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離希特勒近嗎?

WaFFenSS


希特勒的野心過於龐大也把勝利目標制定的過於高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希特勒對於德國的失敗和戰後的景象可以說是十分不滿,為此他開始了想要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並且他想要繼續威廉二世的稱霸世界的野心。甚至於他的野心已經超出了當年的威廉二世。因為當年威廉二世不過是想要打造一個像大英帝國那樣的日不落帝國。而希特勒的最終勝利目標可能已經接近於統一。當然希特勒不可能一下子就想稱霸世界。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勝利目標,他分成了三個步驟去走,每一個步驟都使困難度增加一個檔次以上。

  • 第一步: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完成連俾斯麥都做不到的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德意志。希特勒的這個大德意志是在魏瑪共和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戰後德國割讓的部分領土(這包括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但澤等地),同時還包括了捷克斯伐洛克、奧地利。雖然建立大德意志的初步勝利目標與稱霸世界的終極勝利目標簡單了很多,但也只是相對而言。法國與英國作為當時西方的仲裁者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希特勒完成這一目標。而從歷史來看,也的確如此。儘管一戰後的英國進行了綏靖政策,後來的法國也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一次又一次的容忍希特勒。直到希特勒對波蘭開戰時,法國與英國再也忍不住了,隨即對德國宣戰。
  • 第二步:稱霸歐洲,為最終的稱霸世界打下基礎。屆時歐洲將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由德國直接控制的地區,另一個則是由德國扶持下的親德國家。這其實已經是接近於統一歐洲了。而想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其困難度可以說真不比稱霸世界容易到哪裡去,因為在歐洲的廣袤土地上聚集了當時三個世界級的強國。
    他們分別為英國、法國、蘇聯。而當時的英國仍然處於日不落帝國的餘暉中,憑藉著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世界上擁有著重要話語權。法國雖然稍遜一籌,但在海外也擁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其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三。蘇聯在20年代進行著諸多默默的建設,加上蘇聯廣袤的領土與資源以及龐大的人力,使其很快恢復了世界大國的實力。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德國稱霸歐洲並將下一個目標對準自己無動於衷。而歷史上希特勒稱霸世界的第二個步驟中徹底被阻擋住了。
  • 第三步,稱霸世界,成為世界秩序的仲裁者。想要完成這一目標可以說希望渺茫,而想要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就做到更是天方夜譚。

實際行動中的諸多碰壁使希特勒一而再的降低自己的勝利目標,但最終也無法接近勝利

希特勒顯然並不是一個空想家,在20世紀20年代他開始付諸實施,首先他打造了自己的勢力,並且在德國一步又一步的擴展自己的影響力。雖然這中間遇到了挫折(1923年啤酒館事件)。但最後希特勒還是做到了。在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擠入德國政壇並通過諸多努力使其在1933年建立了納粹德國。1934年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又成為德國唯一的領導者,並立法成為德國元首。

希特勒在成功主導德國後,便正式開始了他的野心。但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卻在二戰還沒開始前就已經降低了勝利的標準,那就是與日本共同主導世界。希特勒也確實感覺單單以德國的實力的確不足以完成稱霸世界。在經過了諸多外交努力後,他發現日本與自己志同道合,這也使希特勒為了稱霸世界,贏得勝利而在世界尋找盟友,這其中包括了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當然與日本共同主導世界只是暫時之舉,一旦時機成熟,德國將會擊垮日本獨霸世界。

與此同時,希特勒倒是贏得了他稱霸世界過程中做到了第一步的勝利,也就是建立大德意志,但是1939年的德波戰爭也導致了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了。截止到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時,希特勒的大德意志計劃已經超額完成,而且在建立大德意志尚未徹底完成時,希特勒已經開始稱霸世界的第二步,即稱霸歐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希特勒再次降低了勝利的標準。因為希特勒發現德國海軍根本無法打敗英國皇家海軍取得制海權,甚至連抗衡都做不到(早年,希特勒在稱霸世界的野心中也包含了稱霸海洋)。希特勒對海洋的野心大幅降低了。而在這樣的情形下,希特勒甚至希望拉攏英國,但在遭遇英國拒絕後,希特勒又無法佔領英國。

