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小小嬴政


相信一提起戚继光大家都对他都会无比崇敬,在各类史书中也都对这位民族英雄大书特书。他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这四个字来形容,幼年戚继光可谓风流倜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人。少年时喜欢读书尤其酷爱军事方面的典籍,十八岁少年得志承袭祖上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大多数青年才俊都会恃才傲物,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戚继光也未能免俗,这为他中年丧志、晚景凄凉埋下了一个重要伏笔。

其一:晚年凄惨,性格决定命运行为决定结果

要说戚继光晚年多么凄惨也不现实,这要看和谁比他要是和同僚俞大猷相比,只能说没有更惨只有最惨。一个人在晚年的时候过什么样的生活,与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处事方式、遭遇经历都有关系。戚继光在近60年的人生里既有风光无限也有失意迷茫,他晚年时的凄惨下场确实值得大家玩味。

戚继光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沙场名将,屡战屡胜的战绩着实令他有一点目中无人。这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让他在朝中不断树敌,尤其是在他投靠张居正后官运亨通,很多和张居正有过节的人也将戚继光视为仇敌。但一心只为抗倭拒敌的戚继光,根本没有将这些事情放在眼里。为了能打胜仗、打赢每一场战役,他行事冲动居然不惜和万历皇帝叫板。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君臣如父子都抛在脑后,用现在的话说员工居然和老板唱反调,晚年的日子怎么可能好过呢。

其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戚继光也需要靠山?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为了能让仕途更上一层楼,为了让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戚继光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这个靠山就是帝师张居正。戚继光晚景凄惨多半与大靠山张居正彻底倒台被清算有关系。当年二人一个在朝中呼风唤雨,一个在北方四镇要风得风,在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很容易被那些居心叵则的人羡慕嫉妒恨。张居正倒台后被挖坟掘墓,戚继光这个同党当然会被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在辞官回乡的日子里,戚继光几乎没有一天不遭受来自朝廷的攻击和污蔑。即使他怀着悲愤、郁闷的心情多次上书辩解,但这一切终究只能徒劳无功。这样一位曾经在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一个能文能武的儒将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一边要遭受肺病咳血的折磨,一边还要受到莫须有罪名的鞭挞,病身毁誉、贫困交加、愤懑心死终于击垮了这个老人。

他从节制北方四镇左都督这个重要位置,被调到广东任巡抚之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戚继光被一贬再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要是不识趣,恐怕最后连卸甲还家的机会都没有来。戚继光还算懂得圣心他主动辞官还乡登州,回首这一生不禁怅然若失。“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留此身;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的一天,一代忧民忧国的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作为一位名将居然没有马革裹尸死于疆场,身为一朝名臣死后也没有加封谥号,他和他的屈辱、委屈以及一腔抗倭的热血一起长埋地下。他虽然死不瞑目但可以病死在自家床上,也不失为为最好的结局。


历史课课代表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事业和家庭。  

事业方面,对戚继光来说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来的大靠山张居正倒台了,张居正身死之后,神宗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绝对亲信,戚继光还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站队是否正确,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他死后不久,有人提醒万历皇帝,说是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如今担任蓟镇总兵,相当于宫门外面有一只猛兽,而且是只听从张居正节制的猛兽。

这个“提醒”直击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于是,在万历皇帝的暗示默许下,戚继光被弹劾,从蓟镇总兵的位置上调任广东总兵,表面上官职几乎没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政治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风头不对,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想借此远离政治漩涡,保留几分名将尊严。 

但对这位战功卓著,荡平倭寇之乱的名将,万历皇帝丝毫不给面子,他直接把戚继光免职,宣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这种政治身份,完全是判了戚继光政治死刑。 

 

戚继光回归蓬莱老家,朋友很少,没几个人敢与他往来。  

戚继光不光是事业凄惨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巨大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  

他罢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病逝。  

这个戚继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辈子跟随哥哥东征西战,扫平倭寇之后,又来到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终官至云贵总兵。  

万历十一年,戚继美的妻子病亡,随后,他被罢免回家(毫无疑问,受到了戚继光的牵连),紧接着,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身亡,几重打击下,戚继美也病逝了。  

