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尹小昔


关于宋朝的故事中,听闻最多的莫过于杨家将的故事,戏曲中有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的曲目。如今的大荧幕上,更是多次展现着杨家儿郎的风采。无论在任何一个年代,相信大家对于杨家将,又或者是杨门女将,都不会感到陌生。杨家满门忠烈,就连女将都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他们可以说是古时候中国军人保卫边疆的最佳代表。

老令公杨继业

那么,在北宋灭亡之后,为何再也未曾听说杨家儿郎的风采,更没有了杨家将的身影,他们到底去哪了呢?杨家将的故事起源于他们的老令公杨继业,他是整个杨家的主心骨,杨家儿郎身上所流淌着的热血与英气,都是来自于这位老令公。历史上,杨家将的这位灵魂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真名为杨业,是整个杨家将的创始人。

杨延玉战死沙场

杨业最初的时候是北汉的将领,后来归顺北宋,开始为北宋守护边疆,而他对抗的主要敌人,就是来自于北方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在北宋建立之初,边境屡遭契丹侵犯,但是契丹人多次被打的大败而归。凭借的,就是杨业所带领的杨家将,在边境建起了一道坚固堡垒,因为他骁勇善战从无败绩,人们将这位老令公称之为杨无敌。

杨家将出征

他的形象和民间话本之中的出入并不大,但是他的几位儿子,却和电视剧或者是小说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他总共有7个儿子,但是跟随着杨业浴血沙场的,只有杨延昭和杨延玉两兄弟。其他的5个儿子,都到皇宫里面成为了侍卫,主要保障着整个皇宫的安全,所以在沙场上,基本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杨延玉随同父亲杨业战死沙场,杨令公的爵位就落到了儿子杨延昭的身上。

杨家将出征

此后在战场上带兵杀敌的,便是杨延昭和他的儿子杨文广。在他带领杨家军期间,也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皇上宠幸。只是在宋真宗时期,宋朝和契丹签订了和平条约,因此等这个爵位传到了杨文广的时候,宋国和辽国已经多年未曾有冲突。

虽然他也是征战西夏的名将,但是他所取得的成绩远不如父辈,因此,杨家将到了他这一辈的时候,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不再是北宋的名将世家,而是普通的官宦家族。所以在北宋灭亡之时,开国之初赫赫有名杨家将几乎消失在宋朝的政治舞台,自然,北宋灭亡之后看不见杨家将的身影,因为在此之前,杨家将就已经消失了。

杨门女将

人们还是会有疑惑,杨家将不是还有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吗?那一支由杨门女将组成的军队,又去了哪里呢?根据史学家考证,杨家一门女将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杨家的故事在民间传播期间,为了让整个杨家一门忠烈的形象更为饱满,这些人都是由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杨门女将

所以在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儿郎早已没有往日风采,即便是他们仍有后人,也早已不是能够骑马安天下的英雄。所以并不是说杨家将看到国家灭亡无动于衷,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这一支曾经的精锐队伍,早已经不复存在,更无安邦救国之说。


鸢飞九天2018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杨家将的事迹在正史中鲜有提及,但在晋北地区杨家将的各种传说至今在流传。

1.地名上除了知名的金沙滩(今怀仁县金沙滩乡),还有浑源县的败杨峪和落子洼(相传穆桂英在这里生过孩子)。

2.代县杨家家谱里可以找到杨业和杨文广的名字,但没有杨宗保。

3.怀仁县何家堡乡晏头村住着潘杨两个家族,在解放以前两家不通婚。解放后当地干部没少做两家人的工作。我爷爷在何家堡中学任教时还调解过两姓同学之间的矛盾。

4.曾祖父所在的村子进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块李陵碑,我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亲眼见过。90年前后该碑遗失。《怀仁县志》中有该碑的照片。

5.我读高一时班里有个姓杨的姑娘,他哥比我们大一届却姓王。她说她随母姓,当年杨家将男丁几乎都战死,杨氏女眷为了不使杨家绝后定下了生女儿随母姓的家规。(我本人对此深表怀疑)

6.五台山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庙宇,没有之一。里面供奉的神像是杨五郎。

7.直到现在晋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依然是晋北地区百姓最喜爱的。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先写到这。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历史新秀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但是,这只是小说和演义中故事,在北宋年间,天波府杨家这种将门世家是断然不会存在。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心里就有些后怕了,当年那些人可以拥戴他黄袍加身,那么他们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这么一出呢?

