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未来会怎样?

用户3106634170971


学区房新政带动涨价

5月16日,苏州政府为管理以学区房(学校附近的住房)为主的住房价格高涨,规定工业园区内的新商品房及二手房用于申请登记入学时,由「五年一学位」改为「九年一学位」,即若以该住房为依据申请入读当地中小学,期间需间隔九年,同一家庭的多名子女则不受限制。此规定被视为早先商品房限制规定的补充,主要针对学区房炒涨问题。

近日,苏州因近三个月新住宅及二手房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较大,被预警提示。事实上,苏州房价自去年6月以来一路高涨。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地二手房均价已连续上涨11个月,今年4月成交量更环比增长99%。

其中特别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房价较苏州均价高出70%,由于区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云集,包括上榜全国初中百强的星湾学校等,工业园区成为全城房价高地与学区房不无相关。有学生家长表示,工业园区内部分学区房甚至涨至每平米六万元人民币以上,「中介一挂出房源,就会顷刻之间被售出。」

学区概念形成于免试就近入学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2006年限定「就近」为适龄儿童的户籍所在地。由此,房地产业产生了学区房概念,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内,中小学招收学龄儿童片区内的房子被称为学区房。其中重点中小学片区内的学区房最受热捧。

此作为今年第一个学区房收紧的政策,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只允许使用一次学区资源,有助于减少学区房的炒作倒腾行为。

该项政策影响有限,因该项政策并没有限制购房者资质,大部分炒房者不会使用学位,使用学位的购房者也不会几年就换房,九年住满后学位依然可以作为卖房的附加优势。

新政过后,学位尚未被使用的房子更火了,看房人数与整体房价均无波动。

天价学区房与教育公平

学区房成为热议的社会议题有着深厚的社会因素。社会阶层的固化使社会普遍蔓延着焦虑,买方市场庞大。望子成龙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额外支付大笔金钱为子女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阶级焦虑成为了天价学区房的催化剂。

此外,公办学校与房地产的联姻使义务教育出现了异化,学区房成为富人子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合法途径,义务教育离公平越来越远。事实上,亦有不少报导指出名校暗自与房地产「联姻」越发普遍,开放商更会在广告中极力宣传周边院校,以作涨价理由。

为吸引人才开展的「抢人大战」,也被认为是加剧除北京、上海外的一二线城市的学区房紧张原因之一。据企查查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实行新商品房人才优先购买政策,规定园区内住房必须提供一部分用于人才购房,且必须在人才选房之后才可以销售剩余住房。去年,西安在「抢人大战」之后新增50多万户口,但这同时也带来了10万从幼儿园到初高中的入学需求。

不断加码的政策措施

政府面对「高烧」的学区房价,通过在大城市试点,陆续推出了以下几种措施:

多校划片,电脑派位: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激烈的地方,可采取多校划片。今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继续要求各地稳妥推进实施多校划片政策。

多校划片是指业主购买的房产不再绑定单一学校,而是对应片区内多所中小学。北京西城,海淀,朝阳等多区已实行多校划片政策。拥有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将由电脑派位的方式安排儿童入学。然而「校划片的实施前提是学区内教育发展均衡,学校质量基本相同。

学区积分制: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则推出学区积分制度,将按照学校招生计划人数、家长填报志愿顺序和学区积分高低顺序录取,再为每所学校划定一个优享学区。龙岗区学区积分计算办法为以房产证发证日期为起始,申请学生家庭在学区居住每满1个月加0.05分。

扩容学校:西安,深圳等市的应对之策是不断建新学校与扩招。西安自2018年起新建150多所新学校,增加学位6万余个。虽然如此,许多城市增加的学位远远不能满足学位缺口。例如广州市教育局1月就曾表示广州小学学位约有三分之一的供给缺口。据测算,到2020年,深圳的小一缺口将迫近5万。

学位限制:与苏州「九年一学位」相仿,北京自去年开始实行「六年一学位」,通过采取限制学位的方式打击学区房的过度炒作与投资。

打击虚假宣传:5月14日济南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活动的通知》,规定地产开放商不得在销售时以学区房作为宣传。广州华润天合的业主们在招生方案公布之后,孩子名校梦碎而多方谈判和维权,多名业主反映该楼盘在销售时带有幼儿园、小学双名校的广告宣传,并强烈暗示小区配套的小学就是广州重点小学华阳小学。

多校划片等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压低学区房价,但缓解不了人们对教育的焦虑,他们更期待教育供给端的改革。

如何解决学区房供给侧矛盾?

