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l藝術人生l


千尋君來回答。

這個問題可沒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陸地和海洋的差別不僅僅是面積,還有地形。由於海洋的平均深度遠遠超過陸地的平均海拔,因此海陸互換之後的陸地都是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原,原本的近海就會變成狹窄的沿海平原。▲海陸面積與地形互換示意圖/有錯誤

最大的大陸將會變成“太平大陸”,面積1.8億平方公里,是如今亞歐大陸的3倍多,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太平洋的平均深度3957米),最高的山脈是馬里亞納山脈,最高峰是馬里亞納峰,海拔11034米

最大的海洋將會變成“亞歐大洋”,最深的海溝就是喜馬拉雅海溝,最深處8843.44米。

現在的海灣將會變成半島,半島將會變成海灣。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原阿拉伯海);最大的海灣是歐羅巴灣(歐洲實際上就是一個半島);最大的島嶼是裡島(原裡海),最大的湖泊是澳大利亞湖或者格陵蘭湖(原格陵蘭島)。
▲太平洋海溝分佈

由於太平洋的各大海溝都離大陸不遠,因此海陸互換之後它們會成為高聳的海岸山脈,比如秘魯-智利山脈、湯加-克馬德克山脈、日本山脈、阿留申山脈,它們會阻擋“亞歐大洋”和“美大洋”的水汽輸送,使水汽無法深入“太平大陸”,那麼太平大陸將會產生超過1億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漠和荒漠,面積是撒哈拉大沙漠的11倍。而且海洋麵積只有地球表面積30%的話,就無法產生足夠的水蒸氣、季風和洋流,整個地球的降水量將會大幅減少,屆時大約90%的陸地會成為不毛之地

,地球上的耕地、草原、森林都會大幅萎縮,可居住的面積大幅縮小,到時候想養活一億人都很困難,如果還有考慮資源分佈的話影響會更大,甚至人類會迎來末日
南北極的狀況將互換,南極會成為一個封凍起來的“南極大洋”,北極將會成為終年積雪的“北冰大陸”。

如果只是簡單的將海陸面積互換的話,結果也是差不多的,地球的環境將會比現在惡劣很多。


百科千尋君


目前地球上71%的面積是海洋,29%的面積是陸地,正是由於巨大的海洋麵積,所以地球在太空上來看就像一個大“水球”。地球也是宇宙中唯一擁有海洋的星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由於地球上海洋的存在,才孕育了包括人類等在內的各種生命。那麼,假設地球上的海洋急劇減小至30%,陸地面積擴大至70%,這個世界又會怎樣呢?

在對這個虛幻的世界進行天馬行空的構想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海洋對現在這個地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海洋在氣候調節方面的重要作用

海洋麵積佔到了全球總面積的71%,儲存的水資源佔到了全球總量的97%,是氣候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海洋是氣候系統最有力和最不可缺失的調節器,對氣候平均態的形成和各種尺度的氣候變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海洋在調節氣候方面這麼重要呢?

其一,海洋是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海洋麵積廣佈,海洋吸收的太陽輻射量約佔太陽照進大氣層中的70%,其中大約有85%儲存在混合層中,以長波輻射和潛熱交換的形式又傳遞給了大氣,這部分熱量成為大氣環流的有力推動力。從這一方面來說,海洋是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其二,海洋的熱慣性使得氣候變化相對平緩。

我們知道,水的比熱容比陸地大的多,這就造成了水的溫度變化相對緩慢,通俗來講就是熱的慢、冷的也慢,這就是為海邊城市的氣候相對怡人,而內陸城市的溫差變化比較大的原因。從學術上來看,正是因為海洋的面積佔到了全球的71%,這麼大的水量使得海洋具有巨大的熱慣性,從而使海洋具有很強的記憶性,可以使大氣環流的變化信息通過“海-氣”相互作用而儲存在海洋中,減緩了全球溫度的高頻變化。

其三,海洋在全球水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全球水汽蒸發量的86%以及降雨量的78%都集中在海洋上,因此海洋又被稱為水汽之源,其蒸發量和降雨量稍有變化,都將導致地表水循環的巨大變化。舉個例子,我國的最大河流——長江的水量與海洋中的蒸發量密切相關。當海洋中因氣溫略低導致蒸發量減小時,將進一步導致我國境內降雨量的顯著減少,以及河流徑流量的明顯減少。

其四,海洋是全球重要的碳儲庫,減緩了溫室效應。

據瞭解,海洋中儲量巨大的海水及海洋生態系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顯著,全球約48%左右的二氧化碳均通過海洋進行吸收儲存,緩解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急劇增加以及溫室效應的加快。假設沒有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製造的二氧化碳將會導致全球溫度明顯上升。

