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白白浪費十萬支,都沒想到用一支火箭?

詩海文蹤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草船借箭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三國演義》中,機智的諸葛亮,用巧計化解了周瑜的為難,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順利完成任務。

當時就有一個疑問,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呢?

如果一排火箭過去,恐怕孔明和魯肅就不能安心在船艙喝酒了,估計要變成烤香腸,便宜了長江裡的魚蝦。

且不說草船借箭的故事只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的情節,有文學作品虛構的成分。

根據當時的情境分析,曹操也不大可能用火箭。

首先,孔明是突然來到,趁著大霧天氣,悄悄接近曹軍水營,頃刻間搖旗吶喊,可把曹操嚇一跳。這種情況下,放箭是最佳手段,要知道,火箭需要準備特殊箭支,需要準備火油,還需要人點燃,再發射,這一過程如果讓大軍準備,需要一定的時間。應對突然的情況,還是直接弓箭嗖嗖射過去比較快,如果真的是東吳偷襲,用箭阻止,也是比較可靠的辦法。

其次,曹操害怕引火燒身。

曹軍初習水戰,肯定不會在船上放一些火油之類的東西,萬一打翻了,著火了,不是自找苦吃嗎。再者,東吳來偷襲,用火箭射擊確實是個好辦法,不過東吳偷襲的是水寨,這裡都是曹操造的船,萬一使用火箭時,不小心燒了自己的大木船,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弓箭保險啊。

就算用了火箭,把敵船燒著了,也難保有失去控制的船隻飄過來,這也很容易讓自己的船隊陷入火海。事實證明,之後的火燒曹營,就是用的這個辦法,還真讓曹操吃了大虧。

綜上可知,曹操是不敢在草船借箭之時用火箭的。


更多有趣歷史知識,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曹操不用火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不是“事後諸葛亮”!

曹操得報江上大霧內有戰鼓聲於是下令射箭探敵,我們要知道古代的弓箭射程本來就不遠,在看不到敵情的情況下當然是用最大射程。這種戰法一點問題都沒有。雖然三國時期已經有使用火箭戰鬥的戰例,但火箭的使用也是需要依據戰場的實際需要的。拿曹操此戰來說,如果他下令用火箭,古代的火箭是箭頭上綁上棉布點燃,箭的重量被加重直接影響的就是箭的射程和準確度。在不明敵情時,箭雨的作用是拒敵而非殺敵,短射程的火箭無法做到拒敵的效果!根本射不到啊!

再就是,看歷史不能事後諸葛亮,假如曹操知道這是草船借箭之計,他拼死也會把諸葛亮幹掉,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我們也不能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去判斷當事人的對錯。假如現在我穿越成那時的曹操,別說火箭射程不夠,我直接就下令上床弩,不過在下令之時身邊的武將保證都是一個表情“丞相你有病啊,往大霧裡射床弩?”所以,歷史沒法假設!

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可是那麼多的飛機就是沒有一架去炸油庫,如果當時但凡有一架去炸了油庫,美國的軍隊部署速度可能要延後一年直接影響太平洋戰爭進程!歷史就是這樣,有些時候轉折點就在那裡,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誰也沒有上帝之眼!只能說福兮禍兮皆在一念之間!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曹軍隔著重重迷霧,隱約看到對面來了不少小船。

船上密密麻麻綁了很多草人,在曹軍眼裡看過去,對面的敵船上,密密麻麻站滿了士兵,這說明什麼,說明敵軍來攻寨了。

人都站到了甲板上,表明很快要開始登岸了。

對待這種情況怎麼處理?

很簡單,拿箭射唄。

這個效果就像用重機槍去掃射搶灘登陸的士兵,底船還沒接近,人都已經在甲板上列隊了,那就射唄,這活靶子不射,射什麼去?

於是,嗖嗖嗖,萬箭齊發,朝敵船射去。

這裡,就有人問了,怎麼沒有一直箭是火箭呢?

