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大将军后,如果收敛认错,雍正还会杀他吗?

李瑜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年羹尧是个蠢人,此时再道歉已经迟了。

其实鳌拜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任你功劳巨大,只要居功自傲、结党营私,就随时会有杀身大祸。

年羹尧在1718年担任四川总督,随后又成为川陕总督,到1724年,长达6年时间是西北的土皇帝。

他战功卓著,一手搞定了西藏和青海,绝对是独当数个省的重臣。

他居功自傲,嚣张无比。


资料这么写:年羹尧因多有战功,且恃雍正帝眷顾,做事骄横。与总督巡抚文书中均呵斥对方姓名。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于道路旁送迎。在抵达京师后,将驰道都清除让路。王侯大臣在郊区欢迎时,均不为还礼。在边疆时,蒙古王公拜见其必须行跪礼,甚至额驸阿宝入谒时都如此。

自古以来,皇帝最嫉恨大臣功劳过大且傲慢。

雍正曾经亲手朱批警告年羹尧: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全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功臣自招感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但年羹尧过于傲慢,竟然不当回事。

除了居功自傲以外,年羹尧还结党营私。

他的党羽众多,已经形成强大政治势力。年羹尧时候,他的大量党羽都被革职。

这说明雍正很忌讳年羹尧的实力,所以才如此大张旗鼓的清洗。

至于年羹尧贪污受贿,这倒是没什么。试问,满清哪个高官不贪污呢?

无非是想整你,随便找的借口。

有句话才是至理名言:一旦皇帝发现已经无法继续给你更高的官职,你就危险了!


萨沙


我看下边很多人回答得特别复杂,各种引经据典,问答,本来是简单为好,整成这样,那成了学术研究了:

结论是:不管年羹尧怎么作,雍正皇帝,都会杀了他。因为,这时的年羹尧,无疑是第二个鳌拜了。

第一,年羹尧功劳特别大,凭一己之力,平定了西北地区,把藏和疆拉入大清版图。毫无疑问,是清朝数个行省的第一负责人。

就算是王爷,也没他的官大。年羹尧的官,当到头了。他是外姓,清朝平三藩后,不可能再给外姓封王。

第二,年羹尧结党营私,构造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相当庞大,遍布朝野和几个大行省。这个直接威胁到了皇帝的利益。

第三,年羹尧太狂了,除了皇帝雍正,谁也不放在眼里,见他,蒙古王爷都得跪他,同级别大臣,根本不理会。搞得好像,他要继雍正位似的。

以上三个,都是死罪,没死罪,也要给你造出来。雍正可不是年轻里的康熙,得设计杀鳌拜,人直接杀你就行了。

最后,才是说他贪钱,其实,贪钱,已经无足轻重了。年羹尧必死。


董江波


年羹尧之死,并不在于他当杭州大将军时如何,而是早就注定的结局,只是触发的时间长短罢了。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之死可谓惊天动地,这位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就因为杀害了孙嘉诚,就因为阻碍了新政的推行,最终落得自尽的下场。

很多人都觉得,年羹尧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话叫“no zuo no die”吗?实际上,他的作,只是一个安全隐患,真正酿成事故是多种安全隐患夹杂在一起,并最终触发了死亡倒计时。

而这个触发器,早在多年前就准备好了……

一、

在剧中,雍正帝即位后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黄河赈灾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处理年羹尧的理由。

通过他此行的所见所闻,看到的所谓“年选”官员汪道台,还有黄伦对待新政的态度,异常愤怒。实际上他们俩的态度就是年羹尧的态度,当初得胜回京,雍正帝就新政问题请求过年羹尧。可惜提出的三个请求,包括削减军队,降低军费开支,推行“火耗归公”等,都被年羹尧一一拒绝,雍正帝无奈,这才派孙嘉诚去西北。

可是从孙嘉诚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种是年羹尧跟孙嘉诚合作的准备。一种便是除掉年羹尧的准备,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这个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读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并不是指去长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苏一带,在清朝时,该省赋税几乎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卫在江苏推行的“摊丁入亩”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进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着邬思道去的,结果扑了个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卫那里。通过这次下江南,雍正帝获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几点:

李卫和田文镜全力推行新政,而且并不买年羹尧的账;其次就是,年羹尧选拔上来的那群人,成为了推行新政的阻碍;三就是,除掉年羹尧,也是李卫等支持新政派的诉求:

“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

只是有这些理由,还不足以让雍正帝下定处罚年羹尧的决心,他还缺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邬思道!

