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用户5547786370


导读:侥幸离开雍正皇帝身边以后,邬思道开始了“半隐”生涯。为了履行自己能够让雍正皇帝“随时找到”的承诺,更为了让雍正皇帝能够对自己永远放下杀心,邬思道“半隐”的第一站,选择了出身雍正潜邸,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江苏李卫处。

但在“诺敏案”爆发之时,李卫将邬思道引见给了田文镜,并劝说田文镜将邬思道收为幕僚。为了能够解开“诺敏案”的背后真相,田文镜面对邬思道提出的“每年8000两幕酬”的过分要求,也只能咬牙答应。

那么,邬思道为何会对田文镜索要如此高昂的幕酬?是因为花销巨大,还是另有目的?

其实,这是邬思道用以保命的无奈之举!


邬思道作为《雍正王朝》的

“智慧担当”,笔者认为,对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正常思维进行分析和解读。邬思道能够在雍正皇帝继位当晚,在雍正皇帝对其杀心已起的前提下,还能全身而退,可见其对人心揣度的能力之恐怖。

但是,对邬思道暂时放下杀心的雍正皇帝,对于邬思道的忌惮依然存在,所以邬思道还必须想尽办法大小雍正皇帝对自己的猜忌。

从雍正皇帝接受隆科多的举荐,任命诺敏为山西巡抚,专司追缴山西省内的国库欠款,雍正皇帝明诏天下,褒扬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的圣旨被邬思道看到那一刻开始,邬思道便开始了“自保”的巅峰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接受隆科多的举荐,任命诺敏为山西巡抚,追缴山西境内的国库欠款?

雍正皇帝下达追缴国库欠款从山西开始的命令后,隆科多紧接着站了出来:

“皇上,奴才保举一人定能胜任,诺敏。”

雍正皇帝带思考状,问道:

“是不是在镶白旗下,任过户部主事的诺敏啊?”

隆科多接着回道:

“皇上好记性。这诺敏在户部的时候,因为顶撞八爷,因此被冷落了多年,但是就是这个诺敏机敏练达,实在是个理财的能手。”

注意:这个时候,张廷玉站起身来,想要说话,笔者认为这是张廷玉有着想要阻止的意图,但雍正皇帝紧接着下达了“就让这个诺敏去山西”的命令,反倒将张廷玉拦下了。接着,图里琛来汇报了皇十四子胤禵的消息,雍正皇帝起身前往康熙灵堂,张廷玉彻底失去了劝诫机会。

雍正皇帝和隆科多的对话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疑问:

1、隆科多对于诺敏的举荐,是紧随着雍正皇帝的命令之后,是不是太过顺理成章?

2、雍正皇帝对于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为何有着那么好的记性?

3、隆科多给出的“诺敏被冷落多年”是因为“顶撞八爷”的理由说明,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关键在于,雍正皇帝对隆科多明显“针对”皇八子胤禩的理由说明,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予以了认可,原因何在?

4、张廷玉为什么要试图阻拦雍正皇帝对于诺敏的任用。

张廷玉之所以想要阻止诺敏担任山西巡抚,是因为担任上书房首辅大臣多年的张廷玉对于诺敏非常熟悉,对于他并没有处理好山西国库欠款的能力,更是了如指掌。所以,出于公心,出于为朝廷的考虑,张廷玉才想要站出来阻止雍正皇帝对于诺敏的任命。

那么,雍正皇帝为何急于阻拦张廷玉, 不对诺敏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和闻讯,单凭“诺敏曾经得罪过皇八子胤禩”,就立马任命了诺敏山西巡抚一职?

给隆科多面子?还是这件事本来就是雍正皇帝和隆科多早就设计好的事?

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如此一来,上述四个疑问也都有了合理解释。至于隆科多举荐诺敏,用了“诺敏曾经得罪八爷”

的原因说明,其实并不是说给雍正皇帝听的,而是说给张廷玉的。为的,就是有一个让张廷玉不会阻止此项任命的理由。

雍正皇帝一看张廷玉太过正直,并没有因为隆科多的说明就放弃劝阻态度,索性直接下达了任职命令,让诺敏担任山西巡抚一事,再无回旋余地。

雍正皇帝为何要在隆科多的配合下,做出这样的安排?

笔者一直认为,对于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而言,追缴国库欠款绝对不是立足未稳之雍正皇帝的头等大事,掌握朝政大权、稳固皇权和地位才是雍正皇帝急需要完成的首要。

如何做到对于朝臣的震慑,从而达到稳固皇权的目的?

杀鸡儆猴!

雍正皇帝曾经担任过户部该管阿哥,对于户部主事诺敏的办事能力、理财能力,能不清楚?对于诺敏后来于半年内完成了山西境内国库欠款的“傲人成绩”,有着多大的水分,能不清楚?

雍正皇帝当然清楚!

