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名校”是指哪幾所大學,現在排在什麼位置?

講臺歲月


在民國時期屬於時局混亂動盪的階段,但即便在這樣的艱難階段,當時國內還是湧現了很多有名的教育機構,比較有名的就是民國四大名校,這些學府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也對解救國家危難和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當時的民國四大名校至今在國內有著重要地位。

第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學府的建立時期正好是在中華民族水深火熱之時,因此極具歷史意義,當時中國正遭受日本的侵略,但是在這樣動盪和危難的時期,依然在我國的昆明建成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因為時局過於混亂,導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在這八年間,還是向國家輸入了大批人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在當時也算是師資力量雄厚的學府,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來的所在地建立了雲南師範大學,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精神延續,它們的世界排名是三十八位和二十五位。

第二、 國立浙江大學

這所學府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代社會知名度都比較大,現在國立浙江大學的名字被定為浙江大學。國立浙江大學成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這所學校在建成後經歷十分坎坷,因為當時國內戰火紛飛,所以為了繼續提供教育,國立浙江大學的老師們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哪裡安全就在哪裡辦學,只為可以繼續培養人才。可以說當年國立浙江大學的教師們非常的頑強,也具備犧牲奉獻精神。因為擁有這些難忘的經歷,讓現如今的浙江大學繼承了良好的教育風氣,併為社會輸出了大量優秀人才,目前這所大學的世界排名是八十七位

第三、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在當時屬於教學設備較為先進的學府,國立中央大學建立於上世紀初,位於我國南京,此後也在重慶等地設立過學府,在進入四十年代後,國立中央大學被命名為南京大學,後來名字確定為東南大學,它在世界排名是114位

第四、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的創辦時間較早,位於我國湖北省武漢市,國立武漢大學的師資力量和辦學設備在當時都屬於十分先進的,現在武漢大學不僅繼承了這些優良傳統,也成為了5A級景區,目前該校排名282位


江上孤舟


其實民國年間並無四大名校之說,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說法,這五所知名高校分別是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

除了國立中央大學以外,其他幾所大學都還原名存在,在此不再贅述,重點介紹一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是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相繼經歷了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幾個階段。建國後國立中央大學被拆分、調整,幾經轉換,成為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江蘇大學。這些大學今天幾乎全部是全國重點大學,由此也可看出當年中央大學的學術地位。

1930年代初,羅家倫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得到國民政府支持,獲得240多萬元建築經費,在南京中華門外石子崗一帶建設了新校區。這時的中央大學除了文、理、法、教、工、農、醫等7個學院30多個系科外,還有一個附屬牙醫專科學校,一個實驗學校,一個畜牧獸醫專修科,一個航空機械研究班,兩個研究所,一所實行義務教育的附屬小學,22所實驗農場,規模非常可觀。

抗戰爆發後,羅家倫帶領師生,有條不紊地搬遷到大後方重慶,還在沙坪壩蓋了新校舍。據羅家倫回憶,不僅學校所有儀器、圖書和設備完好無缺地遷移至重慶,就連農學院實驗牧場的優良牲畜品種也乘船來到山城。當這些長途跋涉的動物們進入重慶市區時,正好遇到羅家倫校長。放佛骨肉重逢,羅先生悲喜交集,熱淚盈眶,下車與那些異地重逢的動物們擁抱親吻了一番。

西南聯大教授在抵達昆明後合影

抗戰期間,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組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聯大,搬遷至雲南昆明;國立武漢大學搬到了四川樂山,齊邦媛在其《巨流河》中有詳細的描述;國立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帶領下,一路長征至貴州遵義,播下下文化的種子。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證書

這些大學學術地位非常高,國立中央大學當時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茅;國立浙江大學被國外學者譽為東方之劍橋;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也處於世界高校之前列。當時社會上如此評價中國最高學術機構中研院:“生物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數理組與世界頂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組幾乎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中研院的院士和主要研究人員幾乎都出自以上幾所大學。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四大名校是曾經存在過的,但是你說與當下的那幾所大學是否有傳承關係,俺們便呵呵了。