海洋是早期生命的搖籃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地球發展至今,已有超過100多萬中動物,40多萬種植物以及10多萬種微生物。正是因為廣闊的海洋,才孕育瞭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其一,海洋誕生了早期生物。

大約在30億年前,海洋中誕生了地球最早的生物,由原核生物開始發展到真核生物;大約在5.7億年前,海洋中才出現了植物和動物;大約在4.4億年前,海洋中的動植物開始向陸地遷移,這才開始了陸地上的大千世界。

其二,人類早期很可能由海洋中生命進化而來。

按照現在人類起源的說法,人很可能是由早期生活在海洋中的某種魚類進化而來,現在胎兒在胚胎髮育時期必須在羊水中度過10個月的時間,而且嬰兒早期會像魚類一樣出現腮裂,這已經被科學家看做是人類曾經成活在海洋中的部分印記。


那麼,假設如此重要的海洋急劇減小,未來的世界會怎麼樣呢?

01 荒漠面積迅速擴大,可耕地反而減小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海洋麵積減小,陸地面積增加會導致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人類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展,怎麼說會導致耕種面積減小呢?

正如上文所述,海洋在調節大氣運動,加快水資源循環,以及減緩溫室效應等方面功效顯著,在氣候調節上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當海洋麵積由71%下降到30%時,水量的減小將會導致上述作用大打折扣。

海洋麵積減小,將導致能儲存的太陽輻射減小,海洋動能減弱,最終導致大氣環流減弱。那麼大氣環流減弱將會有什麼影響呢?這將導致暖溼氣流再也無法在廣袤的平原地帶長驅直入,也無法翻山越嶺到達內陸地區。屆時,海邊氣候可能變化較小,但內陸地區再也難以享受到暖溼氣流的影響,像我國北京、西安、河南以及新疆、甘肅等地的降雨量將會明顯減少,荒漠化將更加嚴重,導致可耕地面積不升反降。

其次,陸地面積的增加將會導致地球上大多數國家成為蒙古一樣的內陸國,國家整體距離海洋更遠,水汽難以到達,會誕生更多的像北非、中國西北、哈薩克斯坦、蒙古這樣的乾旱地區。

02 氣候將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正如上面所講的海洋的比熱容比陸地大的多,所以海洋能減緩氣溫的突增、突減。這使得大多數沿海地區的氣溫相對穩定。而假設海洋麵積減小,陸地面積變大,地球上的溫度將會變化非常明顯,當太陽昇起時,陸地上的溫度將會在短時間內升高,當太陽落山後,氣溫又會急劇下降,像中國新疆地區“早穿棉襖午穿紗,守著火爐吃西瓜”的景象將成為常態,這種惡劣的氣候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03 其餘影響

海洋麵積的減小以及陸地面積增加還會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例如,沒有海洋的阻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大陸將會連接在一起,不會出現澳洲、美洲等相對獨立的大陸,人類的交流將會更加方便,歷史發展的進程可能會加快。

結論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目前最佳的海洋與大陸面積的比例,才擁有了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生命的繁榮,假設這一比例嚴重偏離,對人類以及現有的生物來說都將是致命的打擊!

這裡是科學驛站,要了解最前沿、最權威、最有趣的科學知識,就點擊關注並留言討論哦


科學驛站


地球,人類賴依生存的星球,從外太空看,地球是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其中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面積為1.49億平方公里;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面積為3.61億平方公里。有些人大膽假設一下,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第一,七大洲和四大洋發生顛倒

原來地球上是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為: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四大洋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發生顛倒後,地球會變成七大洋和四大洲。七大洋為:亞細亞大洋、歐羅巴大洋、阿非利加大洋、南亞美利加大洋、北亞美利加大洋、澳大洋、南極大洋。四大洲為:太平洲、印度洲、大西洲、北極洲。總體感覺起來名字怪怪的,有點意思。其中,太平洲為陸地面積中面積最大的洲,為18134萬平方公里;亞細亞大洋為海洋中面積最大的大洋,面積為4458萬平方公里。


第二、人類活動發生變化

原來地球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顛倒後,地球變成了“三分海洋,七分陸地”。陸地面積增加了1.3倍還要多,但人類數量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75億,人口密度會大大降低。一方面,人類生活空間變大,耕地面積可能會增多,原來非洲和印度等地的居民面臨忍飢挨餓的狀態發生改變,溫飽問題已經不再是大家擔心的事情了,每年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人類居住空間發生變化,世界上人類不在建造高層,而是以獨立的別墅為目標,獨門獨院,人類也不在為住房問題發愁。