雍正皇帝要的就是诺敏在“非常手段”之下,对国库欠款追缴的“虚假”完成。只有这样,雍正皇帝才有正当理由对诺敏公开清查,并通过对其的严惩,达到敲打天下督抚和朝臣的最终目的。

说白了,诺敏就是雍正皇帝一手“饲养”的鸡,养肥了再杀,就是为了给天下的“猴”看。

“诺敏案”的爆发的直接原因,乃系田文镜前往河南任职时,路过山西境内发现的!

田文镜前往河南任职,自北京、经河北,直接进入河南不更近吗?为何还要绕道山西,然后进入河南?

而且,田文镜在山西境内曾经和一位老者有过对山西“变着法向老百姓要钱”现象的谈话时,老者曾经说过:

“您做好准备,这一路过去,还不知道要交多少钱呢!”

这说明田文镜遇见老者的地方,并不是山西边界,而是山西腹地。这就更加说明了田文镜的“刻意绕路”

田文镜此举的目的何在?

为何偏偏在山西一省于半年内完成了国库欠款的追缴,雍正皇帝向诺敏颁发了“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后,田文镜“恰巧”撞破了事情的“真相”

因为,此时的雍正皇帝已经完成了对诺敏“正面形象”的塑造,已经到了“杀鸡儆猴”的最佳状态,可以将“诺敏案”捅破了!田文镜,就是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下,“无意间”撞破山西追缴国库欠款真相的!

弄清楚了这些,再来看邬思道的一系列举动,就更容易理解了!

镜头转到江苏的李卫处。

在李卫被翠儿缠打的同时,邬思道正在指导着如月练字。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着重强调一下。

如月对邬思道说道:

“爷,今天咱就写到这儿吧!”

邬思道这立刻反对:

“唉,不行!今天还没写完呢!”

这一细节的设定,是为了刻画邬思道和如月之间的你侬我侬,还是另有目的?

李卫从青楼返回府邸,翠儿就和李卫展开了一场“泼妇骂街”

式的缠打,李卫则解释为“我去接圣旨去了”。如此高调的缠打,居于李卫府邸的邬思道想听不见都不行。

所以,邬思道必须保持着指导如月练字的姿势和状态,为的就是让李卫看见自己沉迷于和如月之间的相处,为的就是让李卫撞破自己和如月之间的暧昧尴尬时刻。

背后目的嘛,当然就是让李卫能够向雍正皇帝汇报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指导如月练字”“半隐”状态,从而让雍正皇帝逐渐放下对自己的猜忌。

同样,李卫为何会带着邬思道一共前往山西,找到了田文镜,将邬思道引见给了田文镜?

见到李卫后,田文镜说道:

“哎呀,李大人啊!什么时候到的太远,圣上有旨意吗?”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卫前往山西太远,是奉了雍正皇帝旨意的!

在介绍邬思道的时候,李卫这样说道:

“告诉你吧,我们这位邬先生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奇计百出,无言不中,有什么难题,但同问他,保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转败为胜。”

对于李卫的“海夸”,田文镜起身说道:

“李大人既然这样说,邬先生必有意教我!”

邬思道呢?

一点也不客气,更没有丝毫谦虚:

“好说,好说。”

接下来,邬思道对于幕酬的索要说明,才是邬思道此行的真正目的:

“其实,邬某也没有其他的什么奢求,就是想找一个靠山,安度晚年。田大人是皇上在潜邸时就赏识的旧臣,鹏程万里,前程不可限量啊!邬某但求能到田大人的幕府找一口饭吃,余愿已足了。田大人要是到了哪省做了巡抚,每年给我八千两银子的幕酬就行。答应了这个数,我帮你田大人打赢这个官司。”

田文镜答应以后,邬思道立马指明了山西藩库的巨大漏洞,让田文镜焕然大悟,对邬思道顿时生出百般仰慕之情、相见恨晚之意。

对于邬思道为何能够对山西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已经另行成文论述,本文着重讨论邬思道为何要向田文镜索要每年八千两银子的天价幕酬。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邬思道对于索要幕酬的情况说明:

1、田文镜乃系雍正皇帝自潜邸时就赏识的旧臣,田文镜对于雍正皇帝是绝对的“至忠至诚”

2、田文镜日后会飞黄腾达,邬思道想要将田文镜作为靠山,找一处养老之地;

3、邬思道到田文镜处就是为了找一口饭吃,就是为了银子去的。

邬思道给出的这三点说明,是不是非常熟悉?

这不就是,邬思道在雍正皇帝继位当晚,向雍正皇帝做出的“半隐”说明吗!