想當年,中國曾有五所中國頂尖學府,是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他們曾舉辦過五大名校聯考——當然有人便說了,民國那個萬惡的舊社會,能搞出什麼名堂來呢?是的,確實沒啥名堂,無非就是1948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居亞洲第一,超過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而已;無非就是浙江大學曾被英國《自然》雜誌稱為:“東方劍橋”,無非也就是因為有一批優秀教授,不忙著評職稱作報告當大官去撈錢,而是埋頭苦研究,在《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高質量文章而已。

現在的大學老師們個個堪稱撈金高手,但民國那會確實有點鄙陋,大家都忙著教學。1937年,民國的教授們都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日軍飛機便來轟炸,日本人是懂貨的,一個國家的精神,就在於學術。所以他們把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設定為轟炸目標,最終是炸燬了化學實驗室,倒塌了女生宿舍。

於是,民國政府決定:五大高校都要遷徙到內地去。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浙江大學遷至遵義,北大、清華與南開合併組建西南聯合大學,遷至昆明,武漢大學則遷至四川樂山。

這便是你說的:民國四大名校。

這些學校的教學水平有多高呢?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曾致函中國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北大、清華、浙大、武大、南開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均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

也就是1948年,國民政府所遴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就相當於當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哪裡的大學教授入選最多呢?還是這四所大學。抗戰勝利後,中國組建臺灣大學,也是選拔蘇步青、羅宗洛(浙大)、傅斯年(北大)前往負責。

民國的大學好在什麼地方,首先,這裡不是為做官而鍍金的地方,北大蔡元培曾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這些話,在當下是不被認可,是反其道而行的——然,我們說,這是真正的大學精神。

其次,大學不應是完全官辦性質,蔡元培曾言:兼容幷包、網羅百家,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民國的大學,有公立、私立、教會三種,三足鼎立,方得縱橫帷幄。蔣介石曾委派羅某去做清華校長,羅校長一上臺就說要全校軍訓,清華師生大怒,訓個毛,要麼你走人,要麼俺們走人,去另開一家清華。結果最終還是羅校長走人。

1926年北京發生的三一八慘案,是國共兩黨發動的政治抗議活動,但政府衛隊打死請願學生,據說段祺瑞這便趕到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之後處罰兇手,從此終生食素,以表懺悔。

學歷只是學歷而已,有真本事,沒學歷也能當大學教授。梁漱溟沒有大學學歷,只有中學學歷,但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究元決疑論》顯示了學術水平,蔡校長就請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學。不但北大這樣,清華也這樣。華羅庚啥文憑都沒有,可是有學識,清華就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教,主講低年級的微積分課。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之後,成為清華大學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傅斯年曾言: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然陳寅恪本人,卻沒有任何學位。史學大家錢穆,連中學文憑都沒有,也能得到清華、北大的聘書,劉半農也只是中學肆業,卻能當北大的教授,沈從文更是隻有小學文憑。

這,便是民國大學,你有本事,就可以去做教授,哪怕你沒有一張文憑。擱當下,這些人哪裡還能踏入大學的門做什麼教授?所謂名校,徒有虛名、裝個樣子而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民國時代,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聯合創辦),並稱為“民國四大名校”:

一、國立中央大學:

1902年,清末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共同上書申請,在南京創辦了三江師範學堂,後曾先後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國立江蘇大學改名國立中央大學,繼續為中華民族輸送人才。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中央大學也隨之遷往重慶、成都、貴陽等地分散辦學,直至抗戰勝利,方於1946年底遷回南京。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將國立中央大學改組重建,並定名為南京大學,延續至今!



二、國立浙江大學:

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創辦求是書院,成為國立浙江大學的前身。幾經輾轉,求是書院又先後改名為浙江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浙江高等學校,並曾於1914年停辦,後恢復辦學。

1928年,該學院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抗戰爆發後,國立浙江大學西遷至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並於1946年遷回杭州。

1950年,國立浙江大學改名浙江大學,並延續至今!



三、國立武漢大學:

1893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在湖北武昌創辦了自強學堂。

時光荏苒,自強學堂也曾屢次改名:方言學堂、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亦稱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擴建、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遷往四川樂山辦學,並於抗戰勝利後搬回武漢。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武漢大學改組重建為武漢大學,並延續至今!