緊接著在希特勒把精力短暫的放在歐洲南部和北非後,他又把劍鋒對準蘇聯。並在對蘇作戰的初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進展,這使希特勒在稱霸世界的第二個步驟中,即稱霸歐洲的計劃已經做到了一半。但是,隨著蘇德戰爭的繼續發展,希特勒在稱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了更大的挫折,這一次希特勒連對陸地的野心都漸漸降低了,伴隨著野心的降低(1944年,希特勒的野心已經侷限於歐洲),希特勒把勝利的標準也降低了。可即便如此,勝利離希特勒卻依然遙遠。因為1944年的德國已經到了自身難保的地步。而此時,希特勒的盟友也都在此刻或與他分道揚鑣、或是已經倒下、或是傷痕累累,自身難保。至於當初希特勒為了稱霸世界而拉攏的日本,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最後

綜上所述,勝利距離希特勒從未近過。他根據自己的野心而制定了難度過高的勝利目標。而要贏得勝利,戰爭是無法避免的。這使希特勒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將德國打造成戰爭機器,並在隨後的戰爭之路上越走越深。最後希特勒並沒有接近勝利,反而是與他的納粹德國一起跌入無盡的深淵。


黎塞留的野望


近,當然近!當年希特勒曾無限趨近於成功。

當然,你如果說是德國稱霸世界,一統全球,這肯定就是天方夜譚了。但事實上希特勒最初的戰略目標並不高,他發動戰爭的最初動機並不是稱霸世界,甚至於連稱霸歐洲都不是。他只是想利用戰爭提高德國經濟,並且奪回因一戰而失去的部分國土,建立其所謂的大日耳曼民族。

事實上,希特勒在發動二戰之前,已經依靠武力奪回了因一戰而失去的大部分國土。甚至於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樣工業強國,已經是大賺。對於希特勒來說,其實目的差不多已經達成,兼併奧地利,侵吞波西米亞,這代表德意志帝國已經重建。這事希特勒第一次接近勝利。

但人性是貪婪的,英、法、美對德國的縱容,導致希特勒征服領土的野心日漸膨脹。希特勒放棄了這個勝利。

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1939年,希特勒揮師閃擊波蘭。

閃擊波蘭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波蘭曾經羞辱過德國,並且波蘭一直鄙視日耳曼民族,德國打波蘭是為了洩憤。

第二、波蘭是英國的小弟,德國攻擊波蘭是在試探英國、美國的態度。

結果我們都知道,這次英法雖然沒有出手阻攔,但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明白的,英法宣戰了,二戰全面爆發了。不過宣戰歸宣戰,英法更多的還是被動防禦,他們仍然對希特勒保有幻想,他們希望將禍水東引,讓討厭的納粹和他們同樣討厭的鐮刀錘子去鬥,自己則坐享其成。

結果他們錯了,1940年德國閃擊法國,法國投降後淪為德國的附庸國,此時的德國擁有挪威、荷蘭、丹麥、盧森堡、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等佔領國、附庸國,德國的實力已經達到了空前強大的地步。

此時,在希特勒的眼中,只有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能夠對自己造成威脅——美、蘇、英。站的高度不同的,眼界也就自然不同了,稱霸歐洲不再是夢,只需要搞定丘吉爾這老胖子和斯大林這個大鬍子,整個歐洲將會是德國的,是他們日耳曼民族的。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希特勒率先攻打英國,企圖爭霸英吉利海峽,一旦英國本土被攻陷,希特勒將再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向東發展,與日本會師。

因此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是希特勒最接近勝利的第二處。

只可惜海獅計劃失敗了 ,英國險勝德國之後,希特勒將戰略目標轉移向蘇聯,開啟了他的巴巴羅薩之夢。

希特勒打蘇聯的戰略構想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在地理位置上來看,蘇聯在德國的後方。也就是說,一旦德國與美、英全面開戰,德國必須在對抗美英聯軍的同時抽出一部分兵力防備蘇聯的偷襲,所以攻打蘇聯是希特勒唯一的選擇。

