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尾聲階段,技術影響戰爭在普魯士體現的最明顯。工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百萬大軍的裝備得到改善,而且由於交通事業的革命,使軍隊的機動能力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普魯士元帥和總參謀長—毛奇,著力於將工業革命新技術導入軍用,從而與普魯士龐大的軍隊規模結合起來,形成一支足以在未來統一戰爭中影響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鐵路

德國第一條真正的用蒸汽動力作牽引的鐵路,即從紐倫堡到菲爾特之間的長達6公里的鐵路,直到1835年才開通。在此之後,由於各邦加大對鐵路建設的資本投入,德意志形成了各邦競相建設鐵路的局面,鐵路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到1865年,德國鐵路的營運里程達到14690公里。德國的鐵路建設速度和里程數大大超過了同期的強鄰法國,為普法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德意志經濟學家李斯特說:

“普魯士若能修築鐵路,它可以在歐洲的心臟地帶形成一個堅強的堡壘,部隊可以迅速由國家的中心達到它的邊界上,以及鐵路運輸所構成的一切明顯的內線利益,都足以使德國要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居於優勢的地位。”

將鐵路引入軍用的超前思想無疑對後來普魯士軍隊利用鐵路進行軍隊動員、兵力集結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第一,

它給了戰地軍長駐的力量,不再需要為一場戰役預先在戰場附近供應軍需的倉庫,如今全國的經濟實力可以轉為軍用,持續不斷提供軍需。

第二,軍隊到達戰場後,精力充沛,體態良好。

第三,軍隊可以保持好的條件,傷病員可方便轉送到基地醫院,並補充上新的兵力,如果戰役延長,軍隊還可以調換。

1846年,普軍1.2萬人,攜帶著火炮和馬匹,由鐵路運往克拉考,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使用鐵路的大規模部隊運動。1850年,為應付與奧地利、巴伐利亞間的緊張局勢,普魯士再次通過鐵路進行了軍事動員。1866年,普魯士又在漢堡-呂貝克地域舉行了首次大規模鐵路運輸演習。

在1868-1869年之間的冬季,普魯士總參謀部即己完成戰爭動員計劃,有六條鐵路線可以用來把北德意志聯邦的兵力運往萊茵河,三個星期內可以運送兵力30萬人。

1870年7月15日,普軍晚於法軍一天進行軍事動員。

18天內普魯士動員了包括常備軍和後備軍在內的120萬兵力,這其中又有約50萬的兵力向西運往到了萊茵河前線。普軍主力趕在了法軍之前完成作戰準備並實施了強大的突擊。

在1870-1871年的戰爭中,普軍的每一個野戰軍團都設了一名將軍級別的主管鐵路運輸檢查工作的軍官,在這名將官之下,鐵路運輸的領導者通過合適的鐵路線和指定區域的官員全面掌控軍團的鐵路運輸事務。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德意志的鐵路網

政府組織的高效

其實,鐵路技術引入軍用運輸併發揮巨大作用並不是普魯士首創,早在1859年法國同奧地利戰爭時期,法軍就在11天內通過鐵路運輸了12萬人。到了普法戰爭爆發之時,法國對鐵路網的經營狀況甚至還優於普魯士,其雙軌鐵路佔60%以上,每天通車30列,每英里所擁有的機車車輛比普魯士多1/3,但法軍並沒能按時在萊茵河前線的指定區域集結起計劃的兵力,兵力集結的不足從戰局的開端就打亂了拿破崙三世的部署。

巴黎在戰前準備工作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貿然宣戰,政府的低效使其沒有充分利用國內鐵路的優勢,法軍在動員時引發的混亂狀況層出不窮。與之對應的是,普魯士通過對對手法國的學習,結合本國高速發展的鐵路建設情況,不斷摸索戰時鐵路運輸的經驗,合理組織鐵路運輸原則,最大限度發揮鐵路運輸的效用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普法戰爭基本在法國境內

總參謀部長毛奇為了應付未來普法戰爭中軍隊動員的複雜狀況,他和他的參謀軍官們早在1868年後就花了大量時間為普魯士13個軍團的每一個以及所有的南德軍隊擬定前往集結區域具體的鐵路運輸線和時間表。

毛奇本人還在1868年4月前往這些軍隊集結區域對當地的地形和設施作實地考察。對鐵路的有效應用使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內外兵力集結在短時間內達到驚人的120萬,為戰爭的勝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魯士在1841年已經裝備了“德雷西撞針式步槍”,他使用撞針而不是擊錘來引爆火帽,可以防止包住子彈的紙與火藥之間在發射時產生的事故。這種撞針式步槍第一次結束了火藥與彈頭分裝的歷史。這是第一種有來復線的後膛槍,後膛裝彈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士兵可以蹲下或者臥倒射擊,便於隱蔽。德雷西式步槍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射擊速度較快,它一分鐘之內最快可以發射七顆子彈,而法軍同期裝備的米尼埃式步槍一分鐘只能發射兩發子彈。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撞針式步槍