1.有教育需求不能被满足的家庭是相对稳定的,2.这些家庭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对稳定的,不受政策影响。

因此,这样的现象也引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资源是否充足的问题,2.这些家庭的投入能否流入教育体系而不是房地产从而能够形成优化所在社区教育资源的正反馈。

首先关于教育资源,在很多不断扩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等不断有外来人口进入甚至定居的城市,教育资源显然是不足的,就像深圳有三分之一的缺口的数字说明的。所以在这些城市多建中小学应该有助于降低学区房的高房价。

成功的例子比如在美国,只要提供居住地址就可以入学,并不需要提供房产所有权的证明,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确实有助于降低房价。但是却不能够彻底解决,因为就算学额比学生还要多,还有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名校和野鸡学校的差别。

在新加坡如果想要进入某一所小学,首先是有校友关联,包括兄姊在这一间学校就读,父母是这一间学校毕业,或者父母是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当然有这种关联的人很少),其次是要靠为学校做义工,或者父母是社区里的基层领袖,最后是居住地址(也不需要买房)在学校一公里范围内。

而去年在新加坡就出现了热门小学,家长争当义工,住家一公里范围内抽签;同时政府宣布由于适龄儿童减少,合并中小学,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的情况。所以学区房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多少的问题,而且是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程度的问题。

有的地方的政策想必是针对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北京的“多校划片,电脑派位”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似乎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同一个区域里优劣不等的学校。

这样的政策虽然意识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是未免太霸道,这个政策并没有将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再分配,而是将学生随机分配,最终好学校还是好学校,差学校还是查学校,只不过有的学生走运,有的学生倒霉。

也就是说教育资源还是不平等。那么与其随机分配学生,有没有可能能够随机分配老师呢?例如,让好学校的老师轮转到差学校1-2个学期,再有就是远程教育,能不能让好老师通过网络面向更多学校授课。

当然这些做法都牵扯到资金,好的学校可以给老师更多的报酬所以一旦老师轮转到差学校,待遇上的差别谁来弥补呢?以及有的查学校没有远程教育的硬件条件,配备也需要钱。所以这就牵扯到家庭资源流向的问题。

现在有的家庭愿意花钱买学区房,这就说明这些家庭愿意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金钱,但是买学区房等于钱流向了房地产,而不是教育。如果这些钱可以流入教育对于提升社区的环境想必会更有帮助。

其实新加坡的为学校做义工和成为基层领袖可以让孩子入学的政策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新加坡的家长要付出精力,而中国的家长愿意付出财力。所以如果想要进某一所小学,应当向学校或者第三方机构交钱而不是买房,这些钱用于津贴老师流转或者提升差学校的硬件条件会不会比较好?

最后美国和新加坡的对比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同样学额充足,美国的好学校和新加坡的好学校的入学难度如此不同。我想是因为华人特别重视教育,在美国华人是少数,可是在新加坡华人是主流。

重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有必要从小学就开始强调名校吗?有什么小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吗?和知识相比不如说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所以为了孩子先成人再成才,不如弱化所谓“名校”的概念比较好。


商业侦查眼


说说我的教育理念,看看是不是需要学区房:

①幼儿园,可以不上,让孩子玩,玩中长智;(无需考虑学区房)

我的小女儿雨桢就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

②小学,什么学校都可以,就近上学,接送方便,小学六年以玩为主,边玩边学,提升智力;主课单科有80分以上就行;(无需考虑学区房)