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依舊有很大的希望拿下蘇聯。不過隨著蘇聯的“自殺式”抵抗,加上英美摒棄意識形態之分,全力支持蘇聯,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導致德國的後方補給線全面崩潰,莫斯科之戰折戟,斯大林格勒潰敗,元氣大傷的德國不得不退出蘇聯,反法西斯聯軍進入反攻階段。

如果德國攻下蘇聯,高加索地區用之不竭的礦石、石油將會解決德國在能源方面的問題,同時廉價的勞動力會幫助希特勒製造更多的坦克、飛機。最重要的,在整個歐亞大陸,再也沒有可以阻擋德國裝甲軍團的勢力。

屆時將無人能夠阻止希特勒稱霸世界的腳步,即使工業實力超強的美國,也不行。

“蘇德戰爭”是希特勒最接近的勝利的第三處。

不過希特勒在二戰史中的兩個關鍵處都遭遇了慘敗,德國就此走向無可避免的滅亡。


白話歷史君


德國不可能打贏二戰,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國距離勝利要多近有多遠。很多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會好奇當初德國的錯誤決定:如果敦刻爾克的時候堅持進攻呢?如果在攻打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如果提前在蘇聯入冬之前準備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這些選擇如果選對了,德國能不能打贏二戰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這些決定都做對了,德國也還是不可能打贏二戰。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國二戰戰敗,是不是因為運氣太差,做了太多錯誤決定呢?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德國能把戰局擴大到二戰那個規模,不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差,恰恰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好!如果在希特勒剛剛崛起的時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條約的規定嚴格打壓德國的話,希特勒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如果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和其他鄰國的時候,英法不是採取綏靖政策而是堅決打擊德國,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沒有打一場“靜坐戰爭”,而是主動給希特勒一記背刺,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沒有出現戰略誤判,過晚估計希特勒進攻的事件的話,早早進行全面總動員,蘇聯根本不會給德國留下一點機會。德軍能夠在二戰中把戰爭擴大到整個歐洲,一次次的軍事冒險能夠成功,主要是拜盟軍陣營一次次的優柔寡斷和戰略誤判所賜。如果盟軍陣營能夠一直對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德國根本不可能撐到1945年!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上面的幾個問題,如果希特勒幾次判斷都準了,德國能贏嗎?德軍在敦刻爾克堅持進攻的話,英國會投降嗎?答案是否定的,丘吉爾後來所說的“如果敦刻爾克的人沒撤回來,我們只能用童子軍保衛英國”,這句話更多是對自己功勞的吹噓,敦刻爾克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重要。實際上,僅僅是英國,就在二戰中前後動員了超過一千萬人,巔峰時期在役兵力超過六百萬人,而敦刻爾克的英軍,只有三十多萬人而已。對於當時尚未完成動員的英國來說,敦刻爾克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敦刻爾克還沒有重要到影響大趨勢的地步。尤其是丘吉爾抵抗意志非常堅決,敦刻爾克的英軍就算被全殲了,英國也不可能投降。如果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這個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德國來說,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也還是要坐船的。而德國想要登陸英國,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軍!德國並非沒有海軍,而是德國海軍跟英國海軍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

整個二戰中,德國海軍一直被人嘲笑為“存在艦隊”,它的意義就只是存在在港口裡。曾經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一出海就被英軍圍毆擊沉,德國戰艦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靠潛艇刷一刷戰績。而潛艇顯然是不能幫助陸軍登陸的,希特勒曾經想要用空軍消滅英國海軍,但在空戰中證明沒有戰略空軍的德國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國想要登陸英國是不可能的。如果德軍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國給士兵配發棉衣呢?客觀的講,德國的颱風計劃和巴巴羅薩計劃,從戰術上看,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各種機動穿插,包抄圍殲,的確是戰術傑作。但德軍的錯誤在於,過於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過於低估蘇聯的戰鬥力,也過於高估的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德國的進攻計劃基於一個設想:開戰六到八週,蘇聯就會喪失大規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軍的後勤部門也只做了這樣的計劃。他們根本沒想到後面會發生什麼。希特勒沒想到蘇聯會死不投降,於是戰線越拉越長,而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又非常差,德國的補給部隊還是騾馬化部隊,到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已經完全供給不了前線部隊了。

