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三個月後撞擊地球,就現在的技術,是截擊還是造諾亞方舟現實?

敲不響的木魚598


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也是我覺得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人類最有可能選擇的一種方法,那就是通過施加外力逐漸改變其軌道,並最終與地球“擦肩而過”。

首先,建造“諾亞方舟”肯定是不現實的了。雖然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沒有特別大,但如果真的撞向地球,對地球現在的生態環境依然是一個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人類建造所謂的“諾亞方舟”又能到哪裡去呢?太空?地下?深海?全球七十多億人口,還有豐富的物種,三個月怎麼可能搞定?並且現有的技術根本無法支持如此巨大的生物數量整體遷移。這樣做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引起全球恐慌,只有少數人能夠成功登上所謂的方舟。通俗地講,方舟計劃是最不靠譜的一個方案。

至於截擊,應該是可以的,只不過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畢竟直徑一公里的巨大天體,想要完全轟碎需要的核彈頭數量肯定也不小。如果當量或者數量不夠,萬一把小行星轟成幾塊較小質量的天體,撞向地球的話人類同樣難以承受。除非把這個天體炸成宇宙塵埃,最起碼體積要小到落向地球后絕大部分能被大氣燒蝕掉才可以。因此這樣做可以,但投資較大。

至於最有可能的改變其軌道的方法,我覺得可行性是最大的。是可以用最小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產出。只需要一枚或者幾枚普通當量的核武器,能量密度較大的化學炸藥、火箭發動機甚至地面上一臺激光發射儀器等就可以解決問題。利用核武器或者化學炸藥、火箭發動機、激光發射儀等在小行星的任意位置(我覺得最好是側面)施加一個力,來達到給小行星加速、減速或者方向改變的目的。小行星速度的大小或者方向但凡有了改變,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就急劇降低,只要計劃執行的夠早,哪怕只有很小的推力,也完全能夠將小行星軌道與地球軌道錯開,這是我覺得最簡單有效的辦法了。如果非得二選一,那我選擇截擊。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天文愛好者的交流溝通。


張家小智兒


如果直徑為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是完全可以攔截掉,沒必要造諾亞方舟。即使沒有攔截成功,也沒必要引起大恐慌,因為這樣大的小行星破壞性沒有那麼大,並不會造成全球氣候大變化以及物種大滅絕,所以人類不會去造出諾亞方舟,反而會在這幾個月時間內製定一個可行的小行星攔截計劃,從而阻止小行星與地球的相撞。


直徑為1公里的小行星威力有多大?

直徑為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雖然不會導致末日的到來,但也會對一定的區域造成巨大傷亡,所以人類有理由對這顆小行星重視。在它撞向地球之前,想辦法改變其軌道,這樣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00億噸TNT的威力,也就是相當於2000可顆沙皇炸彈的威力,如果撞上地球,必然會造成大範圍的災難。

人類應該是造諾亞方舟還是攔截小行星

對於直徑為1公里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並不會對地球上的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所以是沒必要造諾亞方舟,而人類需要做的事就是籌劃好攔截計劃,如果攔截失敗,則需要快速把撞擊區域的人類轉移出去,避免帶來更大的傷亡。

如何攔截小行星

其實早些年的時候,科學家就模擬過攔截小行星,並制定了相關防範措施。如直接發射火箭到小行星上,然後讓火箭推動小行星讓其改變軌道,但是這就需要製造足夠大推力的火箭,否則無濟於事。


或者在小行星上引爆核彈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這種方法可能比較容易,因為現在人類的飛船已經可以登陸小行星了,核彈一爆炸,只要小行星軌道稍微有點變動,就可能讓其偏離地球軌道,當然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儘可能多發射幾顆核彈。當然除了上面所說的方法外,還有其它方法,但上面所說的方法對於人類來說比較容易實現。


科學日記


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會導致人類的毀滅,但巨大的生態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現在無法制造什麼“諾亞方舟”,也沒有必要。

