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東風到底有沒有借到,怎麼回事?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按《三國演義》所述,孔明當然借到了東風,至於真實的歷史上孔明究竟有沒有在赤壁之戰時借東風,現在真的不好考證了。古人都很迷信,一直認為天人感應就是上天垂象,人事都與上天有慼慼的關聯。也許孔明借東風會是真的,因為當時正值冬季,哪來的東南風?周瑜一向知道孔明擅長周易八卦,精通易理,自然會找他談冬季能否有東南風的事,孔明長年在荊州南陽一帶生活,自然對那一帶氣候變化很熟悉,再加自己精通周易,自然能預測天氣變化。赤壁之戰,孫權為主,劉備為輔,為了提高劉備的作用,孔明也許會向周瑜誇口自己能借東風,以助破曹軍。在借東風期間,自然讓周瑜時刻準備好,一旦東南風起,就馬上向曹軍發起火攻。於是天助孫劉的一場東南風果然如期而至,曹操很是迷惑,隆冬季節哪裡來的東南風?莫非是天助孫劉?正因為曹操有了這種想法,再加軍中瘟疫盛行,不得已就撤兵了。一些史書上總是說曹操因為北兵不習水戰,又軍中瘟疫盛行,才最終退軍的。其實他們都忘記了隆冬季節刮東南風對曹操的影響,在那個科技很不發達的年代,人們還是很迷信鬼神的。東南風起,讓曹操吃驚不小,天助孫劉,怎可再戰?因此正因為東南風的相助,讓東吳也感到了劉備的功勞,赤壁之戰後,孫權也在劉備的一再請求下,不顧周瑜反對,就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從此讓漂泊大半生的劉備才有了一塊自己棲息的地盤,如龍入海,終可推波助瀾了。(亂侃三國,以助師友們之興了。)


sunjin72976689


萬事萬物都有因果,有借必有還,問題是找誰借,又找誰還?顯然只是個故事!不要當真!如果你當真你就輸了!

那一日的故事是這樣的!

諸葛亮與周瑜商量,讓黃蓋假裝投降,然後接近曹操的時候,點燃自己船隻,撞向曹操的隊伍中!

曹操起初覺得黃蓋來投降,也就不太在意,隨著黃蓋的船隻越來越近,感覺有點不對勁,部下提醒曹丞相,“當初黃蓋說好陣前倒戈,可看現在情景,黃蓋好像在衝鋒啊!”

曹丞相說,“不要緊的!命令弓箭手準備火箭,對準黃蓋編隊,要他立刻停止,否則我們發射火箭,現在西北風颳的緊,讓他自己掂量店掂量!”

黃蓋聽到曹操威脅後,喊話曹操,“投你個鬼,我是來燒你的!”

曹操狂笑,“你個白痴,不懂風力學啊,看我用大自然的力量先燒了你!”

說完就令弓箭手發射火箭,幾萬支火箭衝向天空,沒一會,黃蓋的船隻立即燃燒起來,整個江面一片通紅!

周瑜與諸葛亮遠遠的看見黃蓋的編隊火光沖天,周瑜說,“黃蓋都還沒接近曹賊,咋就點火了呢?”

諸葛亮說,“非也!是曹操點的火!”

黃蓋見事已至此,不衝也只能衝了,但是西北風正緊,黃蓋的戰船根本就不能到達曹操的身邊!

曹操在指揮船上看到這一幕,大笑不止,他的笑聲穿透雲霄,直達天際,在天際攪動了烏雲與風神的思路,風神神經錯亂下,忽然改變了風向!

西北風在江面上一頓,瞬間變成了東風!曹操的厄運降臨了!

周瑜感覺風向的變化,大喊,“天助我也!”

轉身看諸葛亮,諸葛亮急忙伸出手指,掐指算卦,嘴裡還唸唸有詞,這動作與神情讓周瑜大吃一驚,“你真把東風借來了!”

諸葛亮不搭理他,自顧自的搖頭晃腦,咒語越念越快,而天空中東風也越刮迅猛!

......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得意不要大笑,更不要忘形,否則會驚動天神,離倒黴也不遠了!


漫談公子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這就是所謂力量強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時,連魯國的細絹都穿不透了。必能使上將軍受挫!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按照諸葛的說辭,曹操一共5000輕騎兵,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而且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當然了,這個時候諸葛未必知道曹操是派多少兵馬下江陵?

《三國志•武帝紀》“與備戰,不利”。是不是就是諸葛說得這強弩之末的5000人呢?我們看,諸葛說收攏的散兵和關羽的水軍😄,一萬多人,劉琦一萬人: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赤壁之戰根本上就是曹操的強弩之末的5000人,對劉備的20000人、周瑜程普魯肅的30000人。10:1,劉備佔絕對的優勢!