蘇聯入冬時,德國並不是沒有棉衣,對於一個如此富裕的國家,準備幾百萬件棉衣不算什麼。但前線糟糕的後勤讓德軍根本無法把這些棉衣發到每個士兵手裡。整個1941年的冬天,德軍的非戰鬥減員也只有十萬人左右,對於前線幾百萬德軍來說,這個損失並不算傷筋動骨。冬天對戰事有影響,但並沒有到決定勝負的程度。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國就是準備棉衣也沒用,就是集中進攻莫斯科也沒用!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在諾曼底登陸之前,雖然德軍將領們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但希特勒本人卻以一種驚人的直覺,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不過他後來沒有扭過將領們的觀點,導致德國沒有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

但是諾曼底登陸時,德國已經完全沒有了制空權,沒有制空權的德軍,就算是重點防禦諾曼底,在給盟軍更多殺傷之外,真的能夠組織盟軍登陸嗎?要知道,在登陸當天,除了奧馬哈海灘之外,其他海灘的盟軍傷亡都非常少,幾十幾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說,就算盟軍諾曼底登陸失敗了,也只不過是盟軍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陸而已。難道盟軍就從此老老實實當乖孩子了?盟軍早晚要在西線登陸,隨著德國在東線節節敗退,滅亡是早晚的事,時間問題而已。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就是德國實力跟盟軍陣營差距太大!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各國的GDP是這樣的:德國 561億美元 八千萬人口蘇聯 433億美元 一億兩千萬人口英國 380億美元 本土四千萬人口法國 390億美元 人口近五千萬美國 超兩千億美元 人口超過一億三千萬從這些硬實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德國除了對法國和英國略有優勢外,對蘇美並沒有什麼優勢。而且德國雖然從GDP上看優於蘇聯,但由於體制問題,蘇聯的動員能力和集中生產能力遠遠強於德國,希特勒由於是民選政府,一直不敢總動員,到1943年才開始總動員,導致德國的生產力一直遠遜於蘇聯。至於美國這個怪獸,就更沒有可比性了。從實力上講,英、法、蘇、美,單獨拿出來哪個,都可以跟德國打一個風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單挑的話,德國還有勝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蘇聯美國兩個怪獸,還四個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來了。如果說德國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彈吧,可是德國沒有戰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嚇住盟軍也很難說哦~


口水雜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離勝利很近,只要他們攻佔高加索油田區,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將得到實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敗於石油資源匱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們的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德國在二戰時期的石油依然來源於進口,他們原本從美洲、羅馬尼亞和蘇聯等地區購買石油,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英國和法國聯手起來制裁德國的石油進口。英國和法國的海軍一起切斷了從美洲到德國的石油運輸航路,即便是法國淪陷了,英國依然堅決切斷美洲的石油運輸航線。英法兩國切斷完美洲的石油運輸航線後,他們以高價購買羅馬尼亞的石油,導致德國能夠從羅馬尼亞買到的石油量直線下降。德國為了破解英法兩國的石油封鎖,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僅使德國能夠安心攻擊波蘭和西歐,還使他們從蘇聯購買到了大量的石油。

蘇德簽訂條約後,僅僅四個月的時間,德國就從蘇聯那裡買到了90萬噸的石油,而德國從發動戰爭到攻佔法國的石油消耗量只有150萬噸,可見蘇聯對德國四處攻伐的功勞有多大。蘇聯是希特勒的攻擊目標之一,希特勒知道只要打了蘇聯,那麼來自蘇聯的石油供給就會斷,於是他早早就開始威脅羅馬尼亞。希特勒以開戰威脅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根本打不過德國,於是他們只能是屈服,每個月向德國出售不低於13萬噸的石油。即便希特勒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德國燃油消耗的速度還是快得驚人,每個裝甲師一天需要消耗至少9.5萬升的燃油。到1941年底的時候,德國的汽油只剩下79.1萬噸,如果希特勒不解決燃油問題的話,那麼德軍的坦克將全部變成一堆廢銅爛鐵。