去年1月18日,《每日郵報》有過一個報道,兩週後有一顆編號為“2002Aj129”的小行星掠過地球,對地球有潛在危險。這顆小行星直徑約1.1公里,與題目所描述相當。

2018年2月4日,這顆小行星以每小時107826公里的速度,在距離地球4208641公里的距離掠過地球,我們安然無恙度過一劫。其實地月距離為38.5萬公里,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是地月的10倍多,應該是安全距離。

但這在太空中已經是一個相當近的距離,NASA認為,距離小於7403000公里的小行星,就具有潛在危險。

這個速度是驚人的,每秒約30公里,是我們人類發射航天器速度的幾倍,如果真的撞上地球,後果是災難性的。

1公里小行星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1000億噸TNT炸藥的威力,也就是700多萬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的威力。

如果這顆小行星落在了人口稠密地區,死亡人數將超過百萬;即使掉落在人口稀少或者海域的地方,也將導致地震和海嘯等重大災害,並導致全球性災難。

據科學家測算,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除了當時撞擊導致的災難,還會導致煙塵在大氣中飄浮長達10年之久,灰塵需要六年才能落到地面。地球將會因此變得黑暗、寒冷、乾燥,並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下降8度(攝氏度,後同)。

儘管如此,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不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因此所謂製造“諾亞方舟”逃亡大可不必。

而且現在的人類也沒有能力製造出這種所謂的“諾亞方舟”。

現在的人類完全不比恐龍時代,那個時代是沒有智慧的時代,面對自然災害毫無抵禦能力,只有被動的接受。

6500萬年前,恐龍由於體型的龐大和氣候環境變化的不適應,已經日漸式微,這時候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砸向了地球,成為了壓倒恐龍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恐龍完全滅絕還經歷了數百萬年之久,有些恐龍進化成了鳥類。因此可以認為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進化了。

這還是一顆直徑10公里的巨大小行星,這顆小行星改變了地球生物進化的進程和走向,或許還為人類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但在今天即使一顆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也不會滅亡。

因為人類已經不是6500萬年前體型碩大弱智恐龍了,而是具有高等智慧的物種,並創造了相對高級的文明社會,掌握著科學技術。儘管這種災難目前人類還無法避免,但已經可以主動採取措施應對了,即使遭受重創,人類還是能夠頑強的生存下來,並能夠度過劫難再創輝煌。

當然如果遇到再大的天體危害,比如一個百公里級的小行星碰撞,那就很可能是人類的末日了,而且人類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來對抗,只有自祈多福。

因此小行星撞擊是人類發展到現階段一個最大生存威脅。

截至2018年,人類已經發現小行星127萬多顆,最大的是厄爾枯斯,直徑約1800公里。已經命名的小行星有12712顆,計算出軌跡獲得臨時編號的有679374顆,獲得永久編號的有150106顆,這些數據還是動態的,隨時會添加。

這些已知小行星99%都在100公里直徑以下,只有26顆直徑大於200公里。這些大小行星雖然很少,碰撞地球的概率很低,但給地球造成生態災難並不需要這麼大的小行星,一顆十幾米到幾十米的小行星就能夠給地球帶來災難。

110年前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地區的大爆炸,就有可能是一顆直徑僅60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冰塊撞擊的結果,這次爆炸導致2000平方公里森林樹木呈放射性倒伏,歐洲都看到亮如白晝的閃光;2013年2月15日,一塊僅16米的隕石墜落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的薩特卡市附近,導致了300多棟房屋窗戶破損,1200多人受傷。

所以這些小隕石撞擊是防不勝防。國際社會早就成立了小行星防範的機構和組織,也研究了不少預警和防範措施。

現在國際組織已經形成一個預警防禦機制,並且專門研發了監控和防範小行星的設備網絡和太空預警望遠鏡,一旦發現小行星的威脅,就會啟動應急防範機制,要求世界各國協調配合。

目前的防範措施有核爆、光帆、引力拖曳、撒網捕獲、鏡子反射等多種方法措施,這裡面最重要的是預警,能夠提前發現,早做準備。即使各種方法失效也可以採取疏散規避的辦法來減少傷亡和損失。