既能让雍正皇帝在“想念”邬思道的时候,找到邬思道;又能保证邬思道能够吃上饭,找一处养老之地。

所以,对田文镜索要八千两幕酬的要求,一方面是让雍正皇帝看到邬思道的“嗜钱如命、别无其他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向雍正皇帝证明自己对“半隐”诺言的兑现。

这背后,则是邬思道用以打消雍正皇帝猜忌,用以“自保”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邬思道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他之所以向田文镜索取八千两的年薪,着实不是真的为了钱,而是有意为之的。邬思道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邬思道索取高额幕酬是在“演戏”

邬思道在雍正皇帝登基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也知道雍正帝的许多事情,雍正帝对邬思道即心存感激又颇为忌惮。

邬思道自然也是知道雍正帝对他的忌惮,所以在胤禛登基后,邬思道离开雍正帝,先后到李卫和田文镜那里当起了幕僚。

这个题目说的是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当幕僚期间发生的事,当时田文镜是河南巡抚,雍正帝那会正准备去河南查看。

按照清代的官员薪酬标准,田文镜当时每年应该有两笔收入,即年薪和养廉银,其中年薪在一百多两,养廉银在一万两左右。也就是说当时田文镜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一万两出头一点。

幕僚不是朝廷命官,幕僚的酬金是聘主官员自己给付的。也就是说邬思道提出的这笔八千两的年薪必须是田文镜自己给付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明显了,田文镜如果能支付给邬思道八千两的年薪,那说明田文镜很可能还有其他收入,这样一来外人很容易以为田文镜是贪官。

所以,邬思道向田文镜提八千两年薪其实是故意的,邬思道心里很清楚田文镜是不会支付这笔年薪,这样一来邬思道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离开田文镜。所以邬思道这样做的真正用意不在于钱,而是为了离开田文镜,因为雍正帝要来河南了,他要避开雍正帝。

邬思道故意提八千两年薪还有个用意,那就是让雍正帝看到他邬思道并不是无欲无求的。无欲无求的邬思道更令雍正帝忌惮,而对钱财有所求的邬思道则会令雍正帝少一些忌惮。由此也可见这邬思道确实是很厉害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邬思道向田文镜提出八千两的幕酬其实是别有用意的。邬思道此举一是为了避开雍正帝,二是为了减轻雍正帝对自己的忌惮。


历史守望者


幕酬八千两放在清朝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这个八千两,一般是指白银,而银价在各个朝代的购买力略微不同。

以《红楼梦》为例,它隐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所以以《红楼梦》为参考比较准确。用一种比较粗略的算法——贾府一餐螃蟹24两银子,相当于小户人家过一年。

我们假设这个小户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标准了),如果我们按照低保400元(现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月的标准,一年4800。还不算小户人家至少是三个人,就算是两个人吃低保,一年也应该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个24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的最低标准,4800除以24等于200元,实际上,这个标准非常低,起码应该是400元(一家三口两个人拿低保)。

那么一顿奢华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战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稳定,更何况乾隆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所以生产力发展不如雍正朝以后,所以银的购买力应该很高。所以我们战且可以粗略把这个时期的银价确定为一两大约等于200-500元。

那么,一年八千两幕酬相当于: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万到四百万,那么月薪不超过40万。

月薪40万,放在今天,大概是一个企业高管的收入。然而邬先生是谋国的智库,他不属于官,出主意当然要拿回报,40万并不多。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佣人和谋士,要这个价又显得高得离谱。

接下来说剧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次,都能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而邬先生这个角色,更是堪称点睛之笔。

必须说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不同于二月河的小说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说原著,也不同于真的历史。

在真实的史实中,邬先生这个人,只是绍兴师爷,江浙幕僚团体的一个代表,专门从事幕后策划工作,集阴谋阳谋,大小智慧于一身,也就是说,邬思道只是来源于现实,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虚构人物。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实史实的标准来衡量剧中人物和剧情,但是这不妨碍扣人心悬的剧情和争锋相对的权谋成就它成为经典。相对来说,电视剧中的邬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经历是最耐人寻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顺利继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潜邸,一进大门就问,邬先生在哪里?而见到他以后,说“顺便来看看你”——

电视剧是拍给全国观众看的,一方面,要表达剧本中的生杀权谋,一方面,又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有些东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在这里,导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邬先生出谋划策,现在成功继位了,回来感谢一下,通报一下,这是礼节。往恶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过河拆桥,回来处理了解机密的谋士。

其实不用二元对立的理解,可能他两者的用心都有,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会起杀心。

但是,看这一段的时候,观众一定会觉得两个人表情神态很有内涵,这就是精妙之处。

雍正说,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么?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都调来么?说话的时候是一副炫耀的样子。

那么在这里,这个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


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宫里继位,但是三路人马在守着潜邸。那么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畅春园,守他的家,岂不是多此一举?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雍正重视邬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为雍正告诉邬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围的。

然后邬先生说,是我安排的——还五路人马!

这里至少可以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你知道三路人马,我安排了五路,具体手续还是我在安排。我办事你放心!