坦克機械部隊的燃油問題迫使希特勒制定了“藍色計劃”,德軍將南方集團軍群拆分成兩個集團軍,然後分別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區發動攻擊,其中高加索油區是此次計劃的重點攻擊目標,佔領斯大林格勒是為了保障高加索地區部隊的側翼安全。如果高加索油區被德軍攻佔的話,那麼德軍將獲得每年約2400萬噸的石油,這比每個月從羅馬尼亞獲得13萬噸的石油要強太多了。德國在二戰的時候,一直採用的是“閃電戰”,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石油資源來進行持久戰,如果德國佔領高加索油區,那麼他們將德國大量的石油,他們就不再懼怕持久戰了。

德國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同時蘇聯就失去來自高加索的石油,高加索的石油產量佔蘇聯石油年產量的90%,失去高加索油區,蘇聯將陷入燃油危機,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戰敗而已。德國滅掉蘇聯並獲得大量的石油資源後,他們可以開始繼續空襲英國,蘇聯的糧食產量和石油產量讓他們有能力和英國打持久戰,英國耗不過德國,終究要投降。英國投降後,意大利將獲得北非地區,這個時候德意日三國就可以開始圍攻美國,美國單憑一己之力,很難堅持太久,最後同樣只能敗北。

高加索戰役爆發後,德軍快速向高加索腹地推進,原本他們有機會攻佔高加索油區,但是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遲遲未能打開局面,於是希特勒把坦克第4集團軍調往斯大林格勒,這導致高加索部隊的實力下降了一個檔次。德軍在北高加索被蘇軍拖入消耗戰,蘇聯的南高加索方面軍向北高加索派去了援軍,蘇軍在捷列克河包圍了德國的兩個裝甲師,德軍被擊潰。德軍指揮部發現部隊將在北高加索遭到包圍,於是他們只能命令部隊撤離高加索油區,希特勒佔領蘇聯石油的計劃徹底破產。

屋漏偏逢連夜雨,希特勒佔領蘇聯石油的計劃破產的同時,他們依賴的羅馬尼亞石油區也出現了問題。蘇軍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他們便開始收復克里米亞地區,蘇聯空降再次可以從克里米亞起飛轟炸羅馬尼亞油區,這使得德軍的石油問題越發嚴重。

如果德國攻佔高加索油區,那麼限制他們軍事實力的石油問題將得到解決,而且他們會快速佔領蘇聯。德國攻下蘇聯後,美英兩國根本敵不過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圍攻,希特勒將順利建起他的第三帝國。希特勒的夢想就差一場高加索戰役的勝利,他離勝利的距離僅僅一步,很近,很近,很近......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勝利離希特勒很遠。從一開始就已註定以失敗告終!雖然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但對蘇聯不宣而戰是個最大錯誤。這也加快了德國的失敗進程。這都是希特勒過於自信的惡果!

希特勒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很複雜,但加速希特勒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情報"!眾所周知,二戰時期德軍有個“超級密碼"叫“英納格瑪”。

“英納格瑪”是由德國人亞瑟.謝爾比烏斯發明。並於1918年後期製造出了第一臺英格瑪編碼機。在經過數年改進後於1925投入量產。德軍先後裝備了三萬多臺英格瑪編碼機,在二戰初期讓德軍如魚得水,戰果輝煌!

但是,實際上英國情報機構早在希特勒“閃擊"波蘭後,也就是1939年底,就已初步掌握了德軍的“超級密碼”的相關情報。並在波蘭數學家的幫助下成功破解了德軍密碼。

英國情報機構,也就是著名的“軍情六處"利用所獲取的情報,研製模仿出德軍“啞謎"機器發送方式,獲取了德軍各指揮部發布命令所變換的編碼程序。並取得成功,隨後為其命名“炸彈"!從此,這個位於佈雷奇利莊園的秘密機構,將破譯的德軍情報源源不斷的傳送給英國情報機構。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空軍每次空襲英倫時,英國都能提前作好了準備,作到了以弱勝強。也令希特勒的“海獅"計劃以失敗告終!