所以如果真正有一個一公里的小行星要撞擊到地球,有三個月的時間,應該會採取上述措施來解決。防範小行星的各種方法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在這裡就不詳細做介紹了,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探討。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時空通訊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撞擊了今天的尤卡坦半島,引起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直接滅絕了地球上80%的物種,其中就有恐龍


當年那顆小行星帶速度達到了40km/s,撞擊後產生的煙塵讓地球的溫度急劇下降,許多動植物就是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的,大型生物基本都被滅絕了,而小型哺乳動物卻很好的活了下來,最終進化成今天的我們。

現如今人類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雖然暫時還無法抵擋10公里的小行星,但是1公里直徑的小行星還是有辦法攔截並摧毀的,最起碼也能讓它偏離軌道不至於撞上地球,而這一切都需要核彈來幫忙。



地球大氣層內爆炸的核彈藉助於大氣壓可以生成威力強大的衝擊波,一切建築和生物都會在衝擊波下粉身碎骨,但是外太空並沒有空氣,因此依靠衝擊波是無法抵擋小行星帶,人類必須像反導系統一樣對高速飛行的小行星進行精確打擊。

NASA現在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太空檢測體系,擁有豐富的小行星跟蹤經驗,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一經發現就會被密切監視,到時候引導核彈對其進行精確打擊並不困難。


三個月的時間足夠人類毀滅這顆小行星,一顆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完全能把它炸的渣都沒有,高速飛行的核彈頭和小行星相撞時的衝擊能還會進一步摧毀小行星,最後就算產生了一些碎片,也會在大氣層中被摩擦殆盡。

科學技術是我們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當人類擁有足夠的技術之後,就算是火星撞地球也沒什麼好怕的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人類必須自知自明,決不可自不量力。一旦有直徑一千米的損星三個月後朝著地球砸耒,依據人類現時科學水平,中途攔截幾無可能,建造諾亞方舟不說造不出,即便能造,三個月也耒不及。再說,就是造成了,卻依然沒離開地球。

大凡隕星按化學成份,可分為石隕星、鐵隕星、鐵石隕星三類,向地球墮落的損星,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會被焚燬大部,也就是說直徑一公里的損星越過大氣層後將直徑不足500米,甚至更小。

石隕星結構比較鬆散,過大氣層時會因劇烈伸縮引發崩裂,變成無數大小碎石塊砸向地面,對地球,對人類損害相對要小。

鐵石隕星亦然,不過比純石隕星危害大。

無疑鐵隕星結構緊密,對地球,對人類危害大極。

作為人類,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精確襲耒隕星運行軌道,人類科技水平已能辦到,探查好了可能的墮落區域,立馬儘可能地疏散人群,必竟還有三個月餘地。此外,還應該用運載行星登陸倉的火箭,配載儘可能多的烈爆核彈、氫彈,按設計好的行進路線飛向隕星,以便碰碰運氣,爭取在地球大氣層外擊碎隕星,或使隕星改變行走軌跡擦過地球。

總之,這麼大的隕星,尚毀滅不了地球,也滅不了地球人類,但給地球,給人類帶耒巨大損害是無疑的。

隕星若墮向地球斷裂帶,砸向山嶺,肯定造成地震,山動地搖,若墮落海洋,引發海嘯免不了,萬一砸在大沙漠中,那便是不幸中之大幸,不定砸出個新天地哩!