第二层,三路看家,两路护驾(假设),看家的人比护驾的人还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来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层,我都安排了五路人来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觉吧?你放心吧?

到这里,雍正转过背去,说,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说话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兴,而是有点不耐烦。接下来雍正说——

这就更腹黑。要感谢,真心要安排,要么就是物质奖励,要么就是封官进爵,来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说明是名头,身份,那就是要给职位,而不是给一笔钱打发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为慎重,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刻意的托词,有意推脱。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后可能就弄没了,大家都了解的衙门作风。

实际上,对于这个极其聪明的谋士,雍正此时的情感是感谢与防备并存,感谢是因为他辅佐自己一路走来,功不可没,防备是因为这个人晓得得太多了,忠诚还好,不忠诚则随时可能掐住自己命脉。而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清楚。

雍正怀疑,邬先生就要给他吃定心丸,于是——

首先推脱自己不要官。

那么你不出来做官,想干嘛?

雍正依然是怀疑的,提出三种隐法,潜台词——你是想去当公务员,还是去做生意,还是去当小老百姓呢?

这依然是在挖坑。你说大隐隐于朝,那就是还是想做官从政,那你前面说的都是骗人的。你说中隐隐于市,你这个知道这么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乱说怎么办?你说小隐隐于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阴我?

然而邬先生说了个半隐——

他说半隐的时候,雍正是一副脑洞大开的表情——

半隐的理由很充分——

我对政治无心,但是我需要你养活,我不会在你身边碍眼,但是你随时找得到我。

当邬先生讲完理由以后,雍正是觉得有道理,并且是感动了的,两个人都含着泪——

这一关,邬先生就算是满分混过去了。

他如果留下来为官,早晚是年羹尧一样的下场,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敌利用,也很难保全,暂且求一个监视居住,虽然免死,但是没有得到自由。

接下来,去李卫府上,说白了就是监视居住。而雍正经常也会问李卫他的情况。如果没有西北战事,可能邬先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这只是腹黑的看法,实际上邬先生一直在履行一个忠臣,谋士的诺言,他帮李卫搞清楚了诺敏案。这个是暗中帮了雍正。

接下来田文镜有一些麻烦,邬先生又去帮田文镜,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瘸子加罪犯,能跑多远?

田文镜是个暴脾气,是很不尊重邬先生的,无论雍正,年羹尧,李卫,对邬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镜是把他当一个臭书生打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粮。

于是邬先生想到一个釜底抽薪,一箭双雕的办法——直接去西北,帮年羹尧出主意,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粮食,其次,为雍正解围,立一个大功。

邬先生进大帐之前,甘肃巡抚范时捷正在跟年羹尧撕逼,范时捷何许人也?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之孙,一等精奇尼哈番范承斌之子,这样的人都选择不伺候了,可见年羹尧已经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来邬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点化了年羹尧,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说夺嫡上位之前都是阴谋诡计,那么雍正继位以后,每一件大事,邬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这些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一点雍正会看到,也会越来越放心。

其实,根据电视剧的表达,邬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一直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争名夺利的。因为对于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来说,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个有抱负的君主造福万民,是一种人生境界。

而邬先生做了这些,是一定要要银子的,因为你天天阳谋,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难不成是要成为千古圣人,比皇帝还圣么?

然而无奈,田文镜非常不尊重邬先生,还非常吝啬。最终邬先生也就借坡下驴——反正已经帮雍正坐稳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隐了。

第31集,西北已经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黄河抗洪,这时候邬先生是在田文镜府上的,他这个时候找田要他的工资是合理的。

第一,刚开始去西北卖命之前就说好了的。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要让皇帝知道自己还是个凡人,做事情还是要回报的。爱钱才是正常人。

这是农民工正常向老板讨要工资的神态。

如果田文镜给他了,还养着他,那么雍正来了会知道邬先生只不过是个吃货,做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搞钱,而不是觊觎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镜是在是太抠,而且情商很低,他给了邬先生四千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这可就不能怪邬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镜主动不养我的。

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田文镜宁愿留着一府的废人,也不愿意多花钱养一个关键谋士。既然是这样,是很伤邬先生自尊的。画面中,邬先生其实很气愤,也很失望,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宝宝自由了终于可以跑了的偷着乐的心态。

邬先生要的幕筹,最终到手就是四千两,一个帮国家省下了几十万担粮食,一个挽救朝局于水火之中的功臣,一个人帮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稳了天下的人,要几十上百万的年薪,这个算很大个事么?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邬先生要钱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脱离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为田文镜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邬先生最后说——

邬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师,是优秀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已经去世多年,向老艺术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雍正王朝》的精彩剧情里,“邬思道讨薪”的全过程,堪称让人忍俊不禁的经典:曾是雍正帝心腹谋士的邬思道,雍正登基后飘然隐去,在李卫的撮合下“隐”入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府,成了享受每年八千两白银“幕酬”的师爷。