四、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戰爆發後,華北、沿海等區域慘遭日本鐵蹄腳踏,教育環境無比惡劣!為保存教育精華免遭屠戮,很多學校遷往西南辦學。其中,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合一,先是前往湖南長沙,成立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戰事吃緊後,該校又遷到了雲南昆明聯合辦學,並稱為“西南聯大”!

1946年,西南聯大分解,原先三所學校各自返回原址!



歷朝歷代,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都深受統治者重視。民國時代雖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卻造就了文化界的自由、繁盛、大師輩出,這也許是國難時期唯一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四所名校及其後身再次煥發勃勃生機,為國家建設與社會文明出人出力。不管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教育都應該被重視。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蘊含了幾代莘莘學子的刻苦努力!


一生為你畫眉



1921-1949年這段時期,即是中華民國時期,其中包括北洋政府時期、民國政府時期。

民國時期的大學分為國立大學、省立大學、市立大學、私立大學,據資料顯示, 1921年期間,國立大學僅有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山西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五所,到了1931年,國立大學發展到13所:中央大學、北平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立大學達到39所。


既然題主提到民國四大名校,那下面就說說這四大,但排名的事兒,我就不去湊熱鬧了!對了,四大名校,排名不分先後!


第一、西南聯大。


1937 7 月,因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不得不南遷,而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就在湖南長沙聯合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隨著上海、南京淪陷,“聯合大學”西遷雲南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1938 54日開始上課,到1946

5 月結束,“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8 年。


聯大由三校校長組成常委,實行合議制,並由一名常委具體負責, 後因蔣夢麟和張伯苓在重慶另有公職,聯大工作實際上由梅貽琦一人主持。




第二、國立中央大學( 1928 1937)。


校長:羅家倫。


1927

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強化國家政權,以原東南大學為基礎,合併江浙九校,組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 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學科資源、學科地位及學科規模都位居全國之冠,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個的民族精神六字治校謀略“安定”、“充實”、“發展”和四字學風建設“誠、樸、雄、偉”。

第三、國立浙江大學


校長:竺可楨。


191011月,浙江巡撫增韞專折上奏清廷,獲准籌辦浙江中等工業學堂。1911年3月,浙江中等工業學堂正式開學,校址設在杭州蒲場巷楊官弄報國寺(原銅元局舊址)。1912年至1920年期間先後改成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1920年升格為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簡稱浙江工專),校訓“誠樸”及“手腦並用”!


1927年,浙江工專改組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1928年2月,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改名為浙江大學,同年5月起改稱國立浙江大學。

第四、國立武漢大學。


校長: 王星拱。


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

歷史溯源於1893 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批准創辦的自強學堂, 後數易校名, 1 9287 月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更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底,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及私立文華大學等校,共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亦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同樣因為戰爭原因,1938年遷四川樂山,直到1946年才重返回武昌珞珈山。


非詩


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中國,已經是晚清時候的光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沒有近代教育,大清是很難實現富強的。這算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種思想準備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代中國社會也開始緩慢進步,並且,在民國時代,出現了“民國四大名校”。隨著數十年的光陰過去,當年的“民國四大名校”現狀如何?

國立武漢大學

該校始建於晚清。當時主政湖北的,是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張之洞為考慮培養人才計,創辦了“自強學堂”。民國成立後,該學堂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新中國成立後,該校再度更名為武漢大學。數十年來,武漢大學始終是國內重點大學之一——之前屬於985大學,當下屬於雙一流大學。在當下,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考上武漢大學的難度係數依舊很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時至今日,“西南聯大”依舊是很多人所神往的一所高校——儘管這所高校所出現的背景是在艱難地抗戰時期,但是,這所高校的大師雲集程度,可謂前無古人。

民國二十六年(西曆1937年),抗戰爆發,日本軍隊長驅直入,華北大片領土丟失。當時的清華、北大、南開等學校相繼跟隨國民政府遷移到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該大學於抗戰結束後撤銷。不過,該校的三大組成部分——不論是清華還是北大、南開,在目前都是世界級名校。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一樣,都是在晚清時期,由張之洞一手創辦的。北洋政府時期,該校曾被稱為“國立東南大學”,國民黨政權主政後,該校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並以民國最高學府的地位而存在。