胡扯一通,切勿見笑。


魯陽揮弋


如果真的有一顆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在三個月後撞擊地球的話,以現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來看,進行攔截肯定是不現實的。題主所說的“諾亞方舟”指的是庇護所嗎?如果是的話,抓緊時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圖示:小行星撞擊地球

在地球軌道的附近存在著很多軌道與地球相交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統稱為近地小行星。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兩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直徑超過一公里的小行星有500多顆。這些近地小行星都存在著與地球發生相撞的危險。這麼多的近地小行星圍繞在地球軌道附近,會讓人感覺地球就像處在滿是槍林彈雨的戰場,隨時都會有被擊中的危險。

其實小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據統計,像問題中描述的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為大約100萬年發生一次。這麼大小的小行星一旦撞上地球雖然不至於讓人類毀滅,但是也會帶來區域的災難的,毀掉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也是有可能的。近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比較嚴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就是通古斯大爆炸。科學家預計這是一顆直徑在200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大爆炸移平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

圖示:地球上的隕石坑

目前人類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防範系統還遠不完善,對於如何共同預防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沒有達成共識。因此,面對一顆直徑1公里小行星在3個月後要撞擊地球的事情,時間過於倉促,人類可能會束手無策。如果要用核彈攔截小行星,就必須在遠在小行星到達地球之前就將它炸燬,而且越早越好。不然的話,小行星在地球軌道附近被炸碎會更加危險,一顆小行星變成了多顆,直撲地球而來。

圖示:小行星撞擊地球

但是,人類肯定不能做到一發現小行星就立即發射發射火箭攔截小行星的。準備時間可能會超過3個月的時間的。這個任務有那個國家來執行呢?費用誰出呢?這些扯皮的事情估計會發生的。因此,科學家雖然提出了多種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方案,但是在人類還沒有達成共識之前,是不可能實施的。再說了這些方案只是設想,在技術上實施困難還很大。

圖示:地下庇護所

如果人類提前預計到了小行星可能撞擊的地球區域範圍,可以馬上採取措施,居民能夠轉移的趕緊轉移。如果不能夠確定具體撞擊地點的話,那就抓緊時間建造堅固的地下庇護所,儲存好生活必需品,人類躲到地下庇護所中就能夠躲過一劫。建造庇護所還是比較靠譜的,要知道哺乳動物的祖先就是靠地下庇護所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那次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的。

除此之外,地球上的人類只能默默祈禱,最好小行星撞到自己所在的地球另一面去吧。


兔斯基聊科學


如果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三個月後撞擊地球,就現在的技術,是截擊還是造諾亞方舟現實?

其實這個話題的關鍵並非是1KM小行星的威力有多大,而是它到底會不會撞上地球!因為小行星的軌道會受到太多的因素影響,假如原本將於地球擦肩而過,結果卻因為人類的瞎折騰反而一頭撞上地球,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但如果確信會撞擊地球的話,這事就好辦了,辦法絕對是有的,咱來一一羅列下各種手段,看看哪個比較靠譜?

一般以現在的技術手段讓小行星變軌不外乎引力拖拽、陽光聚焦蒸發小行星物質產生推力甚至給小行星粉刷增加陽光動力又或者給它撞上太陽帆這些溫柔措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咱只有三個月時間,準備-發射-到達-產生效果,甚至三個月都不夠,它會帶著我們人類的傑作一起撞向地球!那麼就沒辦法了?當然有,時間不夠就需要絕對暴力的手段而且要雙管齊下!

一、將火箭發動機和燃料運送的小行星上組裝,發動然後推離軌道?

這個比較好理解,也比較直接,但三個月的時間,數億千米外的距離,送到小行星上還有多少燃料這值得商榷,如果有大量的燃料的話,這個計劃是靠譜的,但燃料有限或者用陽光產生的電能啟動離子發動機,估計時間就不夠了!這個計劃在大推力火箭能保證燃料的基礎上是可行的,但在現階段,似乎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二、丟核彈爆破小行星,將其炸散?

這個猶如《天地大沖撞》中的計劃,還得在小行星上打孔爆破,還有一個風險是可能把小行星炸散了,但變成了一堆小行星衝地球而來.....這可如何是好?這個計劃不太靠譜!

三、用核彈爆炸產生動力推離小行星原來的軌道?

現階段也許這個是比較可行的執行方案,畢竟獵戶座核裂變飛船計劃和《從地球撤離》中用的都是裂變彈的爆炸產生的推力推動飛船,那麼用小型核彈不斷在小行星附近不同位置爆炸產生的推力和改變方向逐漸讓小行星改變軌道!但有一個極為棘手的為題是小行星可能是某種不規則的運動在自轉.......這絕對是一項要人命的行動,實在難以計算爆炸點和起爆時間!