也許是希特勒過於自信,在整個二戰期間從未考慮過更換“超級密碼",只是作一些修改變換而已!然而,希特勒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個,他最信賴的“超級密碼"正將他的將軍們所發佈命令以及行動方案,送給了盟軍情報機構。

所以說,勝利離希特勒很遠很遠,從未接近過他。從1942入侵蘇聯開始,希特勒的勝利就已成了泡影!


羅羅905


從根本上說,希特勒帶領下的德國距離最終的勝利,非常遙遠,甚至可以說是遙不可及。

國家規模實力不夠

世界進入熱兵器戰爭以後,任何一個國土面積以及戰略縱深不夠大的國家,都很難再稱霸世界。

世界是多樣性的,是五花八門的,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環境,甚至不同的飲食習慣,使得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國家機器,很難把這些因素最終整合在一起。



從這個層面講,完整的歐洲、美國、蘇聯(俄羅斯)以及中國,可以構成世界四極。其他的國家,無論是國土面積足夠大的加拿大(人口少,且受制於美國)以及經濟科技實力強大的日本(國土面積不夠大),只能是這個世界的點綴,構成了世界的多樣性。

很顯然,二戰時的希特勒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儘管當時的德國在經濟、技術、軍事思想等都非常強大,依然不足以支撐去懲罰世界,打倒希特勒所夢想的統一歐洲的目標。

戰略目標不明確


單純從軍事角度講希特勒以及他手下的元帥將軍們,絕對都是大名鼎鼎。德國儲備的戰略力量,一經爆發,迅速燃遍歐洲,閃電戰的讓許多弱小的歐洲國家,一觸即潰。


戰爭初期的勝利,使得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得意忘形,當他們大搖大擺的把目標定在高加索的油田,以求獲得寶貴的能源供給的路上,不經意間看到那個叫做斯大林格勒的城市,只不過為了從政治上獲取利益,斯大林格勒,為了這樣一個誘人的名字,他們便忘卻了初衷,把寶貴的兵力投入到這場毫無意義並且毫無勝算的絞肉戰中。俄羅斯的冬天幫助俄羅斯打敗了拿破崙,這一次又再次打敗了希特勒。

斯大林格勒戰敗後,希特勒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是悔不當初的,但是歷史從來不給任何人第2次機會。

其實就算是德國佔領了高加索的產油區,也很難以保證其獲得最終的戰略勝利,前面所述已經準確的涵蓋了他的能力範圍。

結盟豬隊友


二戰的軸心國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主。

關於意大利在二戰之中各種各樣的奇葩故事已經屢屢見諸於媒體,在此不作贅述。喜歡聽段子的朋友自己去百度。

另外一個豬隊友就是日本。


這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依靠明治維新後所積累的科技力量,把自己的老師中國打得落花流水。直到有了全世界對中國的援助,包括蘇聯美國等強國,對正面戰場的蔣介石部隊進行了大量的武裝,並派遣了航空隊等兵力直接投入到中國戰場。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通過游擊戰等戰法,陷日本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就是這樣一隻自我感覺良好的軍隊,居然去擼假睡的美國的鬍子,終於將協約國最終拖進了國際的深淵。

這就好比三個人,身強力壯,感覺天下無敵,相約去搶銀行,最終卻被銀行的保安打得落花流水。

正義必將戰勝不正義,邪惡不可能統治世界,哪怕它曾經在某一時某一地得逞過。


行學組


要在軍事上取得最終的勝利,必須:

1,要有戰爭的正當性。

①,要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納粹德國大搞種族主義,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納粹德國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發展計劃,其所作所為,違背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所以純粹擴張,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③,要符合民眾的期望。納粹德國擴張,欺壓各國民眾。除了德國人以外,其他國家的主流民意都憎恨納粹分子。因此納粹德國擴張,不得人心,不符合民眾的期望。

