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大龄好奇宝宝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出自《菜根谭》【明】洪应明 著。《菜根谭》一书历来被奉为处世修身之宝典,因为此书融通了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哲理,并将这些哲理化为世人均可实行的道德规范,对于人们的正心、修身养性和养德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原文: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释义: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事物的人,得到不会欢喜,失去也不会忧虑,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以悠游自在;以外物为中心受物质控制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又生出不舍之心, 些许小事也会把自己束缚住。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有如佛家所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由自己来操控主宰事物,则天下万物皆为自己所用,失去了一物还可另取一物,所以得与失也就无喜无忧。可相反,如果自己是被物质所操控,那么就会整日患得患失,心境随着事物而起伏不定。简单说来就一句话:人生的苦与乐,就在于役物还是役于物。

以上是雁影对于“以我转物,逍遥自在”的一点拙见,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谢谢!


雁影归零


【1】《荀子》曰:“君子御物,小人御于物。”

意思是说,君子调御外物,小人被外物调御。

言外之意是说君子不会被外物改变自己善良的心,小人会被外物改变自己善良的心。

【2】以我转物,即是不被外物调御,即善良的心不被外物所转,延伸为善良的心不被人、事、物、认知所牵绊困扰,自然逍遥自在。




福气越来越多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

我们先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菜根谭》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据说是四川。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向道。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儒释道三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洪应明成年生活的年代,在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心学开始传播的五十年后,我们知道阳明心学遍及明代的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特别是泰州王门将阳明心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引领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动。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飙,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洪应明是了解阳明心学的。

王阳明先生被儒家称为儒家四圣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他在临终前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夫复何言!”阳明先生终其一生之力,将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构建完成,而心学最终目的就是光复内心的良知,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一念发动、一言一行,都没有私欲和恶意藏匿其中。从儒家阳明心学的角度理解,以我转物,是一我“光明之心”转物,自然可以抵达逍遥自在(格物致知)的境界。

佛家自唐朝禅宗六祖惠能祖师确立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后,禅宗开花散叶,禅宗后来修行之人如得指月之指:“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但用此三世一切佛一切祖之同心,直了乃至无了,证得菩提。”

在《六祖坛经》里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由于他诵念《法华经》已有三千余部之多,因此就生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参礼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所有僧人当拜见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但因为法达心中生出一种我慢,他与六祖惠能大师见面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六祖惠能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什么?你平时修习什么?”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已有三千多遍了。”惠能大师说:“我不管你诵经多少部,但必须要明白经意。于是继续说了一首偈:‘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用,常御白牛车。’”法达闻言大悟,重新恭敬地给六祖施礼。

所谓「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袪除,这就是迷。所以说,迷的时候被法华所转,而当悟了之时就能无我,就能转法华──转法华才是真正的妙法。

以此案例观之,佛家的“以我转物”,是用“直了成佛的此心”去转物,即用开悟的心去转物而不执着于物,去证得菩提(佛家逍遥自在的境界)。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享受人生。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逍遥的概念版权应该归于中国的文化之根——道家。在我们桂林的漓江王城边上,有座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之一:逍遥楼;逍遥楼上字为唐大书家颜真卿所写。南怀瑾先生认为《逍遥游》就是告诉我们:逍遥是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麽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後,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人若以物为中心,就容易恩得患失,结果弄得事事局促,处处龌龊,守财奴就是典型。比如写字、 作画、习文、著书,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需要以我为主宰的精神来把握, 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庄子的道家思想,包含着为自由,为生命而“反叛”世俗惯性思维,为自由而向逍遥的价值取向,不为物所奴役,不为物所累,追求人的生命,追求人生的自由!

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在这一个点上,是可以贯通的。



老味稻


若以我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就可以把万物自由的改变使用。这样得著富贵功名,实在不必太高兴;倘一旦失掉了荣华功利,也不必沮丧忧伤。无论得失穷通,都应心不动,立于天地之间,便是逍遥自在。这样的人生,是以天地为广大的游戏场所。

      相反的,为万物而劳累我身,就是身为物转,人变成了富贵功名的奴隶。处于逆境,心里憎恨恐惧;处于顺境,就因爱恋而忘却忧虑。微细如一根毛的事,都可以把身心缠缚而成为苦痛的根源,可见迷与悟、苦与乐都在于役物和役于物的一念之间。




大六壬金口决预测术


能以自我为中心来操纵生活中一切事物的人,所谓不以物喜,不为己悲,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大地到处都可优游自在。物由心造,境由心生,如果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恋栈之心,即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身心受到困扰。真正做到内心深处的强大,即不受外界人与物的影响了。





二狗子他爹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如果以我为中心去运转事物,得到了不会喜欢,失去了也不会优虑,大地到处都逍遥自在;如果以事物为中心来役使自我,不顺遂就产生怨恨,顺遂就又显得留恋,即使一点点事物就能使人受到束缚。

赏析:以本身为中心去运转事物,任何事物均为我所用,得乃是尽力之得,失乃是未尽力之失,这中间只有实与不实之感。何喜何优之有?以事物为中心,人随着事物的顺遂而有不同心境,这中间本身完全失去主动,情随境迁,当然处处都有无形的拘束存在。



一支南京


《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老子的《道德经》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我,乃无我之真我,即大自在大德,即道之本体,无相无不相,遍一切时,处一切空,无不逍遥游,无不观自在~


新时代dkd001


我在物下,我为物之物;我在物上,物为我之物一一不为物役,乃有逍遥自在!



五杂堂主


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爱恋不舍之心,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使身心受到束缚困扰。


久违了微笑


在一定条件下,以我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时间空间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万物为我所用,失去了一物可另取一物,失败了一事可另创 一事,海阔天空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易恩得患失,对任何事胸 襟都本够开朗,结果弄得事事局促,处处龌龊,守财奴就是典型。比如写字、 作画、习文、著书,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需要以我为主宰的精神来把握, 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