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老家后,看到弟弟的灵柩,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这位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名将,也有热血柔肠。  

失去与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后,更大的悲剧发生了:戚继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抛弃他而去,回到了娘家,而且,卷走了戚继光的所有家财。

要说起这位王氏,也是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早年王氏通情达理,对戚继光是真爱,家里贫困,买回一条鱼来,她吃鱼头鱼尾,留着'鱼身给丈夫吃。  

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抗击倭寇的时候,王氏和戚家军家属们居住在新河所,守军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袭,紧急情况下,王氏说服所有戚家军家属穿上戚家军军服,站到城墙之上,把倭寇吓跑了。  

这么一位贤惠,而且有勇有谋的好妻子,怎么就会抛弃戚继光而去呢?  

其实,也怪命运弄人,公元1545年,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戚将军,相当惧内,可见王氏的性情暴烈。  

两人的脾气倒是可以融合,问题出在:两人多年没有子嗣。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还坚决不同意戚继光纳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继光瞒着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个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继光下跪求和,最后两人谈妥,把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王氏当儿子。

王氏虽然无奈痛苦,但也只好承认现实。但偏偏,这个凝聚了她满心关爱的孩子早夭了。这桩悲剧发生在戚继光被贬官回家之前,王氏万念俱灰,精神有些失常,离开了戚继光。  

戚继光晚年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贫苦交加,连请大夫拿药的钱都没有。  

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公元1588年,年仅六十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的人生曾经无比辉煌,也注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扼腕叹息。 


我见青史多妩媚


说起明代最强的步兵部队,非戚家军莫属,从浙江到福建,从抗倭到守备蓟门,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一败绩。其灵魂人物戚继光无疑是戚家军的灵魂人物,也是著名的抗倭英雄。

不论进攻还是防守,戚继光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而在戚继光晚年,却没有衣锦还乡,也没有封妻荫子,最终抑郁而终。

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无论是谁,戚继光也不例外,他在战场上为国效力,理应获得安逸的晚年生活,事实则并非如此。

戚继光罢官后,没有了之前的权势,只能回家休养,而此时他的结发妻子王氏,却抛弃了年老的戚继光。王氏原本和戚继光感情很好,但无法为戚继光生下子嗣,戚继光一气之下娶了几房小妾,这一举动激怒了王氏夫人。

之后,戚继光和王氏破镜重圆,并把次子过继给了王氏抚养,奈何天公不作美,不久次子戚安过不幸夭折。王氏夫人心如死灰,和戚继光感情彻底破裂,抛下戚继光独自离开,而且把家中余财也一并带走了。

这对戚继光打击很大,况且身染重病,甚至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了,穷苦潦倒的戚继光就这样病逝在家中。虽说戚继光晚年比较不幸,但对比明代众多被陷害、被冤杀的功臣,戚继光也算是幸运,他从权力核心跌落,还能保住性命,也是不易了,那么为何戚继光晚年如此悲惨?

戚继光不同于那些草根出身的军兵,他最早的官职继承于他父亲戚景通,登州卫指挥佥事。自小戚继光就熟读兵书战策,耳濡目染之下,也清楚官场的运行规则,这给他以后的仕途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娶了王氏,王氏是“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当时的王栋是总兵,也是当时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有老丈人撑着,戚继光才有施展手脚的舞台。而且他的老婆王氏是能文能武,戚继光都不一定能打过她,所以也留下了戚继光怕老婆的传说。

在抗击倭寇的战役中,戚继光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军事才能,和圆滑的处事技巧,除了老丈人支持以外,当然也少不了张居正的举荐。嘉靖年间,张居正羽翼未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支持戚继光。

到了隆庆年间,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进一步密切,戚继光得到进一步重用,和谭伦一同防守蓟辽重镇。

史料记载:

“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

此时大多数人都已清楚,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已经是内阁成员,位高权重,两人书信来往频繁,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张居正的提携和重用,戚继光在蓟门可以放开了干,训练部队,修筑城墙,甚至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戚家军武器装备先进,作战勇猛,士气强劲,攻城都不在话下,守城更是手到擒来。