德雷西式撞針式步槍在普奧戰爭中第一次證出了後膛來復槍的優越性,在對付奧地利軍隊的密集隊形時,它的火力具有相當的破壞性。在納霍德戰鬥中,6個半營的普軍單憑這種步槍火力,就有效地阻止了奧軍21個營達兩個小時之久,而使奧軍遭受了5倍於他們的損失。在7月3日薩多瓦會戰中,奧軍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防禦普軍,而且兵力對比是五比三,最後,奧軍還是死傷1.8萬人,普軍只損失9000人。

奧軍裝備的全部是羅倫茲前裝式步槍,一分鐘之內最多能射兩發子彈且射擊時須站立,儘管射程優於普軍的德雷西式步槍,但射擊頻率遠遜於普軍,在雙方步槍的射程之內戰鬥時,這種劣勢便更加明顯,奧地利軍隊陷入到了極為被動的局面,士兵的士氣遭到嚴重的打擊。

其實,普法戰爭中,法軍擁有世界上射程最佳的沙斯波式步槍,種槍是法國在普奧戰爭後研製出來的,它比普魯士撞針槍射程要遠得多。其射程最遠可達1600碼,也就是1400多米。在1870年聖普里瓦的一次戰鬥中,沙斯波式步槍給予普魯士近衛步兵團以重創,普軍在20分鐘內損失了8000人。

法軍還有一個秘密武器一每分鐘射出150發子彈的後膛裝填機關槍。但是,沙斯波式步槍的優勢屢屢被普魯士人推到前沿的機動速射炮的戰術弄得失去效力。

著名的克虜伯兵工廠的前身是一個鋼鐵企業,但是促使其快速發展起來的卻是鑄炮業。1843年,克虛伯將注意力轉移到鑄炮上,逐漸走上了軍工發展道路。1851年,克虜伯在倫敦的一次展覽會上將他的後膛鋼炮設計公諸於世,以便於兩家英國槍炮商競爭,他的火炮受到各方面的讚譽。後膛火炮的由於其裝彈簡便,射程遠準確性高,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克虜伯的第一批火炮於1855年出售給埃及。

1858年,普魯士首次向克虜伯訂購了300門後膛鋼炮,自此之後,普魯士陸軍逐漸成為克虛伯最大的客戶,到1870年克虜伯職工總人數達到1.6萬人。而後膛火炮由於其裝填方便、射擊準確性高,在戰爭中毫無意外戰勝了前膛火炮。普法戰爭時,色當一戰,普軍第一軍的120門火炮集中轟擊法軍陣地,不僅壓制了法軍炮兵,而且還把法軍步兵阻擋在2000碼之外。一位被俘的法軍軍官說,普軍是靠5公里長的炮兵取勝的。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24磅克虜伯野戰炮

普魯士軍隊在普法戰爭中使用的克虜伯後膛鋼炮使用4磅重的炮彈,在準確性、射速、火力和射程各個方面都勝過了法軍的前裝式青銅炮。

電報

1831年,德國人高斯和韋伯發明了磁式指針電報機,西門子隨後將其應用於實際。1849年,德國鋪設了第一條從柏林到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長距離大陸電報線。到了19世紀60年代,電報已將歐洲各國的所有主要地點連接在了一起,這一結果意味著軍隊和指揮官及其司令部之間可以達到幾乎是即時的聯絡。

普魯士贏在了鐵路、政府、槍炮和電報

西門子磁式指針電報機

1843年普魯士首次將電報應用到鐵路系統上,結果證明非常成功,在5年之內,這種電報網就擴展到了整個王國。普魯士軍方對電報引入軍用經歷了一個從懷疑、排斥到接受的過程,事實是,直到普法戰爭中電報才起到了應有的作用,而且並不比其他國家的軍隊運用得更好。

普魯士將電報引入軍用後,國王與總參謀部長就能準確掌握軍隊大規模戰略運動的情況。但是電報通訊質量並不能隨時得到保障,特別是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瞭解電的秘密,電報專業人員的缺乏導致了維護電報機器的困難,週期性的中斷和意外的延遲不斷髮生。

在柯尼希格萊茨戰役即將開始之時,毛奇就跟普魯士王儲失去了電報聯絡,因此不得不靠傳令騎兵送信,從而命令部隊開赴作戰地點。因此,電報在此時的軍用效能不應該誇大,但它的出現確實引發了通訊革命,普魯士軍隊對電報的應用只能算是一個有益、前瞻性的嘗試。

小結

軍事改革最直接的影響即是普魯士創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為了對外戰爭中強有力的工具。

普魯士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三次對外戰爭中,三戰三捷,在炮火的洗禮中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徹底結束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各邦林立、內亂不休、強鄰干涉的局面,打破了維也納會議以來的歐洲“均勢原則”,在歐洲的中部統一了德國,將歐洲的政治中心由巴黎轉移到了柏林,成為了新的“歐洲女王”。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又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加速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19世紀末德國成為了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

但是,戰爭的勝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同時也使普魯士的統治者增加了對軍事力量的崇拜和迷信,軍人的地位不斷上升,總參謀部的權力則繼續膨脹,以施利芬為代表的德國軍事家更是發展出了“政治應該服務於戰爭”的觀點,軍國主義不斷在德國發展,終於使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了滅頂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