當然上圖只是給各位參考《撤離地球》中的飛船大小及動力方式!

當然以上計劃並非一定能奏效,因此地面上的堡壘施工必須同時進行,畢竟1KM直徑的小行星也不過就是撓癢癢而已,人類可能會遭受一次大災難,但並不會遭受滅頂之災,撤離沿海低窪地區,或者建立堅固的堡壘抵禦撞擊後的海嘯等!怎麼也得保證一部分人生存下來是不?

其實1KM的小行星即使啥都不準備,倖存者仍然超過95%以上,只不過看掉在誰家頭上了,如果是歐洲的話也許就有某個國家該滅國了,但假如在俄羅斯或者也沒啥大感覺,不用擔心過了頭!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三個月後撞擊地球,就現在的技術,是截擊還是造諾亞方舟現實?

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如果有一顆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那以現在的技術,根本不會在只剩3個月的時候,才發現這麼一顆小行星。事實上,人類目前的技術可以早早地發現這顆小行星,並且可以推算出撞擊到地球的概率。

但是既然題主問了,我們就假設科學家們都傻了,就忽略了這一顆,後來才發現了它。

我們先從這個小行星的尺寸來說,直徑1公里,其實已經不算很小的。但是我們有必要造所謂的諾亞方舟麼?即使造了,往哪裡開?這似乎有點匪夷所思。要知道,距今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可是有10公里,引發了生物的大滅絕。

恐龍也就是在這次滅絕的。

但是,還不至於把整個地球生物全毀滅了。而這一顆直徑就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體積比其實是直徑比的三次方。因此,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只有直徑10公里小行星體積的千分之一的體積。

因此,砸到哪裡,肯定會對那個地方的生物圈產生很大的破壞力,但還不足以把整個人類文明摧毀。

其次,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是沒有其他的爆發。可以同時發射幾枚甚至幾十枚大推力的火箭,到預定的軌道,然後把小行星推離即可,連摧毀它都不需要。

如果實在太擔心,直接讓火箭載著核彈頭上天去把小行星炸了,這樣小行星被炸成碎片後,小碎片即使進入了大氣層對於地球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鍾銘聊科學


親,三個月製造方舟好像不太現實哦。不過,一公里的小行星,還好了啦。滅掉恐龍的那顆可是直徑10公里以上哦。

要討論撞上地球可能導致的結果,就還得看這顆小行星是什麼質地,是實心還是空心的。

如果是鐵質實心的,那就是最糟糕的情況,因為鐵質的小行星是密度最高的一類,打臉很痛的。若是石質的會好一丟丟,空心的呢會好許多,因為空心的小行星容易崩解。但如果是大部分冰質的,而且是空心的,那麼就不那麼擔心了。因為這一類小行星在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可能就開始解體了,在進入地球大氣的時候,多半會融化變成液體或氣體,最後就可能是小行星當中的一些渣渣隕石落下來,但外柔內剛的類型則一樣會很兇險呢(例如裝著鐵芯的雪球)。

上圖:鐵鎳質隕石,密度很高,而且不易被大氣層燒燬,落下的破壞力相當大。

上圖:石隕石剖面,密度相對偏低,而且因為成分複雜,略容易分解。

上圖:冰石質混合的小行星,在打臉地球時,會自然崩解為更小的碎片。

遇到最壞的情況(鐵質實心),顯然採取攔截的手段會比較好。而且攔截後設法推動使其變軌可能是最佳方案。攔截轟炸使其解體不是很優雅的處理手法,因為鐵質或者石質小行星被打碎之後,雖然減小了打臉地球的能量等級,但是增加了地球被輕微打臉的面積——本來是一巴掌重的,變成十巴掌輕的,哪一款更適合人類呢?但是別忘了,地球大部分面積都是海洋,分散的小行星碎片墜入海洋的幾率更大,這樣似乎更“好受”,人類居住的陸地會少“挨”幾下。這樣的方案應該會比任由大顆的小行星撞上地球要好很多。

