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職場裡的“低頭拉車”現象?

纏鬥


低頭拉車意思是埋頭幹活,不管方向對錯,反正只管做就是了。者帶來的結果就是做的東西很可能不對,甚至錯的離譜。

為什麼會有人“低頭拉車”呢?

因為懶得思考、懶得溝通

公司在9月份時候入職一批剛畢業的學生,學生最大的問題的就是學生思維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手下有一個學生入職快一年了一直是“低頭拉車”的習慣,比如安排做一個活動的策劃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對於溝通不到位的地方、對於未知的內容一概不溝通,而是自己按照自己所想去做,最後反覆修改。說了很多次後仍舊沒有改掉這個習慣,而是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思維的舒適方式去做。

這樣的低頭拉車是屬於不去思考、不去溝通。

沒有結果思維

低頭拉車的員工覺得做事就是執行,上級安排做什麼自己能做就是了,但是至於結果是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領導問到就說做了,至於做成什麼樣,就那樣,要是領導覺得不滿意,那領導說怎麼下屬繼續按照領導繼續做的方向做就對了,總之不對結果負責,用低頭拉車形容太形象了,就是不管方向,只管低效率的使力。並且這樣的員工還對自己的執行力很自信,不接受反駁。

對於低頭拉車的情形,不管是自己還是下屬,主要解決的就是弱化過程,強化結果。

比如安排一件事,怎麼做事一回事,但是做成什麼樣,要輸出什麼內容、這個內容的標準如何、所配置的資源是怎麼樣的、不能觸及的紅線又是怎麼樣的,把這些明確了後,然後以這些作為目標去做,把拉車的頭抬起來看目標,就會容易多了。

以上供參考。


職場教練李麟


第二種由於手腳慢,技藝較一般,稍有點難度的技術活卻有點儍眼煞眉頭,工藝加工路線不熟悉,只看到在埋頭生產,卻不知加工巧門,經常出疵品與廢品,影響當月績效工資或獎金的獲得,又不主動請教別人,即是有工段長,班長手裡自身也有活要完成,但只能抽時間手把手教他操作,卻前講後忘記,不長記性。

久而久之,車間只能將一些最單一的產品長期讓他做,以保證他各類工資的獲得,否則按照這種不長進教不會的現象,如仍經常更換較有技術難度的產品讓他做,恐怕工資收入總拿不到整數,所以只能出現低頭拉車的現象,時而還滿頭大汗。

第三種情況,家境較困難,但這人技術上刻苦鑽研,車間無論技術上難度較大或是既難度大又數量少的產品總按排他操作,但由於工藝分配定額時間緊,時而完成難度大的產品時間定額剛好,影響他對產品超產超量的進度,後面要求加工的產品車間又等著要,所以只能"低頭拉車”,加緊生產,以自己最大努力爭取超產,獲得較好績效工資,貼補家用。當然這種情況,車間在安排產品加工時也會考慮綜合平衡,"好差”定額之間的搭配,不能使他吃虧。

第四種情況,從職校畢業進企業,有一定基礎,過了起初一定階段後,生產上穩作穩打,技術上難易產品能較好的掌握生產要領,時而加工中還享著小調,瀟灑自如,完成任務不在話下,當然低頭拉車現象也是有的,因為超產獎金可多得。

雖有這些現象的出現,分析認為,職場裡生產工作的員工,也應經常交流切磋技藝,看看別人是怎樣操作產品的,取長補短,尤其是上面一二種情況,對提高自身操作本領與技術水平有幫助,對企業加快發展有前景,企業在業餘時間多開展些技術培訓之類活動,增強職工整體素質有好處。


綠水青山1390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對“低頭拉車”的來源做一些瞭解。

什麼是“低頭拉車”?
低頭拉車是指很早以前還處在人力拉車的年代,每一位車伕靠雙腳來實現人力運輸。而大家都知道,在跑步前進的時候如何更省力,肯定是身體儘可能地前傾,這樣能夠在省力的基礎上快速將乘客拉倒目的地。

偉大領袖毛澤東曾說過:不能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
可見,“低頭拉車”和“抬頭看路”是同等重要的。

低頭拉車在戰術層面執行地更好,而抬頭看路則是在戰略層面更好地籌劃,兩者都不可缺。

職場中,為什麼大部分人只懂得“低頭拉車”?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誤解,說法不夠嚴謹而已。

從一個公司組織架構來看,大部分的人都是執行層的人,也就是“低頭拉車”,而只有公司高層或者董事會的一些人才是戰略層的人,也就是“抬頭看路”。

一個公司的戰略,一定只是戰略眼光最好的一些人來制定的,不可能任何層級的部門都參與到戰略的制定,那會導致矛盾層出不窮的。

這個是從公司管理的角度來分析的。

但是,除了戰略層的人以外,難道就其他部門的員工就不會有“抬頭看路”的時刻嗎?

