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區:鄉村振興探“新路”

西海岸新區:鄉村振興探“新路”

青島日報2020年4月6日1版

轉變攻勢“打法”全面激發鎮街活力,在項目大建設、基礎大配套、民生大改善中推動田園綜合體建設,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

西海岸新區:鄉村振興探“新路”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首席記者陸波

陽春時節,青島西海岸大地一片生機勃勃。在激戰正酣的鄉村振興攻勢中,作為國家級新區的西海岸新區,及時轉換鄉村振興攻勢打法,立足鎮域經濟帶動、做強都市近郊農業,把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放在鄉鎮,把操作點放在農村,配能人、引項目,建設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振興持續走在前列。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市委常委,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區委書記孫永紅表示,新區將圍繞發揮“五大活力源”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等十項重點工作,持續發起鄉村振興攻勢,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佈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路徑,推廣產業先行、企農聯動新區模式,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

新打法——

12個涉農鎮街新建產業振興集聚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鎮域經濟賦能,構建鄉村產業振興三級平臺

4月2日上午,西海岸新區首個鎮街鄉村振興產業園在張家樓鎮開工建設。長青國際集團海外生產研發基地項目、美國汽車電子配件生產項目等總投資13億元的5個項目集中開工。這是新區轉換鄉村振興攻勢打法,激發鎮街推動鄉村振興的活力,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做貢獻的重要舉措。“這5個項目均為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它們建成達產後將解決1200人就業,實現年產值30億元,成為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張家樓鎮黨委書記丁吉慶說。

加快鎮街產業振興集聚區建設,向涉農鎮街佈局大項目,把發展鎮街駐地經濟放在突出位置,是今年新區鄉村振興的新“打法”。集聚區依託鎮街駐地,結合特色小鎮歷年建設成果,能夠促進駐地產業興旺、財源充沛、就業充分、人口集聚,帶動鎮域經濟全面發展。

“推進集聚區建設,將有利於工商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家門口就業,促進農民增收,還有利於鎮街基礎設施集中提升完善,加快城市功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融合,振興鎮域經濟。”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軍對此深有體會。

按照新區計劃,從今年開始,12個涉農鎮街駐地都將著手規劃發展1處產業振興集聚區。以帶動當地農民轉產為出發點,集聚區將實現“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年年有發展”的目標,打造成為鎮街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家門口就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到2022年,各集聚區至少有15個新引進或改造、搬遷的項目入駐,累計帶動當地農民就業總數將超過1.2萬人。

產業振興集聚區之外,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新區涉農鎮街鄉村振興的又一有力抓手。

記者瞭解到,新區今年將對現有的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園進行轉型升級,新規劃建設3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高新農業、智慧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構建全區鄉村產業“一區多園”發展新格局。

不只全面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新區還從區級和村級著力,打算構建起一個更系統的三級平臺,全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區級層面重點抓田園綜合體,藏馬山、農業示範區、楊家山裡第一批三個田園綜合體啟動建設,規劃面積共80平方公里,涉及43個村、3萬餘人,均列入市級田園綜合體創建計劃,年內已完成投資8.5億元,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主陣地。”王軍介紹說,在村莊層面,則注重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市級以上合作社、家庭農場示範創建行動,推廣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一批種養大戶、生產專業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新機制——

以首批3個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佈局調整等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

走進藏馬山居,一排排四層小樓鱗次櫛比,小區內小橋流水,綠意盎然,好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藏馬山居項目總投資3.2億元,正在最終收尾階段,近期臧家莊、胡家莊等四個村莊的村民即將回遷。”藏馬鎮人大主席丁新春告訴記者。

“開發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指著小區展板前的舊照片,藏馬鎮長阡溝社區黨支部書記丁福秋說。3年前,長阡溝等3個村莊改造整合為集聚型社區,3600餘畝耕地、3700餘畝林地實現徵用或流轉,用於田園綜合體建設,3個村集體存款總額從拆遷前的20萬元增長至7141萬元。

不僅長阡溝,得益於藏馬山田園文旅綜合體的建設,該鎮15個村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農業區蝶變成為影視文旅綜合產業區,傳統農民搖身一變,成了現代產業工人,傳統村莊提升成了集聚型農村社區。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藏馬山人率先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以“八溪八峻、生態文旅”為核心的藏馬山田園文旅綜合體,是新區首批啟動的三個田園綜合體建設之一。依託豐富的山、水、林資源優勢,藏馬山田園文旅綜合體一方面大力發展藍莓、茶葉等特色農業。另一方面,發揮農業產業溢出功能,發展起“農業+旅遊+影視+康養+休閒”大旅遊產業,鄉村振興之路走出了特色。

