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在历史上都叫过什么名字呢?

历史旧时光


我的家乡四川渠县、历史上叫过的名字如下:①明洪武九年 (1376) 降渠州置,属广安州。治所即今四川渠县。以滨渠江为名。清属顺庆府,嘉庆十九年 (1814) 改属绥定府。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境内东汉墓阙较多,誉为 “墓阙” 之乡。

②又称渠北县。1933年10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桂馥(今四川渠县北贵福乡)。后迁佛楼寺。1934年1月废。

在四川省东部、渠江上游、华蓥山北段西麓。属达州市。面积2 013平方千米。人口134.5万。辖6镇、80乡。县人民政府驻渠江镇。因滨渠江故名。汉置宕渠县,治今县东北,属巴郡。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分置宕渠郡,为郡治。三国蜀汉延熙中后废宕渠郡,改属巴西郡。成汉复宕渠郡。后郡、县并废。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置北宕渠郡,大通三年(529年)置渠州。北周明帝时改北宕渠郡为流江郡,置流江县为渠州及流江郡治,故址即今渠县治。隋开皇初废流江郡,大业三年(607年)罢州,县属宕渠郡。唐复渠州。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废流江县入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渠州为渠县,属广安州。清属绥定府。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1935年红军曾建渠北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大竹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1999年属达州市。地处盆中丘陵东北部,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北段西侧低山丘陵地带。州河、巴河于东北隅三汇镇合流后称渠江,右纳流江河、中滩河,蜿蜒南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小麦、玉米、高粱、柑橘、茶叶、油桐等。黄花产量约占全省80%。为全国黄花、苎麻、柑橘生产基地县之一。为省生猪、蚕茧、甘蔗生产基地县。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石膏、钾等。工业有冶金、采煤、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等。特产三汇特醋、果醋。襄渝铁路、川鄂公路经此。渠江通航运。名胜古迹有东汉冯焕阙、沈府君阙、无铭阙等及老龙洞、城坝、八濛山、礼义城等。纪念地有李子垭、义和乡红军石刻标语。


望角黑夜


秦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滕,作为县名始见于史册。
龙泉塔
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鲁国。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邱县。
东汉时,公邱县属豫州刺史部沛国。建安三年(198年),分东海郡,于昌虑县置昌虑郡,不久又改为昌虑县,其他县照旧。
三国时,滕境各县属魏,魏沿袭秦制。
西晋仍袭汉制。蕃县、薛县、公邱县都属豫州部鲁郡。元康年间,将蕃县、薛县改属徐州部彭城国,将东海郡的昌虑县改为属徐州部兰陵郡。
东晋,晋安帝义煕五年(409年),晋克复青、徐,撤销薛县、戚县,将其地划入蕃县,属兖州部。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县,置阳平县属兖州部鲁郡。孝昌二年(526年),于徐州部始置蕃郡,领蕃城县(即蕃县)、永兴县(今薛城区临城镇)、永福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崮岘)3县,郡治蕃城。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撤销蕃郡,并入彭城郡。武定五年(547年)又置蕃郡。复置薛县。
隋初,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升滕县为滕郡,郡治滕县;不久又将滕郡改为滕县,县治在蕃县故城,属徐州部彭城郡。
唐代,滕县属河南道徐州。元和年间,县城东移二里筑新城(今滕州城的旧城区)。
五代因之。北宋兼置滕阳郡。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置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滕州,辖滕、沛、邹县和陶阳镇,属山东西路。元因之。
市民广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滕州,滕县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滕县改属兖州府。
清沿明制。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滕县属岱南道。
民国四年(1915年),滕县改属山东省济宁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省、县两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行政院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滕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济宁),为一等县。抗日战争期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滕州市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滕县委员会于大赵庄成立;8月,以津浦铁路线为界分为滕东、滕西县委。
1940年7月,滕西县委撤销。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滕东县委改为滕峄边工委。抗战前期,县境各抗日民主政权隶属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鲁南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滕境属鲁南行政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滕境属鲁南行政区第二专属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中共滕县县委、县政府在东庄里成立;7月,设临城县;8月,设凫山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滕县、凫山县、临城县隶属鲁南行署第二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滕县改为麓水县,4月,将双山县改为麓水县,恢复滕县;撤销凫山县,原滕县沿湖地区归属滕县,官桥以南归属临城县。此时,滕县属鲁南区行政公署第一专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滕县属徐兖绥靖区,8月调整山东行政区划,滕县属鲁西南第一行政督察区。
“国函[1988]43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滕县。9月,滕县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临城县属第五专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949年7月,滕县属尼山专署。
1949年10月1日,滕县属鲁中南行政公署尼山专员公署。
1950年,尼山专区和台枣专区合并改为滕县专区(驻滕县)。
1953年9月,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驻济宁),同时,撤白彦县,将其所辖原属滕县的徐庄等5个区划归滕县;建立微山县,将滕县所辖湖域划入微山县。
1956年3月,撤薛城县、凫山县,将其所辖部分地区划入滕县;12月,山东省调整县的等级,滕县由甲等县升为特等县。
1960年3月,将滕县临城公社的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
1983年11月,枣庄市齐村区改为山亭区,将滕县东部的店子、冯卯、辛庄、徐庄、辛召、山亭、桑村、城头8个公社划归枣庄市山亭区。 [18]
1988年3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函[1988]43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的批复》,决定:“同意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滕县的行政区域为滕州市的行政区域”。

