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说到古代入朝为官,为国付出,为国思忧,为国家政治做出努力。最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方式,无非就是像电视剧里反复上演的那样,有才华的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艰辛进京赶考,一朝皇榜贴出便知谁家欢喜谁家愁。

有的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人无缘走上仕途。但其实除了这种下苦功夫,通过读书考试,成为秀才或探花榜眼入朝为官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捐官”就是一种能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为官实现政治抱负的方法。

那什么是“捐官”呢?表面说是“捐官”,其实就是买卖各种官职,明码标价,谁有钱谁就可以做官,谁越有钱谁的官越大。你想做多大的官取决于你有多少钱,取决于你有多少身家。但是这种政策其实一般不轻易颁布,而是多在国家国库紧张,资金运转不过来、税收入不敷出的时候才会采取的应急政策。

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而且一般只是买卖一些小官职,那些朝中重要的官职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是这种明面上买卖官位的现象在却清朝盛极一时,而且不管是什么样的官职,只要你拿得出钱,就能买的到。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不仅仅是当时的朝中各个重臣都有参与,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现象是经过当时的国家掌权者点头允许的,美名其曰作为一种治国政策。

“捐官”又称为“捐纳”,是指封建社会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财以获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既然只是作为一种解决国家资金运转的治国方式,但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让无为之人扰乱政治。执政者只允许向平民贩卖一些比较小的官职,比如像什么知县、太守之类的官职。

但是这种政策不仅在清朝末期盛行,而且不论大官小官,都可以买卖。当时清朝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经济更不上世界的发展,以致于最后被强行打开国门,国家被欺凌。

又因为慈禧垂帘听政,地方起义四起、战乱不断,又加上当时的皇室生活奢侈铺张、西方列强不断勒索。所以一度导致当时国家国库亏空,没有资金、收入支出不平衡。

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本来旧时就有靠着百姓的赋税来维持国家国库的维系,但是由于各个原因,当时的税收已经无法支撑皇室的贵族生活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巨大支出。未来缓解国库的亏损、维持皇室的奢侈生活,当时的执政者就施行了

“捐纳”这样的政策,允许买卖爵位官职。

官当然是人人都想当的。当上官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被改变,不仅可以享受特权,还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一时间买卖官位官职的现象进行的如火如荼。只要有钱,只要你想弄个官职当,你就可以拿钱去向当时的政府买官位,你越有钱,能买到的官职越大。

一时间很多的官职被纷纷挂上价格,比如说像一个四品“道员”这样的官职就标价16400银两,而一个七品“知县”的官职就标价980银两

当然当时能够买卖的官职那仅仅是像“道员”和“知县”这样的小官职,而是只要是能卖的官职都是明码标价,只要能拿出钱,就会有官当,有官做。

当时买卖官职就像买卖菜市场里的白菜,不仅人可以任意买卖,而且有人会为了同一个官职相互竞争,谁最后出的钱多谁就能买到这个官职。一时间不论是读过书的,没有读过书的,懂政治的,不懂政治的,只要是有钱的,想当官的,

只要肯花钱,都可以做官。

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若是一时的应急式政策,想是应该还能有缓解国库亏空的作用,解一时之急。但是因为当时执政者用心只想捞钱,想要恢复自己的奢侈生活状态。

于是没有节制和目标地买卖官职,导致一时间这种现象风靡,谁都可以买官,谁都能做官。又加上一些朝中官员只重

权势名利,导致当时一度出现了贿赂公行,贪污成风的现象。

买卖爵位官职只是为了剥削民脂民膏,只为了能够得到金钱,加上那些买官位只为一个名利却无心于政事买官者,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现象。激进者苦于想要当官却没有钱就干起盗贼的行当,偷鸡摸狗,无所不为。

导致盗贼四起,全国上下惶惶不安。再者是那些花了钱买到高职的人,说的是“巧妇难于无米之炊”,本就是没有什么文化和政治之识的人,买个官职只是为了一个名利,很难会在政治上有什么大作为。于是导致当时本来就动荡的局势更加不安,本就是战乱不断的内乱更坏严峻。

清朝官职明码标价,有钱就可以做官,美名其曰:此乃治国之道

国库亏空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和解决,反而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严峻。正是当时的当政者这种只为钱财,不懂节制和没有计划性的政策,才导致了当时贪污成风,贿赂之行盛行的现象。

这不仅仅对当时国家资金紧张没有任何帮助,更使得国家局势更加紧张和严峻。写者认为,这与后来清朝的没亡和国家走上末路是有很大关系的。

回首看到清朝盛行的这种制度,我们不禁心生讶异和震惊,更为清朝执政者不管国家前途命运,毫无准则、只为钱财地买卖官职感到愤怒。明明只是作为一种应急性的临时性政策,作为一种能及时缓解国家困难,帮助国家度过困难之际的治国方法。

清朝的掌权者不仅没有用好,反而因此导致国家局势更加严峻,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原因还是当政者没有做到思考清楚,只是将其视为一种为搜刮民脂民膏

来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的手段和工具。

并没有真正想到要用它将国家治理好,也不是用心为国操心,为国家前途命运思考作为。所以说若是想要为国家付出,为国家奋斗,还是得用对方法,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功利而盲目行事,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搭上国家的前途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