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手机用户58930280381


明朝的总兵主要分为征伐总兵和镇守总兵两大类,征伐总兵非正式官名,主要是临时派遣性质;镇守总兵则是负责节制辖区内都司兵马、处理本镇防务,增援相邻防区、报告军情、处理司法、马政等事务,其职权与地方巡抚相似,地位显赫。

清朝的总兵则是绿营兵武官,负责一个省份一个镇的绿营兵。其官阶为正二品,比从二品的巡抚略高,受地方提督节制。总兵辖兵,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多则上万,少则数百。其权力和地位与明朝时期相比,大大下降。

以山东为例,明朝时仅设置了一位山东总兵,其称谓则经历了登莱总兵—登莱副总兵—山东总兵等称谓上的变化,其驻地也由登莱到临清—兖州—彰德—安东卫。总兵是中央委派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清朝时山东则有三位总兵,登州镇总兵、兖州镇总兵、曹州镇总兵,统归加提督衔的山东巡抚节制。


老照片


总兵是明朝卫所军制度的特殊产物。有点类似于现代军分区的司令。一个总兵掌控的武装力量总数从12000人到18000人不等。这是明朝一个建制战斗部队的最少编制。

明军的采用的是卫所军制度,以一个千户作为城池驻军的最小单位,大约是935人~1290人左右,这是驻防城池的最少兵力。明军一个卫大约下辖3~5个所,总兵力就是2800~6000人左右。这是明军最少的作战部队,即相当于现在的战斗旅。而一个总兵手底下可以有三个卫的兵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朵颜三卫,实际上就是一个总兵所管辖的所有兵力。

明军的卫所军是屯田军,这种部队是需要自己解决给养问题的。所以明军总兵一般会保持一个至少一直满员战斗卫,也就是快速反应部队。两个非满员的屯田卫,战斗卫有5个满员千户所5000~6000人左右,一般要承担正常的城池驻防任务,不需要参与日常的军资生产。而其他的两个屯田卫则会经常性缺编,往往只有3个千户编制的部队,而且人员也不满员,人员只有两三千人而已,这些人平时不参与守城而是要去种田种地组织生产,服徭役修筑工事。一旦发生战争,则战斗卫会被抽掉出去战斗,屯田卫则归建守城。


优己


在汉语里,总,有"为首的,最高的"的意思。那么总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军人中为首的那位。

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在明朝,总兵数量很少,全国不过二十个左右,职高权重,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级别。

到了清朝,总兵的地位有所下降。清朝时,地方上的绿营兵权掌控于总督和巡抚手中,总督和巡抚都是文官,一般都要在中央政府兼任一个兵部侍郎之类的荣誉性职务。他们手下具体管理军队的是提督,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当然,当时是没有大军区或战区 这个设置的),提督次一级的则为总兵,总兵为正二品。

总兵统领的军队,多少不均,悬殊极大,最多的可达15000人,最少的不过千把人。所以,这时候总兵的品级虽然也不低——正二品,知府也才四五品,但权力并不算大。整个清朝大多数时期,全国的几十万绿营军有多达几十个总兵。用今天的情况来比附,大概相当于一个军长。只是所管部队远远少于今天的一个军。

在清代,绿营兵常以镇为基本单位,而镇就是一个总兵的统帅队伍。镇以下的单位还有协、标、营、汛。总兵下面的官佐还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聂作平


好问题。不同时期总兵的地位差别特别大,我就来梳理下明清总兵地位变化的历史吧。

我就按照前人成果来梳理一下总兵地位变迁史。

1、明初征伐体系的总兵

明初高级武将出征,会有某某将军总兵官之称,其下有副将军、参将。都督府的勋贵带领卫所抽调的部队犁庭扫穴,事毕各归。后来明武宗也挂将军总兵号亲征,也可以理解为这种体系的变态回归。