二、

邬思道何许人也,当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在江南找出来的,并全家拜为老师!

除此之外,邬思道跟年羹尧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们是同一年科举考试,而且同时参加的乡试。可以说他俩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老四胤禛当年派年羹尧去寻找邬思道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尧不仅找到了邬思道,还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过去伺候,足可见他对邬思道的重视。

一个帝王要成就帝业,有几项大权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别是政权、兵权和财权:

毫无疑问,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就象征着雍正帝的兵权,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将军嘛。而把李卫和田文镜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于牢牢抓住了财权,不管正史还是戏说,李卫和田文镜收税还是有两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权,当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虽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挑战一下,但无异于隔靴搔痒。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稳江山,还需要一点点权谋之术,也叫帝王之术!

而邬思道,就是能让帝王之术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选,这一点上,邬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当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邬思道跟年秋月互相爱慕,却硬是耍了个心眼,给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无情,而是不敢冒险,冒什么险?

就是冒年羹尧跟邬思道联合之险,雍正帝即位当晚,就急匆匆赶回府邸,为的什么?

就是为了除掉邬思道,除掉所有参与夺嫡,知道很多秘密的人员,因为他不敢冒险。

三、

我们来推导一下雍正帝的权谋之术:

第一个展现出野心的是年羹尧,比如拜见老八胤禩,比如给张廷玉送礼,比如血洗江夏镇。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尧,于是年羹尧就有了在雍亲王府跪了一天的经历,也才有了李卫被安插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之事。

监视年羹尧这件事是邬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随后俩人又合伙试探了李卫:

还记得李卫那次进京吗?李卫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边,又给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爷,这只是第一关。最难的试探在后面,老四胤禛跟李卫寒暄之后,讲道:

“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后面就是四福晋的试探,还好他们顺利过关,最后就是终极试探,为什么非要到枫晚亭?就是因为这会经过李卫的好朋友坎儿的老房子……

邬思道就在那里试探的李卫,大家看看邬思道说的话,话中有话: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为什么叫他好自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为坎儿的事质疑四爷,就是怕他会对四爷产生不满。

李卫又是何等聪明,马上回答: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卫这次表态,邬思道相当满意,给了一句五个字评价: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对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环扣一环的,李卫监视年羹尧,邬思道考验李卫,雍正帝试探邬思道……

四、

雍正帝试探邬思道不是一次两次,早在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开始试探了:

还记得“死鹰事件”之后发生的事吗?老四胤禛弄了几箱子金银财宝给邬思道,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谁?李世民啊,李世民怎么夺得皇位的?话说到这份上,邬思道会不明白?

邬思道根本就没得选,选了银子,这个门都别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单,老十三胤祥的旧部,这就给老四胤禛策划武力夺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当上了皇帝,当天,连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邬思道,而是要除掉邬思道。

邬思道又是何等聪明,早就猜到雍正帝会这样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设下一计,那就是派五路人马保护府邸,而且不相统属。

雍正帝见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不清楚府邸形势,人马又是邬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为是保护雍正帝万无一失啊,错,是保护邬思道自己万无一失!

后来的十七阿哥急于求见,就是没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侧”信号,急匆匆要进来看情况,结果被邬思道抢先一步给赶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无私事!”

五、

自然,当晚雍正帝的“私事”也就没有办成,幸亏邬思道还给了雍正帝第二条选择,那就是“半隐”,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跑路啦……

半隐后的邬思道,实际上仍然处于雍正帝的监视之中,看看他选择的李卫就全明白了。选择年羹尧,那就是找死,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跟年羹尧结合。首选田文镜也不行,田文镜又不是府邸奴才,跟雍正帝交情不深,自然起不到监视的效果。

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李卫,李卫是受过试探的,是绝对忠心耿耿的,只不过当年试探李卫的邬思道,现在成了被试探之人。

还记得雍正帝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下的明诏吗,邬思道是怎么说的:

“这明诏朝廷发给各省总督和巡抚的,你才是一个布政使,为什么也发给了你一份?”