當然不是,先前說的是一個公司的經營,但是我們把眼光放低一些,把目光集中在某一個單一部門的經營,同樣也會存在一部分人“低頭拉車”,一部分人“抬頭看路”,僅僅是拉的車和看的路,層級不一樣而已。

所以,並非大部分人只懂得“低頭拉車”,得具體看到每個人在某個組織中的位置,如果放到公司的維度,那麼的確大部分人都只懂得“低頭拉車”。但是如果放到部門的維度,雖然也是大部分人“低頭拉車”,但也會存在一些“抬頭看路”的人。

歡迎關注@銀桑筆記,十年職場人,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銀桑筆記


如何處理職場中“低頭拉車”的現象?這個問題得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其實從管理者的角度看,大部分人能低著頭把車拉好就已經足夠了,職場中超過90%的員工都是“執行者”,而真正的決策者畢竟是少數。而如果中高層也存在“低頭拉車”的情況,那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到底是意見相左還是目光短淺,如果是意見相左,那應該充分聽取,如果是目光短淺,那隻能是“不換腦子就換人”了。


職場中真正可怕的不是“低頭拉車”,而是從不思考如何把車拉好

其實任何一家企業中,至少超過90%的人都是低頭拉車的“執行者”,既然是執行者要做到的就是貫徹和不打折扣的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現實中很多人的“低頭拉車”是連想想如何把車拉好都不會去想的,這才是最可怕的。

“在其位,謀其政”,可很多執行者真的是連執行都做不好,領導讓做什麼只會一根筋的去做,遇到困難把問題重新推給領導,自己從來不去想想怎麼解決問題,甚至很多時候還沒盡力嘗試就說做不到,這樣的人才是職場中最可怕的。是連低頭拉車都拉不好的。


中高層不“抬頭看路”有一半源自於不認同

而當企業中中層以上人員業開始出現大面積低頭拉車的情況,那一定要警惕,可能是心不齊,意見嚴重相左導致的。其實大部分人的“內驅力”不會平白無故消失,如果一個人從基層做起,慢慢做到了中高層,那麼顯然說明他是有能力有視野有遠見的,那麼之所以現在出現了“低頭拉車”的情況,很可能是不認同公司現有的方針,但以自身的權限和能力又無法改變現狀,於是在一個自己並不認同的環境裡,久而久之喪失了活力。


對於這種情況,統一思想和重新建立共同的願景是第一位的,首先應該儘量多且完全的聽取意見,然後調和矛盾集中的問題,在不影響大方向的前提下擱置或者緩和核心矛盾點,儘快讓“低頭拉車”的管理人員重新抬眼看向前方。


躺在功勞簿上不願“抬頭看路”的人,不換腦子只能換人

對於現代人來說,“無欲則剛”是件十分可怕的事,為什麼現在很多企業都出現了35歲裁員的情況,恰恰就是因為35歲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到了人生中體力和腦力開始下行的年紀,而最可怕的是,工作了十餘年小有成績後開始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再進取,幻想著躺在現有的崗位和功勞簿上頤養天年。

這種情況下,人的惰性開始發揮作用,自我意識開始陷入困頓,有些人是因為上升通道不明朗,在努力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沒了動力,有些人則是因為家庭或所處環境的變化而思想產生了變化,致使“內驅力”逐漸下降,最終在管理崗位上“低頭拉車”。

面對這種情況,關鍵還是看企業制度本身和決策者的態度和承受能力,對於大企業來說,資本是無情的,在這種情況出現後,當事人員很可能被約談或者警告,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甚至可能被降職或裁撤。而對於小企業來說,有的時候人情可能多一些,如果真是對企業有過巨大貢獻的,也許能夠適度的忍讓,但畢竟現實是無情的,最終很可能還是不換腦子只能換人。


未泯雙瞳


【Pop職言】職場裡需要99%的人“低頭拉車”,只需要1%的人“抬頭看路”,加強互動交流,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啦。

第一,“低頭拉車”與“抬頭看路”各司其職,不要錯位。

在公司裡高級管理者負責戰略,中級管理者負責戰術,基層員工負責執行。

當然,這是基本原則,實際工作中,公司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研發或營銷策略等等,各級管理者都必須要參與,公司決策依據的各種研究報告的數據也是來自於基層一線員工的採集。

所以,公司運營是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公司所有員工都要參與,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假如“低頭拉車”的天天想著發展方向問題,車子就會在原地打轉,假如所有“低頭拉車”的都在想著戰略戰術問題,公司就會像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停滯不前。