这时候的总兵权力极大,威望也很高,大致和唐初侯君集、清初亲王领兵一个概念。

到了后来,王驥、王越等文官以参赞、总督身份统兵作战。后来更是兵部堂官领兵出征。再后来中枢派遣重臣专征:经略。这就是文官征伐体系,此下总兵就成了配角,比如萨尔浒之战就有六个总兵。

(推荐精读几遍,明代军事研究绕不开的)

2、镇戍体系下的总兵

朝廷派勋爵到地方“训练兵马、领屯田”,而且全国越来越普遍,逐渐就形成了镇戍总兵制度。

随着文官地位的加强,对应的就是武官地位的衰微,总兵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且随着危机扩大,军政越建越多,如宣大总兵分成了宣府、大同两个总兵,内地也陆续设立军镇,大致在20镇上下。

到了崇祯时期,遍布危急,为了促进各地防御作战,遍设总兵,运河沿线有四镇,京畿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屯营、密云、昌平、通州、天津、柳沟、保定、宣府、大同、山西13镇。到明亡的时候已经有了四十镇。总兵也就有烂化的趋势。

而且明末还设置有练兵、援剿、团练总兵,使总兵数量更多。

(好书)

3、总兵(镇)到提镇

明清之际,总兵数量繁多,而且为了招揽对方,更会给总兵职衔,基本是遍布总兵。一度达到八十个之多。如此大的数量,自然不可能单列调度。所以在其上就有了提督。提督的地位大体相当于明中叶的总兵。如此提镇体系形成。


这大体就是总兵地位演化史。其实在中国古代诸多官职都是这么演化的,总兵并不特殊。

(这书里已经说得很清晰了)

ps:大清其实在关外就各种使用总兵名号,甚至分为几等,汉军没设置旗的时候一直称为总兵官。这也属于征伐体系的总兵官。

参考文献:

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

肖立军《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

刘洪杰. 顺康两朝的提镇[D].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一枚明粉


  总兵一职在明初并非定职,一般是有战事则以公侯或地方都督为总兵官统兵出战,战事完毕缴还印绶,可称一军统帅。明末朱国祯《涌幢小品·总督总兵》卷八载: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之名见于元末,国初因之。

  可见总兵在明初只是一种差遣职务,无固定品级,也无定员。到明成祖时期,开始设置专职镇守一地的总兵官(《大明会典·兵部九》卷126: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但“总兵”正式定名则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并有副总兵。

  至明末,总兵已经是明帝国的高级将领,全国的总兵不过二十人左右。大致相当于今天省军区司令。比如被袁崇焕斩杀的毛文龙官职就是平辽总兵官。

  入清后,最初总兵无定品。直到乾隆十八年才正式给总兵定品秩,为武职正二品。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

地方绿营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也称军门,提督以下设总兵,也称镇台或总镇。清帝国在全国设置总兵定员八十三名,其中陆路总兵七十名,水路总兵十三名,统辖614防营计约六十余万兵力。

  清代总兵大致相当于现在省武警总队总队长,正师或副军级。

  由此看来,总兵从明初作为临时任命的一军统帅,到明末变成镇守地方的高级军职,到清朝演变为地方军区的第二层次军事首长。


赵燕云



总兵一职,明清二朝皆有。明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便以总兵职授于出战之将官。如徐达、常遇春、蓝玉、以及建文朝与燕王朱棣军对擂,打起仗来形若卧底內应的李景隆等人。此军职在明朝属非常设应战型职务,一到战时,将官凭总兵印去领到兵员,方可出战。

到了正统朝以后﹐边境狼烟四起﹐总兵逐渐成为常设军职,其挂印将官称为将军。如云南总兵叫征南将军﹐辽东叫征虏前将军﹐交趾的戍边总兵叫副将军等。那个时侯,总兵的权力还是蛮大的。


但到明中至明末之时,因内阁权力渐渐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文官集团在明朝政冶架构中的份量上升,再加上承平日久。出现了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的现象。总兵的政冶地位开始显著下降。总之,大明总兵的权力曲线在有明一朝是一条渐降的曲线。