之后的一年里,邬思道虽说帮田文镜解决了不少麻烦,可这天价的年薪,也把田文镜闹得抓狂。闹到雍正帝造访河南前,终于叫忍够了的田文镜吐血买单,然后把喜滋滋数钱的邬思道扫地出门。

虽然以剧情说,这场“讨薪闹剧”,只是邬思道精打细算的脱身之计。可这每年“八千两白银幕酬”的薪资水平,细算也叫人咋舌:以《大清会典》记载,康雍乾时代清朝的亲王,哪怕到了剧中八爷十三爷那级别,每年的“岁俸”也就一万两白银。邬思道这狮子大开口,基本就是“准亲王”待遇。可要叫邬思道自己说,他还真值这么多钱。
不止因他足智多谋,更因清朝这个极度热门的行当——师爷。

当邬思道离开雍正的潜邸,成功在李卫田文镜等人的衙门里“再就业”时,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幕僚”行当,也就是大清朝的“师爷”们,正进入黄金时代。以《佐治药言》等典籍记载:十八世纪的大清朝仅州县两级,就有师爷上万人。几乎每个“官老爷”身边,都坐着好几位师爷。这群看似低调的人,早已是大清权力场上的隐形力量。

《佐治药言》


待遇当然也水涨船高。且不说《雍正王朝》里邬思道这类,亲历过“九子夺嫡”大场面的狠角色。就算是州县普通师爷,以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话说,收入也是做塾师的数倍。《儒林外史》里的师爷倪廷珠,每年的薪水有千两白银。至于总督巡抚级别衙门里的师爷?晚清《蜀海丛谈》里统计,四川总督巡抚布政使各衙门的师爷,年薪三千至八千两白银,算上灰色收入,每年捞上万两白银很正常。对比下来,邬思道真没多要。

如此油水丰厚的工作,自然惹得清代的读书人纷纷跻身其中。所以清朝三个世纪里,“师爷”这个行当也藏龙卧虎。比如《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放在真实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虽不曾在“九子夺嫡”中运筹帷幄,却也是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得力臂膀。清初小说家蒲松龄,也曾为宝应县知县做过多年师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代的各级官员们,别管官大官小,都要不惜血本请师爷?甚至还放手给师爷交权?因为不请师爷,官位再大,十有八九也坐不稳。

清代高度封建集权,于是上下各级衙门,都是繁文缛节扎堆,丁点的事都程序复杂。做官这事,比起之前任何朝代,都可谓压力山大。外加大清八股取士,官员科场登第前,基本都只知死啃八股文,丁点实际工作能力没有。真到了工作岗位上,一边是堆积如山的案牍,一边是衙门里“滑如油”的小吏,还有一年比一年“水深”的官场环境。倘若没有明白人帮衬,可不就被人往沟里带?

于是,作为官员最能信得过的明白人,师爷的身价,也就在清代连年飙升。甚至别说请师爷,师爷请少了都不够用。清代的省级衙门里,师爷就分成了“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账房”“阅卷”“著书”等类。每个“工种”都任务繁重,单一个负责户籍田赋的“钱谷师爷”,负责的工作就有六十多项。不请师爷?再精力旺盛的“官老爷”,也要活活累瘫。

以这个意义说,当官的花钱请师爷,还真是花得值。

而且,越是到了关乎官员前途的关键时刻,师爷的角色,也就越发的重要。比如“刑名师爷”,主要分管司法诉讼。放在错案追责十分严格的清代,那些靠读八股爬上高位的官员们,断案这事儿多是短板,断错了案又后果严重,就得靠“刑名师爷”们来把关。又比如“书启师爷”,看上去只是写写信。可清代陷阱密布的官场权力网里,每封信都要字斟句酌,写给朝廷的奏章,更是半个字不敢马虎。没真本事可不敢提笔。

刑名师爷—骆照

有着“再造大清”光环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其麾下就是牛气师爷荟萃。比如擅长断案的“刑名师爷”骆照,不但给曾国藩刷足了业绩,其著作《清理积案规则十条》更是中国近代司法史的宝典。精通文墨的“书启师爷”马家鼎,更在曾国藩被太平军揍得满头包时大显身手,以一封封妙笔生花的奏折,成功哄得咸丰帝消了气,继续赋予曾国藩军政大权,这才熬来了湘军的华丽逆袭。他成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师爷“加持”。

至于与曾国藩一度齐名的骆秉章,同是亲历太平天国战争,他在湖南巡抚任上时,更干脆把大权全甩给了最亲信的师爷。那位操纵其幕府,上演人生传奇的师爷,正是多年后的近代中国大英雄左宗棠。大清的师爷,就是这么厉害。