新中國成立後,將該校進行了拆分。該校也確實是一所巨無霸大學。當代的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等一系列重點大學都是由該校拆分而來,由此可見該校的規模。

國立浙江大學

比起之前的三所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算是晚輩。該校的淵源源自晚清的“求是書院”,國民黨政權主政後,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該校為躲避戰火而西遷西南。

新中國成立後,該校更名為浙江大學。在當下,浙江大學屬於僅次於清北復交的名校,並且已經趕超了南開大學。


藤樹先生


民國年間並無四大名校之說,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說法,這五所知名高校分別是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

很令人意外的是,之所以演變成了人們所說的“民國四大高校”主要原因是抗日戰爭時期,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學校在雲南昆明重建,叫做西南聯大。所以,民國四大高校應該指的是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前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

我來介紹一下這民國五大高校吧:

1,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由張之洞、劉坤一創辦,後來以此改為了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這所學校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抗日戰爭中,該校先後遷入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等地,經費是西南聯大的三倍,是首屈一指的民國第一名校。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海峽對岸則是在60年代簡歷了新的臺灣中央大學。目前臺灣的大學中,中大排名第6,兩岸四地大學中,也是排名十幾的名校。

2,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在戊戌變法中創立,原名京師大學堂,民國之後改名北京大學,嚴復是首任校長。

北京大學幾個兄弟,燕京大學、北平大學,後來都併入了北大。

臺灣排名第一的大學臺灣大學,其實就是北京大學遷過去的。

3,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是使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成的。清華大學原來叫清華學堂、後來改名清華學堂,長期歸外交部管理,專門向國外優秀大學輸送人才。1928年,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今天的清華大學,是和北京大學共同構成了我國高校的雙子星座。

在臺灣新竹市,還有一個清華大學,我們叫他臺灣清華,臺灣人自己叫做“清大”。

4,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創立於1893年,創立者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當時叫做“自強學堂”,後來還改名“方言學堂”。民國成立後,方言學堂為基礎,成立了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是全國直屬的六所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又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民黨政府遷都武漢,國立武昌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寧漢合流,改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這個“國立武漢大學”題詞的是當時民國政府中最有才、最有品、最有貌的大佬汪精衛題寫的,倒過來讀就是“學大漢武立國”,十分威武。只可惜,十多年後,這個汪精衛做了漢奸。

5,國立浙江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創立於1897年,創立者是浙江巡撫廖壽豐。浙江大圩原名求是書院,後來求是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浙江高等學校。1927年國民革命北伐攻克杭州,這裡改名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8年,得名“國立浙江大學”。

民國五大高校中,有三個有過“中山大學”的稱號,一個是武漢的“國立第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一個是杭州的“國立第三中山大學”(今浙江大學),還有一個是南京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今南京大學),可是他們的老大哥1926年定名的國立中山大學(今中山大學),以及1927年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卻無緣“民國五大高校”。實在是令人唏噓。

三個中山大學,加上清華北大,這就是民國五大高校了。如果算上抗戰時期清華北大合併的西南聯大,那就是民國四大高校了。

民國的高等教育有多牛,也許超出了你的想象。

1948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浙江大學被英國學者在《自然》雜誌稱為“東方劍橋”,在《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高質量文章。建國初期的中科院院士,來自於這五大名校的也是最多:清華25人、浙大22人、中央大學21人、北京大學14人、武漢大學12人。

985工程中,第一批的名校只有9所,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後來這9所學校發展成為有名的“九校聯盟”,相當於美國的常青藤,應該的羅素大學集團。

民國五大高校中,只有武漢大學沒有進入九校聯盟,但實力與九校聯盟多數學校不相上下。可見,民國五大高校,在今天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


歷史知事


民國四大名校,指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四所著名高校: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

但在抗戰後期,也有“國立五大名校”的說法,即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

一、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學校前身上可溯至公元258年(三國東吳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學,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國立中央大學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1949年8月8日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定名南京大學。

