明清時期,師爺成為了社會一種職業,像浙江紹興,就有專門從事師爺職業的一類人。

但是不要小看師爺,他們雖然不是官,但是作為官員的秘書,他們手中的權力是相當大說,典型的位卑權重。清末著名的大臣左宗棠,那就是師爺出身。


小鎮月明


古代的一個縣,設官極少,也就三個五個。

秦漢時期,居民一萬戶以上的大縣,設一員長官,稱“縣令”,居民不及一萬戶的小縣,長官則稱“縣長”。縣令或縣長,配備兩位助理官:縣丞,協助長官處理縣政。縣尉,專掌一縣的治安。

秦漢時代的縣,其實相當於先秦的“國”,縣令略同於國君,只是總握政治的中樞,發佈重大指示,監督貫徹執行。審案子之類的具體事務,縣令是無暇顧及,萬萬做不到的。

民間事務,只能是各地方高度自治。

據《漢書 · 百官公卿表》,其時的地方治理,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則編為“裡”,設一里魁,以檢察善惡。十里為“亭”,有亭長。十亭為一“鄉”,鄉中設三老、嗇夫、激徼。

三老,大約就是三位白鬍子老頭,掌管本鄉教化,地位最是尊貴。嗇夫,收稅和處理爭訟糾紛等,與民眾的生活尤為密切相關。讀《後漢書·爰延傳》可知,竟然有鄉人只知嗇夫而不知有郡縣的。

隋唐縣的長官,不分大縣小縣,都叫縣令。宋代,從中央派官員出掌縣政,稱為“知某某縣事”,簡稱知縣。元代稱縣尹。明清沿用宋代的稱呼,叫知縣。縣衙門的官員,除縣令或知縣及縣丞、縣尉外,最多也就還有主簿等一二人。也還有諸曹掾史等專業人員,只不過,他們不是官,只是吏。當然,吏有出路,也不妨以後成為官。這時期,縣越來越缺乏秦漢時的獨立性,具體事務也越來越多。從另一方面說,即民間的高度自治性在逐步減弱。

總的來說,古代的官員是不多的。“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國家機器能夠有效運轉,是因為古時宗法制度的協同互補。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緣和家庭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制度,也叫家族制度。

我們是千年的農業社會。農業的根本,就是土地。而土地是搬不走挪不動的。長期在同一片土地上聚族而居,自然形成以一種家族制度。

家族大門以內的事,官府並不怎麼插手,是高度自治的。在家族裡,老子的權威天然的要高於兒子,常見的經濟糾紛和刑事案件,三老(同族的三位長者)即可裁斷。如果“三老”覺得茲事體大,不好貿然處理,那就開祠堂,族長親自出馬。不要小看開祠堂,這操作有時甚至可以決定當事人的生死。

經過家族的過濾,都還解決不了的疑難事,就不多了。而大型的經濟糾紛和刑事案件,畢竟少見。如此一來,要驚動縣官的民政事務,就屈指可數了。所以,縣裡並無幾員官,社會秩序沒失控。

宗法制度是講大宗小宗的,而小宗可絕,大宗“百世不遷”不可絕,則活著的族人的治理和救濟,以及死者的祭祀,都解決了。在歷史上,這種家族制度雖也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在不斷變遷,但始終是一種主要的社會制度。甚至可以說,古代的社會制度,就是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這種高度自治的屬性,賦予其一種維持國計民生的基層力量,即使官府缺席,一個縣官都沒有,也能收穩定社會之效。這種例子很多,舉一個最近的,比如抗戰時期的淪陷區,國民政府跑了,日本人又管不過來,在沒有官府管理的十年八年裡,民眾的生活還是保持了一定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