骆秉章

但说到底,清朝师爷的厉害,还是建立在清王朝这腐朽的权力体制下。所以泡在这染缸里,师爷们的“黑化”,终究也难免。晚清年间的清朝师爷,就到了“凡幕皆劣”的地步。不同衙门的师爷,甚至还勾搭连环,以至于“把持公事,弊端百出,不胜枚举”。

曾经上演多少传奇的师爷,在清朝覆灭前的最后几年,基本成了各类小说里的嘲讽对象。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等名著,提到官场的师爷,基本就是猛踩狠锤——大清既然已烂透,滋生在大清权力体制上的师爷,自然也跟着臭大街。

白花花的“八千两白银幕酬”,折射的,何尝不是清王朝的腐朽过程?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肖木《清代的师爷》、李玉川《闲话清代师爷》、陈晨《清代师爷与地方政治》


历史风云录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是个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别于《三国演义》的谋士,更多谋的是“军事”。邬思道可以说谋的范围,集政事、人事于一身,兼职军事,不偏科,全能型谋士。

何以如此神乎其神?盖因邬思道似有一双火眼金睛,洞悉人性,了解人心。如此,便能相对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与太子、八阿哥竞争中,把握先机。



激流勇进

可以说邬思道是现实中,绍兴师爷的缩影。屡试不第,心中又有“一心为公”的政治抱负。当雍正携全家向其行拜师礼,随后又背诵其十年前的文章,这些行为艺术深深打动了邬思道,让其死心塌地地辅佐雍正。

雍正登基当夜,结束使命的邬思道,便提出辞呈,有范蠡之风。同时也决定彻底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个雍正,不能拒绝的理由:

  1. 有腿疾,有损雍正在朝廷的威望;
  2. 雍正用他这个,康熙朝“刑余之人”,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3. 谋划继位行的是阴谋诡计,继位后宜使用的光明大“道”。

中隐于李卫府

第二步选择落脚点。邬思道无范蠡经商之材,选择了在雍正“潜邸”奴才李卫处“中隐”,谋份差事,自己与李卫交情甚深,解决温饱自然不成问题。还笑纳了雍正派的“贴身丫鬟”如月,完全在雍正监控之下,隔绝了邬思道与雍正政敌势力的汇流,彻底打消雍正杀他的念头。

离开李卫

凡事要循序渐进,过急过缓,效果都不佳。有心退隐的邬思道,清楚若果一步由“中隐”马上“小隐”,会受到雍正的猜疑。于是借“诺敏一案”献计作为见面礼,谈好了八千两的价钱,投入田文镜帐下。从李卫到田文镜,也意味着监控的放松。也想好理由离开:

  1. 李卫虽不识字,但机灵,遇事有主意,不像田文镜有点愣,自己派不上多大用场;
  2. 雍正对李卫有知遇之恩,又恩同再造,给了李卫不一样的人生。李卫也绝不敢做出一点不忠于雍正的事,故邬思道在李卫这里,也就混个好一点的温饱。

八千两幕酬

刚好在山西遇到田文镜之时,其正为“山西库银”一案伤脑筋。故人相遇,加上酒劲,李卫一旁做僚机,邬思道半调侃地说只要八千两幕酬,以后便投入田文镜帐下。解决田文镜的燃眉之急,自然不在话下。要不说田文镜“愣”,自己也是清官,哪里能养得起这个“打工皇帝”。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心扑在“山西库银”一案,爽快地应了下来。

于是在酒桌之上,邬思道完成了“转会”。传递出的信号:邬思道也是个没什么大志的,贫贱能移,完全可以为五斗米折腰的,不足为虑。

后记:

从李卫处到田文镜,起码还在朝廷势力范围内,雍正可以知道邬思道的消息。等到雍正在新政、西北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邬思道之时,其知道田文镜拿不出八千两幕酬,故意激怒他,哪怕兑现一半,作为晚年的退休金,达到“小隐”的目的,彻底隐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4331998377394880"} --}

公子霜尘


邬思道乃《雍正王朝》中第一高人,其权谋造诣唯有康熙大帝可以相提并论,已然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

邬思道为何要呆在田文镜幕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雍正表态。

雍正在登基之夜,本是要杀了邬思道的。毕竟,邬思道作为幕僚,知道了雍正太多的隐秘。在做亲王的时候,可以动用一些阴谋诡计。在称帝之后,却要力图光明正大。雍正为了登基也做了不少脏活黑活。这些事情一旦传言开去,都会成为新皇帝的污点。

因此,在登基之夜,雍正将粘杆处以及性音和尚等许多贴身随从统统杀死,就是为了磨灭罪证。

当时,雍正也想杀了邬思道。是邬思道主动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主动请求归隐,并且表示,自己不会彻底归隐,但凡雍正想要找他,他随时都会出现。

也就是说,邬思道向雍正表明:我的小命儿随时都在您老手中,您什么时候想要取走都成!