上圖:俄羅斯上空飛過的隕石,就這樣的隕石也能造成20億盧布的損失

大顆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主要問題在於能量太集中會破壞地殼造成巨大的環境改變,包括大氣的改變,諸如海嘯,大氣環流改變,以及因為地殼斷裂而產生火山活動,以及全球的板塊活動增強等等,後患無窮。而且這麼大顆的小行星如果落到陸地,尤其是落到城市上方,那造成的災難真可謂是滅頂之災了。相關的壯觀場景,大家自行找科幻片腦補。

再來說說時間問題——三個月,時間有點緊迫,但人類至少可以動用現有的航天器,如果恰巧有航天項目需要發射的話。至少幾個大國擁有的洲際導彈和核武器可以派上一些用場,但這些武器只能在小行星接近地球大氣的時候才能用上。當然中國的反衛星武器可能是最現實的選擇,估計蘇聯和美國也都有類似的實力,就看小行星準備打地球的哪邊臉?如果沒有對著某一邊臉打過來,那麼相關的一些武器要能夠及時準確地擊中小行星還是很困難的——估計科學家們在短時間內檢測並計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如果不巧所有國家的武器系統和航天系統都沒有能力準備好,甚至出現意外的話,那麼這顆小行星就很可能成為地球屁股上,人類頭頂上的痛。

上圖:導彈攔截小行星藝術想象圖


此外,考慮激光武器裂解也是可選的手段,如果小行星是屬於冰石混合類型的話。但目前全球最強大的激光武器可能並不能支持長時間地對移動目標進行打擊,因為功率太大。


小宇堂


小行星是太陽系誕生時,沒有形成行星的剩餘物質。其直徑大小在數米到1000千米之間。它們90%都集中在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上。目前已發現了70多萬顆小行星,有98.5%的都在主小行星帶上。估計小行星的總數量高達數百萬顆。

圖:太陽系示意圖

這些小行星可能由於碰撞、引力擾動等原因脫離原有軌道,進入與地球交叉的軌道中。目前人類發現有約1400顆小行星有與地球相撞的危險。天文學家們啟動了包括包括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和羅威爾天文臺近地天體搜索計劃(LONEOS)等項目來搜索和監控這些危險的小行星。

圖:參與搜索小行星的、
位於德國徒林根陶騰堡的2m施密特攝星儀

天文學家發現,小行星1950DA是其中最危險的一顆之一(概率0.3%)。它的直徑約有1.07千米,預計2880年3月16日會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撞擊地球,落點可能是距離美國東海岸600千米的地方。它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高達448億噸TNT,相當於896顆“沙皇”氫彈(威力最大的核彈)同時爆炸。

圖:沙皇氫彈爆炸



撞擊會產生波及全球的海嘯、強烈的地震、火山噴發等。尤其是爆炸和火山噴發產生的塵埃進入大氣層後,產生的“核冬天”效應會對全球生態環境參數災難性的影響。地球上數次生物大規模滅絕事件都可能和小行星撞擊有關,尤其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

圖: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按現有技術條件來說,對付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是有不少辦法:用核彈攻擊、給它安裝推進器、刷白漆、安裝太陽帆等,總結起來就是兩個辦法,改變其軌道和弄碎它。由於發現時間太晚,僅有三個月了(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安裝推進器等改變小行星軌道的穩妥辦法已經來不及了~這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只有採用核彈攻擊的方式來炸碎它。

由於太空中幾乎沒有空氣,核彈攻擊的衝擊波可以被忽視,只有用鑽地彈頭射入其內部爆炸。碎裂後的小行星殘骸依然會有部分會進入地球大氣層,但由於體積減小,其威力會大大削弱。

至於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是沒有必要和愚蠢的。一是已經來不及了;二是沒有這個技術;三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還不足以毀滅人類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