第三、環境氣候發生變化

原來地球上的信風帶、洋流、寒潮、季風、高低氣壓轉換等自然規律,隨著陸地與海洋麵積的顛倒,將一去不復返。隨之新的氣候環境到來,太平洲面積18134萬平方公里,水汽難以抵達太平洲中心,因此在太平洲中部會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帶。不僅太平洲,估計印度洲、大西洲、北極洲的中心地帶也會形成沙漠地帶,只是面積大小而已。沙漠地帶終年氣候乾燥,高溫少雨,不適合生物生存。在大洲和大洋邊緣地帶依然是雨水豐沛,氣候宜人的地帶,人類還是喜歡集中於沿海邊緣。但是由於海洋和陸地面積的顛倒,水蒸氣蒸發量大不如從前,沒有那麼多水蒸氣被蒸發,自然降水越來越少,可能會對莊稼收成,植物生存造成很大影響,使局部地區發生變化,極度乾旱少雨。


第四,一些有趣的變化

地球由“三分陸地,七分海洋”變成“三分海洋,七分陸地”後一些有趣的變化。比如,原來陸地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8848米,將變成大洋中最低點;原來海洋中世界最低點——馬裡亞納海溝,深度為11034米,將變成陸地上的最高點;原來海洋中面積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將變成陸地上最大的湖泊;原來陸地上面積最大的湖泊——裡海,面積38.64萬平方公里,將變成海洋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原來陸地上長度最長的山脈——科迪勒拉山系,長度8900公里,將變成海洋中最長的海溝等等吧。


當然變化不僅僅如此,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如果真要是那樣的話。蒙古國只會有海軍,而沒有了陸軍和空軍。沒有的農耕、牧民,只會有漁民。




喜氣洋洋說歷史


俗話說“三山六水一分田”。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是海洋大而陸地小。地球面積非常遼闊,地球的總面積大約有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積大約有3.6億平方公里,佔到了地球總面積的71%;陸地總面積大約是1.5億平方公里,佔到了地球總面積的29%。

圖示:海洋佔主體的地球

如果地球上70%面積是陸地,30%的面積是海洋,我們的世界會怎麼樣呢?乍一看地球上陸地的面積增加了,對於地球上的陸地生物來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仔細想一想卻不是那麼回事。那樣的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將會變得十分乾旱,不再適合生命的生存。

科學家認為現在地球上的海洋陸地分佈格局是比較理想的。地球上的陸地都被海洋包圍著。海洋會向陸地帶來大量是水分,滋潤著陸地上的土壤。但是我們會發現,距離海洋比較遠的大陸內部,海洋水汽是很難到達的,往往那裡是比較乾旱的沙漠氣候。當然靠近海洋的陸地不一定就是氣候溼潤的,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區。但是海洋對於地球溼潤氣候的調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圖示:海洋每年會向陸地輸送大量的水分

如果地球上70%的面積是陸地,30%的面積是海洋,那就以意味著地球失去了2.1億平方公里的海洋。那樣的話,海洋對地球氣候調節作用大大減弱。海洋沒有足夠的水分向陸地輸送。地球上的內陸地區將變得非常乾旱,嚴重沙漠化。地球環境會變得更加不適合人類和其它生命生存。

地球上70%的面積是陸地,30%的面積是海洋。這種情況在未來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科學家發現,在未來的10億年內太陽的亮度會不斷的增加,隨著太陽的亮度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溫度會越來越高。地球上的海洋會因為地球氣溫的上升而面積逐漸減少。海洋的面積減少就意味著陸地面積會相應的增加,但是氣候會變得越來炎熱和乾旱,最終地球上的海洋會消失,地球不再適合生命生存。

圖示:沒有了海洋的地球

我覺得,一個海洋佔主導的地球要比一個陸地佔主導的地球更加適合人類的生存。朋友們也是這樣認為嗎?


兔斯基聊科學


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組數據,以便回答得更為準確。

1、關於地球的大小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其直徑為12756公里,根據球體的表面積公式(S=πD²=4πr²)可得出地球的表面積為:

S地=3.14*12756*12756=510926783平方公里

2、地球的海陸面積比

地球雖然以“地”相稱,但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一個“水球”,畢竟地球的表面積是海洋麵積佔比大而陸地面積佔比相對較小,海陸面積分別站地球表面積的71%和29%,按照上文中求得的地球表面積,可分別算出海洋和陸地面積分別為362758015.9平方公里和148168767.1平方公里。

如果地球的海陸面積比發生變化,即海陸面積比發生顛倒,變成了陸地佔比達70%,而海洋麵積縮小成了30%,通過計算,海陸面積比顛倒後的地球陸地面積將變成357648748.1平方公里,海洋麵積為153278034.9平方公里,如此一來相當於陸地面積擴大了2.41倍,海洋麵積則擴大了0.42倍。

綜上可以簡單的得出,地球陸地面積擴大之後,可供直接開發的土地面積將會成倍增加,土地利用成本將會下降,如果沒有炒作的話房價將會迴歸“白菜價”。但要往深層次分析的話,其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

我們現在的地球大約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由於海洋麵積佔比較大,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以及洋流等的影響,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巨大,因此才形成了地表獨特的氣候環境。如果海洋麵積縮小一半,而陸地面積增加一倍,簡單的說,地表將會有更多地方變成荒漠,尤其是副熱帶地區和距海較遠的內陸地區。

與此同時,由於海洋麵積縮小,海洋資源特別是海鮮等海產品的產量也將大幅減少,曾經吃貨們歡樂的天堂將一去不復返,甚至由於過度捕撈,曾經許許多多餐桌上常見的海洋生物或將被滅絕。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和補充!