在戚继光的统领下,蓟门的外敌得以平定,加上李成梁守卫辽东,有优秀的将领守卫边疆,张居正的权势一度达到顶点。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权倾一时,戚继光也是混得风生水起,蓟州总兵戚继光的上下级,都可以在“便宜行事”下被张居正随时调换。

这样就可以确保戚继光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况且戚继光人缘也很好,也没有人敢找他的麻烦。而随着张居正改革的进行,其树敌也越来越多,这都是无法避免的,满朝文武也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

史料记载:

“虽夜中开门递进。”

凡是碰到戚继光的书信,哪怕是夜里送来的,张居正都要命人直接送进来,可见两人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张居正和戚继光是君子之交,他们共同的目的是报国为民,但他们的敌人却不一定这么想。

张居正去世后,满朝弹劾他的奏折到处飞,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张居正家中被炒,儿子被逼自杀,家属流放,连棺椁都差点被毁。

史料记载: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万历皇帝废掉张居正是为了拿回皇权,那么众所周知的张居正党羽,也必定会遭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张居正支持戚继光也长达十六年之久。于是弹劾戚继光的奏折也放到了万历皇帝的桌案之上。

聪明的戚继光也必定意料到了,人走必定茶凉,没有了树荫,戚继光这官也就当到头了。只不过戚继光战功赫赫,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几乎毫无瑕疵,那些弹劾戚继光的人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因为其是民族英雄,放过了戚继光一马。

另外,万历皇帝并不糊涂,张居正的功绩他清楚,戚继光的功勋他也很看重,即使戚继光有一些贪污受贿的佐证,万历皇帝也网开一面,没有对戚继光下死手。

史料记载:

“准回卫调理,以候启用。”

没有了张居正的庇护,戚继光也无心再在朝廷任职,各方势力必定会排挤戚继光,这也无可避免。既然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就被打上了标签,也就是不再复用。而张居正去世的时候,戚继光也已经五十多岁,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加上心情抑郁,最终只能回家养老。

史料记载:

“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调入广东任职,戚继光只能勉强去任职,很快就打了辞职报告,希望能回家养病。给事中张希皋继续上疏弹劾,戚继光罢官回家。

戚继光晚年的遭遇,主要在于张居正的去世,没有了靠山和后台,只得被排挤在外,而丢掉了官职,就没有了权柄,也就再无人去关心戚继光的晚年生活。

更重要的是,王氏一看戚继光没权没势了,再联想到他曾经背着自己纳妾,过继给自己的儿子又夭折,灰心丧气之下,卷着钱财一走了之。就这样,戚继光丢了官,丢了老婆,丢了钱财,连脸面也丢尽,当时就抑郁了,撑了不到两年,就重病缠身,且没钱抓药,抑郁而终:

“鸡三号,将星殒矣!”

长寿与否和其心态有很大关系,现代也是一样,即使你家财万贯,却每天闷闷不乐,必定成不了高寿老人。而如果你能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怡然自乐,则可以延长寿命。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即使有军功在身,也脱离不开这种“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事无人闻”的世俗眼光。

戚继光镇守边境多年,手握重兵,威名远播,罢官之后却无人问津,这巨大的落差令其心情低落,另外还有妻离子散之祸,英雄迟暮,美人黄昏,可悲可叹。


杨角风发作


戚继光晚景凄惨主要是因为——靠山倒了!老婆跑了!

如果说抗倭英雄是戚继光正面的话,那善于官场钻营、极会寻求官场靠山则是戚继光的侧面。

与岳飞纯粹的精忠报国、缺乏官场智慧不同,戚继光在做英雄事的同时,脑子里始终存有“立功扬名,保位免祸”的想法。

如何才能“立功扬名,保位免祸”呢?