3月25日,絲絲細雨中,總投資50億元的青島影視外景地建設加速推進,古裝區首開拍攝區域的建設也已經基本完工。

“青島影視外景地建成後,‘大影視、大文旅’全產業鏈條將實現拉長,鎮上的鄉村振興之路也將進一步拓寬。”藏馬鎮黨委書記唐恩志高興地說。目前,該鎮政府專門成立了影視文化中心,培訓出了700多人的群演隊伍,還通過免租金、設立扶持資金等方式鼓勵農民在藏馬山民俗街開店,1200名農民定期進入旅遊度假區打工、每年增收近5萬元。

圍繞“五個振興”出招發力,通過項目大建設、基礎大配套、民生大改善,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帶動了周邊區域發展,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獨具新區特色的經驗和模式。

草長鶯飛,鐵山街道大下莊村12萬株杜鵑花在春分過後爭相開放。生態美,是楊家山裡田園綜合體的最大特色,鐵山街道堅持因地制宜,不斷放大生態優勢,蹚出了條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與藏馬山、楊家山裡並列,現代農業示範區是新區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又一重點。巧合的是,三個田園綜合體,加上董家口經濟區、王臺新動能產業基地,又組合成為了新區鄉村振興的“五大活力源”。“田園綜合體在鄉村振興中起的是示範引領作用,是要打造成功的振興樣本,而‘五大活力源’要起到的是帶動輻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王軍說。

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持續推動土地資源整理步伐,抓土地流轉促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效益的同時帶動了農民集體雙增收,在優化調整村莊佈局中新建一批批美麗鄉村。新區探索的這一系列舉措,與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個振興”融為有機整體,在這片國家級新區的大地上統籌兼顧、有序推進,並得以不斷完善。

新經驗——

深化拓展“萊西經驗”,選好農村黨組織書記,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實施平臺增效、堡壘築基、細胞激活、榜樣引領

操作簡單、工資穩定,西海岸新區寶山鎮胡家村村民孫麗英對新工作很滿意。“工廠就在村裡,一天八小時,就是組裝遙控器,月工資三千元,和出去打工差不多。”村民能在家門口就業,得益於寶山鎮胡家村第一書記打造的“鄉村惠民工廠”。

胡家村原是山東省級貧困村,2018年隨著新區工委選派鄉村振興工作隊聯鎮幫村,這裡迎來了新區工商聯派駐的第一書記費超,變化開始了。在洽談60多家企業後,費超引進了一家生產遙控器等電子器件的愛心企業,並培訓村裡的留守婦女上崗。上班近便,工資有保障,很快,附近的王臺、六汪等鎮也開始推廣。目前已有200多名村民在新區5處惠民工廠車間務工,“鄉村惠民工廠”已成為富民增收的一個品牌。

雁飛千里靠頭雁。2018年,新區開始選派12支鄉村振興工作隊66名第一書記聯鎮幫村,當年又開展了“千名幹部進鄉村”活動。“截至目前,全區共組織22支鄉村振興工作隊(鄉村工作服務隊)、1216名鄉村工作指導員(專職193名)駐村幫扶,組建起助推鎮村發展、強基層增活力的重要組織力量。”西海岸新區工委組織部副部長宗武邦介紹說。

抓產業項目促增收富民,鄉村振興工作隊累計引進158個產業項目、投資額達到131.7億元。通過項目帶動土地流轉20133畝,實現村集體增收1143萬元,盤活幫扶村閒置資產,實現增收2048萬元。在成立鄉村產業振興突擊隊後,同樣把狠抓產業融合項目作為工作重點,前期篩選的37個投資過億元產業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49.8億元,10個項目竣工投產。

加快推進鄉村組織振興,要抓住關鍵人物。西海岸新區堅持拓寬選人視野,面向機關幹部、退役軍人、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中的優秀黨員,公開遴選村黨組織書記,重點派往軟弱渙散村、經濟薄弱村等,選來的“外援”不斷增強了農村活力。與此同時,強化制度約束,制定《村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細化人選標準、工作職責和小微權力清單,落實任前聯審、任職備案、定期評估、動態調整等工作機制,用制度解決突出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進一步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大力實施平臺增效、堡壘築基、細胞激活、榜樣引領等四大工程。”宗武邦說。

圍繞“五個振興”,堅持全域統籌、城鄉融合,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振興為重點,狠抓典型培育,轉換“打法”全面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帶動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正在西海岸新區日漸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