是啊,为什么发给李卫?其实并不是发给李卫,是发给邬思道的,让他给看看,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后来邬思道就给田文镜指出了诺敏问题所在啊。

邬思道当然也不想一直被监视,所以就要设计离开,既然要离开,必然要替雍正帝办完所有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继续试探年羹尧!

面对西北战事迟迟不结束,邬思道决定亲自送粮草去西北大营,也才有了邬思道对年羹尧意味深长的一句问话:

“你处处算无遗策,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我军需要庞大的军饷开支,难道叛军就不需要军饷开支?”

言外之意,就是年羹尧你是不是养寇为重?说是把青海围的水泄不通,那么叛军的粮食哪来的,是不是你供应的?

六、

不要相信邬思道有什么神力相助,怎么就知道叛军主力在法轮寺?

根本不用猜,全青海,就这一个地方有粮草进入,不是这里是哪里?甚至邬思道根本就不知道法轮寺的事,他就是胡乱一指,年羹尧立马就明白什么叫“灯下黑”了。

讲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雍正帝下江南这件事上,他就是来找邬思道的。

邬思道当然也明白,除掉了年羹尧,自己也就再无存在的价值了,所以必然会躲。雍正帝毕竟跟邬思道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也明白他担心的是什么,自然也就没让田文镜去追。

再说李卫那里,一省巡抚找个妓女怎么就传的满城风雨,不仅小翠知道,连刘墨林都轻而易举地就获取到了信息,连雍正帝都诧异:

“什么时候染上这个毛病了?”

实际上,这是李卫故意让传到雍正帝耳朵中的,作为一省巡抚,他会不知道雍正帝已经到江苏?之所以还这样做,就是给雍正帝看的,目的也很简单,弄点小毛病表达一下自己“胸无大志”呗。

我甚至都怀疑,歌姬小凤仙不是别人,而是从田文镜处逃过来的邬思道。

果然,雍正帝三句话不离年羹尧,说来说去,就是希望从李卫口中获得点邬思道的信息,李卫心领神会:

“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雍正帝果然提高了警惕,竖着耳朵往下听,李卫随后说出: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实际上这句话跟年羹尧八竿子打不着,嘉湖在南方,年羹尧在西北当大将军,隔着大半个清朝呢。

这句话,更可能就是邬思道跟雍正帝的暗号,这个暗号早在很久之前就制定好了。邬思道此时让李卫说出来,就是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开启毁灭年羹尧的倒计时了。

果然,雍正帝听后,马上刘墨林就掏出一封信,说了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事,随后,大家都知道了,年羹尧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死亡。

年羹尧死亡,李卫又胸无大志,田文镜又是一根筋,邬思道也彻底归隐了,雍正帝也终于坐稳了皇位。

所以,年羹尧到杭州当将军,不管怎么做,都难逃一死,只不过那一天来的早或晚的区别,这个结局早在年羹尧被外派当官的时候,早在他拜访八爷的时候,早在他血洗江夏镇的时候,就已经被邬思道定罪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不会杀!

其实雍正一直并不想杀年羹尧,可是年羹尧自作孽不可活。如果被贬为杭州将军后,年羹尧但凡收敛一点,低个头,认个错,雍正都不会杀他。毕竟,年羹尧是雍正树立起来的君臣一心的典型,而且,雍正视年羹尧为国家的恩人。作为一个领导,随随便便把自己树立的典型给杀了,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嘛!

但是,雍正还是把年羹尧赐死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从《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端倪。

一,奢侈不改。已经被贬为杭州将军了,可是年羹尧依然不改奢侈之风。吃白菜只吃里面的嫩芽,小猪必须活活打死,这一点,从他的厨子的话里可见一斑。而雍正正在整顿吏治,提倡节俭,这不是给领导上眼药吗!