除了自家有本事,戚继光认为寻找靠山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这么说,戚继光风起云涌的背后,从来都是有“靠山”支持的。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天起,戚继光事实上就有一座硕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的老岳丈,总兵王栋大人。戚继光怕老婆,不是因为他对老婆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总兵大人的女儿,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敬重老婆”也为他晚年的残景埋下了伏笔。

继老岳丈后,戚继光的第二座大靠山,即是发掘提拔他的人生贵人,总督大人胡宗宪。在胡宗宪手底下,戚继光虽然开始大放异彩,但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凡事都要先请示总督大人,在总督大人面前从不飞扬跋扈,擅作主张。

但在靠牢胡宗宪的同时,戚继光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的官场危机意识很强,在他看来,光有地方靠山是远远不够的,朝中有靠山才是关键。

为了在京城寻找靠山,戚继光可谓是不惜银两,不惜精力。起先,他有意攀交当朝首辅高拱,但高拱这个人太嚣张、太孤傲,戚继光没能如愿。退而求其次,他便积极向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靠拢。

当时,张居正的权势还未如日中天,但这恰恰体现了戚继光的眼光。待朝局变幻,胡宗宪等人身败落马后,只有戚继光如愿从前线调入了京城。

这期间,有个细节很能说明戚继光为在京城寻求靠山,如何的不惜重金——“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他的巨额俸禄和奖赏都到哪里去了呢?不言而喻。

除了重金贿赂,戚继光在对张居正献殷勤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每次给张居正写信,戚继光都非常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为了买张居正欢心,戚继光常年给张居正送各种补药,搜罗各色美女,甚至包括“洋妞”。

正是因为有了张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继光才迎来了人生第二个辉煌期,并干了三件大事——训练戍边部队、建立车步骑营、修建长城敌台。

然而,当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吃了戚继光所送海狗肾导致“痔根”加重(野史说法),一命呜呼并随即遭到清算后,戚继光的厄运也就来了。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很快受到牵连,第二年即被调往广东,第三年即遭罢官弃用。

这里有一点很值得玩味,戚继光被弹劾遭罢官的原因和罪状,在当时是模糊不清的,表面上看是受累于张居正,其实根源在于倭寇边患已除,朝廷要剪除羽翼丰满的武将,鸟尽弓藏。

万历十三年,遭到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乡,但他的晚年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发的惨不忍睹。

关于戚继光“怕老婆”的说法很多,但和很多怕老婆的男人,夫妻感情其实很好不同,戚继光和原配戚王氏的夫妻感情很差。

根据清朝乾隆年间《仙游县志》等记载,戚继光因为儿子在莆田违反军纪而斩子,从而愧对妻子戚王氏,对戚王氏多方迁就忍让,而戚王氏则终生怀恨在心,始终苛待丈夫。

鉴于戚继光在莆田期间根本没儿子,所谓戚继光斩子的说法肯定是假的,但假的传说背后,戚继光和戚王氏夫妻关系恶劣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戚王氏是标准的悍妇,二人结婚时,戚继光虽是四品武将,但她爹是总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她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此外,戚王氏还是个将门虎女的狠角色,武功好,脾气倔,但凡遇到家庭纠纷,她向来以徒手格斗的方式修理戚继光,而戚继光慑于她爹的总兵头衔,不敢反抗,总是被打的到处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一些疑问,按这种说法,戚继光在家庭生活中属于被欺压的一方,最后受不了应该是戚继光才对,怎么反过来戚王氏干了“休夫”回娘家的事?

那是因为戚继光和戚王氏还有更大的矛盾。

根据戚继光好友汪道昆在《孟诸戚公墓志铭》中记载,戚王氏只给戚继光生了一个女儿,戚继光为了延续香火,瞒着戚王氏一连纳了至少三个妾,生了五个孩子。

戚王氏得知这一切后,戚继光的几个孩子早已满地跑了,或许是因为自感在家中的尊严、地位、名分受到了严重挑战和伤害,绝望的戚王氏一度决定和戚继光同归于尽。

她抄起一把尖刀,直奔戚继光而去。戚继光闻讯,立马开溜,不肯罢休的戚王氏便每天蹲在家里死守,“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

待戚继光遭罢官,落寞回乡后,戚王氏便将愤怒转化成了极度的冷漠和绝情,在戚继光死前的那一年,戚王氏“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说,戚王氏将家中洗劫一空后,直接休夫回娘家了。

对病重的戚继光而言,这种做法极其残忍。

在戚继光苟延残喘的最后一年,病重时竟然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最终在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鸡三号,将星殒矣!”