此前,邬思道对雍正帮助太多。登基之夜,雍正还有些抹不开面子,还有些顾念旧情,于是就放走了邬思道。

邬思道也很懂事,此后就在雍正几个心腹大臣麾下当师爷。他很少出谋划策,却收取很高的俸禄。他是要告诉雍正,我想得就是富贵,就是钱财,我无意江山,也不会加入敌对阵营。

正因如此,邬思道才能活命,最后淡出雍正的视线,真正逍遥于江湖。


叶之秋


8000两白银在很多人看来对于正直不贪的田文镜是很难拿得出的,因为清朝一品大员的俸禄不过150两到200两白银。但是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为了解决康熙末年的吏治问题,以养廉银来杜绝贪污腐败现象。当时一年的养廉银是一年俸禄的10倍到100倍之间,有史记载光绪年间一品大员的养廉银达到了15,000 ~20,000两之间。雍正年间一个布政使的养廉银5000 2~9000两之间,当时作为雍正宠臣的田文镜官至布政使,所以一年能够拿出8000两,还是有这样的实力的。



更何况李卫在把邬思道带给田文镜看的时候,李卫是这样说的

我们这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有问题但凡问他都可以帮你解决。

田文镜这时候就意识到,李卫是来帮田文镜出主意,如何才能扳倒诺敏打赢这场官司。但是李卫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邬思道是绍兴人,绍兴人要讲买卖,有多少钱就出多少主意。

邬思道顺水推车,先把田文镜赞扬了一番说他是皇帝的宠臣,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只要每年给8000两的幕银,就一定能给他打赢这场官司。

这时候,田文镜思量片刻,很爽快的答应了邬思道的请求。其实田文镜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这场官司一赢,自己高升是必然的。因为官司一赢,扳倒的天下第一巡抚诺敏,自己就是有功之臣,升任巡抚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抛开每年近2,0000两的养廉银以外,朝廷每年还会拨给巡抚各种用度,田文镜甚至不要花自己的工资,就可以完全支付得起这笔费用的。


但是田文镜这个人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从在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因为一两白银就把老状元骂的狗血淋头,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这个人是十分刻薄的,而且不懂得人情世故,逞口舌之力。

果然事情结束后,田文镜成了河南巡抚,对于给邬思道的白银却一拖再拖,借口自己作为巡抚,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支出,要8000两的工资太高了。田文镜这属于典型的吃饱喝足了,抹嘴走人的事情。邬思道帮他打完了官司,他就忘了原来答应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说,同是雍正的宠臣,李卫却比田文镜受欢迎,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邬思道8000两白银,虽然作为幕僚确实是价格很高,但是不知道料事如神,他的点子都管用,而且各个必中,说明他就值这个价钱,田文镜自己也是承认了的。



另一方面邬思道这时候离开了雍正,作为一个瘸子,他总要为自己的后事和养老考虑,多要点银子,这也是他计划好的事情,同时也要做给雍正看,我是一个有需求的人,所以我不会有什么幺蛾子背叛你的,你放心就好了,我还得和你的这些宠臣们要钱养活自己的。


红雨说历史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身残志坚、智近于妖,对康熙的帝王心术了如指掌,是四爷府上的第一谋士。邬思道一不贪财,二不好色,之所以尽心辅佐胤禛继承帝位,只是为了能学以致用,一展平生抱负。

康熙由于受“死鹰事件”的刺激而病倒之后,撤除了胤禛、胤祀的一切差事。心灰意冷的胤禛准备了一批金银财宝送给邬思道,以酬谢他多年的辅佐之功。邬思道却对琳琅满目的财宝不屑一顾,替胤禛分析康熙的良苦用心和八爷党企图混水摸鱼的鬼蜮伎俩。

假如邬思道是个贪图富贵之人,那他大可趁此机会,携财远遁,逃离京城这个大染缸。回到江南老家,起宅置地,娶几房妻妾,过几年逍遥快活的富足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做此选择,反而极力劝说老四不要在最后关头失去信心,使多年的谋划半途而废。

那么一向不贪图富贵的邬思道为何会向田文镜开出每年8000两银子的天价薪酬呢?

精心布局以摆脱雍正的监视

雍正继位后,邬思道便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未获允准。邬思道的权谋诡计是雍正得以成功继位的重要法宝,他对这位邬先生颇为忌惮。如果此人倒向八爷党,将对雍正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绝对不能让他脱离监视。雍正替他选了一条中隐于朝的折中方案,让邬思道辅佐李卫到陕西担任布政使。大功告成的邬思道却极力想摆脱监视,于是趁田文镜揭露山西藩库之机,由李卫出面介绍,他替田文镜打赢这场官司,条件是如果田文镜出任巡抚,每年需要支付8000两银子的天价幕酬。田文镜急于打赢这场官司,扳倒山西巡抚诺敏,于是答应了邬思道这个不合情理的要求。