由因应战况、临时挂帅的勋贵武将充当的一军统帅,渐因边情频变成为常设的镇守一方的将帅,后因文官集团的压制,权力和地位是步步走低。 如明末毛文龙做为一名持节的从一品左都督平辽总兵,要受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文官袁崇焕的节制,不得不说是武将的没落;




又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总兵。他曾向朝廷建议,将北方各镇的十万名士兵交由他训练三年,保证能将他们训练成大明劲旅。由于皇帝和文官集团对武官的忌惮和压制,此议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戚不得不用贿赂买通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张居正的大力干预下,最后也仅允许戚继光将浙江招募的戚家军军士二万人调到蓟州。这一举措在当时已是极为罕见的破天荒之举,训练十万兵士之举却无疾而终。

及至清朝,沿用明末军制,军权咸归为巡抚、提督之类的文官统领。而总兵官一般最高为正二品,实际上也无定品。总兵因为要掌管打理本镇军务,所以也叫“总镇”。总兵也由文官调度节制。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汉兵),不辖八旗兵。统辖兵员多寡不均,多至15000名军士,少至几百、上千名军士,统共83名总兵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到了清末,海军做为一个军种已正式进入各国军队的行列。清军也建有北洋水师等海军部队,故那时,总兵又分陆路总兵和水路总兵两种,如北洋水师设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即水师提督在战时作临时委派之时,充当各分队之旗舰,指挥本分队配合主力作战。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总兵是明代设置的官员名称,属武将。最初设置总兵一职实在明洪武年间。并非为常职,也无品级。明朝吸收历代王朝的兵制特点,加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军制,它“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划片管辖。而总兵最初只是地方官吏与藩王就地兼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为高级武将,直到明朝末年全国总兵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此时明朝总兵一职已然成为高级将领。大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

从时间上来讲,总兵一职基本贯穿了明朝的历史,而且对于后来的清朝也有很大的影响。“清承明制”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前朝的定制,有清一代,总兵人数大致维持在八十余人。比明朝人数上多一些,此外在品级上设为正二品,也应属于一方大员了。小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

而明朝时总兵成为常设一职后,中央政府为防止地方武将专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明朝规定如遇战事,政府下派巡抚参与日常的军队训练与管理。而且总兵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职务。形成一整套兵制等级体系。

比如大同总兵在明代为九边之甲,控塞扼垣,悍蔽京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洪武二年二月己巳,徐达“遣都督同知张兴祖将宣武,振武,昆山三卫士镇守大同。”这是将臣镇守大同的开始。洪武三年正月丁巳,置大同左右二卫。洪武四年正月置大同都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代王桂就藩大同。永乐元年三月庚辰,命江阴侯吴高镇守山西大同,节制山西行都司。所谓山西行都司,治所就在大同。自永乐以后大同总兵官成为定设。嘉靖朝处于明中期,历时四十五年,处于南倭北虏的内外交困中,北边形势严峻。蒙古俺答崛起于宣大边外,连年内犯,对明王朝形成了很大威胁。为此明王朝上下不得不整顿边防。总兵官作为领兵打仗的最高武官,其作用在边防戍守中尤为关键,但是嘉靖时期大同总兵官又受总督、巡抚、各监察御史的节制,因此其地位十分低下。