黑句本


戚继光的抗倭伟绩自不必说,历史早有评价。传说这位名将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情商很高,所以他的戎马生涯还是较为顺利的,没有遭到什么“良弓藏”之类的事。

但这位民族英雄,为何到了晚年,却还是丢官罢职,乃至贫病交加呢?有传闻甚至说他病时连抓药的钱也没有。

到无钱买药的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了。毕竟一代名将,又深得百姓爱护。就算身上一时无钱,旁人也不会袖手。

当然,戚继光的晚年即使不如贫苦老百姓那么凄惨,但也谈不上舒服。

此时的他,官场失意,妻妾远离。

一、受张居正的“池鱼之殃”。

张居正死后,政敌纷起,万历皇帝仿佛回过神来,对这位昔日的首辅大人进行了清算。正好张居正本人也不拘小节 ,生活颇为豪奢,宅中搜出不少金银,这下万历皇帝有了借口,将张居正的功劳全盘否决,并对所谓的张氏集团进行牵连。戚继光,就被划入其中,被罢官回乡。

二、夫妻失和,独居乡里。

戚继光的夫人善妒,但自身又没有生育,戚继光瞒着她置了几房小妾,延续香火。此事被夫人得知后,大为光火。戚继光无奈,把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到妻子膝下。谁知天意弄人,此子又夭折了。夫人遭受了沉重打击,变得灰心冷意,自回娘家居住。那些小妾们也没有在戚继光身边久留,导致戚继光晚年孤鉵寂寞。

在官场失意,又缺乏家庭人伦温暖的情境下,晚年戚继光的确算得上凄凉。


钱多多读文史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戚继光(1528——1588)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为害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不仅是个著名将领,还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写下了18卷本的《纪效新书》和14卷本的《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在长城上修筑的防御工事,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然而,这样一位军事理论家、荡平倭寇之乱的民族英雄,晚景却非常凄惨,令人不竟唏嘘长叹。主要原因是因为首辅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之所以屡立战功,自然少不了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由于万历帝在张居正去世第四天,就展开了对其的清算,张居正在世时所用的一批官员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张居正先有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实际上等于被赶出了京城,二年后,万历帝将他定性为张居正的党羽,于是被削去一切职位,就这样,战功赫赫的戚继光返回了山东蓬莱老家。

当戚继光回到老家时,其妻王氏先于他一步携财而去。王氏是戚继光的原配,由于没有生育能力,戚继光瞒着她纳了三个小妾,生了五个儿子,王氏得知后异常恼怒,感情出现了裂痕。如今,戚继光丢官去职、落魄归乡,王氏是万念俱灰,恩断义绝,毅然离去。此时,戚继光又得知一直跟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弟弟戚继美病逝了。在双重打击下,戚继光一蹶不振,得了肺病,又无钱医治,于是久病不愈,三年后,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实际上戚继光不仅仅是抗倭英雄,他在北边蓟门一带防御蒙古、协助李成梁的辽东军防也有十五余年,为稳固明朝的北边作出重要贡献。至于说戚继光一生为国为民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个评价绝对是客观准确的。戚继光的晚年,准确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接连遭到给事中的弹劾,先是被贬,后又被罢免,直至最后病死家中,不可谓不凄惨也。如此名将竟是如此下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直接原因是张居正的落幕,本质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个不太合理之处。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是"政治盟友"。更准确的说戚继光只能算张居正的门下,还达不到盟友的地位,毕竟明朝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凌驾于武将之上的,而张居正是阁臣之后又是首辅,是位极人臣的文官呢!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期间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团,而且万历皇帝也因张居正的存在而压抑多年。所以在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很快就遭到了给事中张鼎思的弹劾,从北方防线被调往广东。有人说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是因为他的爱犬被戚继光踢死了,其实不管有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戚继光都会被弹劾的,就算不是张鼎思弹劾,也会有张居正的其他政敌出手。

戚继光为什么要做张居正的门下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明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受到很大的节制,动不动就会遭到文官和言官的弹劾。戚继光就曾经被弹劾故意放走倭寇,甚至说是通倭,后来还是戚继光自己以待罪之身平定了海盗汪直作乱,才得以免罪复职的。可见,当时的文官和言官在政治地位上是有绝对的优势的,而武将则很被动,加上文官和言官队伍里不乏小人,所以戚继光他必须寻找政治靠山才能保身,才能实现保家卫国的抱负。这就是戚继光"投靠"张居正的原因所在,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导致的,不然以戚继光的为人,应当不至于这样做,哈哈。