当然,相比于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赵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至此之后,终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态。若如小说中所言,天波府杨家数代出名将,这样的事情又岂能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过,抛开小说家所言,历史上的杨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从老令公金刀杨业开始,也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在北宋一朝为将,其中杨业和杨延昭都属于当世之名将。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还是在北汉为将时就多次与契丹之战,有杨无敌之称。杨业的长子杨延昭颇有乃父之风,常年镇守西北,威震辽人。辽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为克星,杨延昭屡克辽人,辽人遂以为杨延昭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小说中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但实际上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而到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这一代,虽然也在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来说,远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而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消失在两宋的历史上,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姓杨,但是和杨业这一脉已经没啥关系了。

当然,这并意味杨业的后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有杨家后人分布。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36路枪法。



杨开华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儿子也就是杨家38代传人杨鹏对于杨家36路枪法毫无兴趣。


小镇月明


戏文中杨家将世代忠良,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但奇怪的是,仅仅100多年后大宋遭受靖康之耻,杨家将却销声匿迹,杨家将、杨门女将都去了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杨家将本来就没有创造那么多的辉煌,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杨家将也没有获得过戏文中那么高的地位,在历史上杨家将实际仅存在三代。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令公”杨继业,他的老婆是佘赛花,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杨门女将。杨继业夫妻均出身关陇豪门。

游牧民族都英勇善战,佘赛花确实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女将。杨继业归顺大宋后,一直镇守边关,先后担任过郑州刺史、代州知州、云州观察使等职,佘赛花始终伴随左右。

杨继业对辽作战,战功卓著,但因为宋朝忌惮武将掌权,所以杨继业最高官职不过从三品。


杨继业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虚构人物)陷害致死后,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入朝为了官。

长子杨延昭子承父业,替大宋镇守边关。其他五个儿子都不过从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一基层公务员。

杨延昭颇有其父之风,作战勇猛,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但官职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杨延昭去世后,其三子杨文广继承了他的官职。但由于大宋边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也没打过几仗,所以杨文广一生虽然几度起落,但官职一直没超过正四品,死后才追封了从三品同州观察史。


杨家至杨文广后就没落了,大概原因有两点。1、没有了战争,武将更没有了用处。

2、杨继业本来就是降将,在朝廷也没有根基,大宋都换了好几位皇帝,自然也没人还想起杨家的功劳,所以杨家没落也很正常。

另外,戏文中常提到的天波府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一生基本都在边疆,不可能到开封购置什么房产,即使有官衔不高,都不会有什么大宅子。


而杨家其他子孙都是芝麻官,能搞个小康生活就不错了,也没能力购置房产。

如今开封的天波杨府不过是个私家园林,以盈利为目的,和历史上的杨家完全没关系。

总之,戏文中的杨家将、杨门女将,都是后人添色加彩的感人故事。不过虽然人物、情节有虚构部分,但戏文中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去传承。


花木童说史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尚宫女史


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干什么去了?其实杨家将一直在抵抗异族的战斗第一线,就连与岳飞同时代的杨存中(杨沂中)也是杨家将。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杨家将先抗辽再抗金抗元,杨家将一直战斗到南宋灭亡!只是当时大厦已倾,杨家将独木难支,在投降皇帝下达的投降命令面前,杨家将只有放下武器才能避免更多百姓无谓伤亡。

  关于杨存中是不是杨家将后人,或者直接说他是不是杨家将,一直有很多争论。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应该争论的,因为毕竟参考不同的史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今天就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来简要地讲一讲历代杨家将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突出战绩。在展示杨家将战功之前,请读者诸君先看一份后人整理的杨家将(包括折家军)世系表,这个折家,就是佘太君的娘家。

  

  按照这两张世系表,咱们从头到尾聊一聊杨家将。当然,杨业及其长子杨延昭的事迹就不说了,咱们还是说说不常见诸史料的其他杨家将吧。

  杨延昭并不只有杨文广一个儿子(演义小说把儿子当成了孙子,杜撰出了一个杨宗保),杨文广是次子,长子为杨充广,三子德政、四子传永。而杨宗保也不是凭空杜撰,因为兼祧杨延贵、杨彦彬兄弟的,有个孩子叫杨宗闵,这个杨宗闵就是杨存中的父亲(也有史料说此杨宗闵非彼杨宗闵)。而杨文广大哥充广一脉,辗转到了播州,成了杨家将的另一分支,并且与唐朝就已经成为播州望族的杨家合流——播州杨家乏嗣无后,过继了杨宗闵子嗣。至于详细世系关系,请读者诸君参考上图。笔者接下来就按年代开始讲各代杨家将的战功——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也就是元太祖十五年开始讲起,这时候杨家将在播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杨氏守播州十四世”,此期间杨家将的掌门人是杨粲,“官至忠州防御使,封武毅侯,卒,子价嗣。”  