這裡要跟大家講一下,火箭和普通的箭是不同的。

火箭由於在箭頭上綁縛了易燃物,它的射程時不如普通的箭頭的,而且容易射偏。

古代的火箭,主要用來射建築物,包括戰船,因為古代很多建築、防具都是木製的,用火可以燒掉這些東西。

曹軍對來犯的敵船不使用火箭是很正常的。

因為這批敵軍的規模並不大,只是幾十艘小船而已,憑防禦的兵力足夠將他們殲滅,曹軍還等著這些船漂過來後,登船去抓俘虜呢。

用火箭就沒法搶戰利品了,再者,曹軍水寨也是嚴防火燭的,不能隨便用火,正常情況下,守軍身邊是不會帶火箭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草船借箭”這種事情,也就只有《三國演義》才能寫得出來,真實的戰爭史上,根本不太可能。

在沒有火炮出現的冷兵器時代,決定一場水戰勝負關鍵的戰法主要是“肉搏”,也就是戰船個體之間,高速衝向敵舟,破壞舷側、長楫、艙室這些要害部位,使對方沉沒。看起來就像是“相撲”。

這種戰法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兩國的艦船作戰,就是如此這般你來我往,較量“鐵頭功”。

狹路相逢,大半都是大船掀翻小艇,堅船撞沉陋舟,一句話,大型船艦載這種戰術北京中具有絕對優勢。三國時代,水軍最犀利的當屬孫吳,其造船技術最為先進,擁有上層建築達到五層的巨船“飛雲”,“蓋海”、還有一艘名為大舡的巨無霸。

當然,諸葛亮去草船借箭,不太可能用這種奢侈豪華的艦船,何況以上三艘艦船是在三分天下之後,孫吳才造起來的,赤壁之戰時還沒有。

當然直接“肉搏”這種方式戰術屬於戰鬥後期,前期還是以“遠程打擊”為主,採用遠射兵器,比如射箭、弩機等,在敵艦逼近之前先將其殺傷。

古代長弓的有效射擊距離在160米到220米之間,而人眼的可視範圍在250米到270米之間時,能看清景物的輪廓。加上霧天的情況,諸葛亮用快舟小船“借箭”似乎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船也是需要人划動的,稻草人不可能幫著划動吧。而既然是快船小舟,那不可能是那種在船艙底部划動的舟船,也就是下圖這種:

也不可能是這種:

極有可能是下面這兩種中的一種。

羅貫中老先生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肯定沒有研究過三國時代的艦船類型。並不是所有艦船都長一個款式的。諸葛亮要“借箭”就不太可能使用造價高昂的主力艦船,因為風險太大,吳國不可能答應。而“借箭”首要考慮到的問題,就是需要“快船”,方便及時退出戰場,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赤馬”衝鋒舟。如果是用前兩種艦船,諸葛亮是不可能輕易走掉的,早就被曹操追擊上把底細看得一清二楚了。

然而這種衝鋒舟沒有什麼防護,水手極其容易被弓箭射中,哪怕一艘船隻射中一個,也會大大降低船隻速度。

同時,曹老闆也不可能是個傻瓜,敵艦駛入江面,到達可攻擊範圍,居然不發動遠程攻擊,一票小船在江面遊弋,他難道不會懷疑的麼?