历史守望者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提起戚继光这个名字,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他可是能与宋朝武圣级抗金名将岳飞齐肩,另一个千古留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仅是一名能打胜仗的出色将领,还是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改造和发明了很多的新式武器,还在长城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工程,进可攻退可守的空心台抵御外敌,大大提高了战争的胜算,也是相当厉害了!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疆土就面临着南方倭寇北面蒙元的严峻形势,明朝万历年间,戚继光和他声名远播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荡平了危害沿海的不耻倭患,又在北方抗击蒙古内犯十余年,推动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在公元十六世纪,戚继光绝对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战神!战功赫赫,家喻户晓,百姓拥戴,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晚年生活却过的不尽人意,被罢官返乡,家破人亡不说,最后连生病买药的钱都没有,可以说是相当的悲惨!

看到这里,小编跟很多人一样在心底为这个民族英雄鸣屈,愤恨不平,为什么当时的朝廷要这样对待一个对社稷对百姓有大功的英雄呢?就不能让英雄晚年善终吗?带着这些疑惑和不解,小编翻阅了很多相关史料,才发现戚继光悲惨结局的缘由,并不像大家猜想的那样简单。

1、被赏识提拔自己的伯乐张居正牵连,自此从高地跌入谷底。

自古以来,名将功臣最终都难保全自身,要么功高震主被皇帝提防寻衅各种理由除掉,要么被朝中奸佞阴毒的大臣嫉妒功绩,找机会暗害,当然,戚继光在晚年也难逃这种宿命。众所周知,戚继光因为有了张居正的力荐和赏识才会被皇帝重用,才有机会在抗倭战役里大展身手,一战成名,说他的人生伯乐是张居正也不为过。万历十年,随着宰辅张居正的病逝,当时的明朝政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为戚继光和张居正特殊的密切关系,所以首当其冲受到牵连的就是他。张四维正巧利用了明帝对张居正积攒了多年的众多不满,借势达到全面夺权的目的,落井下石诬陷戚继光为张居正的同党,让戚继光的人生彻底从高地跌入谷底,当真是让人唏嘘!

2、被罢官落寞回乡,晚年生活更加凄惨。

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便由蓟镇总兵被调任为广东总兵,看起来没多大变动,实际上已经变相的被明帝赶出了京城,尽管有很多大臣替戚继光求情,请求皇帝将他留下,怎奈皇帝不理会一意孤行,最终戚继光在手下部将和城中百姓的不舍中离开了京城。后来在清算张居正的万历十二年,戚继光希望可以保全清誉告老还乡,但明帝却说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将其革职,万历十三年,被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到山东蓬莱老家,但他的晚年悲剧却并没有就此止住,反而越发凄惨!小编觉得,戚继光惨遭罢官,被视为张居正同党,表面上看是受累于张居正,其实根源在于倭寇边患已除,他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朝廷必然要除掉像他这样的武将,俗话说,鸟尽弓藏嘛!万历十三年,遭到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乡,但他的晚年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发的惨厉。

3、“屋漏偏逢连阴雨”弟弟病逝,又被发妻抛弃,真是惨到家了。

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句话用在戚继光的一系列变故上最合适不过了。当他回到老家准备去探望弟弟时,却发现弟弟已病逝家中,甚至连个收殓下葬的人都没有。更为悲痛欲绝的打击是此时自己的儿子也夭折了。因为结婚多年,妻子王氏不孕未能生出孩子,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戚继光便纳了几个小妾,而戚继光为了生子接二连三的纳妾,使得王氏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婚姻,待戚继光遭罢官回乡后,王氏心中的愤怒便更为加剧,继而转化成了冷漠和绝情,将家中所有积蓄和值钱的家当一并带走,直接休夫回了娘家,彻底抛弃了戚继光,自此,曾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成了名副其实的鳏寡老人了。

最为悲惨的是,面对如此之多的沉重打击,戚继光又身患重病,而此时家徒四壁,孤苦无依的他身无分文,最后连治病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苦苦等死,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抗倭英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家中孤独离世。这位曾经驰骋疆场,为明廷立下不朽战功的老将,临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留给后人无尽的悲叹唏嘘!