二,僭越依旧。已经不是大将军了,可他骆驼死了不倒架,竟然效仿皇上,晚上小妾陪睡,还搞翻牌子这一套!这在古代,是僭越大罪,是要杀头灭族的。这就纯属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三,藐视皇威。电视剧有一个镜头,被贬后,他应该上折子谢恩。可是,年羹尧宁死不屈,仆人哭着求他低个头上一个谢恩折。领导本来是杀杀他的威风而已,他不但不知悔改,还明显表示不服,哪个领导能容这样的下属?

四,打脸领导。让雍正下定决心杀他,并不是有多少大臣上奏折,而是张廷玉转奏李冹的一句话“他穿着黄马褂守城门,傲然踞坐,招摇于闹市居心何在!”。这是很明显啊,年羹尧这是跟领导叫板,我这么大功劳,领导却兔死狗烹,全天下的老百姓看看,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如此打领导的脸,领导能不杀他吗?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雍正借此契机,坐稳朝局。后来,由于雍正的故意宽纵、年尧羹不知检点,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



如果此时年羹尧收敛认错,雍正仍然会杀他。

年羹尧是雍正树立起来的一堵高高的功劳墙,有雍正的支持,功劳墙才会有牢固的根基。墙高招风、一旦根基不稳,摇摇欲坠,必然因为惯性使然而轰然崩塌。从力学、从人情冷暖方面来说,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年羹尧的平叛之功

年羹尧是文人掌兵、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将军。他对雍正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分析青海平乱的成功原因,可以分化四块。

第一,大清立国以满蒙为国本,清朝皇帝对蒙古人是又拉又防。他们把蒙古分化成很多小台吉,并赐予很高的爵位,如亲王、贝勒、贝子这些显爵呈批发的状态。所以,蒙古人没有地位显赫的大台吉,很多小部落是支持清廷的,这使得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失去了群众基础。

另外,为了扼制罗卜藏丹津的权力,清廷命令他和察罕丹津共领青海和硕特右翼,这是一手高明的布局。

第二,罗卜藏丹津本人不太被蒙古人认可,因为他的父亲是外庶生的儿子,其父得位不正,传到他手上自然也不正。

他起兵反清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族的汉庭,这个很自私,很多部落不愿意随从他。他就发兵袭击那些反对者,如:察罕丹津和左翼郡王。

他得到的最大支持力量是宗教大喇嘛名下的寺院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口头支持。

第三,年羹尧居中指挥措施得力。他一方面分兵防守叛军内犯,另一方面截断叛军入藏之路,再阻断叛军与策妄阿拉布坦的联络。

做完这些,年羹尧坚守待援,只能骁将岳钟琪的到来。

第四,岳钟琪血战塔尔寺、郭隆寺后,罗卜藏丹津的叛军就溃败了,一逃上千里。

年羹尧再三路分兵缓进,岳钟琪率精兵突袭急进,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最后,匪首罗卜藏丹津换了女装才得以逃命。

以上,分析年羹尧的平乱之功,先有前朝的政策铺垫,加上叛军实力有限,和岳钟琪的屡立奇功,才使得平叛顺利,前后共用了八个月的时间。

年羮尧主理平叛,功不可没,但在雍正的政治宣传下,这份功劳被过分地夸大。

雍正夸大平叛之功

雍正即位之初,是有很多忌惮的。在文事上,他忌惮八王党;在武事上,他忌惮允禵这个平藏的前抚远大将军。就连接手允禵的延信,他是雍正亲手提拔,但曾经是允禵的手下,雍正怀疑他和允禵有勾连。

年羹尧的青海顺利平叛,雍正全程参与了决策,甚至岳钟琪的奇兵突袭,也得到了雍正的亲自批准。

青海平叛毕竟只是一省之乱,其中有多方、多人出力,这些雍正心里全都明镜似的。

但他仍不遗余力地拨高年羹尧的功劳,只因为他要告诉世人:第一,敢造他雍正的反,会被轻松地剿灭;第二,年羹尧是我一手提拔的,我看人眼光很准;第三,和允禵比起来,年羹尧立的才是不世之功。

下面是他在年羹尧青海平乱后的言行:

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

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这样说有失至尊的体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说了。

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


雍正对年羹尧的放权有些泛滥

将军得胜还朝,本应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爵以养功、职以任能。但雍正却违背了这个原则,对年羹尧胡乱地放权。

第一,年羹尧平乱后的进京期间,与总理事务大臣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

第二,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则,频频与年羹尧交换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

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

四川、陕西以外官员的使用,雍正也经常征求年的意见。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

雍正上面的行为,就是主动地将皇权中的人事权分削给了年羹尧,这是很不合适的,也为日后的君臣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年羹尧恃宠而骄

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

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

到京时,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

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

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年羹尧贪污暴敛、轻狂越制的行为,为其最后的结局种下祸根。

上下其手,年羹尧必死无疑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

同年四月,雍正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事已至此,无论年羹尧怎么悔过收敛,四个方面的力量都会推向他走向灭亡。

第一,八王党这边,会谣言离间君臣关系。

年羹尧平叛后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他被动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

又传言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雍正听了年的话。而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第二,年羹尧得势时欺蔑同僚,现在墙倒众人推,有气的出气,有仇的报仇。

第三,像张廷玉、怡亲王等重臣,在打击年羹尧“离散其党羽、解掉其兵权”中参与很深。他们顾虑年羹尧重新获宠后会掉头对付他们,就只能“从深从重”地挖掘年案。

这一挖就挖出一个汪景祺来。

汪景祺,随军年羹尧西宁大营,当过两年幕僚,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称年是“宇宙之第一伟人”。又说历代名将郭子仪、裴度等人“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并献给年羹尧收藏。

这种马屁,拍出了当时的新高度!

第四,雍正帝当时还没有打掉八王党,本能会忌惮年羹尧和八王党勾手,那会给他带来不测之祸。而消除祸端的最低成本,就是处理掉年羹尧。

结局:年羹尧被议九十二款大罪,赐自尽。

一代战神终究误人误己,留给我们深深的反思。

作者心语:闲来无事,翻阅粉丝信息。其中多数只关注不到二十人,侥幸有我。余来头条号,开康、雍、乾专栏不足半月,承蒙关爱,心甚感激。感谢悟空!感谢有你们陪伴!


链天绝


雍正对年羹尧还是非常看重的,那些说年羹尧帮助雍正矫召篡位的传言先不谈,单是他在西北震慑老十四的功劳还是有的,况且雍正登基后,内政不稳,一直受到八爷党人的刁难,这让雍正非常头疼,好在年羹尧在外能稳住西北,维护了国家安定,皇帝对他非常满意,经常在奏折里拉家常,嘘寒问暖,很有意思。



还会写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有兴趣可以看看雍正给官员的批复,有的很像是小学生写的,特别接地气。

皇帝给年羹尧的封赏实在是太多,什么大将军,一等公,太保之类的,都是高官,只要他能配得上,有什么荣誉先给他,但正是这样的恩宠,渐渐的让年羹尧不知道何为天高地厚,忘了自己就算官做的再大,也是皇家的奴才,也还是一人之下,不仅他自己狂妄至极,就连身边的人也渐渐起了心思,有传闻称,身边的人劝说他让他自立为王,他并没有立刻表态是拒绝还是同意,想了很久,观察了一下天象,认为自己做不了皇帝才作罢,不管此传闻真假,但年羹尧这种雄霸一方的封疆大吏,大权在握,手握重兵,这种传言出现十分正常。



那么如果年羹尧稍微收敛一下,雍正会不会放过他呢?一定不会。

年羹尧从权利的顶峰被一扁再扁,最后做了守门军仍然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从他的行为来看,年羹尧此人绝不是那种能够收敛低调的人,即便他可以做到这一点,但皇帝心中已经厌恶他,而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对自己的权利极度敏感,决不允许有任何人染指,皇帝杀心已起,就算年羹尧真的收敛,按照他张扬的个性和雍正多疑的性格,日后的日子也并不会太平,死是早晚的,可能还会牵连更多的人。


风云一点通


不会杀!雍正一直想要保住年羹尧,因为这是雍正与群臣的博弈筹码!百官想杀年羹尧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阻止其推行火耗归公。而雍正最讨厌被人要挟。由此可见,雍正即便有心杀他,也不会向群臣妥协的!