同理,假如“抬頭看路”的天天想著拉車問題,車子是拉好了,可能還拉的飛快,最終結果可能是南轅北撤,與公司發展方向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第二,“抬頭看路”的要經常與“低頭拉車”的互動交流,拉車的方向不要跑偏。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不過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說的沒錯。

“低頭拉車”的由於自己的學識、閱歷、能力較低,掌握的公司信息資源有限,所處的職位與級別的侷限性,所以很難在公司發展方向上有著準確的研判。

“低頭拉車”的要做的就是把車拉好,同時把路途中遇到的情況及時與“抬頭看路”的交流互動,給決策者提供真實、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

“抬頭看路”的要做的就是把拉車方向設計好,對於市場一線反饋的信息,要及時研究,客觀分析,並對一線員工給予指導。需要改變行車路線時,要及時調整,畢竟市場如戰場。

第三,“抬頭看路”的要經常與“低頭拉車”的研究分析,拉車的方法要正確,態度要端正。

工作是有方法論的,是講究科學的,提質增效需要“抬頭看路”的與“低頭拉車”的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拉車的方法和技巧,確保貨物質量與安全的情況下,把車拉快。

工作除了講究硬性的方法論,還要講究柔性的薪酬績效與企業文化。

每當“低頭拉車”的真的是僅僅是悶頭拉車時,每當“低頭拉車”的不再與“抬頭看路”的進行有效溝通時,我們就要研究分析方法論失效的原因。是不是員工思想有了波動,是不是薪酬待遇與績效考核的問題,“抬頭看路”的新課題就來了。

“抬頭看路”的要把每一個“低頭拉車”的個體統籌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通過戰術集結起來,利用局部優勢力量的對比差異,搞兵團大戰,一舉扭轉乾坤,打敗敵人。

“抬頭看路”的要把每一個“低頭拉車”的個體分開來看,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獨有的優勢和特點,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總之,在其位,謀其政。在職場中“低頭拉車”與“抬頭看路”是辯證的關係,兩者的工作是深度融合的,不能割裂。


poplare


職場裡低頭拉車的人不少,抬頭看路的人不多。

職場裡這種90%的低頭拉車,實際上反應的是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也就是常說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他們低頭拉車會犯下兩種錯誤。

第一種,只關注或盯住眼前的、手頭上的工作,沒有花時間去思考這項工作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結果,最後付出了心血卻沒得到承認。

第二種,只侷限在自己的一步三分地考慮和表現,沒有顧忌周邊環境和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做了事卻得不償失,甚至事與願違。

其實,這種低頭拉車做事也還是賣力的,工作也勤奮,可績效遠不如那10%的抬頭看路的好。





王文雅


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只顧著低頭拉車是不可取的,還需要要時常抬頭看路,方向不對,再埋頭苦幹都是錯誤的


逆光翀


低頭拉車是被事務性工作固化了自己,大多時候這是在所難免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就要學會規劃自己,有職業定位、目標和路線,才能把握好自己的節奏。


笑對職場


在工作中把握住方向比什麼都重要,因為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但是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去看,既然有社會化分工,就會出現團隊的協同,每一個企業都需要低頭拉車的人,但也需要抬頭看天的人,只有這兩者結合才能夠產生最大的組織績效。

一、基層員工

基層崗位員工無需抬頭看天,只需要低頭拉車即可,我們雖然也倡導全員創新、全員改善,但真正的創新、有價值的創新更多的掌握在專業部門、專業人員、中高層管理人員,所以基層員工按照既定的標準、流程按部就班幹好自己的崗位工作既可以了,華為也好,阿里巴巴也好,都不喜歡新進員工提建議,因為資源不對等,很多的想法是偏離公司方向的,你是不需要有想法的,幹好你的工作就行。

二、中層員工

無論是管理序列還是技術序列,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天,如果這樣的崗位還只是低頭拉車,是幹不好工作的,這些崗位既要循規蹈矩,也要天馬行空,敢於創新,敢於有想法,特別是對自己分管的業務,一定要認清方向。

三、高層領導

低頭拉車的人做不好領導崗位,領導決定方向,要為下級制定清晰的方向,為自己確立正確的方向,為公司把握髮展的方向,特別是環境瞬息萬變,如果不能有效的抬頭看天,再好的戰術都彌補不了戰略是失誤。

所以要正確的看待低頭拉車現象,是那些人在低頭拉車,如果是中高層,要及時採取措施,確保工作在可控範圍,如果是基層員工,就讓他低頭拉車去吧!


企業管理交流


常言道,只幹不說,傻把式。只說不幹,假把式。會說能幹,真把式。一般來說,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老黃牛式人物,好處往往沒份,而幹活不可或缺。如果遇到一個正直的領導或老闆,那麼情況會不一樣,不會讓老實人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