葛大小姐


西汉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明有“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可以说,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关系,像极当初的萧何和韩信。但是戚继光的结局却比当初的韩信好多了,更比成就他的张居正好多了,可谓“半生辉煌,晚景凄凉”。然而,最凄惨的并非戚继光的落幕,而是“戚家军”的覆灭。

戚继光成长时期,明朝的政治环境像极了当初的宋朝,文官集团极为显赫,武官集团地位较低。1553年,张居正重返明朝政坛,迫切想要有一番作为。他通过调查了解,对于写下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的戚继光很是欣赏,因此举荐他为署都指挥佥事,掌管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的军事,抵御山东沿海一带的倭寇。

对此,戚继光非常感激,报着知恩图报的想法,开始尝试着给张居正送上一些礼品,见对方收下,心下甚喜,因此便常常向其孝敬礼物,还在信中以“门下小走狗戚某”自称。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戚继光所送最多的礼物是“腽肭脐”,俗称“海狗”,传闻煲汤喝,有极好的壮阳功效。同时,明人王世贞的笔记中写有:戚继光“

时时购千金姬”。

可见,张居正和戚继光关系之铁,已达到了送春药送美女的程度。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中大臣们也自然心中明白,二人属于一党。

后来,张居正在朝中一路飞黄腾达,陆续晋升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职,最终接任首辅,裁决朝廷所有军政大事。

这一切的变化,带给戚继光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平定倭寇、北御鞑靼等战斗中多立功绩,军职也是连续快速提升,先后升任浙江都司佥事、蓟镇总兵、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关键是,在此期间他成立的“戚家军”朝中没有官员敢于弹劾,“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朝中没有官员进行攻讦。同时,张居正也在朝中经常提到“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从而,他也成为了戚继光集中全部精力御敌的坚强后盾。

想想后来的袁崇焕,虽然屡立大功,却备受朝廷官员弹劾,最后落了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

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便对张居正生前举荐的官员潘晟进行弹劾,神宗令其致仕。

同时,言官又将矛头指向张居正生前的“施政弊端”,神宗随又下令抄其家,并削尽其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更是险遭开棺鞭尸,家人多饿死或流放。

此外,当时张居正所用的一批官员尽皆被削职或弃市。当然了,曾经和张居正关系“莫逆”的戚继光,在给事中张鼎的弹劾下,被朝廷从蓟镇总兵贬往广东任职。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伤感流泪,可见其是多么的得当地军民之心。

万历十二年(1584年),戚继光为了保全军人的荣誉,因此向朝廷上交了退隐辞呈,但是万历皇帝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直接宣布予以革职。因此,他不得不心怀“君思自是优功狗,世事混如看纸鸢”的悲凉与屈辱返回了故里。当时,弟弟、弟媳、儿子已然病故,妻子也已离他而去。所以,当他看到弟弟的灵牌时,不禁悲从中来,嚎啕痛哭。

万历十五年(1588年)一月五日,“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孤独中溘然长逝。

30年后,满洲铁骑入侵大明,发动了“萨尔浒之战”,四千“戚家军”(后改为浙兵)奉袁应泰之命,前往沈阳增援,却被攻破沈阳的2万后金八旗铁骑围歼,包括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在内无一生还。后来,袁应泰也因此举火自焚而死。

至此,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世人欷吁感叹的一代民族英雄。


祥子谈历史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他带领着自己训练的精锐部队“戚家军”横扫倭寇,从此名扬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因张居正被抄家受到牵连,被朝廷罢官,被老婆抛弃,晚年生病连医疗费都付不起,曾经的一代英雄郁郁寡欢而死。

戚继光南击倭寇北抗蒙古

《明史》: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倭寇骚扰,倭寇主要由明、日海盗组成,他们在沿海地区抢掠财物。朱元璋几次要求与日本一起消灭倭寇,日本每次却找借口塘塞过去,那时倭寇规模并不大。