2,要有足夠的戰爭實力與戰爭能力。

①納粹德國的GDP大致與當時的蘇聯相當,比英國高出30%,大約相當於美國的20%。非但如此,納粹德國在工農業產出丶人口規模丶軍人數量丶戰略縱深……,都與盟國差距極巨大。

由此可見,納粹德國的戰爭實力,遠低於盟國,所以必敗無疑。

②,納粹德國工業發達,國家管理很有章法,效率很高。納粹德國軍隊訓練有素,戰法純熟,武器配備先進,而且配合使用合理,因此納粹德國的戰爭能力,十分出色。這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開始階段,所向披靡的原因。但是再強大的戰爭能力,沒有超強戰爭實力,作為依託,最終將會失敗。

納粹德國之敗,並非是其將士的戰鬥力不行,而是納粹德國的整體實力不濟。

綜上所述,不是勝利離希特勒有多近,而是勝利與希特勒無緣,希特勒註定失敗。


鬼影147951010


勝利不僅距離希特勒不近,而且是相當遙遠。糾其原因?首先就是納粹德國實行的種族主義。由於納粹德國大量的迫害猶太人,所以有不少的科學家都逃到了,也正是如此納粹德國才斷送了自己擁有核武器的機會,相反收留大量猶太裔科學家的美國,成功研製除了核武器。

其次就是德國對於自身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雖然在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確實摧枯拉朽的橫掃了歐洲,但那僅僅是陸地戰場,面對隔海相望的英國,德國除了轟炸和切斷海上交通線之外,根本就沒有打登陸戰的能力,而英國卻是在二戰期間最堅定的反納粹國家,所以這顆釘子沒有及時拔掉,就已經預示著滅亡。

再有就是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率先與蘇聯開戰。由於之前兩個國家聯手吞掉了波蘭國土,所以蘇德兩國的國境線連接在了一起,可是在西面戰場未穩的情況下就魯莽的開闢東面戰場,這明顯是不明智的。蘇德戰爭初期是因為蘇聯方面為了向前移動國境線,才會破壞掉老的防禦工事,這也導致了納粹德國進攻時的順利。可是蘇聯的戰略縱深實在太大,即便納粹德國衝破了國門,也無法快速將蘇聯的反抗力量殲滅。

綜上所述:如果當年希特勒在吞掉了波蘭之後就停戰並開始休養生息的話,說不定他會成功。可是當納粹德國攻打了發過之後歐美列強意識到,希特勒侵略的步伐是不會停止的,即便一開始同盟國都沒有太有效的反擊,但納粹德國的覆滅卻只是時間問題了。因為吞掉波蘭的時候,還只是欺負弱國列強們會睜一眼閉一眼。當開始襲擊法國的時候,希特勒等同於以世界為敵。


九品侍衛


1 一個敦刻爾克,德國可以吃點,33萬英法聯軍,就等於敲掉了英國反攻的信心,

2 馬耳他到託布魯克的距離,德軍能保住這段距離,隆美爾就能吃掉中東的英軍。

3 斯大林格勒德軍佔領區到碼頭的距離

4 勒熱夫到莫斯科的距離。

5 從發現中子從單次對撞到可以多次反覆對撞的距離。

6 撒丁島到西西里的距離。

7 賴歇瑙能活到1943年的距離。

8 從種族主義到多民族統一戰線的距離。

以上德國夠到了任何一個距離,都可以到達勝利。


LAndyBonaparte


個人感覺僅憑軍隊是不可能勝利的,以為英美蘇三個大國加起來的實力實在太強了,但是德國還有有一絲希望的,42的時候德國的原子彈研製有了很大突破,可惜之後遭到了盟軍的破壞,我以為如果德軍率先製造出原子彈,可以讓很多國家瞬間喪屍抵抗力,或許會紛紛投降,就算死戰德國也有同歸於盡的辦法。所以我覺得有原子彈就走勝利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