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山裡的“新路”先走出第一步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周公山裡的“新路” 先走出第一步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四川雅安市雨城區的周公山鎮,幾個村莊的貧困戶都在2018年脫貧了,但是如何鞏固脫貧成績,讓山裡的寶貝真正成為大家的財富,仍然是一道難題。幾個村聯手搞的合作社要怎樣運作,靠什麼吸引村民參與,也是村幹部們春節期間的話題。

雨城區周公山鎮太源村,一條水泥路在和鄰村關龍村交界的地方,中斷了。

記者:為什麼到這個兩個村交界的地方就斷了?

侯旭東:沒有錢,今年我去協調申請了……

太源村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侯旭東說,今年的一項任務,是要申請資金,一起把關龍村境內兩公里的路修通。“就是方便大家嘛,帶動兩個村的發展。”

臘月二十八,打掃完村裡的衛生,侯旭東招呼山裡鄰近幾個村的幹部一起開會,關龍村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楊倫也來了。

侯旭東:叫楊倫過來,我們新年計劃,重心就是這條路,商量下一步施工了怎麼安排,提前做好方案,怎麼去溝通協調。

楊倫31歲,對這條路很熟悉。

楊倫:以前我們村的人往雅安走就會走這條道,從這邊過去到雅安,現在已經荒廢了。從以前歷史上來講,我們兩個村有很多的聯繫,大家都是熟人,大家都認識。

記者:但是這樣熟歸熟,真的要一起做事還是不一樣?

楊倫:肯定啊,觀望的比較多,覺得到時候看,走一步看一步。

記者:這個觀望是出於什麼心態?

楊倫:也就是看我們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到底有沒有效果。

村民們觀望的,不光是這條路,還有侯旭東發起的希望幾個村共同參與的合作社。景春村的婦女主任李學琴說:“顧慮肯定是有的。”

記者:都有人提什麼意見?

李學琴:就是怕沒有希望,又浪費錢,擔心可能做的東西還是像以前一樣賣不了多少錢。

這些以往賣不了多少錢的東西,在侯旭東的眼中,都是山裡的寶貝,比如茶葉。這裡的茶最早通過茶馬古道運往西藏,用侯旭東在北京多年打工的經驗來看,這應該也是大城市人喜歡的東西。

周公山里的“新路”先走出第一步

侯旭東(左)和村民姜正軍在路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白傑戈 攝)

侯旭東:因為我在北京這二十年也知道,藏茶在逐步被市場接受,應該下一步是非常受歡迎的。我們山上這個茶是最早的南路邊茶本山茶的源頭……

記者:但是這些茶在過去這些年沒有賣到好價錢?

侯旭東: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很好的經濟作物,都出去打工了,剩下都是老人,連小孩兒都比較少……

山裡還有大片的竹林,留守的老人用竹篾條編成裝茶餅的茶包,初學者一小時能編一個,賣4.5元,這是景春村竹編合作社的一項主要產品。

周公山里的“新路”先走出第一步

村民在整理編好的茶包(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記者:您那個村的竹編合作社,以前主要就是做這個東西,沒有那些工藝品的東西?

李學琴:他們都不會。

記者:但是您不是會嗎?

李學琴:只有我會不行啊。

記者:您自己怎麼沒有想到要帶動他們來做一些更有附加值的東西?

李學琴:想啊,但是自己辦不到,特別想做,但是感覺能力不夠。

李學琴會用竹筒做雕刻和烙鐵畫,還會用細竹絲編竹絲畫。她希望通過幾個村聯手的大合作社,讓這些手藝可以成為賺錢的產業,但是幾個村資源環境類似,在發展產業上怎麼能實現良性合作而不是惡性競爭呢?

記者:他(侯旭東)提出的時候您是一下就覺得很好?

李學琴:特別高興。

記者:有人會覺得兩個村其實差不多,難免會有競爭啊?

李學琴和張勇:沒有。其實擰成一股繩才更容易把事情做強做大,現在已經不單打獨鬥了,一定要抱團發展。

侯旭東:不要去走傳統的那樣關門幹活、關門說話,你們家是你們家,我們家是我們家,我們就形成一個家,都是一個大家庭,這碗飯端上來大家都有一份。

要打動村民,侯旭東當然不能光靠這幾句話。去年十月,來自四川什邡的一個訂單,想要山裡的一千棵竹子,用來移栽。

周公山里的“新路”先走出第一步

合作社的竹雕、竹編等產品(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白傑戈 攝)

侯旭東:竹子是不停生長的,本地的茨竹賣到什邡去,當時是要1000株,我只敢接300株,他們都不願意。等到300株一挖,所有人都想要來挖了,我說你們早說嘛。

記者:一開始為什麼不敢多接呢?

侯旭東:問他們挖不挖,他們不願意挖,因為一鋤頭下去就是幾塊錢,4塊多錢一根,會幹的人一天四百多、五百塊錢,你說他怎麼不幹?四組的組長,三天時間掙了一兩千塊錢。

侯旭東理解村民會有認識的過程,因為他自己也對山裡能做什麼有過疑慮。臘月二十七上午,他在區裡的返鄉創業座談會上發言,說起了那段經歷:“我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曾經在北京務工期間想回家,又擔心沒有好的發展,想回來又不敢回來,心中時常思慮……”

現在,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他希望可以儘快讓大家看到效果——合作的效果。侯旭東說:“聯合這4個村,一個村上的人少、工匠少,接了單子無法做的,還有土地資源就這麼多,我這邊的資源如果看不上,如果看上他們村呢?資源做起來大家都有利。”

關龍村的楊倫同意這個觀點,平坦地帶能建民宿,陡峭的山區就可以搞拓展、做養殖。楊倫說:“我們那邊的地勢相對平坦一些,搞康養旅遊的話可能比較好,但這邊可能路比較陡一些,村道也沒有我們那邊寬,所以我們想的就是分開發展各有側重。”

四方村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張勇也動心了。張勇說:“發展經濟這方面,侯書記這邊有什麼新的想法,我們倆都經常交流。”

已經脫貧的村民趙維鳳靠著合作社的路子,去年種獼猴桃的收入達到前年的五倍,今年,她想把自己釀的酒也賣出去。

周公河水從村邊流過,侯旭東指給記者看河那邊的山裡,等上半年路通了,相信有更多的人加入合作社。侯旭東說:“你看這半截道如果通了,就是一個帶動,只要你有一個帶動,那大家都願意跟你幹,觀望的人要看的就是這些東西。”(央廣網記者白傑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