到了嘉靖年间,东部沿海地区的倭寇发展壮大,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为可恨的是,日本政府还给予支持,倭寇便更加猖狂。当时山东沿海地区深受其害,戚继光是山东人,对倭寇更是深痛欲绝,他18岁时就写下“加官进爵并非他所愿,沿海地区能够安宁才是他的一生的希望。"

戚继光25岁时,由张居正推荐担任指挥佥事(正四品),主要抵御东部沿海地区倭寇。此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最为猖狂,朝廷多次派能将支援浙江,不久戚继光也被调任浙江,担任都司佥书,后受到浙江总督的赏识升任为参将(正三品), 主要对抗东南沿海地区倭寇。

戚继光训练一支精锐部队专门用来抵御倭寇,这支军队叫“戚家军”,戚继光还自创了一种新的阵形叫“鸳鸯阵”。他带领着这支精锐部队一个月内九次击败倭寇,倭寇伤亡惨重,倭寇首领被俘,而戚继光的部队却没有什么伤亡,因抗倭有功戚继光直接升任为都指挥使(正二品)。此时戚继光名声远扬,妇孺皆知,尤其是受到浙江百姓的拥护。

倭寇首领被俘以后,其余党南迁,又开始在福建广东一带烧杀掠夺,戚继光立刻率领他的精锐部队南下抵御倭寇,屡战屡胜,将倭寇占领的地盘夺回,倭寇最后的根据地彻底被捣毁。从此以后南方算是安宁了,老百姓的安全得到保障。

南方安宁了,北方也需要防守,不久戚继光被调回北京训练军队,后来他请求负责蓟州、辽东等地区的安全防御工作。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受到张居正的赞赏,张居正对戚继光越发的信任和器重,他告知戚继光保护边疆,不要主动发动攻击。戚继光守护北疆,抵御蒙古人十几年,为维护北方和平立下汗马功劳。

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土蛮与董狐狸向大明索要赏赐被拒,便率军入侵边疆地区,戚继光率兵将敌军击退,董狐狸多次入侵边疆地区都被戚继光击退。

第二年,董狐狸的侄儿董长昂骚扰边界,戚继光将董长昂俘虏,董狐狸率领族人几百人前来磕头谢罪,请求投降。从此以后,蒙古人因畏惧戚继光再也没有入侵蓟州。

不久蒙古人把目标投向了辽东地区,戚继光率军协助守边的将领抗敌,打得蒙古人大败而归,戚继光因功绩显赫升任为少保(从一品)。

戚继光晚年为何凄惨?

《明史》: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
  • 靠山张居正倒台

张居正因早年为人太过于正值,晚年又傲慢无比,得罪了不少大臣。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四天,七名言官联名上奏弹劾礼部尚书潘晟,潘晟倒台后,言官又开始弹劾与张居正一派的官员,不少官员遭遇罢官免职。

这些并非是偶然,都是他们事先已经策划好的。后来官员给张居正列了十几条罪状,万历帝一气之下夺取张居正爵位,下令抄家,通告天下。

张居正被抄家后,大臣又开始弹劾戚继光,说他只服从张居正的指令,不能将戚继光留在北方,不久戚继光调任广东,三年后又被大臣弹劾,被万历帝免职,赶回老家。

  • 婚姻不幸福

戚继光的夫人王氏娘家条件比夫家好,所以一直都有一种优越感,戚继光也是个妻管严,王氏还会一点拳脚功夫,夫妻俩吵架时王氏常常追着戚继光打。王氏先后生育的几个孩子都相续夭折了。戚继光也不想断后,瞒着王氏偷偷在外面养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王氏知道后非常气愤。

戚继光为官期间没有攒下多少钱,晚年贫困潦倒,此时王氏落井下石,对丈夫又冷漠又无情,尤其是在戚继光去世前一年,王氏将戚家值钱的东西都拿走,直接抛弃丈夫回娘家,戚继光为大明王朝南击倭寇北抗蒙古,结果落得这个下场,他被朝廷和妻子抛弃了,变得郁郁寡欢,生病后连医药费都付不起,1588年戚继光病逝,享年60岁,戚继光回到家乡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多半是抑郁成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