地理那些事


如果簡單的從陸地海洋所佔的數字比例上來看,這個世界不會怎麼樣,無非就是陸地面積大了,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多了,但是從海洋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上來看,地球會變得更加乾旱,降雨量減少。我們都知道,大自然的水資源是循環利用的,降雨過程的形成是因為地球上水資源蒸發後,在高空遇到寒流凝結成珠,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從而降落到地球,形成地表水對植物進行灌溉。在週而復始的循環過程當中,世界上70%海洋貢獻的蒸發量相當巨大,如果海洋麵積減少到30%,那麼蒸發量減少一半,而陸地增加一半,可能會早就更多的沙漠。
以我國南方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個沿海省份為例,每年夏季基本都會出現梅雨季節,而梅雨現象的形成與海洋有直接關係,隨著夏季溫度升高,西太平洋上空的水汽加速凝結,在地球自轉、風力等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形成氣旋,氣旋沿著南部北上,為沿岸的省份帶來了豐厚的降雨,但是當海洋麵積縮小,形成梅雨的概率就降低了。再以我國青藏高原、西北地區為例,這兩個地區都處在乾旱地區,尤其是青藏高原因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受其阻擋印度洋的洋流到達不了青藏高原,故而高原降雨量很低。這裡所說的洋流降雨也是指印度洋上空凝結的水汽形成的,這足以見得海洋對地球降雨的重要性,如果世界上只有30%的海洋,那麼大部分的熱帶雨林最終都會消失。
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目前,地球上的水蒸氣,絕大部份是由海洋裡的海水蒸發而來。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那就會因為缺少水蒸氣導致降水稀少,江河水量大減,絕大多數河流斷流成為內陸河;湖泊水位大降,絕大多數湖的面積將萎縮、乾涸或消失,地球上的沙漠、戈壁面積將超過溼地的面積,不毛之地將會大到一眼望不到盡頭。 因為缺水,大部分陸地將是乾旱氣候,沙塵暴天氣將成為常態。森林面積將遠遠小於草原面積,且絕大部份都是蒸發水份很少的針葉林,地球上的動植物將以耐旱的品種為主,靠水生存的動植物會因稀缺而售價昂貴。節水灌溉技術、海水淡化技術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普及,節水生產、生活設備將大受廠家、公司及消費者歡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樹立以節約水為榮,以浪費水為恥的觀念。 很多地方將因為地下水開採過度而下陷、坍塌。地球上眾多的國家、地區會因為爭奪寶貴、稀缺的水資源,綠州,經常爆發流血衝突,甚至大規模戰爭。





邏輯推敲


如果水的總量不變 單純把佔地面積換成地70海30的話 那麼 海的平均深度肯定全部都很深 挖出的土也填到陸地去 陸地 再把山 高原拉去填海的缺成平原才能70

這樣最後 氣候會發生極大變化 颱風變少了 颱風帶來的雨水也會大大減少 缺水的地區 氣溫也會暴漲不適合人居住 沙漠會很多 現有的航海基本作廢 修路所需的成本大大高於航海 貨物的運輸成本大大提高 有些資源匱乏地區也逐漸被廢棄 人會往資源比較豐富的靠海區域聚集 會有新的世界大戰爭奪那些好地區 因為你的國家可能氣候變化已經不能居住了 你只能為了活命開戰 人們活的絕對比現在差多了 人間煉獄


ABdC梁


如果地球70%是陸地,30%是海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那結果可能是70%的陸地上,又有70%是沙漠。

大量耐旱性動植物將生存下來。

人類,會被壓縮到一個更小的範圍內生存、發展。這個面積,有可能加起來也就目前一箇中國的面積。

那麼,世界的殘酷性就更無法想象了。

首先,絕對養不活目前這麼多人,人口可能要壓縮70%。

然後,幾千年下來,全世界可能都在為水源而發生無休止的戰爭。

這麼算下來,可能人口要壓縮70%的這個設想還有問題,有可能最後只變成了目前總人口的10%。

很嚴重了想,那可能根本不會有現代文明。人類可能還要再過個幾千年的封建、奴隸制社會。

因此,沒有這麼多水,真的不是鬧著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