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考点1渐进完善的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2)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二、过程——渐进的民主改革

1.17世纪——法律基础(《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背景 :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意义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世纪——基本形成(责任制内阁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背景: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意义: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3.19世纪——不断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内容: 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轻巧识记] 英国君主立宪制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三、意义——妥协的艺术,深远的影响

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教材补遗]__文官制度

19世纪英国进行文官任用制度改革。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演变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史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1215年《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人身保护法》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依据"需赶赴议会……不得延误……不得擅自离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等信息来判断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史料一反映了14世纪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说明了国王在14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2)史料二反映了英国宪法性文件的发展、演变。解读史料二需要抓住表格中的时间、王权和议会权力的演变等信息来总结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特点。史料二体现了王权进一步受到宪法性文件的限制,议会主权取代了君主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中的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根据史料二,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 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归纳]

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①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②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③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趋势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②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二 英国某议员话语:"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史料三 首相的职权虽然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主要有: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非内阁大臣,领导内阁……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四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在理论上"和后面的引号表明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是权力的象征。

(2)史料二"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表明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3)史料三转折词"但"后面的描述表明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即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

(4)史料四"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表明内阁对议会负责。

[史料运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须经国王任命,但要对议会负责。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提示] (1)英国国王虽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却是国家元首,因而内阁首相须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方可行使国家权力。(2)首相是由经议会选举出来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因而需要对议会负责。

(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运用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电影镜头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 议会投票产生结果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再同意对华宣战,这表明英国女王只是虚位元首,议会才掌握实权。

[史论归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国王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考点 2"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二、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度

(1)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度

(1)权力职责

权力:立法 行使者:国会 权力职责: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权力:行政 行使者:总统 权力职责: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权力:司法 行使者:最高法院 权力职责: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影响

(1)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概念阐释]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国家最高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易误辨析]  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三、两党制

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4.影响: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轻巧识记] 美国1787年宪法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分权与制衡"的政治运行原则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史料二 (启蒙思想者)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史料解读]

阅读史料出处是解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解题关键信息往往就隐含在其中。如史料一的出处《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而史料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均衡",据此可归纳史料一的主旨为"均衡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史料二关键信息为"英国并不是严格的""美国也发生了嬗变",据此可知"首相民主"和"皇帝般的总统"强调的是首相和总统权力的膨胀。

[史料运用]

(1)《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中写道:"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综合以上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措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

(2)史料二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认识英美的政治体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提示] "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

[史论归纳]

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与制衡的表现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制宪会议上各方最终妥协,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1)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

(2)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

(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选两名组成;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各州人口成正比。

(4)解决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

(5)两党制的分权制衡:按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国会和总统的竞选分别进行,两者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执政党不一定同时是国会的多数党。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作用。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监督力度加强。

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其评价

史料一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史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下面是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1791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791年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870年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此前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1951年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1971年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抓住关键信息"自由与自治",从中央政府部门、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来理解美国分权制衡政治运行机制的确立。

(2)史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不断修正,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解读史料二要根据表格信息进行归纳,第10、22条反映了国家权力制度的完善,第4、15、26条反映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

[提示] 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2)根据史料二,归纳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

[提示]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财产权等;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

(3)有人认为美国政体优于英国政体,有人认为英国政体优于美国政体。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政体?

[提示] 两种政体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都符合本国的国情,无优劣之分。

[史论归纳]

1.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3)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1787年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1787年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考点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议会

产生方式:

①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②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权力职责: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

产生方式: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权力职责: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提醒]       关于法国政体理解上的误区

(1)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出现的王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封建王朝,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七月王朝等。

(2)法国近代的共和制与当代的共和制有所不同,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而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开始,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但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

产生方式:世袭权力职责: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产生方式:由皇帝任命权力职责: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产生方式: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权力职责: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

①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教材补遗] 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德国统一后,一方面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19世纪初期,日耳曼德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统一以后,德国工商业突飞猛进,使人惊叹为奇迹。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

"一票共和"的法国政体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史料二 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摘编自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注意图中的时间节点及政体变化的历程,主要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说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2)史料二中"理性是有限的"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也就意味着要在总统和参议院、众议院、内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归纳从1789年至1875年法国政局变化的特点。

[提示] 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法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如何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存在的政治制度的。

[提示] 说明:工业革命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力量也随之增强;1875年,共和派与保皇派达成妥协,最终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制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史论归纳]

法国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1.长期性、曲折性

(1)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

(2)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原因

(1)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3)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4)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3

.特点

(1)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制定法律。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

(3)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

"以议会粉饰门面"的德国君主立宪制

史料一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史料二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木桶的木条是德意志各邦,箍木桶的铁条指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银行法》《货币法》《度量衡法》。

年老的俾斯麦仍然身手不错,德国的经济如同俾斯麦的杠上动作一样,迅速腾飞。

——以上均选自《西方漫画史》

史料三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君主拥有巨大的权力,包括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吏,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君主的权力高于议会。

(2)史料二关键信息是各项法令"箍木桶"的含义及经济"迅速腾飞"的含义。这些信息说明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适应并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3)史料三中马克思客观地评价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两面性。关键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虽然有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但徒有虚名,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关键信息"受到资产阶级影响"说明德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相对于君主专制政体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的不同。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不同:德国议会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说明: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的差异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2)结合史料二、三,应如何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提示] 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史论归纳]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

①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掌握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

②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

③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

④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原因

①历史原因: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②现实原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蕴含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核心与借鉴

[热点关注]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架构、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等。其中代议制中蕴含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不仅有利于保证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对于抑制腐败、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这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公正、廉洁的社会。

[运用点拨]

1.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2.英国君主立宪制,把权力关进笼子

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一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各属地的总督等高级官员,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所以,虽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作为国家元首,其仍享有法律上的广泛权利。

3.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

(1)理论基础:吸收了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思想家思想的精华。

(2)相互关系:“分权”是实现“制衡”的前提和基础。“制衡”是分权的目的和结局。

(3)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①人民与政府的分权制约:政府和人民分别行使或享受宪法授予或保留的权力,实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

②不同政府机构间的分权制衡: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进而实现权力的平衡。

③中央与地方间的分权制衡:联邦制属于治理国家的二元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享国家权力。

(4)实施结果: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和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关键因素。

(5)存在问题: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难以真正贯彻。

4.(对接高考)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蕴含的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值得关注:

(1)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

(2)《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还掌握着行政权,国王可以依法行政。英王失去行政权,成为“虚君”是在责任制内阁形成以后。

(3)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仍享有法律上的广泛权力。

(4)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制,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其中分权有两层含义:一是联邦政府内部分权,二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分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