小司漫谈历史


我老家是河北保定的。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向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



保定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三皇五帝都曾在保定留下足迹,保定唐县还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

名称变化

保定地区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开始,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当初大禹治水成功后铸九鼎定九州,今保定地区分属于

冀州和幽州。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sh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保定地区属燕侯国。

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鲜虞族在今石家庄东北部和保定西南部建立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

公元前380年的战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公里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取消分封制,施行郡县制,保定地区分属恒山郡和广阳郡。

汉朝,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保定地区有中山国。以后数百年时间里,虽然朝代更替,但保定地区一直有中山封国的存在。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置清苑县(今保定清苑区),因清苑河得名,这是保定设县之始。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保定地区是宋辽对峙前线,又是赵匡胤祖籍,于是北宋在今天清苑区设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在此设立驿站,因此又称

金台顿或金台驿。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这是今天保定城区第一次建城。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 金天会七年(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元太宗(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所在地。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

至此,保定之名一直使用到今天,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的行政区域也固定下来,和今天范围大体相似。


地位变化

保定市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地位变化。

从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此后保定一直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

民国时期,沿清代直隶省建制,保定府为省府所在地。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撤保定府。

民国二十四(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迁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为省会。

1958年5月,河北省会迁往天津。

1966年1月,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

1968年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至今没有变化。

如此看来,从清朝康熙年开始,保定一直是直隶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但是从民国到1968年,几十年间,保定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今天升了明天降了。

好在现在固定下来了,就是一普通地级市。

说到保定,不得不提到驴肉火烧,有机会去保定的话一定要尝一尝正宗的保定驴肉火烧。



别酒流年


每个人的家乡地方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就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写一下吧。不够的可以补充。

1. 山东枣庄 旧称兰陵

2. 山东临沂 旧称琅琊

3. 山东烟台 旧称登州

 

4. 浙江绍兴 旧称会稽

5. 浙江温州 旧称永嘉

6. 浙江金华 旧称婺州

7. 浙江宁波 旧称明州

 

8. 江苏常熟 旧称琴川

9. 江苏南京 旧称金陵

10. 江苏扬州 旧称广陵

11. 江苏常州 旧称毗陵

12. 江苏镇江 旧称京口

13. 江苏南通 旧称静海

 

14. 安徽合肥 旧称庐州

15. 安徽黄山 旧称徽州

16. 安徽阜阳 旧称颍州

 

17. 河南驻马店 旧称汝南

18. 河南濮阳 旧称澶渊

19. 河南登封 旧称颍州

 

20. 河北石家庄 旧称常山

21. 河北保定 旧称幽州

 

22. 湖北仙桃 旧称沔阳

23. 湖北宜昌 旧称夷陵

24. 湖北荆州 旧称江陵

 

25. 山西大同 旧称云中

26. 山西长治 旧称上党

27. 山西太原 旧称晋阳

 

28. 陕西西安 旧称长安

29. 陕西宝鸡 旧称陈仓或凤翔

 

30. 湖南常德 旧称武陵

31. 广东梅州 旧称嘉应

32. 广西南宁 旧称琶洲

 

33. 内蒙古包头 旧称九原

34. 内蒙古呼和浩特 旧称归绥

35. 江西吉安 旧称庐陵

36. 福建武夷山 旧称崇安

37. 辽宁沈阳 旧称奉天

 



咸丰老黄历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中部偏西南位置的邵阳,关于邵阳在历史上有用过的名称不在少数,如:昭陵、邵陵、邵阳、敏州、邵州、宝庆...........

记得第一次了解邵阳历史名称时,是在中学学地方历史的时候。

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历史老师在讲到邵阳历史的时候有举了一个非常通俗又让人记忆深刻的例子:

老师说:“我们很多时候走在街上都有看到某些店铺以邵阳的古代名称‘宝庆’为店命名,比如:宝庆某某饭店、宝庆某某特产店、宝庆某某店..........。以此来体现历史底蕴与内函!!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历史上,‘邵阳’这个名称的使用却远比‘宝庆’这个名称的使用要早得多得多,其历史底蕴与内涵也要强得多!!”

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邵阳”这个名称的叫法其实早在近两千年前的隋代就开始使用了,只是后来在南宋时期才将其改名为“宝庆”!而现今,只不过又重拾了隋时“邵阳”之名罢了!!

后来,随着对邵阳历史学习的深入,才慢慢知道邵阳的历史非常悠久。邵阳境内早在商代之时就已经有臣民居住了,后来在西汉的时候被设置为县,差不多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下面就是邵阳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名字叫法:

西汉初开始设县,名为昭陵;

西晋时期更名为邵陵;

隋朝之时,改名为邵阳;

唐代时期设州,名邵州;

南宋理宗时期,用其年号命名为宝庆府;

民国17年时,将宝庆恢复为邵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续延用邵阳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