這是我從諸葛到柴桑見孫權時說得話讀到的信息。東風沒借來,借來了三萬水軍😄。


公明淏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準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燬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於上風頭,剛好燒了自己,根本燒不到曹軍。周瑜想不出辦法,一下子病倒了。諸葛亮當時在周瑜軍中幫著出謀畫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給周瑜開了一個“藥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讓諸葛亮想辦法“搞”來東風,諸葛亮當即答應:“可以借。”於是周瑜讓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諸葛亮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要“借東風”。到了作戰那天,果然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攻了曹軍。其實,諸葛亮是善於預測天氣,他是通過預報知道這一天有東南風的,根本就不是“借”來的諸葛亮又與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著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周瑜為東風之事悶悶不樂,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知道後,給周瑜開了個藥方,周瑜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承認自己的心事被諸葛亮猜中,便問諸葛亮有何辦法。諸葛亮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並不會“借”風,但他通曉天文地理,通過勘察地態和生物的變化,早已經推算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南風,因此自己到七星壇上裝模作樣地比劃了幾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當天,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更覺得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趕到七星壇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有這一手,事先離開了七星壇,回自己的根據地夏口去了。臨走還給周瑜留下這樣的話: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風大破曹兵,諸葛亮暫回夏口,異日再容相見。









開心影視集結號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讓東漢末年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走入大眾的視線,令無數熱血男兒心生嚮往,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為了增加可讀性,難免會運用一些誇張的寫法。

比如作者在描繪蜀國時明顯就帶有十分顯著的個人感情色彩,蜀國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絕世良將,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良將,而其中神化最嚴重的,非諸葛亮莫屬。


作者筆下的諸葛亮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甚至還能呼風喚雨。運籌帷幄我還能接受,但呼風喚雨感覺就有點玄幻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段子就是“借東風”。

我們都知道,這東風屬於自然現象,而地球上最神秘莫測的便是這大自然了,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大自然對於人類而言都是不可戰勝的,而在作者的安排下,諸葛亮竟然掌握了呼風喚雨的秘訣。


一開始先沐浴更衣,然後拿上做法事的器具,來到提前準備好的場地,口中唸唸有詞,然後東風竟然真的來了,周瑜也順勢憑藉東風完成火攻之計,大敗曹軍。細思極恐,這畫面怎麼看怎麼感覺像西遊記這樣的神話故事。

其實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上,並沒有借東風一說,赤壁之戰的總指揮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而諸葛亮在此次戰役中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孫、劉聯盟。

在所有的歷史文獻記載中,關於三國這一段歷史,最具權威的應當是陳壽的「三國志」,但真的看過「三國志」的實際上並不多。

相反「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而且廣泛的被改編為遊戲、電影、電視等作品,影響力深入人心,因而很多小夥伴都覺得諸葛亮一身本領出神入化、無所不能,更甚至諸葛亮都成了三國的代名詞。仔細想來,若是諸葛亮真有這般才能,蜀國早就一統天下了,還有魏國什麼事呢!

所以,歷史是嚴肅的,小說和真實的歷史畢竟還是存在差距。


輕侃古今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建了一座七星壇,幫助周瑜借了三天三夜的大風,在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對於孔明借東風這個故事,本人認為是假的,作者有點把諸葛亮神化過頭了。就算他再大本事也不可能有通天的本領。再說諸葛亮也沒那麼大本事,如果真有那麼大本事,為什麼沒能幫助劉備一統三國天下呢?這是個真實存在的問題。

曹操打敗公孫瓚與袁紹之後成了稱霸北方的霸主,統一天下之心越發強烈。於是急不可耐的準備水軍戰船,想一舉跨過長江統一天下。面對曹操幾十萬的水軍,東吳上下一片混亂,文臣們都想投降,將軍們都想與曹操一決死戰。最後在周瑜的拍板下決定與曹操在長江一決雌雄。

周瑜在三國也是個名將,他早就設計好了一把大火,只等曹操自投羅網。但是大戰在即,長江始終沒有吹起大風,因為用火來燒木質的戰船如果能借到大風,火勢就更旺,更迅猛,這讓周瑜夜不能寐。諸葛亮看透了周瑜的心思,他知道周瑜想用火攻。為了大風這個事諸葛亮毛遂自薦,主動要求為周瑜借來三天三夜的大風。

他讓周瑜派人在長江邊上築造了一坐七星壇,讓幾個男童在壇上面插滿錦旗,敲鑼打鼓的圍著諸葛亮轉。諸葛亮就在壇中間升起一把大火,手拿寶劍對著大火揮舞著,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嘴裡好像還在唸著什麼口訣。這種場景就像電影裡降魔的道士在降魔一樣,做法令人神秘又恐懼。不久錦旗飄動,大風還真的吹了起來。解決了周瑜火燒曹操的戰船最大的問題,給予了周瑜打敗曹操最大的幫助,簡直神乎其神。