  继承了杨家将领导权的杨价听说蒙古大军已经兵临渭水,就抓紧征募操练士卒,在宋宝庆二年、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两万精兵。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还是说公元吧,免得读者诸君还得去查年代)、公元1234年,杨价带领杨家将在蜀口《栈道南口》阻截想入川的元军并大获全胜,因此被加封为雄威军都统制,雄威军就是南宋小朝廷专门为杨家将新设的番号。

  其后杨家将又在1236年配合孟珙合战三峡口,击退元军后因功升迁为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次年与余玠、孟珙守御两川,累迁宁武、威远、忠征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次年杨价卒,封威灵英烈侯。其子杨文“总播州军政,以功加武功大夫、领雄威军都统制。”杨文之后的继承者叫杨邦宪,在四川陷落之后,仍然死守播州,并扼守赤水,击退进犯的水西罗闽部落,因功升为利州观察使,并接到宋廷“入卫京师”的诏命,但是此时的播州已经是四面皆敌,杨家将就是肋生双翅,也飞不过去了,这时候是1275年。就是这一年,宋恭帝被俘,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但是已成亡国之君的宋恭帝和太后还是给杨邦宪发来诏书,但这诏书不是让他继续抗敌,而是命令他放下武器投降。杨邦宪“捧诏三日哭,据播州、珍州、南平军降。”世代忠良杨家将就此谢幕……


半壶老酒半支烟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给个老婆饼


大宋年间有一个天波杨府。这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家。北宋初年天波杨府的杨家将扬威天下,是大宋的肱骨之臣。

可是到宋徽宗的时候,杨家将已经败落,只剩下一个青面兽杨志,还沦落到街头卖刀的田地。杨家将在北宋灭亡前就消亡了。



杨业与妻子佘赛花都是帅才,他们忠君爱国,为了大宋征战沙场。夫妻二人养育了9个儿女,7个儿子2个女儿。杨家一门都是忠臣良将。

然而,好人不长寿,除了杨六郎杨延昭以外,其余的儿子不是为国捐躯,就是失踪。

杨业和佘太君七个儿子只有两个孙子杨宗保和杨宗宪。

杨家将功劳卓著,可是遭到奸臣陷害。



杨业在对辽作战中,就因为潘仁美不听杨业建议,导致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约定好的接应地点陈家谷。

结果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杨业率领部下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七郎没有死在战场上,死在了潘仁美的手下。金沙滩一战,杨七郎一杆铁枪挑死敌酋韩昌,鞭扫冀王狄烈,马踩万军,飞驰雁门关求救,被潘仁美用药麻翻,一百零八支毒箭,射得七郎浑身如同刺蓬一般。

杨延昭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死后儿子杨宗保继续保家卫国。

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杨家将几乎全军覆灭。

此时,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这就是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故事。也称作十二寡妇征西。



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救出杨文广班师回朝。

天波杨府之所以败落,主要原因是没有新鲜血液,杨家将几乎各个战死,杨门女将除了八姐九妹都是寡妇。下一代人数锐减,又受到奸臣陷害,皇上猜忌,不再重视杨家将。杨家辉煌不再,远离了北宋政治中心。杨家将成为历史。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已经不存在,无法拯救大宋。可以说是北宋自毁长城,导致了杨家将陨落,北宋灭亡。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所谓“杨家将”实际上是文艺作品杜撰出来的,杨门女将更是子虚乌有,真实的杨家将是北宋年间的杨门三代将领,即杨继业、杨廷昭、杨广文。



杨家将一代

杨家的起家源于杨继业的父亲杨信,老爷子在五代乱世,占据麟州,自命刺史,先附后汉、后附后周。杨信归附后汉之时,为了结交并讨好刘崇,将杨继业送往太原,并受到刘崇的重用,收为养孙,改名刘继业,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后因战功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

“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耶律斜轸《辽史》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到底有多么厉害,《宋史》和《辽史》均少有记载,《宋史》中提到刘继业时也多以败绩展现。如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克众,溃不成军,杨继业躲于壕沟,由城上士兵扔绳索拉回才躲过一劫。《续资治通鉴》中仅记载杨继业坚守太原,北汉投降以后,杨继业扔在坚持守城,直到赵匡胤派刘继元招降,刘继业才归降。根据《辽史》记载,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为北汉镇守边关三十余年,对辽作战经验丰富,因此刘继业归降北宋以后,宋太宗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继续守护边关。