我在为小女儿选择小学时选择了一所一个城市里最差的一所小学(富阳二小)。

③初中,边学边玩,正好和小学是倒过来,学习第一,青春期身体要锻炼,智力还要继续提升,所以还需少玩一点;

最好住校,在学校便于统一管理,这样学习时间充足,也不会去玩游戏。(住校无需考虑学区房)

小女儿初中是摇号进入的,距家3公里,初二下半学期,我向学校强烈要求让孩子住校,争取路上来回的一个半小时坐车时间用来学校自习。小女儿初二一年从班级中等生进步到第一名,这是经过学习态度训练管理的结果。

④高中,住校,时间是生命,知识从时间里获取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所以高中要拼命的学。(现在任何一个高中几乎全部是住校的,所以更加不用考虑学区房)

小女儿高中从总人数1200名学生的中等生进步到前90名,考进一等985南开大学。

现在每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同阶段的学校,他们的老师都是同等级的师范大学毕业的,学识差不多。

所以幼儿园,小学几乎不需要考虑什么学校?

初中可以安经济条件进行调整,

高中用成绩来拼,没得选择。

你想要孩子学习好,并不是学校能够决定的,而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成绩的100%。

这样你觉得还需要学区房吗?

不过还要说一句:一切依你的经济条件作定论。

你可以选择学校学区房花大代价,更多的学费和花销培养孩子;

也可以选择花更少的钱训练管理几个月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孩子自已积极进取整个初高中和大学时代。

这样还需要考虑学区房吗?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回答,总有你想关心相近的。

你的转发,我的🙏

我是毛传青,专门研究孩子的学习态度的,一个让孩子持续努力快乐学习的老师。


学习态度训练管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买学区房。作为一名宝妈,我是一个买学区房的实践者。孩子快到学龄前时,我非常焦虑,特别是看到同事家孩子为上好初中到处奔走时,我下定了决心买房。我们市里是划片加摇号入学,摇号到名校的概率很低,好小学和初中基本集中在老城区,所以落户到老城区可以小学初中一起解决,觉得性价比还不错,就下定决心买了学区房。

再来说说买房经历。我找了中介,经过中介轮番介绍,确定了几个理想房源。总体来说,小面积比较抢手,单价较高,也比较容易出手。毕竟大家都是为了户口,并不一定真住在这里。还有就是要克服一个心理落差,老城区学区房基本老破旧(可以参考虎妈猫爸里面的情节),想自己住一笔不小的装修费也要算进去。

最后,来回答学区房未来会怎么样。我买房之前也在网上搜索过这个问题,百分之八九十的观点都是说学区房会成为历史。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毕竟从大趋势来说教育会越来越公平,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了,学区房很可能不再是获得优质教育的刚需。再说买了学区房就能学习好?其实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就是个心理安慰,觉得自己尽了责任。把钱花了,甚至背上贷款,心里就踏实了,觉得自己是个尽职的爸妈,干工作都更有目标了。比起自己买买买,过后尽是后悔。其次,把学区拿掉,最少还有个房子,买房永远也不亏,这是我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下定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Mia啾啾


虽然现在房价很高,但是还是很多家长想拿重金来为孩子求得一个好学府,所以也促使学区房一直热度不减。

以前我也一直秉持着小孩上学,只要他开心就好,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可以后来我身边人的一些经历告诉我,好的学区真的必要。

我有个年纪稍大的朋友,那时候也一直不注重小孩学习教育,所以就在自己家旁边上学了,可是到了初中,小孩受身边人影响,天天玩乐,最后没考上高中,上了一个职校,在学校的作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这边不是贬低职校)

后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买个学区房。

而后来换了工作,身边有孩子的只要讨论房子就是学区,有的以前买房子了,现在不管房价多贵,都会选择换房。

而在无锡就在昨天,无锡一家学校放出自己分销,随后各大中介宣布周边房价全面上涨……

这似乎也代表着一种趋势,学区房未来还是一直会火下去,但我劝告大家,一般好的学区都在城市中心,而这里一般小区都有些破旧,那我觉得如果你资金不够,小孩成长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舒适和学区之间,我还是会选择学区。