明代兵制,大同又是九边中一个较为典型的切入点。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承担着保卫北部边防,守卫京师的重要任务。从军队数量上看,大同边兵占有相当大的数额。从兵制上看,明初镇守总兵官主要设立于北边,朱元璋称“重兵之镇,惟在北边”。[60]从国防地位上看,明代大同边兵担当着保卫明王朝北边安全的重任,在明代中后期实为国防力量的中坚。从军饷上看,大同边兵消耗了明王朝相当数量的财政收入,藩王禄米和边兵军饷的沉重负担几乎拖垮了明王朝,因此九边与明王朝的盛衰关系密不可分。嘉靖朝处于明朝中期,历时四十五年,处于南倭北虏的内外交困中,北边形势严峻。虽然嘉靖朝大同总兵地位低下,权限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但仍应该肯定他们在边镇戍守中的重要作用。史书记载大同总兵带领着士兵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和边墙,这些工事往往是与北部沿边的险要山势相结合的。如嘉靖十八年,大同修成弘赐堡、镇远堡、镇虏堡、镇河堡、镇川堡。其中弘赐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五尺”。[61]这些防御工事在坚船利炮未利用的古代战争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依靠这些数丈高的边堡和边墙,不用说是蒙古骑兵,就是步兵也难以逾越。嘉靖时大臣席书就认为武备乃是“城堡、兵马”。至今大同的城墙规模也基本修建于嘉靖时期。大同总兵负责全镇防务,既为一镇主将,所以不管本镇哪里出现警报,都要亲临前线指挥御虏杀敌,冲锋上阵、为此血洒疆场。大同总兵是大同军事防务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保卫大同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保障。对嘉靖年间大同总兵官的考证是研究嘉靖朝大同军事防务的基础,同时也是明代大同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风起兮偶飞扬


要知道明清时期的总兵是多大的官,就得对明清时期的军队建制有所了解。清朝入主中原后,绿营的军制基本上是沿袭明朝的军制。所以探讨清朝总兵在绿营军中的位置,便可知道总兵的地位。

清朝的绿营军是分省建制的,他们分别在各个行省内的各州县布防,中央亦没有设立统帅机构。这些分布在各行省的绿营由总督辖制,提督直接统率。若该行省没有设立总督一职,则同样不设提督,而由该省的巡抚兼任提督。

各省绿营军又分为陆路和水师,二者的建制和设官基本相同。以陆路的绿营军来说,各行省的绿营军分为若干个“镇”,各个镇的统率官就是“总兵”。镇以下又分别设立“协”、“营”、“汛”。

综上可知,明清时期的总兵在绿营军中是仅此于提督的职位。清代的提督是武职一品官,为各省绿营兵之最高统率,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今天的军长,与省长一样同属于正部级干部。那么仅此于提督的总兵,自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干部了。


与书居


总兵这个官职是朱元璋刚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专门设置的,大家所熟知的蓝玉, 常遇春等人都干过总兵,一开始这个职位并不是常设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临时任命一个人去作为一军的统帅,被称为总兵。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规定凡天下要害之地,皆设总兵,这些总兵有的会挂将印有的不挂将印。

也有历史记载,在元朝末期的时候就有总兵。在明朝中前期的时候,总兵的权利是相当大的,在那个时候的总兵个别是一品武将,大多数是无品级,即使无品级在朝廷中是很大的官。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末期皇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这个时候总兵的权利下降,这个时候的总兵即使是正一品的武将,可是权利不如从一品的文官,这也说明了武将的没落。

其实说白了总兵的权利有多大,还是看皇帝的心思,即便都是一品大员可是权利还是有所不同的,简单的解释明朝时候的总兵,权利是这样发展的,期初总兵就是临时任命的一方统帅,权利很大,中后期,总兵成了重要地方的常设军职,在他统帅的地方,毫无疑问权利非常之大,总的来说,明朝时期总兵的总数量不固定,明末只有二十个总兵,分散在全国各地,正一品武将,又是一方大员,官职是很大的。

清朝的时候总兵,属于正二品,官职相对于明朝有所不同,明朝末期的时候总兵仅仅只有二十个,而清朝的总兵却有八十三个,平均每个总兵大概管一万人左右,他们受提督统辖,管理自己辖区内的军务,在他们下面还有副总兵,参将等职务。

明朝时期的总兵只有个别有品级,基本都是无品级,清朝时期的总兵全部是正二品。总兵在明清时期都是很大的官,即便明朝时期总兵没有品级,可他也是一方大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刚去找了些资料,没什么特别权威的资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随便答一答,如果有疏漏,敬请谅解。