因杨继业对防御辽国经验丰富,宋太宗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当辽军由雁门进犯,杨继业率数百骑绕小路至辽军后方,与潘美所部形成夹击,杀死辽国节度使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军械战马众多,杨继业也因此功被提拔为云州观察使。辽国此战之后便非常忌惮杨继业,杨家将由此杨名。

但潘美眼红杨继业的步步高升,多有诽谤诬陷杨继业之举。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在杨业夺取寰、朔、云、应四州后,中路军曹彬溃败。太宗令各路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辽国趁机反攻,重占寰州。潘美此时欲加害杨继业,令杨继业主动出击,并谎称在要道陈家谷部署伏兵。杨继业力战数日,引敌至陈家谷,却未见一兵一卒,只能孤军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战至双手握不住刀后被辽军生擒,因不降绝食而死,其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也均战死。

杨家将二代

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为杨继业之子杨延昭。 杨延昭英勇善战,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与杨继业风格相似。杨延昭继续杨继业的事业,镇守边关二十余年。由于辽人的文化迷信中,天上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又因为杨延昭镇边期间对于辽人作战所向披靡,极具威慑力,辽人认为他是那第六颗北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但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杨六郎实际上是辽人对其畏惧的称呼,并非文艺小说里的家中排行老六,根据史书记载,杨继业的儿子除了杨廷昭以外,还有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和杨延彬,这也是小说杜撰的杨家七郎八将的人物原型。



杨家将三代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为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历史上杨文广却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起初随狄青南征广西,立下战功,宋英宗又考量其为杨门名将之后,便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在对西夏的防御中,韩琦派杨文广所部在筚篥筑城,控制要塞,防御西夏。杨文广用声东击西之策,先佯装去往喷珠筑城,后迅速赶往筚篥,抢修城寨,加紧布防。待西夏军至,见宋军已有防备,便无奈撤军,杨文广乘势出击,斩敌千余,因此功被升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

辽宋在代州发生摩擦之时。杨文广向朝廷献攻取幽燕之策,但未等到朝廷回应,便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也是杨家将走向衰落的一代。并非能力问题,只是宋朝积弊太深,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盛,讳言用兵,杨文广即使满腔热血,胸怀大志,也很难会实现。

历史真相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虽官职都并不是很高,但杨家将三代人精忠报国的事迹,值得传扬。杨继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的名声也算名满天下。



由于宋朝积弱,多受外族侵扰,并至亡国,所以宋民对于血战保国的将领追思尤深。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扬也就非常盛行,“杨家将”也是如此,成书于南宋的《烬余录》,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甚至还有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荒唐情节。

历史上也没有潘洪或潘仁美,人物原型就是潘美。而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王侁,但这个小人物并不能突出杨家将的“名气”,因此主帅潘美就被扣上了罪人的帽子。按照《宋史》的记载,若非王侁军离开防地,潘美的伏兵不会不如期到达,身为主帅的潘美不得不舍小保大。



历史上杨家将里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佘太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家族也是山西豪强,也是抗击契丹民族英雄之后。但诸如杨门女将的故事只是文艺小说里为了刻画杨门一家忠义无双的精神而杜撰,并无史料可查。


棍哥观史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根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历史上的杨家将仅仅只有三代人,他们主要是活跃在北宋的中前期。

这三代人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创世人,他在领着杨家将打仗的时候,一开始是为北汉效力,那时候的大宋,要统一全国,就开始和北汉打仗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北汉打了两次仗,北汉都是因为杨家将的存在,没有让赵匡胤得逞,最后赵匡胤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赵匡胤神秘的死亡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登基,继承了他的皇位。

赵光义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能超过哥哥的历史功绩,他又开始继续了哥哥未曾完成的统一大业。

结果北汉就是在赵光义当朝的时候,被赵光义所打败的。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今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就想起来了上文的这些往事,不由大为感慨,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因为杨家将、杨门女将本就是北宋时期,北方辽地汉人为了寄托故国哀思,以及宋人为了表达爱国情怀,结合杨业等爱国将领当年给坐镇北方,打得辽人屁滚尿流的往事,以他们为原型,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啊。

不过,现在想想,虽然他们只是艺术加工形象,但结合他们在戏剧演义当中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忠义故事——想必现实当中将门杨文广的后人就算不是演义里面的杨怀玉,也不会差多少吧!他们的后人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必然也曾铁马金戈,与来犯金人大战过吧!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