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國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三校始遷湖南合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三、國立浙江大學

1897年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在浙江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01年,清統治集團迫於外界形勢,不得不擬議實施“新政”,同年11月,浙江巡撫廖壽豐奏改浙江求是書院為求是大學堂。1902年,求是大學堂改稱為浙江大學堂。1903年月12月,浙江大學堂遵《奏定學堂章程》遂改名為浙江高等學堂。

1914-1927年停辦,1927年更名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由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組為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和勞農學院),1928年04月01日更名為浙江大學,1928年07月01日起,校名前冠以“國立”二字,稱國立浙江大學。

四、國立武漢大學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戰國霸王


民國四大名校分別是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武漢大學。

時至今日,這幾所高校依然在全國最強的幾所高校之列。中央大學後來被分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十餘所高校,絕大多數都是985,211。其中南京大學是華五高校,立志於打造全國最好的本科教育,其自然指數一直都是全國前三,而且國內文科的最高評價體系南核就是南大確立的。東南大學的工學和建築學都很棒,是很有實力有很低調的高校。

西南聯大分為北大、清華和南開,其中北大、清華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頂尖大學,尤以清華更加突出。這主要得益於國家的政策和經費傾斜,北大的人文學科、理學,清華的工科、計算機、建築學等都獨步天下。南開雖然不復當年人北清師南的盛況,但在金融學、數學、化學、歷史學等領域依然有很強悍的實力。

浙大這些年來進步很快,尤其是跨校合併之後,浙大一度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和綜合實力最強的高校。浙大的理工學科和農學、醫學、文科及藝術學科等都快速崛起,隨著杭州的騰飛一起騰飛,成為全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顆新星。武漢大學則一直有很強的存在感,雖然武大沒有清華、北大那麼突出。但是作為一所歷史名校,武大在文科、理科等各個領域基本沒有短板。武大引領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武大校友全國矚目,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青年史學家


民國四大名校是在抗戰前期說的,分別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其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的一部分組成,所以在抗戰快結束時,也有五大名校之說。

那麼曾經的四大名校後來如何了呢?現在有哪些大學和這四大名校有著淵源呢?


國立中央大學,民國最高學府,大陸臺灣都有傳承。

國立中央大學這個名字是1928年才出現的,不過它的前身是由晚清大臣創辦的很多學堂,大概1902年就存在了。

在當時國立中央大學是國內最高學府,培養了不少人才。抗日戰爭期間,國立中央大學也是多次遷址,抗戰勝利後,才終於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1949年建國前夕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後來又經過多次改名,1988年改名為東南大學,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在臺灣也有傳承國立中央大學,不過大陸叫臺灣中央大學,是1962年,由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建立的。


國立西南聯合大,久經炮火,後分為四所大學。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對華的侵略,也更加緊張。在北京淪陷之前,為了能保住名族教育,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教育遷移。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當時的南開大學,一起遷往湖南,合併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後來,為了能躲避戰火,西南聯大進行了多次遷移。

1946年,抗戰結束一年後,西南聯大不復存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再次回到北京、南開大學遷往天津。留下的原西南聯大的部分院系,成了後來的雲南師範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後與其他三所大學合併,成今日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的前身是1893年,晚清大臣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後來,民國時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建國後,政府將原國立武漢大學,去掉“國立”二字,改為武漢大學,到現在依然在用這個名字。到了21世紀,武漢大學與當時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進行了合併,合併後依然叫武漢大學。如今的武漢大學,不只是我國科研巨頭,還是旅遊觀光的聖地,武大的櫻花,可是深受遊客喜愛。



國立浙江大學,躲避戰火,多次遷址,分分合合。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由晚清政府建立的書院。到了民國時,1928年被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當時是在浙江杭州。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躲避戰火,為了能讓學生們安心上課,國立浙江大學被迫遷往貴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浙江大學回到杭州。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的國立浙江大學四分五裂,一部分併入了中國科學院,剩下的分為了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

後來原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杭州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再次合併為同一所大學,沿用浙江大學校名。如今的浙江大學,早已成為我國的“江南小清華”。

曾經的侵華戰爭,讓教育也飽經磨難,好在後來這些教育都保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