雍正把年羹尧一贬再贬的目的就是让他卑微,如果他收敛了,那么百官就没有弹劾他的口实,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跟百官对质。然后百官也只能认了。

其次,雍正曾用两个字,恩人,来形容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确实是救了雍正。由于八爷做空了国家财政使得雍正朝政吃紧,加上西北用兵雍正很难腾出手来处置八爷。正是年羹尧平定叛乱,才给了雍正剿灭八爷党的机会!八爷才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在当时是真心不想杀年羹尧,一是因为君臣情深,二是还需要年羹尧保驾护航。

由此可见,年羹尧只要用对方式,保命还是可以做到的!


优己


我们先从正史上面说雍正对年羹尧的处理,雍正三年正月开始,年羹尧让陕西巡抚胡期恒弹劾陕西驿道金南瑛,雍正不准,年羹尧又弹劾四川巡抚蔡珽,雍正并不将蔡珽治罪,而将他升为左都御史。

三月份,出现了五星联珠的祥瑞,年羹尧上表称颂,但是奏表中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就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是故意这样做的,是在损自己,所以他也对年羹尧说,你的西北之功,我同样也可以不许。

雍正接着把甘肃巡抚胡期恒和四川提督纳泰都换掉,然后在四月将年羹尧的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都革掉,调杭州将军。

大臣们看到雍正调任年羹尧之后,就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在十二月的时候,朝廷的议政大臣最后给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死罪就达三十多条,雍正认为年羹尧还是有功的,所以就赐年羹尧在狱中自尽,就像嘉庆帝赐和珅自尽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人,隆科多,隆科多是在雍正五年十月被定了四十一条大罪,然后将其幽禁 ,并在雍正六年六月病死。

那为什么隆科多和年羹尧的结果不一样呢?原因也很简单,隆科多的家世地位比较高,佟家世代都是皇亲国戚,比如佟国维是康熙的舅舅,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但是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雍正要除掉的人。

所以,年羹尧被调任为杭州将军的时候,只是第一步,这时候不管年羹尧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后面的都是紧接着就来了,这只是一个信号而已,就像秦朝的时候,吕不韦被秦始皇贬到巴蜀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也是第一步,所以就自尽了。

但如果是《雍正王朝》里面的话,那还是有可能的,比如年羹尧最后被贬为一个不入流的守门人,如果他不拿出黄马褂的话,那么他就能活下去,可是,这个不是年羹尧这个年大将军的风格了,他情愿站着死。


历史简单说


年羹尧是清朝雍正皇帝手下的一个大权臣,首先他为雍正皇帝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雍正刚刚当皇帝的时候,给予他很高的奖赏,让他当了很大的官。但是年羹尧渐渐的飘飘然了,过于飞扬跋扈,有点认不清自己,以至于最后年羹尧被雍正杀掉。

也许有人说,如果年羹尧在被贬为杭州将军的时候,能够收敛认错的话,也许能够逃过一劫。不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当时雍正皇帝应该对年羹尧起了杀心,无论年羹尧怎么做,恐怕最后都难逃一死。连跟饶估计也是看穿了这一点,所以最后也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够坦然等死了。

也许是因为雍正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缘故,以至于人们很多人认为雍正皇帝是个很不错的皇帝。要知道,在历史上雍正皇帝是以狠毒著称的,只要是得罪过他的人,最后基本上都难逃一死。隆科多本身也是对雍正皇帝登基起了很大作用的一个人,可是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呢,照说隆科多并没有像年羹尧一样飞扬跋扈,至于雍正王朝电视剧里所说的隆科多参与逼宫更是子虚乌有。

雍正皇帝本身是一个非常刻薄寡恩的皇帝,这已经是历史上的公论了。年羹尧自以为是雍正的亲信,为雍正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在出任大将军以及陕甘总督的时候,实在是太过于飞扬跋扈,并且认不清自己,搞得西北只知有年大将军,不知有皇帝。这实在是任何帝王都无法容许的,更何况是雍正这样的人,而雍正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开始布局杀年羹尧了。