十萬支箭是個什麼概念,諸葛亮至多隻有30多艘船,平均每艘船要中3300多箭,何況這裡還有個問題,那就是一部分箭可能射到了江面裡,所以曹操攻擊的箭矢要遠大於10萬之數,這種火力覆蓋之下都能讓這些個小船全身而退,那隻能說明,曹操的船不會動,就跟陸地弓箭手只管亂射一樣。

綜上所述,這個故事漏洞太大太多,即便三國時代“火箭”使用難度係數大,受天氣影響,也沒有時間準備,也不該如此讓諸葛亮全身而退的呀。


江畔初見月


1、從曹操個人來說,他是一個猜測多疑的人,當毛玠、于禁二人來報時,他說:“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幾乎不可能想到這是諸葛亮的一個計謀。

2、“五更天”是現在的早上4點45分左右,那是天快亮的時候,士兵弓箭手基本上在睡夢狀態,在敵軍壓境,緊急狀態下哪有時間考慮用火箭!緊急防禦才是第一要務。


3、古代火箭用的是油脂,當火箭快速射出時,很容易被滅掉再加上重重大霧,溫度很低就更容易滅掉,那麼及時曹操用的是火箭,也沒有多大的作用。

讀心讀書


關於草船借箭一事,好多人嘲笑曹操,說曹老闆大愚若智,當時放火箭不就把諸葛亮燒壞了,用普通箭矢白白讓諸葛亮得了十萬支箭,實際上曹操的做法在當時沒有任何問題,也不值得嘲笑。

草船借箭典故的由來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經典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周瑜估計諸葛亮無法完成想借此除掉諸葛亮。機智過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這是周瑜的毒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向老實人魯肅借了二十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餘支箭。

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曹操不用火箭的原因

曹操的操作沒有任何問題,原因有三:

一、當時是大霧天氣,江上大霧瀰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在狀況不明的情況下用強弓手禦敵的操作是正確的。

二、三國時期軍事科技有限,火箭很重,射程非常有限。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所以說三國時期的火箭主要是用於引燃,不是用來殺敵的,火箭箭頭沉重,根本射不了多遠,

三、當時風是吹向曹軍這個方向的,用強弓還可以射的比較遠,如果貿然用火箭強行發射,那麼笨重的火箭只會給曹軍早來大麻煩。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歷史上孫權也許搞過一次。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記載:孫權向曹操軍挑戰,曹操下令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料到是孫權來看曹軍的陣勢,於是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曹操看在眼裡,嘆息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三國志·魏略》卻是另一個說法: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當然這個說法《三國志》的記載前後矛盾,到底有沒有有待考證。


我家的貓叫皮蛋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草船借箭的故事確有其事,但是主角卻不是諸葛亮,是孫權。不過對象都是曹操這邊。這件事是發生在濡須(古代渡口名,在今安徽巢湖東南)之戰之時,孫權和曹操相持了一月有餘。孫權曾經乘著大船來觀察曹操的軍營,曹營中萬箭齊發,面向曹營的船身全插滿了箭,讓船一側偏重,孫權立即下令掉轉船頭,更換另外一面承受曹營的弓箭,於是船身兩面受箭均勻,不再傾斜。

只是羅貫中將此事改編下,轉到諸葛亮的身上。那麼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呢?

一、火箭還沒出現

據史書記載,我國第一次出現“火箭”是魏國時期,發生在諸葛丞相北伐期間。諸葛亮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時,時間在公元229年,當時的守將郝昭採用火箭,破壞了諸葛亮攻城的器具。也就是說郝昭才是最早的“火箭”發明者,而那時距離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已經是21年後了,所以當時曹操不是不想用,而是沒有這種武器。

這種情況在赤壁之戰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現,在史書記載中,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也沒有使用火箭。熟悉三國的朋友就知道是通過黃蓋帶船投降做到的,當時黃蓋的船上裝滿柴、油等易燃物,等到東南風起,同時點燃船,東南風助長了火勢的燃燒速度和火船接近曹操船隊的速度,快速引燃曹操的聯船,使曹軍大敗。

二、諸葛亮的主角光環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三國題材的小說,而作者本身就同情漢室,在小說中帶有“褒劉貶曹”的態度,對諸葛亮的描寫甚至帶有神話色彩。作為《三國演義》後期的主角,作者怎麼也不會讓其在前期就出現問題,提前退出書中,所以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只能送箭。

總結:無論是從當時沒有火箭這種武器還是作者的偏愛,都不會出現火箭!