首先要说,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顾名思义,总兵,就是士兵中的老总(是不是觉得跟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贺老总陈老总有点像?)有宋一代武将,以节度使、经略使、指挥使、兵马都监……尤其是宋祖赵匡胤立下了“崇文抑武”的主旋律,等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旗下战将如云,重八老兄就创造性滴设计了“总兵官”这么一个武将官职,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比如上到徐达常遇春,下到沐英冯胜,都可能是某次战役的总兵官,战斗结束回朝将兵符交还。


或许是借鉴了宋朝的传统,明代兵制,练兵与统兵分离的很厉害,五军都督府-卫所-指挥司,这是军队的日常架构,需要派兵出站时才临时性派遣统兵武将出任总兵官……


但有明一朝来自塞北威胁不小,中后期倭寇扰边,末期又碰上女真和农民起义,所以尤其是边镇渐渐形成了固定任职的总兵官,明朝时的那些名将,比如戚继光、李成梁,包括被督师袁崇焕斩首的毛文龙,都是总兵职务……


要说明的是,总兵的级别可不低,标准的正二品官。但是呢,袁崇焕奉旨督师辽东时的全部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是虚职,本职是右副都御史,督师是派遣职务,由于袁崇焕并没有内阁大学士衔,所以这个级别最多也就是从一品,但毛文龙可不光是总兵官,他还挂了“左都督”的虚衔,这可算是明朝军方的最高职务了(兵部尚书属于军政体系),标准的一品官……但袁崇焕还是果断杀之,连到北京请个旨的形式都不用走……这其实也说明,在宋明崇文抑武的文官主导的体制下,武官的生存空间并不算大……


明朝总兵数量并不多,大概20几个,级别虽高,但实际的权力上却是受制于总督、督师和经略这些朝廷文官大员。反倒是明灭之后,以左良玉、高杰为代表的几大总兵实力膨胀,地位也变得尊崇,只可惜在满清的兵锋之下,一触即溃,不值一提……


清朝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所以总兵依旧存在,不过数量一度涨到了73个(陆路60、水路13),所以含金量有所贬值,虽然仍然保持了正二品,但地位有所下降,因为清朝又格外强调了“提督”的作用,这提督本来也是个临时官职,名字就叫“提督某省军务总兵官”……但在清朝时却升格为掌握一省军事的最高主官,一般情况下,清朝会设置12个陆路提督(3个水路提督),总兵就此成为提督的部下,比如台湾总兵,就归属福建提督管辖……


从清朝官制来说,军事方面的封疆大吏大体上包括了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级别,其实总兵要说是封疆大吏已经有点勉强了。


总督的地位无疑最高,大多数情况下清朝共设八大总督,每个总督管理几省的军政民务,侧重管军,地位应该是至少相当于1949年前后的大军区;巡抚其实跟总督名义上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巡抚的管辖范围要比总督小得多(一般每省都会有一个巡抚),但是考虑到总督往往加挂兵部尚书或左副都御史衔,级别上可能会比巡抚高一级,如此而已。以如今的官制来类比,巡抚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省级主官。


如果说巡抚主管民政(其实也有权干涉军事),提督则无疑是军事主官,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满族人)和绿营(汉族),八旗分驻各大城市,主官一般都是“XX将军”,如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杭州将军等等。这些将军悉数由满族人出任,级别极高,不亚于总督……


而提督则多半是绿营官职,也就是说,提督就是汉军八旗在地方的最高武官官职,虽然是正二品,但地位却并不算高,类比如今的官制,大体上相当于军长。但是总兵手里的兵额有限,清朝时期的总兵大概也就是两三千人,袁世凯天津练新兵改军制,总兵被定为协都统(少将军衔),当时新军的镇相当于后期的师编制,但当时清未一个省才编一个镇,或连一个镇都编不足,提督才能指挥一个镇,总兵只能指挥一个协(旅)。总兵地位之尴尬,可想而知……


最能说明这一幕的,莫过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据说老曾最牛逼的时候,军帐中替他看门的,都挂着总兵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