嬴政言


现在的人我觉得是跟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学区房的说法。

我觉得孩子上小学还是就近好。

孩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人才。

孩子不是有高档学区房成才。

现在独生子女爸爸妈妈有条件,自己有学历学位。都是想着孩子要比自己强。

我是固执的人,我的外孙女上小学我是坚决不让择校。自己家门口有学校,为什么花钱跑到远处上学校。不是几千块钱的事,是大人孩子都受累不值得。

我们的孩子小学校离家近5分钟就能回家。初中离家也不远15分钟到家。

高中她的爸爸妈妈要择校。这我就不管了。

我的宝贝考大学上的211。

小孩子阳光快乐就好。

小孩子还不太懂事,自己学校哪里都好。

小孩子阳光,到学校很快就会融入校园这个环境。学校老师都是教育行家。孩子交给老师,孩子很快就会投入学习中。

孩子不是有学区房成才,孩子是要有关爱。

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爱看书,自己爱学习。自己一天天长大,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学习,学习有苦读,学习也有技巧。

学区房应该适应初中高中孩子居住。孩子上初中高中学习紧张,学校离家近孩子回家吃饭方便也能得到休息。

学校布局合理,学区房也就不热了!

我们都是工薪族,我们买房子是要住一辈子。我们买房子不会重点考虑学区房。

经济条件决定一切,没有可比性。

孩子上学就是十几年。

自己有舒适的房子是一辈子。

学区房未来什么样,静观奇效。

这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指点。


春韵刘姥姥


谁买学区房后悔了?好像后悔的都是没买的。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我买学区房了,好像没损失啥啊,又没抢银行,安心上班过日子。还有一点,小孩现在作业真多啊,这和学区没啥关系。我们这边不好的学区明着留作业本,好学区的老师在群里推荐各种试卷让家长买给孩子做。。我现在听说东北农村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补课,一年高到数万。城里反而少很多。也就中考高考补补。学区买房就解决了,可孩子上学累,我是真解决不了,总不能总让老师叫办公室去吧,也不能和老师说我们家孩子要自由吧。


日照市房产置业顾问


教育部已经发文并且通过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短时间内已经划分的学区将会相对稳定,这样对买到学区房的家庭,还是对即将入手学区房的买房家庭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学区房,一般都在老城区,因为年代的原因一些老旧的格局已经过时了,但相应配套的学校却成熟起来,有的甚至进入了全国百强的前几行列,自然被人瞩目,尤其是那些注重教育的家庭。

购买学区房不能用他的房屋居住舒适度来衡量,他属于一种教育投资,主要是他的学位不受任何限制,这一点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讲尤为重要,对于那些有意为孩子创造好的未来这些家庭,就需要为孩子寻找好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养成,而重点学校,无论他的教学理念,还是他的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素质,都要高于普通学校,这一点从每年的升学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正是看重这些潜在的价值,才肯花大价钱💰投资为孩子的将来铺路,所以说家长的格局也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由于最近国家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不断推出新的房地产政策,导致市场交易量下降,房价不够稳定,学区房的房价也多少受到影响,多数需要买学区房的家庭不敢出手,只能观望,生怕政策有变动,波及到购买的房产,这也间接的造成了一些地区学区房价格不稳定因素,但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国家于2016年推出的二孩生育政策,也就是说2023年左右,准二孩儿达到就学高峰,这之前购买学区房无疑是相对稳定的。相信随着稳定学区政策的出台,大家心里也就吃了定心丸,对于买到学区房的家庭,政策的稳定性可以让买房人安心受益,不用担心房价变化,以及以后出手会受到影响。对于需要上名校而又不具备学区资格的家庭来讲学区房的存在,无疑是雪中送炭,能用自己的经济实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国家既然看到这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着手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历史遗留,不是学区房造成的,即使现在取消学区房,也解决不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同样市场房价也不受学区房制肘,学区房因为在房产里属于优质资源,所以才会被人追捧。