諸葛亮因此還差點丟了性命,因為周瑜覺得諸葛亮有通天之術,神鬼之本領,所以更加容不得他,但還是被諸葛亮逃脫了。

諸葛亮並不是要幫周瑜,他也是在幫自己。東吳如果打敗曹操,也就給了他與劉備喘息與發展壯大的時間。如果周瑜被曹操打敗,那麼他與劉備也就不能生存下去了,必定會被曹操所滅。

諸葛亮在七星壇借風肯定是假的,但也不排除他會預測天氣,這點還是有可能的。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就是這個意思。這種能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多,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正是準確的預測了天氣,才會讓他得手,

總結諸葛亮借東風,只是作者將他神化的一個插曲。


晨汐看歷史


魯迅品《三國演義》中說道“諸葛亮智近乎妖”說的不是沒有根據。《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這一段描繪的神乎其神,諸葛亮身披八卦仙衣;腳踏七星罡步;手持桃木仙劍;束髮金冠;鮮花鋪地,旌旗招展;一幅仙人下凡的光景。走罡步,踏方位,劍指蒼穹,口中唸唸有詞;剎那間,風從無聲氣,寒冬凜冽的季節竟然真的颳起了東風,一戰燒的曹操叫苦不迭,狼狽逃跑。諸葛亮借東風成為一段佳話,也把諸葛亮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用“妖”來形容諸葛亮一點不為過。

但《三國演義》是小說,文學作品。他的成分很大程度是不可靠的,甚至是為了突出主角光環而杜撰的。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不是個神人,他只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智者,

他也不是萬事都能做得到,借東風在《三國志》中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多也就是通曉天文曆法,知道什麼季節刮什麼風,什麼時候會出現逆季風而已。這都是書籍給他帶來的福利。並不是玄乎之玄的神仙法術。

“智近乎妖”也只限於文學作品的創造力,如果真如《三國演義》中那樣既能借東風,又能借陰壽,事事先機,何愁蜀漢不能統一天下呢?

諸葛亮之所以被奉為神明,只他對蜀漢的忠義,對蜀漢社稷做出的傑出貢獻的一種彰顯。一種對忠義仁信的肯定。


一路春秋


孔明借東風是假的,他的貢獻是促成了孫權和劉備的聯盟,赤壁之戰和他一點關係也沒有。

孔明根本沒有參與赤壁之戰

孔明借東風的典故出自於《三國演義》,書中這樣寫道:

周瑜和諸葛亮一起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策,但連日下來風一直朝己方陣營裡刮,周瑜為此悶悶不樂,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早就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南風。他故作神秘,說自己會道法可以借來東風。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這天,諸葛亮在七星壇作法,果然借來了東風。

而在正史《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也就是說是黃蓋向周瑜獻了火攻曹營的計策,並非諸葛亮。周瑜和黃蓋長期在赤壁附近操練水軍,對當地的天氣非常熟悉,因此料定在十一月二十甲子日這天會有東南風出現。

羅貫中編造借東風一事,是為了神化諸葛亮

羅貫中受到宋代史觀的影響,推崇蜀漢貶低曹魏。 宋代史觀的主基調是“尊君抑臣”,對於僭越上位的大臣頗多批判,在他們眼中曹操是“竊取漢室”的奸臣,而打著“興復漢室”口號並且具有漢室血脈的劉備才是正統。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遺志,曾經五次北伐,最後還死在了北伐途中。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了羅貫中,加上他本就推崇蜀漢貶低曹魏,為了將諸葛亮進一步神化,他編造了空城計、借東風、草船借箭等典故。


風雪赫連城


真實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的指揮,自然也輪不到他借東風。

真正“借東風”的是周瑜,在《江表傳》種有如是記載:

“時東南風,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三國志·周瑜傳》也有記載: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兩部史料都說明了周瑜是藉著東南風把曹操的大軍擊敗的。

那麼周瑜是真的”借“來的東風麼?當然不是,與其說是借,不如說是等,周瑜作為大都督,對長江流域的水文氣候瞭如指掌,而長江的冬季是偶然會刮東南風的,所以周瑜佔長江之險,佔據了戰爭的主動,心中更是清楚,在某一天一定會有刮東南風的時候,只需要耐心等待。

那位說了,曹操就願意等麼?當然不願意,但是沒辦法,曹操新收荊州水軍不久,尚在磨合期,晚一天打,就有可能縮短和東吳軍的水戰差距,這麼一來,就給了周瑜等東風的時間。

於是,東南風真的就讓周瑜等來了,於是藉著風勢,鍵入飛蝗,還帶著火,把曹操的戰船燒得一乾二淨。

赤壁之戰的關鍵確實是這場東風,只不過不是”借“來的,而是等來的,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實際上並非“借”,而是“證”。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氣象變化。戰前,他夜觀天象,預測某個時間段內,西北風會轉變成東南風。這只是長江流域小氣候的複雜性導致的一種特殊現象而已。諸葛亮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學識,用真實案例驗證了自己的預測,也就是世人所說的“借”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