《魏略》

《三國志》

《資治通鑑》

《三國演義》


帶志逐夢


諸葛亮“草船借箭” 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一大經典之處,諸葛亮憑藉著自己無比高超的智慧和膽識,去到曹營水寨門口“借箭”,最後共取得十多萬支箭,滿載而歸。但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曹操如此聰明,為何寧肯白白浪費這十萬支箭,都沒想過射火箭呢?”

難道,真的是曹操愚蠢嗎?我們下面就來看一下,曹操是否真的愚蠢!

諸葛亮——劇照

草船借箭的背景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為了打壓諸葛亮,便讓他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以備作戰時使用。但諸葛亮卻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只需三天便可以完成十萬支箭的製造。”

周瑜聽後,心中暗喜,當即便讓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因為在他看來,諸葛亮是絕對不可能在三天之內製造出這十萬支箭的,而只要製造不出來,他就有了處決他的理由。為了保險起見,周瑜還時不時讓魯肅去諸葛亮營中打探消息,並且還讓工匠們故意怠工,目的就是要置諸葛亮於死地。

周瑜——劇照

但是,諸葛亮可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 ,他當然知道周公瑾是故意害他,不過他也算出了三日後江面上必定有大霧出現,於是便叫魯肅借給他二十條船,每條船上配置有三十名士兵,船隻全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第三日夜裡四更時分,諸葛亮與魯肅一同前去曹操水寨“借箭”。

在逼近曹操水寨的時候,諸葛亮讓船一字排開,並讓士兵擂鼓叫陣。此時江面上霧氣瀰漫,根本難以看清敵軍數量,曹操擔心中敵人埋伏,於是便下令各營士兵不要出戰,只需要用箭射住即可。隨後,曹營約一萬名射手一同前來江邊,萬箭齊發。不一會兒,諸葛亮所帶來的二十條船便插滿了箭,總計十多萬支。周瑜感到江邊看到此景後,不由心生敬佩。

以上便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大致過程!

草船借箭

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我們知道,曹操在得知這是諸葛亮的計謀之後,悔恨不已,想派船去追,但諸葛亮順風順水,已經行駛了20餘里,想要追也追不上了。由此來看,曹操向諸葛亮草船射箭是處於順風狀態,既然如此,為何不射火箭呢?

如果射的是火箭的話,那麼船上的草人不就會燃起來了嗎?這樣一來,諸葛亮不就是無路可逃了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曹操——劇照

根據《孫子兵法》中的記載,火攻的對象一般來說有五個,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和火隊。

所謂“火人”實際上指的是燒燬敵人的營盤、燒殺兵卒,關於這一點,在三國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就是典型的例子;“火積”則是燒燬敵人的器材和糧草等;“火輜”就是指燒燬敵人輜重;“火庫”則指的是燒燬敵人的倉庫;“火隊”則是燒燬敵軍的運輸隊(有多種解釋)。但如果想要實施火攻的話,是得具備很多條件的。

首先來說就是天氣要乾燥,還有易燃的材料,再有就是要順風。很顯然,此時江面上的天氣並不乾燥,曹操想要用火攻,只具備後兩個條件。此外,古代打仗時所射的火箭,並非將箭頭弄燃就可以了,正確的火攻方式是這樣的:在射火箭的時候,士兵們先是包一小瓢油在箭頭上,然後射在敵軍的城樓或者是戰船上,等箭一撞上去,油就濺出來了,然後士兵再射一支火箭去引燃它;之後再射一支“油箭”去進行“火上加油”。如此才是正確的射火箭的方式!

所以總的來看,曹操想要在一個大霧天用火箭射殺敵人,是不具備條件的。我們暫且不說天氣是否乾燥,在大霧天目標非常不清晰,射火箭的話,需要準備,時間成本相對比較高,沒有直接拿著箭就射純粹。再有就是,這火箭射出去也不知道能不能引燃,所以乾脆就直接射箭了!這樣看來,其實曹操並不愚蠢!