因为雍正将年羹尧从西北贬到东南,主要是因为年羹尧做了多年的西北王,一时势力盘根错节。所以需要将他远远调开,先清除他的势力才好杀他。而年羹尧是跟了雍正多年的人,在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我认为如果此时年羹尧收敛认错,雍正可能不会杀他。


首先,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因为年羹尧性格太过骄傲跋扈。

年羹尧年纪轻轻就科举高中,是进士出身,并受到当时的权相明珠的赏识,娶了明珠的孙女。因此年羹尧借着明珠的关系结交了很多王公贵胄,比如九阿哥胤禟。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年羹尧与胤禟的交往,也成为后来他被雍正降罪的一个原因。

年羹尧少年得志,加上性格骄傲,因此颇有些目中无人的姿态,经常跟顶头上司闹别扭。但因为康熙喜欢他,所以一直官运亨通。而当时的胤禛,摆出一副孤臣的样子,从不拉帮结派,显然不可能去结交春风得意的年羹尧。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年羹尧一家随着所在的旗份佐领,被分到雍亲王胤禛属下,与胤禛建立了主属关系。后来胤禛从自己属下的佐领中挑选侧福晋,恰好选中了年羹尧的妹妹,两个人结为郎舅关系。但是他与不必像胤禛的其他属人那样巴结着主子胤禛,年羹尧有资本去观望局势,看哪位皇子会隆登大宝,而不是把宝全压在胤禛身上。

康熙晚年,众皇子的夺嫡斗争进入白热化后,胤禛才通过打压和拉拢的手段,终于收服了自己这位大舅子,让他为自己所用。康熙突然驾崩后,川陕总督年羹尧稳住了在西北领军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雍正能够平稳登基,没有出什么乱子。这是年羹尧替雍正立的一大功绩。

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又以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击溃了反叛的罗卜藏丹津,取得西北大捷。一时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无以复加,甚至很多政务都与年羹尧私下商议。

但是年羹尧并没有对雍正的宠爱表现出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样子,因为他为人太过骄傲了,这让雍正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自然产生了对年羹尧的不满。

前面说过,年羹尧性格张扬跋扈,现在得到皇帝的宠信,尾巴更是翘到天上去了,得罪了很多大臣。比如他绕过吏部直接推举了很多官员,得罪了吏部尚书隆科多;他独掌西北的财政大权,又得罪了主管户部的允祥。隆科多和允祥都是雍正信任的重臣,年羹尧都不把他二人放在眼里,更别说其他普通官员了。

更严重的是,西北大捷后,年羹尧回京庆功,他的倨傲无礼,也得罪了敏感的雍正皇帝。君臣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合拍,因此最终走向了分手。

首先雍正挑年羹尧奏折中的各种毛病,比如说他把“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据《清实录》,而《清史稿》则做“夕惕朝乾”),是不想把“朝乾夕惕”这样的好词用在雍正身上。

然后雍正将年羹尧由川陕总督升为杭州将军,但实际上是免了他抚远大将军的职务,解除了他的兵权,这叫明升暗降。年羹尧自知大祸临头,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赴任。他走到一半不走了,心怀侥幸说希望能进京当面向雍正诉说冤屈。结果雍正大怒,说干脆杭州将军也别当了,将年羹尧降为闲散章京,听候新任杭州将军的安排。

最终雍正下旨让人把年羹尧押送进京,并给他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让他自裁了。

可以看出,年羹尧被赐死,主要是由于他性格骄纵跋扈。如果他能及时服软,雍正可能不会杀他。雍正在年羹尧死后,对他的父亲、兄弟、妹妹以及外甥都不错,可见雍正没那么恨年羹尧。

况且雍正在宠爱年羹尧的时候,在给他的朱批中说了很多肉麻的话,比如:“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倾慕流涎就是矣。”还有“卿之感固一日不能忘,而朕之怜实不能一时不念也。”如果不是年羹尧真的让他忍无可忍,他又怎么好意思撕破脸皮呢。总不能以前有功劳时,叫人家小年年;现在新人换旧人,就把人杀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