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农战"思想是什么样的?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诸多措施都是为"农战"而进行的,所以对"农战"思想的长时段研究有助于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商鞅变法的

"农战"指的是农业与战争,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打造一个重农重战的社会,国家才会强大。商鞅主张作壹,"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作壹,就是要全社会都专注于农战。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国家的特点都是由最基本民众的特点所构成的,小农阶层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那么,商鞅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小农阶层才能够适应这样一个"农战"模式呢?商鞅主张"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鞅变法的

所需要的小农群体的一个特点就是"纯纯易使"。商鞅对于小农特点的另一个认识就是怯,所以"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罚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也,必王"。通过刑法与赏赐的手段使这些怯民、勇民走向战场,这便是"驱农归战"。极端农战之下,伴随着民力民智的丧失,中国的小农不得不完全被束缚于土地之上,逐渐使中国社会走向封闭。

为了达到建立一个"农战"社会的目标,变法开始对民众进行诱导、恫吓与控制。首先是在经济与政治权力上诱导民众。经济上,商鞅实行"利出一孔"的政策,"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国不守"。这一空便是农耕,为了保护农业,商鞅禁绝了一切非农耕行为"言谈游士事君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可以糊口也。这样在政治权利上也对民众进行了诱导。

商鞅变法的

其次是运用严酷法律对民众进行恫吓。为了使民众顺从于"农战"模式,商鞅对民众进行杀罚等恐怖手段进行恫吓。在这种恫吓手段下,民众完全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无条件沦为国家的工具。

最后是通过严格的户籍与赋役制度控制民众。商鞅为了控制民众,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为了保证赋役的征收,商鞅开始推行小家庭制"民有三男以上不分居者倍其赋"。由于连坐法的推行将形成"人人自危""免而无耻"的局面,民众的一切行为都被牢牢地掌控,民力与民智难以有任何进步。

农战"思想的长时段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最长久的影响就在于他建立了一个封闭的"农战"模式,最终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