以上便是筆者個人對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射火箭原因的分析,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孫子兵法》


方圓文史


要強調的是,草船借箭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小說情節,跟歷史完全無關!

再退一萬步講,真有草船借箭這回事。曹操不用火箭,並不是阿瞞大意,實在有太多顧慮。


比如,一旦一支箭射出去,由於初速快,附在上面的火焰,也會被吹熄。你以為在古代:人們已經掌握不怕風的“奧運火炬”技術。


再說了,即便火不熄,那麼相對應的箭桿,必須是金屬,相比古代用木頭,或竹子,製作成本自然要高。不這樣的話,箭頭上的火焰,可能還沒射到船上,就已經自行燒掉了箭身,都是風惹得禍!

當時是霧大的江面,曹操當時想探清虛實,也不知道來者是敵是友,冒然地使用特製的火箭,得多浪費,綁在上面的油料貴,特製的箭也貴!


還有一個原因,讓曹孟德不得不考慮,因箭頭上綁著油包,自然加重箭的重量,如此一來,是不是讓箭的射程受到影響。一般好的弓箭也不過十幾米的有效射程,現在因為是火箭,其有效射程自然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所謂明劍易躲,暗箭難防。現在箭頭枝枝帶火,硬是把暗箭搞成明箭,看到這麼亮的光,這不是給諸葛亮船隊發警告麼!這次借箭,孔明不借也罷!


本草百曉生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非常出名的一個典故,那麼曹操為何只在江邊射箭,而沒想到用火箭來射呢?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

諸葛亮草船借箭之時,只向魯肅借來了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上個紮了千百個稻草人。諸葛亮算到三天後有大霧,於是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的第三天,開船向著曹營進發了。


在第三天的凌晨,諸葛亮命令將士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兵士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要曹軍營寨的假象。

曹操聽到外面戰鼓雷聲,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曹操先叫水軍的弓弩手向江中射箭,後又調步軍的弓弩手,大約萬餘弓弩手一起向江中射箭,以求擊退前來攻寨的孫劉軍隊。



等船的一頭已沾滿箭矢之時,諸葛亮命令軍士掉頭以船另一頭來接箭,到天明之時,船上的千百個稻草人已經扎滿了箭,諸葛亮料算已經有十萬枝箭的時候,就準備掉頭回去了,回去之前命軍士向江面的曹營喊道“謝曹丞相賜箭”,曹操這才悔恨不已。

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火箭會傷到敵人 更有可能會燒到自家的戰船

曹操不放火箭的舉動是符合常理的,在冷兵器時代,一般弓弩手的射程是在一百五十里左右,當時諸葛亮也料想這一點,所以把船開到曹軍弓弩手的射程之中,只能說諸葛亮太會計算了。



當時大霧漫江,視野不清,曹操不打沒把握的仗,加上江面上有曹操自家的戰船,如果放火箭很可能會燒到自家船上,曹操的水師力量都是原荊州的水軍,是以後和東吳、劉備決戰的的砝碼。



既然放火箭,會造成自己的損失,曹操才不會那麼去做呢?

曹操的目的是打退進犯的敵人,而不是去消滅,所以派弓弩手不停的放箭。只是當時的大霧天氣,加上曹操的水軍還在訓練當中,貿然出擊絕非良策,放火箭更不明智,通過在江面上放箭才是可取的,就是這樣讓諸葛亮借到了十萬枝箭,完成了周瑜交代的任務,也化解了周瑜的暗害之心。

結語:諸葛亮草船借箭是虛構的,史書裡記載的是孫權,而不是諸葛亮哦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見於《魏略》

可以說諸葛亮借箭成功的背後,一是對天氣氣候變化的掌握,二是對曹操的瞭解。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紫氣東來,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