稳定了房价才能稳住民心,顺应民意。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希望那些买到学区房的家庭,孩子能达成所愿,父母既然给你创造了好的条件,一定要懂得好好珍惜利用。


花丛乱数蝶


这段时间,恰逢新学期开学、《小欢喜》热播,“学区房”再度登上热搜。剧中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早些年便有前瞻性的购买了五套学区房,目前拥有四套学区房。如剧里陶虹一本正经说的:“这不是租房,这叫抢占教育资源!”甚至还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名小学、名中学就读,甚至不惜把原来的房子卖掉换成学区房,哪怕户型小一点、套型差一点。

这无疑暴露了一个当前教育地产的现状:学区房热度不减。

而这一点,在当前中国也是十分普遍。在中国,“无论怎么穷,都不会穷教育”,这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父母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为在大家的心中,只有教育才是相对公平的,只有通过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才能出人头地。

但近期各地关于“孩子上学”的政策不断出台,每个城市的政策不一样,但有人说:这是“学区房”的风向要变?

首先,在上半年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通知里写道:

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这也就是说:有居住证孩子就能根据租房的位置就近上学!

这个消息传来让很多家长兴奋不已,意味着以后可能不用再购买天价学区房了,只要有居住证,租房也能满足居住证的条件!但是我想提醒大家,虽然国家的相关部门已经出了制度,但是学校的招生政策属于各个地方自己制定的,据了解今年大部分地区的招生简章依然是要求必须有房产证!

其次,深圳龙岗地区取消了“对口直升”

最近,深圳龙岗地区取消了“对口直升”的特权,这让曾经费劲心思的学区房家长们不乐意了。我们辛苦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上学居然没有保障?但这其实是反映了教育资源超负荷的问题。

此外,多地“多校划片”开始落地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发布的《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实施多校划片。在此之后,房产所对应的学位不再绑定单一学校,而是对应片区内的多所中、小学。

这就是让一个较为优秀的学校和普通的学校联合进行帮扶。本应进入优秀名校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进入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入读优秀名校的机会。

对于那些高价购买了优质学校学区房的家长来说,或许是一种损失。但对于成千上万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实现“教育均衡”的机会。

当然,谁的梦想都是“让孩子上一所名校”,但是,决定孩子以后学习成绩跟质量的或许不是学区房,因素可能是父母,更可能是自己。所以,各位父母,放宽了心吧,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五好幸福家


学区房的未来取决于,未来学区的划分,不要听“鸡汤”文中说的那些道理,学区有多重要,看学区房的房价就知道了,一个城市最贵的房子,肯定是学区最好的。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第一: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即使一个城市里,好的中小学出来的学生,不但是成绩还有精神面貌,确实要优于差一点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名校老师自带光环,本身就有那份自信和荣誉感,会把这种荣誉感传递给学生的。

第二:家长的素质,名校本部一般都在老城区,这些地方一般都是机关大院多,可以这么理解这些机关出来的孩子,身上不会带有社会气息,这些孩子的家长从爷爷辈到父母多数都是单位的员工,素质还是要比那些暴发户强一点的,即使遇到暴发户买了学区房的那种家庭,也是为了追求孩子受到更好教育的那种父母,不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家庭。

第三:孩子的朋友圈,家长们都有一个心愿,优秀的孩子还是能有一群优秀的同学,毕竟人情社会,孩子们多一群上进的同学对他未来可能会有莫大的好处也说不定呢。


骨头人生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而且随着国家的强大,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免费的上学,国家给予的补助,高素质的老师,几千年的教学经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累了深厚的知识,与之有关的好多事情都配套的出现了,其中学区房的概念更是在其中吸引眼球;但是近来,有这样一张图片再度引起了“学区房”的热议,图中的博士言说自己对不起自己几十年来的教育,

凭借着教育资源优厚,教育成才的口号,让“学区房”这个新出炉的概念走上了房子中的金领,而且有的甚至有钻领的价格,令人唏嘘,不说其他的,简单举几个例子,这是厦门的一间学区房的价格,25万/平方米;也许这个价格能够在三四线城市能够进行三室一厅的首付了,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位置为王,现实中存在,无法摆脱的情况,只能默默的参与进去,问题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最后争取到了属于自己和孩子的学区房,这样是否值得?