诺敏倒台后,田文镜果然连升三级,先出任河南布政副使,不久后升任巡抚,成为开府建牙,起居八座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的田文镜对邬思道越发看不顺眼,他一个人每年就要拿8000两银子的幕酬,而巡抚的年收入包括养廉银在内不过一万多两,还要支付刑名和钱粮四位师爷每人每年300两银子的束修,日子过得是捉襟见肘。于是,当邬思道再一次催讨幕酬时,忍无可忍的田文镜对他大发脾气,邬思道正好借机离开,回到江南老家隐居。

田文镜和李卫的天壤之别

李卫是胤禛下江南赈灾时买回来的奴才,后来为监视年羹尧而出去做官。邬思道在李卫那里时时刻刻都受到监视,虽然李卫跟邬思道交情匪浅,但忠于雍正的他还是时常会向雍正报告邬先生的近况。田文镜深得雍正赏识,但他没有参与夺嫡之争,对雍正和邬思道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因此不会刻意向雍正汇报邬思道的情况。邬思道走后,雍正视查黄河,提出想见一见邬先生,田文镜这才意识到邬思道在雍正心中的份量,连忙下令四条驿道,同时去追。

雍正见此情况,下令不用再追,他知道就算派人去追也是追不上的。毕竟邬思道是立下过大功劳的重要谋士,雍正决定还是遂了他的心愿,让他告老还乡,隐居乡野吧!



历史茶坊


邬先生之意不在钱,而是以赚钱之名行跳槽之实。他当过雍正的谋士,事成之后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杀驴,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如同胤禛的张子房,雍正能够顺利地当上皇上,邬思道居功至伟。当乾坤已定,雍正动了鸟尽弓藏的杀心但尚有人性之时,邬先生以“半隐”的名义跑到李卫那儿。在李卫身边,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邬先生虽居二线却无任何自由。等遇见田文镜,邬先生知道跳槽的机会来了。

邬先生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两银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镜成为凌烟阁功臣。当时在场有邬先生、李卫、田文镜、丫鬟(雍正的耳目)、邬先生这话其实也是说给雍正听的。田文镜并不知道邬先生与雍正的关系,只知道他是绍兴师爷不知别有洞天,于是便答应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这种方式是自污其名。邬先生让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为了谋生,没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顾虑。西汉萧何,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也曾霸占过百姓财产。

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工资是衡量员工能力的主要表现。邬先生已经在田文镜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价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让田文镜重视。

在清朝,绍兴师爷全国文明,许多官员以请到一位绍兴师爷为荣。田文镜还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际。如果邬先生开价过低,田文镜反而会觉得便宜没有好货。如果不要薪酬,反而会引起田文镜甚至雍正的怀疑。

邬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离金蝉脱壳更进一步。邬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不仅得到了雍正的认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邬先生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济世救民的人文情怀。当他将有同样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过自保之道重获新生。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邬思道离开雍正,后到田文静这里当幕僚。

需要说明的是,田文静每年给邬思道八千两银子的幕筹,可是他们事先讲好了的,相当于签了合同,这一点很重要。

站在邬思道的角度看,既然签了合同,那就一定要履行。田文静是一个清官,八千两对他来说是天文数字,他拿不出这么多银子。邬思道却以开销大为由,逼田文静履行合同。最后,由于田文静履行不了合同,邬思道也就借此机会离开了田文静。

那么既然邬思道开销不大,他为什么还逼着田文静给那么多钱呢 ?真的是为了脱身吗?

邬思道此举并非想脱身!

邬思道离开雍正时,与雍正有“半隐”约定。既是半隐,他就不能脱离雍正的视线。换句话说,邬思道哪里,雍正随时要知道。二人之间保持这种“半隐”的关系,对邬思道才是最安全的。假如他想逃离,就等于破坏了与雍正的约定,那就是在找死。所以,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脱身——他脱不了身。

邬思道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一、邬思道此举是在“自毁”。所谓自毁,就如王翦灭楚前反复向秦始皇索要田产财务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让雍正知道自己是一个爱财的人,让雍正对自己放心。

二、考验一下田文静到底是不是清官。大家都知道田文静清廉,但是不是真的清廉呢?借此机会,侧面了解一下田文静这个人,假如是一个贪官,那他估计会向雍正打小报告,这算自己为雍正出谋划策,让雍正感觉他还在为自己做事,让雍正放心。

三、看田文静是否知道自己与雍正的关系。这一点很关键,李卫是认识自己的,也知道自己在田文静这里。但田文静知不知道自己曾经在雍正潜邸做过事呢?自己不清楚。为了搞清楚,他才这样做。假如田文静知道自己跟雍正关系密切,对自己的态度会很好。情急之下,田文静或许会和盘托出:咱们都是四爷的人,你就不要为难我了。知道了这一点,才好相应做出下一步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