学区房的前世今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属于后来居上的类型,随着学校按照区域的招生形式,

按照户口的所在地招收生源,但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普遍分配不均,这样的情况使得学区房应运而生,“高价格,近学校”是其显著的特点,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学区房的概念被炒得极为火爆,但是上面提到的接受极高教育的博士为孩子买不到房子的事件是确确实实发生的,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有代表的一个群体呢?

咱们先从学区房形成的根源来分析分析,学区房的前提是学校,而且是具有一定教育实力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历史悠久的老牌高中,属于公立学校,这种学校的实力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高升学率,高素质老师以及经过时间验证的相关制度,各方面的因素保证了这一“名校”群体的高速运转,产生很多很多的有名校友,错综复杂的关系,多样性的社会组织结构,让这样的学校学办越好,输出很多很多的教育型高素质人才,值得点赞,在这样的学校附近买房的话,的确和孟母三迁的典故交相呼应,传递社会正能量,因为这些学校的公立特点,所以教育氛围,政府投入以及社会的关注度等都受到关注,监督,这样的学校培养的人才,还是值得点赞的;

第二类情况,属于“名校”的私立学校,其中大房地产商要从零开始建造房子,但是既然是定位的学区房,那么就会寻找相对低价比较低的地方或者具有很多特殊含义的土地进行开发,一般这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跟引用招商引资的手段跟政府谈条件,其中应有之义就是都有一条要允许建民办学校,配套的政策允许扩区域招生,师资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然后咱们有这慈善教育家名头的开发商开始了他们的操作:第一,先挖老师,盯上那些好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协调当地教育部门,编制不变,政府负担基本工资,然后这边是工资1.5倍起步,并解决他们的奖金,这基本上是一个无人能够拒绝的条件,

第二步,再挖学生,找各地过了清北线的学生,过去跟人家谈:“如果明年考上清华北大一次性奖励40万,考不上也可以奖励30万,学费全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像大熊猫一样养起来,家长和孩子一听毕业了一年也不见得能挣40万,权衡利弊之下,绝大多数都会干的”,今年某中学有八名考生过了清华北大线,但是放弃清北,除了两名学生公布了去向上交和中科大,其他六名学生没有公布去向,有可能就是去挣这个钱了,如果有老师能介绍和说服自己的高分学生来复读,重奖老师,并且能够交出完美的答卷,然而宣传不能宣传学生,要以保护学生隐私为名,因为一宣传就露馅了,知道是复读生了,只能宣传老师,因为某某老师的到来,我们学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基层教育部门的核心KPI,就是清北线一本率,帮助领导交出政绩,自然可以继续提条件,办小学初中,配套政策指令性计划;房产开发商挣钱的大头在持续的房建当中,类似于自己孵化出来的东西,自己卖肉吃,属于垄断性质的,自己想提多少钱就提多少钱,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没有上限的,仅仅经过微操做,比如某某某教育家(房产开发商)捐款某学校多少多少钱,而且谁又能知道学校里面就有股份属于他的呢?这所重点的民办学校的房、的楼就是他盖的呢?不过这样的操作让整体素质下降了不止一筹,
这样的社会风气让能够见识、了解这样模式的人心生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感觉让人唏嘘,从即将步入社会的纯洁面庞被“正常操作的开发房地产业务的商人”打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阴影,这样好吗?

没有相应的“功绩”的支持,或者粉饰出来的“功绩”也许短时间内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时间来说真的属于害了一代人,这里面的“学区房”那些是真的学区房?那些是假的学区房?真的不好判断,喜忧参半的东西未来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运气,但是运气能经常属于好的吗?所以,我不看好学区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